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89983发布日期:2019-03-02 00:5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红茶的加工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传统的红茶制作工艺中发酵是关键工艺,一般都采用发酵机进行发酵,发酵到一定程度进行烘干。做出来的红茶香气比较单一,汤色比较深。不能满足市场上多样化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能完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方法:

1).选择一芽二叶的鲜叶;

2).一次萎凋:对鲜叶进行自然萎凋或加温萎凋至含水量80%;

3).一次发酵:对萎凋后的鲜叶采用自然堆放的方式发酵,当茶堆内部温度达到45℃时,开始翻堆,直到鲜叶的边缘产生红边达到叶片的15-25%,叶片本身出现兰花香,就停止发酵;

4).二次萎凋:一次发酵后,将茶叶摊开继续进行二次萎凋,直至含水量55-65%时结束二次萎凋;

5).揉捻:对二次萎凋后的茶叶进行揉捻25-35min;

6).二次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包起,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直到茶叶发酵到叶片90%变红,而兰花香更加浓郁即停止二次发酵;

7).烘干:将二次发酵后的茶叶马上进行烘干,直至茶叶含水量7%。

优选地,方法3)中自然堆放的方式发酵是将鲜叶堆成直径为60cm的锥形体,利用鲜叶自然发热进行发酵。

优选地,将鲜叶堆放在萎凋室内进行发酵,萎凋室内温度保持在26℃,相对湿度保持在45-55%。

优选地,方法4)中采用除湿机和风扇对茶叶进行快速萎凋。

优选地,方法6)中采用干净的白布将揉捻好的茶叶包起来。

优选地,方法7)中采用滚筒烘干机进行烘干。

优选地,烘干的方法为先毛火110℃将茶叶烘干至含水量20-30%,再足火80-100℃将茶叶烘干至含水量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以前一芽二叶的原料做出来的红茶都是比较低档的红茶,通过本发明让普通的且茶园产量最大的原料,可以做出高档茶的兰花香,进而提高茶叶销售价格,提升茶农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对鲜叶进行评级验收,选用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的原料都是可以的,但最适用的原料为一芽二叶,所以本发明优选一芽二叶的鲜叶。采用自然萎凋或加温萎凋的方式对鲜叶进行一次萎凋至含水量80%,然后采用自然堆放的方式在萎凋室内进行一次发酵。将鲜叶堆成直径为60cm的锥形体,利用鲜叶自然发热进行发酵。一次发酵时,萎凋室内温度保持在26℃,相对湿度保持在45-55%,最好50%。当茶堆内部温度达到45℃时,就开始翻堆。直到茶叶的边缘产生红边达到叶片的15-25%,茶叶本身出现兰花香,就停止一次发酵。然后茶叶摊开进行二次萎凋,这时要使用除湿机和风扇让茶叶快速萎凋,至含水量55-65%即结束二次萎凋。二次萎凋结束后开始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25-35min,因为如果揉捻时间过长,会产生青味,从而掩盖兰花香,揉捻时间过短又达不到揉捻的效果,所以一般采用轻柔30min左右,最好30min。进行二次发酵,采用干净的白布将揉捻好的茶叶包起来,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直到茶叶发酵到叶片90%变红,而兰花香更加浓郁即停止二次发酵。二次发酵,让茶叶产生明显的兰花香,这是特有的香气,目前市面上没有兰花香的红茶。严格按照本方法及其参数的控制,才能提高茶叶的香气,让红茶的香气多样化,进而提供经济效益。二次发酵完后,马上进行烘干,一般采用滚筒烘干机毛火110℃将茶叶烘干至茶叶含水量20—30,再足火80—100℃烘干至茶叶含水量7%,这样茶叶就一直保持独特兰花香,且口感更爽滑。

以前一芽二叶的原料做出来的红茶都是比较低档的红茶,本发明通过无数次实践验证,让普通的且茶园产量最大的原料,可以做出高档茶的兰花香,进而提高茶叶销售价格,提升茶农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本发明可选用蒙顶山、名山、武夷山、黄山等种植的茶叶为原料,与现有的红茶相比,颜色更为清新淡雅,富含兰花香的迷人香气,闻之高贵典雅,品之回味无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方法:选择一芽二叶的鲜叶;依次进行一次萎凋、一次发酵、二次萎凋、揉捻、二次发酵、烘干工艺。本发明以前一芽二叶的原料做出来的红茶都是比较低档的红茶,通过本发明让普通的且茶园产量最大的原料,可以做出高档茶的兰花香,进而提高茶叶销售价格,提升茶农经济效益,为农民增收,为精准扶贫提供助力。

技术研发人员:徐融杰;徐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徐融杰;徐凯
技术研发日:2018.12.27
技术公布日:2019.03.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