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代用茶制作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代用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常规的代用茶制作技术大都以鲜品原料或者冻存原料进行萃取提纯或者干燥后直接使用,还有干品萃取提纯和干品磨粉、制粒使用。成品普遍保持原料的原有形态或者粉、片、粒态。通过直接干燥原料而得代用茶颇具简便易制的特点,有深厚的原生态质感,但用开水冲泡时在出香出汤方面相对于茶类饮品就慢了许多,炖煮又有失便捷,而粉状代用茶易使汤色混稠,拉低了观感和口感,萃取提纯的颗粒在汤色和香气上都有不凡的表现,但萃取技术也给市场带来子巨大的信用挑战:萃取技术产生了大量形态完整的干货废料,这些废料在不法商人的钻营下,给市场带来了大量用萃取废料以次充好的代用茶、冒充干货原料,纯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无法辨识,社会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经济、健康和信用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非茶类植物代用茶的制备方法,以非茶类植物的根、茎、叶、芽、花、蕾、果、实的鲜品为原料,结合传统红茶工艺和红外线烘焙、杀菌技术处理后得到的代用茶制品,由于其原料的内涵物得到充分的预处理和进一步激发,直接开水冲泡便能得到含有充沛内涵物质的醇润出汤,汤色红亮、清透,同时更好的保留了原料的独特香气、发展和发挥了原料独有的草本属性,其活性成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和利用;因为必须使用新鲜原料制作,从根源上避免了使用萃取废料制作代用茶的行业风险,给普通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具有安全保障的代用茶选择。
2、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
3、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4、 (1)选材:选择纯天然、非转基因、无公害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原料产地种植基地供应原料;
5、 (2)采摘:根据非茶类植物代用茶原料的最佳采摘时间选择在该原料产季的晴天白日露水干燥后进行,此时光照和湿度适宜,植物的花、蕾、果、实、叶、芽、根、茎等均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品质最为优越,以确保原料良好的新鲜度、芳香度、内涵物饱合度为采摘标准;
6、 (3)分拣:对原料进行大小、形状、颜色、质量等多维度的检测和识别,根据订单设定的标准,将原料分为相应的等级;
7、 (4) 清洁:在正式加工前,对分拣好的原料进行清洁处理,采用喷淋清洗或超声波清洗等方式,去除表面的灰尘及杂质,确保原料的清洁度,对清洁度优良的原料避免喷淋或者超声波清洗,直接进入下一道工序;
8、 (5) 萎凋:选择通风、阴凉、干燥的环境进行萎凋,避免阳光直射(特殊原料除外)。根据空气和原料的含水量,调整萎凋时间及环境,一般在4-36小时之间,定期翻动打散原料,以保证其均匀失水至原料萎蔫、柔软、压捏不易断裂为适度;
9、 (6)揉捻:通过手工或者机器揉捻,使原料的细胞壁适度破坏,促进茶汁和花香的释放与混合,尽量保持原料结构完整、根据原料特性采用传统红茶揉捻手法,避免过度揉捻导致原料破碎。揉捻时间根据原料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调整,一般控制在10-40分钟左右;
10、 (7)发酵:将揉捻好的原料充分打散后堆成圆环状,高度控制在5-10cm,置于通风、阴凉、湿度、温度均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发酵过程在红外光谱辐照中进行,红外温度控制在30℃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定期检查发酵情况,通过闻气味、观色泽来判断发酵程度,发酵至原料变为红褐色,香气浓郁后,适时停止发酵;
11、 (8)烘干:将发酵好的原料送入烘焙环境中,由红外光全程辐照,红外温度控制在85℃内,焙干温度控制在85度左右,焙干时间根据原料的数量、焙干方式和环境气候条件的不同,一般在30-300分钟左右。焙干至原料含水量降至5%以下,用手可捻至原料呈粉末状即可停止烘焙,得到非茶类植物原料代用茶的成茶;
12、 (9)质检(装前):在封装前进行质量检测,对该非茶类植物原料代用茶的成茶进行筛选和整理,去除不合格品和杂志,确保每一批次的产品都符合质量标准;
13、 (10)封装:将合格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成茶进行防潮隔氧的密封包装,充分保障产品的密封性和保存期限;
14、 (11)质检(装后):对封装后的成品进行封装检测,确保包装标识明确、规格清晰,一应指标都符合生产及质量标准;
15、 (12)得到该非茶类植物原料代用茶的成品。
16、优选地,选择新鲜非茶类植物代用茶原料进行加工。
17、优选地,与传统红茶制作工艺有机结合。
18、优选地,在发酵和烘培工艺中加入红外烘培及杀菌技术。
19、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
20、有益效果
21、本发明在用传统代用茶选择非茶类植物的根、茎、叶、芽、果、实、花、蕾作为原材料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必须使用新鲜原料来制备的工艺标准,有效杜绝不良商家用萃取废料原料制作以次充好的劣质代用茶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健康和信用损失;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通过非茶类植物新鲜原料与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的有机结合,得以呈现出原料独特的馥郁香气、纯净汤色和醇厚口感,色、香、味等感官神韵俱佳,为消费者带来愉悦的品饮体验;再加上制备过程中对红外光烘焙和杀菌原理的合理运用,不但让非茶类植物原料活性成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和利用,提升了原料所特有品质属性和草本价值的同时,更使得成品的品质、安全性和保质期都能得到良好的提升。经本发明方法制备得到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相比较现有的用非茶类植物原料进行干燥、磨粉、制粒、萃取等技术制备的代用茶,具有更加纯正浓郁的原材料香气、红茶特有的醇厚口感和红亮清透汤色,更加优质的内涵物品质。
1.一种改进的代用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茶类植物代用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必须选择使用新鲜采摘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原料与传统红茶制作的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特色工艺有机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茶类植物代用茶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与红外烘焙及除菌技术相结合,在发酵工序加入30℃内的红外光辐照,在烘焙工序时加入85℃内的红外光辐照。
4.一种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非茶类植物代用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