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锅节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45852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杀菌锅节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杀菌锅节能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食品杀菌锅节能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对包装食品进行杀菌采用的水浴式卧式杀菌锅,是一种密闭的压力容器。目 前使用的杀菌锅因承受压力的要求将筒体截面设计为圆形,而杀菌筐为装卸方便做成方 形,所以杀菌锅的内部空间不能完全利用,杀菌筐周围特别是两边的多余空间增加了杀菌 用水的用量,加热这些水又要多耗费蒸汽,冷却时同样多消耗冷却用水,同时也增加了升温 和降温所需的时间,造成水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及时间的消耗。

【发明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杀菌锅节能装置,解决目前杀菌锅存在的不足, 能够节约用水和节约蒸汽,缩短升温和降温时间,到达节能环保的目的。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杀菌锅筒体内部的两个侧 面分别安装两块隔板,所述隔板的形状为中间的长方形部分和两端折成90度的弓形部分, 该隔板的四周和杀菌锅筒体内壁焊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当于杀菌锅筒体长度的封闭腔 体。
[0005] 所述腔体的顶部装有压力平衡管,压力平衡管的一端和所述腔体的通气孔连通, 另一端具有向下的弯头通到杀菌锅顶部,使所述腔体内部压力和杀菌锅内部压力平衡,又 不会使杀菌用水进入腔体内部。
[0006] 所述腔体的底部装有排水孔,和排水孔相连的有排水阀,排水阀连接排水管通到 所述杀菌锅的底部,用于排放腔体内可能产生的冷凝水。
[0007] 上述装置在杀菌锅筒体内部两侧分别对称安装。
[0008] 按照以上方案设置,本实用新型把杀菌锅筒体通过两侧的隔板隔离出左右两个腔 体,使杀菌锅内部空间形状和杀菌筐的外形相匹配,减少了作为杀菌热传导介质的杀菌用 水的加入量,两部分腔体的体积,等于所节约用水的容积。
[0009]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经过测算,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本实用 新型的杀菌锅比现有杀菌锅节约用水和节约蒸汽均在20%以上,同时缩短了加热升温和降 温冷却的时间。节约了能源,提高了生产效率。
[0010] 采用本实用新型后,由于杀菌用水的减少,同样流量下,使内部水循环的周期缩 短,热分布更加均匀,杀菌效果更好。另外也减少了热水储罐的容积,节省了成本和所占空 间。
【附图说明】
[0011]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不意图;
[0013]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局部放大图;
[0014] 图3是图2所示I: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5] 图4是图2所示E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0016] 图中:1 一筒体;2-杀菌筐;3 -隔板;4一腔体;5-通气孔;6 -压力平衡管;7-弯 头;8 -排水孔;9 一排水阀;10 -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如图1所示,隔板3是一块中间为长方形两端为弓形并弯折成90度的薄板,四周和 杀菌锅筒体1焊接在一起,共同组成一个封闭的腔体4。隔板左右各一对称安装,形成的两个 腔体减少了杀菌用水和冷却水的用量,同时节约了蒸汽消耗,节省了升温时间,加快了水循 环频率,实现了节能、减排、增效的目的。
[0018] 如图2所示,隔板3的顶部开有通气孔5,通气孔5和压力平衡管6相通,压力平衡管 另一端延伸到筒体的顶部,连接一个向下的弯头7,既保证了所述腔体和筒体压力的平衡, 使隔板不承受压力,又避免了杀菌用水进入腔体内部。
[0019] 进一步如图2所示,隔板3的底部开有排水孔8,排水孔连接到排水阀9,和排水阀相 连有排水管10;排水阀9在杀菌工作时处于关闭状态,杀菌结束后可打开排水阀用于排放腔 体内可能产生的冷凝水。
[0020]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施方便,节能效果显著。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 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杀菌锅节能装置,包括隔板、压力平衡管和排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杀菌锅筒体 和两侧的隔板分别组合在一起,在筒体内两侧各形成一个封闭腔体。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菌锅节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顶部有通气孔,通气 孔连接压力平衡管,所述压力平衡管的另一端延伸到筒体顶端,并装有向下开口的弯头;所 述隔板底部有排水孔,排水孔依次连接有排水阀和排水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杀菌锅节能装置,包括和杀菌锅筒体结合在一起的隔板,隔板把筒体的内部两侧隔成两个封闭的腔体;隔板顶部安装有压力平衡管,保证腔体和筒体内部压力的平衡;隔板底部安装有排水阀和排水管,用于冷凝水的排放。通过以上装置减少了杀菌锅筒体内部空间的浪费,由此节约了杀菌和冷却用水,减少了蒸汽消耗,节省了升温和冷却时间,加快了水循环频率,节能效果显著。
【IPC分类】A23L5/20
【公开号】CN205358094
【申请号】CN201521107318
【发明人】杨南
【申请人】杨南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