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0516发布日期:2022-09-03 00:31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雾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器及包括该雾化器的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电子雾化装置(比如电子烟)包括雾化器,雾化器包括发热体、导液体和储液杯,储液杯内的雾化液经导液体传递至发热体,发热体通电发热使雾化液加热雾化。
3.目前,电子雾化装置通常将雾化芯设置在储液杯的底部,储液杯内的雾化液依靠重力传递至雾化芯内的导液体,然后经导液体传递至雾化芯内的发热体。
4.然而,这种结构的雾化装置存在以下弊端:
5.(1)雾化后的雾化液需要经过较长的出气通道方可排出,出气通道越长,里面冷凝液会越多;
6.(2)雾化芯会长时间浸泡在雾化液里,容易渗漏;
7.(3)长时间不使用雾化芯,导致雾化芯内存液过多并吸收空气内的水分,再次使用时会出现炸液现象;
8.(4)对使用者的手持角度有要求,由于雾化芯在储液杯底部,因此雾化芯的进液孔(与储液杯的出液口相连通)也同样位于储液杯底部,一旦使用者倒转电子雾化装置,使电子雾化装置底部朝上,吸嘴朝下使用时,雾化芯的进液孔就会暴露在雾化液外面,导致发热体供液不足或变成无液状态,容易干烧,损坏雾化芯。
9.因此,有必要对雾化装置作出改进,以克服上述部分或全部弊端。


技术实现要素:

1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能够在储液杯中的雾化液较少时,使储液杯中设置的涡轮旋转,以扰动雾化液旋转上升持续充分向雾化芯供液,从而防止干烧。
11.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所述雾化器包括雾化芯、储液杯、涡轮和传动元件;所述储液杯的顶部设有出液口,所述雾化芯相对于所述储液杯靠近所述雾化器的顶侧,所述雾化芯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涡轮设置在所述储液杯内的底部,所述传动元件将来自所述雾化器外部的动力元件的动力传递给所述涡轮,驱使所述涡轮沿所述储液杯的周向相对所述储液杯旋转,从而扰动所述储液杯内的雾化液旋转上升,促使雾化液流向所述出液口。
12.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涡轮具有中心套筒和设在所述中心套筒外周的至少一个涡轮叶板,所述涡轮以所述中心套筒的中心轴线为转轴旋转,所述涡轮的外周尺寸自底向顶渐缩。
13.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涡轮叶板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涡轮叶板环绕所述中心套筒的中心轴线依次间隔排布,所述涡轮叶板的宽度沿所述中心套筒的径向方向自底
向顶渐缩。
14.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涡轮叶板是与所述中心套筒的轴向呈预设夹角的平板形结构。
15.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元件一端位于所述储液杯外,与所述动力元件连接设置,所述传动元件的另一端伸到所述储液杯内,与所述涡轮连接设置。
16.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元件为齿轮轴,所述涡轮的底部设有齿圈,所述齿轮轴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液杯外并与所述动力元件连接设置,另一端伸到所述储液杯内与所述齿圈啮合。
17.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传动元件位于所述储液杯内,与所述涡轮连接设置,与所述动力元件通过磁力非接触传动。
18.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涡轮的底部设有多个容置槽,各所述容置槽环绕所述涡轮的旋转轴线依次布置,所述传动元件为多个磁性件,各所述磁性件一一对应安装在各所述容置槽中,所述磁性件与所述动力元件隔着所述储液杯的底部通过磁力非接触传动,从而带动所述涡轮沿所述储液杯的周向相对所述储液杯旋转。
19.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储液杯具有内壳筒、外壳筒、设置在所述内壳筒和所述外壳筒顶端的顶盖、设置在所述内壳筒和所述外壳筒底端的底盖,所述内壳筒、外壳筒、顶盖和底盖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储液杯。
20.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内壳筒外周设有限位凸缘,所述涡轮具有中心套筒,所述中心套筒可旋转地套设在所述内壳筒外,所述涡轮限位在所述限位凸缘和所述底盖之间。
