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其特征在于,棱形座筒中空并立置于座板之上,棱形套筒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套边,棱形套筒底部的套边能插入棱形座筒或者另一组棱形套筒的顶部,棱形套筒的顶部设置有卡槽,一对平行的卡杆一能卡入该卡槽中,卡杆一的上端边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对平行的卡杆二的底端边设置有第二凹槽,卡杆二通过该第二凹槽能卡入卡杆一上端的第一凹槽中,卡杆二与卡杆一呈十字交叉连接,扁体平置于十字交叉的卡杆二与卡杆一之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新颖、拆装简便、晒青数量多、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专利说明】—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茶叶加工工具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喜欢喝茶的人越来越多,茶叶市场的兴旺也就促进了制茶产业的大力发展。在南方的很多地区,由于特殊的地里环境和湿润气候,能种植出富有当地特色的茶叶品种,不同的茶叶品种除了在口感上有所区别外,不同的茶叶品种在制作工艺、加工设备方面也各不相同。
[0003]每到茶叶采摘季节,茶叶加工企业会组织大批人员上山采青,所以每天采摘下来的茶青数量非常多,为了保证茶叶的有效成份不流失,因此茶叶加工企事业就必须按工序及时地对茶青进行处理,不同的加工工序会运用到不同的茶叶加工设备以及辅助工具。
[0004]目前,茶叶加工多通过家庭作坊的方式进行加工,这种模式不仅加工的茶叶数量有限,而且加工效率不高,最终加工出来的不同批次的茶叶成品质量也往往参差不齐,另夕卜,这种模式所运用到加工设备以及辅助工具也较为简单,满足不了大批量的茶叶加工需求,对于大中型的茶叶加工企业来说,在非人工所必要参与的加工环节,处理大批量的茶叶就需要运用到专业的茶叶加工机械和设备以及更高效实用的辅助工具。
【发明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它利用有限的空间能对更多的茶青有效地进行晾晒,它具有结构新颖、拆装简便、晒青数量多、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它包括棱形座筒、座板、棱形套筒、卡杆、扁体,其结构特征在于,棱形座筒中空并立置于座板之上,棱形套筒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套边,棱形套筒底部的套边能插入棱形座筒或者另一组棱形套筒的顶部,棱形套筒的顶部设置有卡槽,一对平行的卡杆一能卡入该卡槽中,卡杆一的上端边设置有第一凹槽,另一对平行的卡杆二的底端边设置有第二凹槽,卡杆二通过该第二凹槽能卡入卡杆一上端的第一凹槽中,卡杆二与卡杆一呈十字交叉连接,扁体平置于十字交叉的卡杆二与卡杆一之上。
[0007]卡杆一、卡杆二、棱形套筒、扁体相互组合形成一层晒青平台,本实用新型能由多层晒青平台相互叠加形成。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具有结构新颖、拆装简便、晒青数量多、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局部分解结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它包括棱形座筒1、座板2、棱形套筒3、卡杆、扁体A,其特征在于,棱形座筒I中空并立置于座板2之上,棱形套筒3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套边31,棱形套筒3底部的套边31能插入棱形座筒I或者另一组棱形套筒的顶部,棱形套筒3的顶部设置有卡槽,一对平行的卡杆一 4能卡入该卡槽中,卡杆一4的上端边设置有第一凹槽41,另一对平行的卡杆二 5的底端边设置有第二凹槽,卡杆二 5通过该第二凹槽能卡入卡杆一 4上端的第一凹槽41中,卡杆二 5与卡杆一 4呈十字交叉连接,扁体A平置于十字交叉的卡杆二 5与卡杆一 4之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茶叶晾青的叠合型晒扁置放架,它包括棱形座筒(I)、座板(2)、棱形套筒(3)、卡杆、扁体(A),其特征在于,棱形座筒(I)中空并立置于座板(2)之上,棱形套筒(3)的底部设置有凸出的套边(31),棱形套筒(3)底部的套边(31)能插入棱形座筒(I)或者另一组棱形套筒的顶部,棱形套筒(3)的顶部设置有卡槽,一对平行的卡杆一(4)能卡入该卡槽中,卡杆一(4)的上端边设置有第一凹槽(41),另一对平行的卡杆二(5)的底端边设置有第二凹槽,卡杆二(5)通过该第二凹槽能卡入卡杆一(4)上端的第一凹槽(41)中,卡杆二(5)与卡杆一(4)呈十字交叉连接,扁体(A)平置于十字交叉的卡杆二(5)与卡杆一(4)之上。
【文档编号】A23F3/06GK203723352SQ201420102512
【公开日】2014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7日
【发明者】黄文玲 申请人:黄文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