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干果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干果机,尤指一种收藏包装体积小,且加热装置有快速热循环而利于整体加热的干果机。
生活水准的提高及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家中存贮一定数量的水果及零食,由于这些水果类食品易腐烂坏掉,所以收存极为不易,若以冰箱收存却常会造成脱水甚至失去原有风味;若晒干处理却常受天气的影响,而且取进取出晒干在忙碌的现代人生活中也极为不便;因此,便有如
图10所示的干果机出现,其是由底座10上配合层层烘干网笼20及一上盖30组合而成,且利用设于底座10内的电热管40,可将置于烘干网笼20上的水果烘干。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干果机在使用上相当不便,如1.烘干网笼一层一层加高相叠,在收藏或包装时会占据相当大的体积空间,造成不便。
2.每一层及底座等均可轻易拿起,此时底座的电热组便很容易因人为疏忽而碰坏,甚至刚刚加热完毕,完全露出加热组造成一种危险,常造成小孩或操作人员碰触烫伤。
3.由于此种干果机大都外销往寒温带国家,所以在包装上应力求精简缩小,但此种干果机占用体积庞大,货柜运输上相当不经济,造成运费的损失及成本的增加。
4.该干果机为电热管加热结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乃为一固置于底部的热源,借由其自然幅射热缓缓扩散到达各烘干网笼,不是热循环的烘干方式,内部无法有一均匀且快速的烘干效果,因此该干果机在于加热效率上大打折扣,不但速度缓慢,内部热源亦很不均匀,无法有效达到快速干果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提出一种收藏包装体积小且加热装置有快速热循环而利于整体加热的的干果机。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干果机包括一底座,内设有烘干用的加热装置;一底层,留有诸多卡槽可放至底座的上周缘,使底层在底座上作适当的转动而不至掉落,底层上留有凸环及网架并有多个位于凸环内的挡块。
一隔层,其上留有内、外环及网架,而内、外环间留有凹环槽,凹环槽内设有诸多等距分布的凸板;一上盖,为一既定盖体,其上留有调整盖及诸多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周缘设有多个与底层上的等间距的直立壁相对应的凹槽,这些凹槽可供卡槽置入,使底座与底层相套住缩合,底层的凸环内设有多个当转动隔层时在隔层底的斜板凸粒恰可与挡块相接触,阻止隔层转动的挡块,所述的隔层可一层一层加高,其上周缘内、外环间的凸板依斜板相对应设置,且作依序渐升状后平行,在最高的一块凸板上留有一凹口,当斜板依凸板逐渐升起时,斜板的凸粒恰可接触凹口并定位;上盖下亦留有与隔层相对应且相同的斜板及凸粒,多个隔层及上盖作层层套合时,则斜板恰可置入凹环槽中,当转动上盖时,利用斜板配合凸板将上盖及隔层逐一拉高间距。
以下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详述如下,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组合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及底层部分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及底层部分组合的动作示意图(相叠时);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及底层部分组合的动作示意图(相套合时);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隔层叠合动作示意图(相叠拉高时);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隔层叠合动作示意图(相叠套合时);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的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加热装置的仰视图;
图10是现有技术中的干果机的剖面示意图。
首先,请参阅
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由底座1、底层2、隔层3及上盖4等主要构件组成。
底座1设有加热装置11、上周缘12上设有多个凹槽13。
底层2上设有多个等间距的直立板21,这些直立板形成一些卡槽,可放至底座1的上周缘12上滑动或插入凹槽13内,底层2上还设有网架22、凸环23及以适当间距设置的多个挡块24。
隔层3可依需要加减层数,它具有网架31,多个等间距设置的斜板32,斜板32的适当位置处则留有一凸粒33;隔层3的上周缘设有内、外环体34、35,内、外环体34、35间形成一凹环槽36,凹环槽36内设有多个逐渐凸起凸板37,这些凸板与斜板32相对应设置;最后一块凸板371与内、外环体34、35齐平且留有一凹口372。
上盖4外底周缘设有与隔层3相对应的斜板11及凸粒42,上盖上还留有调整盖43及诸多气孔44。
请参阅图6,图7和图8,上述底座1上的加热装置11主要由座板14、风扇15、加热器16及马达17等构件所组成,其中底座1上形成有一定形状的一风室18,风室18内有高度略低于风室18侧壁的一隔板19,该隔板将风室18区分为大、小风室181和182;座板14对应大、小风室181和182留有入风口141和142;加热器16的底部呈中空状,且上端侧壁留有多个出风口161。