21.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雾化芯包括发热体和导液体,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顶盖,所述导液体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放置于所述储液杯内,所述第二部分穿过所述出液口伸出所述储液杯外,且所述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储液杯的顶侧并与所述发热体接触,以将所述储液杯内的雾化液导引传递至所述发热体。
22.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液体呈条状;所述发热体为管筒状发热体并环绕设置在位于所述储液杯顶侧的所述导液体的所述第二部分上。
23.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雾化芯包括发热体和导液体,所述发热体的底部安装在所述内壳筒内、顶部安装在所述顶盖的中心通孔内,所述导液体呈环状,所述导液体的内周部套设在所述发热体外,所述导液体设置在所述内壳筒的顶端面和所述顶盖之间。
24.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液体为导液棉或者多孔陶瓷体。
25.雾化器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导电极柱,所述底盖设有底盖通孔,所述导电极柱穿插在所述底盖通孔内和所述内壳筒内,所述导电极柱的顶端与所述雾化芯电性导通,所述导电极柱的底端用于与主机电源电性导通。
26.雾化器的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27.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器,以及主机,所述主机设有电源和驱动所述雾化器的涡轮旋转的动力元件。
28.电子雾化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雾化器中的传动元件与所述动力元件连接设置的情况下,所述动力元件为电动元件,所述传动元件为齿轮轴,所述涡轮的底部设有齿圈所述齿轮轴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液杯外并与所述电动马达连接设置,另一端伸到所述储液
杯内与所述齿圈啮合。
29.电子雾化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在所述雾化器中的传动元件与所述动力元件通过磁力非接触传动的情况下,所述动力元件为自身具有磁性的永磁元件或通过施加交变电场而产生磁性的电磁元件。
30.电子雾化装置的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31.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当储液杯内的雾化液较少而导致雾化芯不能充分接触到雾化液时,或者当需要涡轮工作时,可以开启涡轮,由于涡轮外侧有凸起的流线,因此涡轮旋转时可以利用涡轮的旋转扰动储液杯内的雾化液旋转,产生涡流,雾化液液面上升,促使雾化液流向储液杯的出液口,使得雾化芯接触到雾化液。这样能解决雾化芯供液不足或者干烧的问题,而且即使使用者倒着使用,在360度范围内倾斜至各个角度使用,都不会发生供液不足的问题,因此不用限制使用者使用时雾化器的使用姿态和雾化器的手持角度。
32.而且,将雾化芯设置于与储液杯相比更靠近雾化器的顶侧的位置,即将雾化芯上置,这样雾化芯与雾化器顶侧的出气口的距离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出气通道,雾化后的烟雾几乎是直接进到使用者口内,解决了出气通道长容易在出气通道内壁产生冷凝液的弊端;而且,雾化芯仅有一部分(即导液体部分)与储液杯相连通,而大部分与储液杯相分离设计,因此雾化芯不会长时间浸泡在雾化液里,也不会存液过多,因而雾化芯不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也不容易出现炸液现象。
附图说明
33.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34.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35.图3为图2另一视角的剖面图;
36.图4为图2的爆炸视图;
37.图5为图4中涡轮、底盖、齿轮轴的放大图
38.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39.图7为图6的爆炸视图;
40.图8为图7中的涡轮和磁性传动元件的组装图;
41.图9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42.图10为图9的爆炸视图。
43.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44.10储液杯,a出液口,101内壳筒,101a限位凸缘,102外壳筒,103顶盖,103a中心通孔,104底盖,104a底盖通孔,104b过孔,104c螺纹部;
