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32820发布日期:2021-09-04 12:55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茶籽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


背景技术:

2.油茶籽油又名野山茶油、山茶油,是纯天然高级木本食用油,油茶树生长在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整个生长过程无需化肥、农药等辅助手段,山茶果生长期从开花到成熟,历经秋、冬、春、夏、四季之雨露,尽吸天然养份、日月精华,营养价值极高,油茶籽油来源于山茶科植物油茶或小叶油茶的成熟种子,经压榨法、浸出法等油脂提炼技术法得到的脂肪油,在油茶籽油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经过籽壳剥离加工的油茶籽和油茶壳进行筛选分离。
3.由于油茶籽的尺寸大小不一致,传统的油茶籽破壳装置在针对不同尺寸大小的油茶籽进行破壳时,如果要达到对小尺寸油茶籽破壳,则会造成大尺寸油茶籽的果肉被挤压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其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涉及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包括料斗、外壳、破壳机构、轴承、电机、皮带以及支撑腿,所述料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破壳机构通过轴承可转动的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机固设于所述外壳外侧并用于驱动所述破壳机构转动,所述支撑腿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破壳机构包括转动轴、多块圆形隔板、固定杆、连接件、套杆以及套筒,多块所述圆形隔板沿所述转动轴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上,每两块相邻设置的所述圆形隔板之间设有四根所述固定杆,且四根所述固定杆沿所述圆形隔板的周向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套杆上,所述套杆的两端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挂设于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套杆可沿所述固定杆转动,所述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套杆的外径,所述外壳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周向方向环绕所述破壳机构设置的圆形内壁,当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转动轴的径向方向一致时,所述套筒与所述内壁的最大距离为2.9

3.1厘米,最小距离为1.4

1.6厘米。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套筒与所述内壁的最大距离为3厘米,最小距离为1.5厘米。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多块所述圆形隔板等间距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料斗固设于所述上壳体,所述支撑腿固设于所述下壳体。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还包括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的第一皮带轮和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的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所述第二皮带轮通过所述皮带连接。
11.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套筒与
外壳内壁的距离范围可变,这样,可适应不同尺寸大小的油茶籽,实现在破壳的同时,减少对油茶籽果肉的损伤。
【附图说明】
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油茶籽破壳装置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油茶籽破壳装置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油茶籽破壳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破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包括料斗1、外壳2、破壳机构3、轴承4、电机5、皮带6、支撑腿7、第一皮带轮8以及第二皮带轮9,所述料斗1设置于所述外壳2的顶部,所述破壳机构3通过轴承(未图示)可转动的架设于所述外壳2内,所述电机5固设于所述外壳2外侧并用于驱动所述破壳机构3转动,所述支撑腿7安装于所述外壳1的底部。
19.所述破壳机构3包括转动轴31、多块圆形隔板32、固定杆33、连接件34、套杆35 以及套筒36,多块所述圆形隔板32沿所述转动轴3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间隔固定于所述转动轴31上,每两块相邻设置的所述圆形隔板32之间设有四根所述固定杆33,且四根所述固定杆33沿所述圆形隔板32的周向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筒36套设于所述套杆35上,所述套杆35的两端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34挂设于所述固定杆33上,所述套杆35可沿所述固定杆33转动,所述套筒36的内径大于所述套杆35的外径。所述外壳2包括沿所述转动轴31的周向方向环绕所述破壳机构3设置的圆形内壁21,当所述连接件34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转动轴31的径向方向一致时,所述套筒36与所述内壁21的最大距离为2.9

3.1 厘米,最小距离为1.4

1.6厘米。
20.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两块相邻的所述圆形隔板32之间的套筒36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1毫米,这样可防止套筒36相互碰撞。
21.优选的,所述套筒36与所述内壁21的最大距离为3厘米,最小距离为1.5厘米。
22.所述外壳2包括上壳体22和下壳体23,所述料斗1固设于所述上壳体22,所述支撑腿7固设于所述下壳体23。所述第一皮带轮8与所述第二皮带轮9通过所述皮带6连接。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油茶籽破壳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24.当油茶籽从料斗1倒入后,进入到外壳2内,外壳2内的破壳机构3在电机5的驱动下
高速旋转,套杆35在离心力作用下,沿转动轴31的径向方向散开,油茶籽在套筒36 与内壁21之间挤压破壳,由于套筒36的内径大于套杆35的外径,使得套筒36与内壁之间的距离可变,从而完成对不同尺寸大小的油茶籽进行破壳,并且可减少对油茶籽果肉的损伤。
2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具有如下优点:套筒与外壳内壁的距离范围可变,这样,可适应不同尺寸大小的油茶籽,实现在破壳的同时,减少对油茶籽果肉的损伤。
26.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案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所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技术特征:
1.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斗、外壳、破壳机构、轴承、电机、皮带以及支撑腿,所述料斗设置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破壳机构通过轴承可转动的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电机固设于所述外壳外侧并用于驱动所述破壳机构转动,所述支撑腿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破壳机构包括转动轴、多块圆形隔板、固定杆、连接件、套杆以及套筒,多块所述圆形隔板沿所述转动轴的长度方向间隔固定于所述转动轴上,每两块相邻设置的所述圆形隔板之间设有四根所述固定杆,且四根所述固定杆沿所述圆形隔板的周向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套筒套设于所述套杆上,所述套杆的两端通过两个所述连接件挂设于所述固定杆上,所述套杆可沿所述固定杆转动,所述套筒的内径大于所述套杆的外径,所述外壳包括沿所述转动轴的周向方向环绕所述破壳机构设置的圆形内壁,当所述连接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转动轴的径向方向一致时,所述套筒与所述内壁的最大距离为2.9

3.1厘米,最小距离为1.4

1.6厘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与所述内壁的最大距离为3厘米,最小距离为1.5厘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块所述圆形隔板等间距设置于所述转动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料斗固设于所述上壳体,所述支撑腿固设于所述下壳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转动轴固定连接的第一皮带轮和与所述电机固定连接的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与所述第二皮带轮通过所述皮带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茶籽破壳装置,包括料斗、外壳、破壳机构、轴承、电机以及皮带,料斗设置于外壳的顶部,破壳机构通过轴承可转动的架设于外壳内,电机固设于外壳外侧,破壳机构包括转动轴、多块圆形隔板、固定杆、连接件、套杆以及套筒,多块圆形隔板固定于转动轴上,每两块相邻设置的圆形隔板之间设有四根固定杆,且四根固定杆沿圆形隔板的周向方向等间距设置,套筒套设于套杆上,套杆的两端通过两个连接件挂设于固定杆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套筒与外壳内壁的距离范围可变,这样,可适应不同尺寸大小的油茶籽,实现在破壳的同时,减少对油茶籽果肉的损伤。减少对油茶籽果肉的损伤。减少对油茶籽果肉的损伤。


技术研发人员:杨祥新 杨承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通道康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10.29
技术公布日:2021/9/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