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81443发布日期:2025-01-14 21:47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食品制作,具体是涉及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


背景技术:

1、小笼包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以其皮薄馅大、汁多味美而广受喜爱。然而,在其制作过程中,传统工艺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2、首先,在面皮的制作方面,传统方法对于面粉、水、酵母和泡打粉的用量以及醒发条件的把握往往凭借经验,缺乏精确的量化标准。这导致面皮的质量不稳定,有时过硬或过软,影响口感和外观。醒发时间和温度的控制不当,容易使面团发酵不充分或过度,进而影响面皮的韧性和延展性。

3、其次,馅料的调制是小笼包制作的关键环节之一。传统工艺中,猪肉馅与各种调料的搭配比例不够科学,葱姜水的用量、盐糖等调味料的添加量常常因人而异,导致馅料的味道不够稳定和均衡。有时馅料过于油腻,有时则过于清淡,无法充分展现出小笼包的鲜美滋味。

4、再者,包制和蒸制环节也存在问题。传统包制手法缺乏统一的标准,褶子的数量和形状不规范,影响小笼包的美观度。蒸制过程中,时间和蒸汽压力的控制不够精确,容易造成小笼包口感不佳,要么过熟导致皮馅分离,要么不熟影响食品安全和口感。

5、此外,传统制作工艺在营养均衡方面考虑不足,未能充分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理念,选择合适的猪肉肥瘦比例和调料种类及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美味的双重需求。

6、同时,传统工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较差。在不同的制作环境和条件下,难以保证小笼包的品质一致性。而且,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样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工艺在创新和改进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难以满足新的市场需求。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小笼包的制作质量和稳定性,满足消费者对小笼包口感、味道、外观、营养和卫生等多方面的要求,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通过对各项参数的精确控制和优化,旨在为小笼包的制作提供一套科学、规范且高效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

2、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3、s1:制备面皮:将中筋面粉450-550克、温水230-270毫升、酵母4-6克、泡打粉1.5-2.5克混合,揉成光滑面团,醒发25-35分钟,醒发温度为28-32℃,湿度为65%-75%;

4、s2:调制馅料:将猪肉馅250-350克、葱姜水80-120毫升、盐4-6克、糖8-12克、生抽18-22毫升、蚝油13-17毫升、香油8-12毫升、白胡椒粉1.5-2.5克搅拌均匀,冷藏0.8-1.2小时;

5、s3:蒸制:将包好的小笼包放入蒸笼,用旺火蒸7-11分钟,蒸汽压力为0.015-0.035mpa。

6、作为优选,葱姜水的制作方法为:将40-60克葱、25-35克姜切碎,加入130-170毫升水,浸泡25-35分钟后过滤。

7、作为优选,猪肉馅选用肥瘦比例为2.5-3.5:6.5-7.5的猪肉。

8、作为优选,在调制馅料时,加入40-60克切碎的虾仁。

9、作为优选,在蒸制前,在小笼包表面喷水,水量为每个小笼包0.4-0.6毫升。

10、作为优选,面皮在擀制时,中间厚度为2.5-3.5毫米,边缘厚度为0.8-1.2毫米。

11、作为优选,在醒发面团时,添加8-12克猪油。

12、作为优选,在蒸制过程中,蒸笼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5%-95%。

13、作为优选,包制小笼包时,褶子的宽度为1.5-2.5毫米,深度为2.5-3.5毫米。

14、作为优选,蒸制完成后,自然冷却8-12分钟进行食用。

15、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16、1、口感提升:通过精确控制中筋面粉、温水、酵母、泡打粉的比例以及醒发的时间、温度和湿度,使制作出的面皮柔软有弹性,口感细腻且富有嚼劲。这种优化的面皮不仅能够更好地包裹馅料,而且在蒸熟后能够保持良好的口感,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

17、2、味道丰富:在馅料调制方面,合理搭配猪肉馅、葱姜水、盐、糖、生抽、蚝油、香油、白胡椒粉等调料,并严格控制其用量范围,使得馅料味道浓郁、鲜美,各种调料相互融合,层次分明。葱姜水的加入有效地去腥增香,盐、糖等调味料的精准配比使味道咸淡适中,生抽和蚝油提升了鲜味,香油增加了香气,白胡椒粉则增添了一丝微微的辛辣,共同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口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18、3、外观精致:精确规定了包制小笼包时褶子的宽度和深度,以及蒸制的时间和蒸汽压力,使得小笼包外观整齐美观,褶子均匀细腻。蒸熟后的小笼包饱满挺立,汤汁充盈,给人以视觉上的吸引力,增加消费者的食欲。

19、4、营养均衡:选用肥瘦比例适当的猪肉馅作为主要原料,既能保证小笼包的口感鲜嫩多汁,又能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同时,搭配的葱姜水、各种调味料以及可选的虾仁等食材,进一步丰富了小笼包的营养成分,使其成为一种营养均衡的美食选择。

20、5、稳定性高:本发明的制作工艺对各项参数都给出了明确的范围,这使得在不同的制作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够相对稳定地制作出品质优良的小笼包。无论是专业的餐饮场所还是家庭厨房,只要按照本工艺进行操作,都能获得较为一致的成品质量,降低了制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失败率。

21、6、适应性强:通过多个实施例的探索和实验,确定了不同原料配比和工艺参数下的制作效果,为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口味偏好、原料的供应情况以及制作设备的差异,对工艺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各种实际生产需求。

22、7、创新与传承结合:本发明在传承传统小笼包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入了科学的量化和优化方法,既保留了小笼包的传统特色和风味,又通过创新的工艺改进提高了制作效率和品质稳定性。这有助于推动小笼包这一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23、8、食品安全保障:严格控制原料的选择和加工过程,确保小笼包的卫生和安全。在调制馅料时,合理的冷藏时间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滋生。此外,精确的蒸制时间和蒸汽压力能够保证小笼包熟透,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技术特征:

1.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葱姜水的制作方法为:将40-60克葱、25-35克姜切碎,加入130-170毫升水,浸泡25-35分钟后过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猪肉馅选用肥瘦比例为2.5-3.5:6.5-7.5的猪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调制馅料时,加入40-60克切碎的虾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蒸制前,在小笼包表面喷水,水量为每个小笼包0.4-0.6毫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皮在擀制时,中间厚度为2.5-3.5毫米,边缘厚度为0.8-1.2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在醒发面团时,添加8-12克猪油。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在蒸制过程中,蒸笼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75%-95%。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包制小笼包时,褶子的宽度为1.5-2.5毫米,深度为2.5-3.5毫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笼包制作工艺,其特征在于,蒸制完成后,自然冷却8-12分钟进行食用。


技术总结
一种小笼包制作工艺,属于食品制作技术领域,通过精确控制中筋面粉、温水、酵母、泡打粉的比例以及醒发的时间、温度和湿度,使制作出的面皮柔软有弹性,口感细腻且富有嚼劲。优化的面皮不仅能够更好地包裹馅料,而且在蒸熟后能够保持良好的口感,为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味觉享受,在馅料调制方面,合理搭配猪肉馅、葱姜水、盐、糖、生抽、蚝油、香油、白胡椒粉等调料,并严格控制其用量范围,使得馅料味道浓郁、鲜美,各种调料相互融合,层次分明。葱姜水的加入有效地去腥增香,盐、糖等调味料的精准配比使味道咸淡适中,生抽和蚝油提升了鲜味,香油增加了香气,白胡椒粉则增添了一丝微微的辛辣,共同营造出丰富的口感,满足不同口味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楼小明,陆惠良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丰熙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5/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