45.20涡轮,201中心套筒,202涡轮叶板,203齿圈,204容置槽,205底板;
46.30传动元件,30a齿轮轴,30b磁性件;
47.40导流元件;
48.t雾化芯,s雾化芯座;
49.50发热体;
50.60导液体;
51.70导电极柱;
52.80接线柱;
53.90电极座;
54.100绝缘件;
55.110罩壳;
56.120吸嘴;
57.13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58.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5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用于在储液杯中的雾化液较少时,使储液杯中设置的涡轮旋转,以扰动雾化液旋转上升持续充分向雾化芯供液,从而防止干烧。
60.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的雾化器包括储液杯10、涡轮20、雾化芯t和传动元件30。
61.储液杯10的储液腔用于盛装雾化液。储液杯10的顶部设有出液口a。本技术的描述中,以雾化器的出气口所在的位置为“顶”。
62.雾化芯t与储液杯10的出液口a连通。雾化芯t相对于储液杯 10靠近雾化器的顶侧,此种结构设计即为雾化芯t上置的设计方式。
63.涡轮20设置在储液杯10内的底部,也就是说,涡轮20设置在储液杯10内并位于储液腔底部。
64.在雾化器外部设置有动力元件,也就是在电子雾化装置的主机中设置动力元件,动力元件的动力通过传动元件30传递给涡轮20,传动元件30将来自雾化器外部的动力元件的动力传递给涡轮20,以驱使涡轮20沿储液杯10的周向相对储液杯10旋转,也就是说,涡轮20的转轴自储液杯10的顶侧向储液杯10的底侧延伸。
65.涡轮20旋转时扰动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旋转上升,促使雾化液流向储液杯10的出液口a。
66.采用上述设计,当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较少而导致雾化芯t不能充分接触到雾化液时,或者当需要涡轮20工作时,可以开启涡轮 20,由于涡轮20外侧有凸起的流线,因此涡轮20旋转时可以利用涡轮20的旋转扰动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旋转,产生涡流,雾化液液面上升,促使雾化液流向储液杯10的出液口a,使得雾化芯t接触到雾化液。这样能解决雾化芯t供液不足或者干烧的问题,而且即使使用者倒着使用,在360度范围内倾斜至各个角度使用,都不会发生供液不足的问题,因此不用限制使用者使用时雾化器的使用姿态和雾化器的手持角度。
67.而且,将雾化芯t设置于与储液杯10相比更靠近雾化器的顶侧的位置,即将雾化芯t上置,这样雾化芯t与雾化器顶侧的出气口的距离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出气通道,雾化后的烟雾几乎是直接进到使用者口内,解决了出气通道长容易在出气通道内壁产生冷凝液的弊端;而且,雾化芯t仅有一部分(即后述的导液体)与储液杯10相连通,而大部分与储液杯10相分离设计,因此雾化芯不会长时间浸泡在雾化液里,也不会存液过多,因而雾化芯t不容易出现渗漏的现象,也不容易出现炸液现象。
68.具体地,涡轮20可以具有中心套筒201和涡轮叶板202。涡轮 20以中心套筒201的中心轴线为转轴旋转。涡轮叶板202设置在中心套筒201外周。当然,涡轮20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扰动雾化液旋转上升的结构即可。
69.涡轮叶板20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当为多个时,各涡轮叶板202沿中心套筒201的周向依次间隔排布,也就是说,各涡轮叶板202环绕中心套筒201的中心轴线依次间隔排布。
70.涡轮20的外周尺寸自底向顶渐缩,具体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例如一种实现方式是:中心套筒201的外周面为等径圆柱面,涡轮叶板202在中心套筒的径向上的宽度自底向顶渐缩,换言之,涡轮叶板202的宽度沿中心套筒201的径向方向自底向顶渐缩。
71.涡轮20的外周尺寸自底向顶渐缩,涡轮20旋转时,位于储液杯10底部的雾化液由于扰动能够大量地沿自底向顶渐缩的涡轮叶板 202旋转上升。
72.涡轮叶板20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例如,可以将涡轮叶板202设置成:与中心套筒201的轴向呈预设夹角的平板形结构。再例如,还可以将涡轮叶板202设置成:沿中心套筒201 的轴向螺旋朝着储液杯10的顶部方向延伸设置的螺旋形结构,螺旋形涡轮叶板202的扰流效果明显,图示实施例中,涡轮叶板202为顶部和底部分别向相反侧弯曲的螺旋形结构,这样涡轮20旋转时能更明显地扰动雾化液旋转上升。当然涡轮叶板202不局限于所列举的螺旋形结构和平板形结构。
73.涡轮20可以采用金属材质,也可以采用环保的非金属材质,本技术对涡轮20的材质不限制。
