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3517发布日期:2021-12-31 22:56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杀菌技术领域,更具体为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


背景技术:

2.食品杀菌是以食品原料、加工品为对象,通过对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因素(微生物)进行杀菌及除菌,达到食品品质的稳定化,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并以此降低食品中有害细菌的存活数量,避免活菌的摄入引起人体感染,防止预留在食品中的细菌毒素对人体安全产生威胁。
3.等离子体(plasma)又叫做电浆,是由部分电子被剥夺后的原子及原子团被电离后产生的正负离子组成的离子化气体状物质。物质在等离子体状态下,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如电子交换、电子能量转换、分子碰撞及化学解离与重组等,这些变化使得电离气体云产生的电子、离子和中子组合成带电云状物质,这些带电云状物质含有分子、激发态原子、亚稳态原子、自由基等粒子以及紫外线、γ射线、β射线等。
4.目前,现有的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存在如下问题:通过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来产生等离子体并对食品表面进行杀菌,但等离子体的输出方向单一,在杀菌过程中需要人工对食品进行翻面,操作繁琐,且不利于杀菌操作。为此,需要设计一个新的方案给予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解决了过等离子体发生装置来产生等离子体并对食品表面进行杀菌,但等离子体的输出方向单一,在杀菌过程中需要人工对食品进行翻面,操作繁琐,且不利于杀菌操作的问题,满足实际使用需求。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安装有传动辊,所述传动股分别与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连接,所述外壳的内部还转动连接有翻转轮,所述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均经过翻转轮且输送带二与翻转轮表面贴合,所述外壳的顶部安装有等离子体发生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分别位于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的上方设置有下杀菌板和上杀菌板,所述下杀菌板和上杀菌板的底部均设置有杀菌孔,且下杀菌板和上杀菌板均采用导管与等离子体发生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上还设置有定位辊,所述输送带一的定位辊共设置有三个,且其中两个定位辊水平设置在翻转轮上方、另一个定位辊设置在翻转轮下方,且三个定位辊呈三角形排布。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输送带二的定位辊安装在翻转轮的左
侧。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外壳的外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翻转轮的轴端连接,且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和翻转轮下方的定位辊的轴端上均安装有传动轮,两个传动轮采用传动带连接。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翻转轮的表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带槽,所述带槽与输送带二镶嵌连接,所述带槽表面还开设有向内呈弧形凹陷的延伸槽。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输送带来对食品进行输入和输出,在输入后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杀菌后,经过翻转轮进行翻转,翻转过程中两个输送带对食品进行夹持,并在翻转后对食品反面进行杀菌,最后由输送带输出,输出的食品经正反两次杀菌,提高杀菌质量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的外部结构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翻转轮的结构图。
16.图中:1、外壳;2、电机;3、传动轮;4、输送带一;5、输送带二;6、固定板;7、等离子体发生器;8、传动辊;9、上杀菌板;10、下杀菌板;11、定位辊;12、翻转轮;13、延伸槽;14、带槽。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8.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固定板6,固定板6上安装有传动辊8,传动股分别与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连接,外壳1的内部还转动连接有翻转轮12,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均经过翻转轮12且输送带二5与翻转轮12表面贴合,外壳1的顶部安装有等离子体发生器7,外壳1的内部且分别位于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的上方设置有下杀菌板10和上杀菌板9,下杀菌板10和上杀菌板9的底部均设置有杀菌孔,且下杀菌板10和上杀菌板9均采用导管与等离子体发生器7连接,通过输送带二5来将食品输入至装置内部,经过上杀菌板9杀菌后向内输送,经过翻转轮12时,由输送带二5和输送带一4对食品进行夹持并翻转,翻转后的食品置于输送带一4上经下杀菌板10进行杀菌后输出。
19.进一步改进地,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上还设置有定位辊11,输送带一4的定位辊11共设置有三个,且其中两个定位辊11水平设置在翻转轮12上方、另一个定位辊11设置在翻转轮12下方,且三个定位辊11呈三角形排布,输送带二5的定位辊11安装在翻转轮12的左侧,通过定位辊11来对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进行定位,定位辊11端部设置连接轴并通过连接轴与外壳1转动连接。
20.进一步改进地,外壳1的外部安装有电机2,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与翻转轮12的轴端连接,且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和翻转轮12下方的定位辊11的轴端上均安装有传动轮3,两个传动轮3采用传动带连接,通过电机2来带动两个输送带移动。
21.具体地,翻转轮12的表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带槽14,带槽14与输送带二5镶嵌连接,带槽14表面还开设有向内呈弧形凹陷的延伸槽13,带槽14对输送带进行限位,在两个输送带对食品夹持的时候,输送带中部向延伸槽13内收缩,减少对食品的夹持力度。
2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两个输送带来对食品进行输入和输出,在输入后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7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杀菌后,经过翻转轮12进行翻转,翻转过程中两个输送带对食品进行夹持,并在翻转后对食品反面进行杀菌,最后由输送带输出,输出的食品经正反两次杀菌,提高杀菌质量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
2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所述外壳(1)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固定板(6),所述固定板(6)上安装有传动辊(8),所述传动股分别与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连接,所述外壳(1)的内部还转动连接有翻转轮(12),所述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均经过翻转轮(12)且输送带二(5)与翻转轮(12)表面贴合,所述外壳(1)的顶部安装有等离子体发生器(7),所述外壳(1)的内部且分别位于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的上方设置有下杀菌板(10)和上杀菌板(9),所述下杀菌板(10)和上杀菌板(9)的底部均设置有杀菌孔,且下杀菌板(10)和上杀菌板(9)均采用导管与等离子体发生器(7)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一(4)和输送带二(5)上还设置有定位辊(11),所述输送带一(4)的定位辊(11)共设置有三个,且其中两个定位辊(11)水平设置在翻转轮(12)上方、另一个定位辊(11)设置在翻转轮(12)下方,且三个定位辊(11)呈三角形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二(5)的定位辊(11)安装在翻转轮(12)的左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外部安装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与翻转轮(12)的轴端连接,且电机(2)的动力输出端和翻转轮(12)下方的定位辊(11)的轴端上均安装有传动轮(3),两个传动轮(3)采用传动带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轮(12)的表面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带槽(14),所述带槽(14)与输送带二(5)镶嵌连接,所述带槽(14)表面还开设有向内呈弧形凹陷的延伸槽(1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等离子体技术的食品杀菌装置,包括:外壳,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外壳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且通孔的两侧分别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上安装有传动辊,传动股分别与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连接,外壳的内部还转动连接有翻转轮,输送带一和输送带二均经过翻转轮且输送带二与翻转轮表面贴合,外壳的顶部安装有等离子体发生器。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输送带来对食品进行输入和输出,在输入后通过等离子体发生器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杀菌后,经过翻转轮进行翻转,翻转过程中两个输送带对食品进行夹持,并在翻转后对食品反面进行杀菌,最后由输送带输出,输出的食品经正反两次杀菌,提高杀菌质量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人劳动强度。人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侯玲花 季其海 程伊松 程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小慕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4
技术公布日:2021/12/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