当组合实施时,请先参阅图2和图3,底层2利用卡槽211置于底座1的上周缘12上,底层2在上周缘12上滑动,直至卡槽21接触到凹槽13边缘时被挡住,不再继续向前转动,当底层2稍微提高时可使直立板21恰好置入凹槽13中时(如图3-5所示),底层2整个沉入包住底座1,并且以网架22遮盖住电热组11(如图2中的左边缩合状态所示);而底层2利用凸环23使隔层3放置在其上或转动且不会掉落,当转至斜板32的凸粒33与挡块24接触时限制其继续转动,避免底层2绕底座1空转,而影响隔层3的拉升动作;再继续加叠隔层3时,凹环36恰可供上一层的隔层3的斜板32置入,斜板32则会置放在两组凸板37上(如图6所示),当斜板32的斜面与逐渐凸起的凸板37接触后继续旋转上一层隔层3,即可利用斜面原理,将上一层隔层3逐渐升起,直至斜板32的凸粒33到达凸板371的凹口372处,受其限制而停止转动并定位(如图7所示),上盖4亦利用此原理升高与最上一层的隔层3的间距。
依上述方式,一手扶住底座1不动,另一手转动上盖4作逆向转动时,上盖4的斜板41上的凸粒42脱离凹口372,使斜板32逐渐依斜面下降至凹环36最底处,斜板41的右端垂直面便由凸板371所抵住而停止转动,继续转动上盖4则会带动一层一层的隔层3转动并下降,直至全部隔层3依序缩合为止,此时若将底层2再套置于底座1时,即如图2左边所示,可将整个干果机收至最小的体积,以利包装或收藏。
如图8和图9所示,将可带动风扇15旋转的马达17置于座板14上,而风扇15与加热器16各设于座板14的入风口141下方及入风口142上方,继之,由风扇15对应大风室181,加热器16对应小风室182,而座板14靠设于风室18上。
由启动马达17带动风扇15旋转而产生冷风,冷风由风室18的大风室181,经隔板19上方进入小风室182,并由座板14的入风口142进入加热器16转成热风,由加热器16上端侧壁的诸多出风口161而送出,快速到达内部各角落,且在风扇15不断旋转带动下,可在干果机的内部形成一股流动迅速的热气循环,对置于上盖4各网架22、31上的物品进行迅捷且均匀确实的烘干,如此,实现干果机的完善使用目的。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多项的特性与优点,如1.底层可套入包住底座,使两者的套合高度几乎只有组立使用时的一半,可缩可伸,组合结构坚固方便。
2.套合时底层上的网架覆盖在电热组上,保持一适当间隙,平常在拆卸或组装时均可保护电热组不受外力碰撞或损坏;使用后,若马上收藏,则不虞还处于温热的电热组烫伤人手。
3.底层套入底座,既减少所占体积,不会烫伤人手、又不必再行设计保护电热组的护盖,成本较低且一举数得,相当的方便。
4.诸多隔层可利用斜板及凹环的配合,上下相互套入,或层层升高两两间距,平时可缩小占用体积,使用时即可拉高两者间距供放置水果烘干,极为简便实用。
5.当一手扶住底座时,一手转动上盖,由于斜板与逐渐升起的凸板配合,如此一层一层的隔层逐一上升拉高两者间距,反之,另一方向转动又会逐一将每一层作缩入套合,加上底层套住底座,使整个干果机的占用高度减小,可节省体积。
6.层层拉高或套入缩合的设计,在使用时相当的简便,避免现有技术中一层一层利用双手套上卡合的麻烦,亦可减少零件的掉落损坏或遗失。
7.收合后减少相当多的体积,如此在包装上即可力求最小体积处理,无论是搬运或装箱的费用均可大幅减少,降低每一件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8.加热装置在风扇与加热器的配合作用下,可在干果机的内部形成一股流动迅速的热气循环,使置于网架上的物品可有一均匀且快速的烘干。
权利要求1.一种干果机,它包括一底座,内设有烘干用的加热装置;一底层,留有诸多卡槽可放至底座的上周缘,使底层在底座上作适当的转动而不至掉落,底层上留有凸环及网架并有多个位于凸环内的挡块;一隔层,其上留有内、外环及网架,而内、外环间留有凹环槽,凹环槽内设有诸多等距分布的凸板;一上盖,为一既定盖体,其上留有调整盖及诸多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周缘设有多个与底层上的等间距的直立壁相对应的凹槽,这些凹槽可供卡槽置入,使底座与底层相套住缩合,所述底层的凸环内设有多个当转动隔层时在隔层底的斜板凸粒恰可与挡块相接触,阻止隔层转动的挡块,所述的隔层可一层一层加高,其上周缘内、外环间的凸板依斜板相对应设置,且作依序渐升状后平行,在最高的一块凸板上留有一凹口,当斜板依凸板逐渐升起时,斜板的凸粒恰可接触凹口并定位,所述上盖下亦留有与隔层相对应且相同的斜板及凸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热装置在干果机的底座上形成一风室,风室内有一高度略低于风室侧壁的隔板,将风室区分为大、小风室,所述风室上覆盖有一座板,座板于下方对应大风室设有一入风口及一风扇,另对应小风室于座板上方开设有一入风口,入风口上置设有一具多个出风口的加热器,同时在座板上置有一带动风扇旋转的马达。
专利摘要一种干果机,它主要是由底座、底层、隔层及上盖等组成,其特征在于底座上周缘设有诸多凹槽供底层的卡槽置入以缩合两者;两隔层之间可转动缩合、拉高上盖及诸多隔板,另底层将卡槽置入底座凹槽中或上周缘上,可缩合或拉高底层及底座,且底座的加热装置可形成一股热气作流动循环烘干。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利于收藏包装且烘干均匀快速的干果机。
文档编号A23B7/02GK2170631SQ932121
公开日1994年7月6日 申请日期1993年5月5日 优先权日1993年5月5日
发明者李冠贤 申请人:李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