74.具体地,动力元件可以采用电动马达,这种情况下,传动元件 30的一端位于储液杯10外,与动力元件即该电动马达连接设置,传动元件30的另一端伸到储液杯10内,与涡轮20连接设置。
75.动力元件也可以采用永磁元件或者电磁元件,永磁元件自身具有磁性,电磁元件通过外加交变电场而产生磁性。这种情况下,传动元件30位于储液杯10内,与涡轮20连接设置,与储液杯10外的动力元件通过磁力非接触传动。
76.动力元件采用电动马达的情况下,如图2-图5,传动元件30可以采用齿轮轴30a。齿轮轴30a的一端位于储液杯10的储液腔外并与电动马达连接设置,例如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传动连接,而齿轮轴 30a的另一端伸到储液杯10内。具体地,可以在储液杯10的底盖 104上开设过孔104b,齿轮轴30a的另一端穿过该过孔104b伸到储液杯10内。具体地,齿轮轴30a可以平行于涡轮20的转轴布置。
77.传动元件30采用齿轮轴30a时,涡轮20的底部设置齿圈 203,该齿圈203的内周设有啮合齿,通过该啮合齿与齿轮轴30a的一端啮合,以此实现涡轮20与齿轮轴30a的连接。
78.由于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容易从储液杯10中漏出来,且若齿轮轴30a和齿圈203与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接触则容易导致齿轮轴 30a和齿圈203锈蚀,为规避此弊端,可以在涡轮20的中心套筒 201底端设置底板205,利用该底板205将储液杯10的储液腔分隔成互不相通的顶腔室和底腔室,让雾化液存储在顶腔室内,让齿圈 203位于底腔室内,让齿轮轴30a的一端伸到底腔室内,以此使齿圈 203、齿轮轴30a与储液杯10的顶腔室内的雾化液隔绝。
79.动力元件采用永磁元件或电磁元件的情况下,如图6-图10,传动元件30可以采用多个磁性件30b。涡轮20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容置槽204,多个磁性件30b一一对应地安
装在各容置槽204 中。磁性件30b与永磁元件或电磁元件隔着储液杯10的底盖104非接触传动。永磁元件利用自身磁性对磁性件30b产生磁力,利用磁力驱动涡轮20旋转,或者,电磁元件通过外加交变电场产生磁性,从而对磁性件30b产生磁力,利用磁力驱动涡轮20旋转。
80.进一步地,储液杯10可以具有内壳筒101和外壳筒102,内壳筒101和外壳筒102之间即为储液杯10的储液腔。当然,外壳筒102还可以间隔套设在内壳筒101外,有关内壳筒101和外壳筒102 的连接关系,具体此处不做限定。
81.此外,储液杯10还可以具有设置在内壳筒101和外壳筒102顶端的顶盖103、设置在内壳筒101和所述外壳筒102底端的底盖 104,而储液杯10的储液腔是由内壳筒101、外壳筒102、顶盖103 和底盖104共同围合而成的环形腔。当储液杯10具有内壳筒101 时,中心套筒201可以套设在内壳筒101外。因此,这种结构的储液杯10便于涡轮20的组装。当然,储液杯10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计。
82.当中心套筒201套装在内壳筒101外时,可以在内壳筒101的外周设置限位凸缘101a,利用限位凸缘101a抵触中心套筒201的顶端,利用底盖104抵触涡轮20的底端,以此实现对涡轮20的轴向限位。
83.进一步地,雾化器可以包括导流元件40,导流元件40用于将被涡轮20扰动旋转上升的雾化液助力上推至出液口a。导流元件40为非必设部件,也就是说,可以设置导流元件40,也可以不设导流元件40,例如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没有设置导流元件40。
84.导流元件40与内壳筒101连接设置,布置在储液杯10内部并位于储液杯10的出液口a和涡轮20之间储液杯。
85.涡轮20旋转扰动雾化液旋转上升时,雾化液被向上甩至到达导流元件40,接着依靠惯性沿着导流元件40的表面流向出液口a。导流元件40对雾化液起到导流作用,在导流元件40的导流作用下旋转上升的雾化液能更多更快更顺畅地流向出液口a。
86.导流元件40可以采用导流板,当然不局限于导流板,任意能够实现上述导流作用的部件均可。当采用导流板时,可以让导流板的外缘相对导流板的中心向底侧折弯,这样更多的雾化液能沿着向底侧折弯的导流板,被引流到导液体60中,导流效果更好。
87.当储液杯10具有内壳筒101时,可以在导流元件40的中心开设连接孔,导流元件40通过该连接孔套设在内壳筒101外(可以组装在内壳筒101外,也可以与内壳筒101一体设置)。
88.进一步地,雾化芯t可以包括发热体50和导液体60。导液体 60与储液杯10的出液口a连通,导液体60还与发热体50接触。导液体60用于将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传递至发热体50。
89.发热体50的设置位置、导液体60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只要保障雾化芯t整体相对储液杯10靠近雾化器的顶侧即可。另外,发热体50的结构形式和导液体60的结构形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
90.例如:图2-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和图6-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发热体50设置在储液杯10的顶盖103顶侧,顶盖103上设有出液口a。导液体60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穿过出液口a放置于储液杯10内,且第一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导流元件40的面向顶盖103的表面上,第二部分穿过出液口a伸出储液杯 10外,且第二部分至少部分地设置于储液杯10的顶侧并与发热体 50接触,以将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导引传递至发热体50。
发热体 50为管筒状发热体,可以通过手工螺旋缠绕发热丝形成。导热体60 整体呈开口朝底的u形条状,导液体60的第二部分穿插在管筒状发热体内,或者说,管筒状发热体螺旋盘绕在导液体60的第二部分上,而导液体60的两个端部分别穿过顶盖103的两个出液口a伸到储液杯10内。
91.再例如:图9和图10所示的第四实施例中,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设置了导流元件40。本实施例中,发热体50的顶部安装在顶盖103的中心通孔103a内,发热体50的底部安装在内壳筒101内。而且雾化芯t还可以设置雾化芯座s,发热体50可以与雾化芯座s相互套设连接,雾化芯座s用于支撑固定发热体50,包含有该发热体50、雾化芯座s以及导液体60的雾化芯t可以通过机加工制成。导液体60呈环状,导液体60的内周部套设在发热体50 外周,导液体60的外周部设置于储液杯10内。
92.导液体60可选择吸液性较好且透气的材质,比如导液棉、多孔陶瓷材质等,以便当储液杯10的储液腔因雾化液减少形成负压时,空气能通过导液体60回气。
93.当导液体60选择较为柔软的材质(比如导液棉)时,可以设置支撑部件支撑导液体60,以使导液体60保持位置和形状基本固定。
94.如图2-图5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和如图6-图8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当导液体60选择较为柔软的材质(比如导液棉)且设有导流元件40时,可以让导液体60至少部分地支撑在导流元件40的面向顶盖103的表面上,这样,导流元件40在起到导流作用的同时,还作为支撑部件起到支撑导液体60以使导液体60形状和位置基本固定的作用,一物多用,更利于简化雾化器的结构。
95.当导液体60选择较为柔软的材质(比如导液棉)而并没有设置导流元件40时,可以额外设置其他支撑部件支撑导液体60。
96.当导液体60选择较为坚硬的材质(比如多孔陶瓷)时,则导液体60不用支撑部件支撑也能保持形状和位置基本固定。
97.进一步地,雾化器可以包括导电极柱70和接线柱80,顶盖103 和底盖104对应内壳筒101的区域分别设有中心通孔103a和底盖通孔104a,中心通孔103a中集装有电极座90,导电极柱70自底至顶依次穿插在底盖通孔104a内、内壳筒101内和电极座90的安装孔内,导电极柱70的底端与电子雾化装置的电源正极导通,导电极柱 70的顶端与发热体50的正极连接,发热体50的负极与集装于顶盖 103的接线柱80连接,电流依次通过接线柱80、顶盖103、内壳筒 101、底盖104回流至电源负极。
98.具体地,导电极柱70的顶端外周和底端外周均套设有绝缘套100,绝缘套100能避免导电极柱70与顶盖103以及底盖104接触导通导致短路的问题。导电极柱70底端外周的绝缘套100还起到定位导电极柱70的作用。
99.进一步地,雾化器还可以包括罩壳110和吸嘴120,罩壳110 的底部与储液杯10的顶部通过密封圈130密封连接,罩壳110的顶部设有安装孔,吸嘴120安装于该安装孔。雾化液经雾化芯t雾化后通过吸嘴120的顶部出口(即雾化器的出气口)排出。
100.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主机、雾化器等部件。主机设有电源、电控元件、电源开关、驱动雾化器的涡轮20旋转的动力元件等。另外,主机还可设置指示灯,用于指示电源电量、储液杯10内的雾化液量等。
101.如前所述,在雾化器中的传动元件30与动力元件连接设置的情况下,参照图2至图
5中的实施例,动力元件为电动马达,传动元件30为齿轮轴30a,涡轮的底部设有齿圈203,齿轮轴30a的一端位于储液杯10外并与电动马达连接设置,另一端伸到储液杯内与齿圈啮合。
102.而在雾化器中的传动元件30与动力元件通过磁力非接触传动的情况下,参照图6至图10,动力元件为自身具有磁性的永磁元件或通过施加交变电场而产生磁性的电磁元件,传动元件30可以采用多个磁性件30b。涡轮20沿周向依次间隔设置多个容置槽204,多个磁性件30b一一对应地安装在各容置槽204中。磁性件30b与永磁元件或电磁元件隔着储液杯10的底盖104非接触传动。永磁元件利用自身磁性对磁性件30b产生磁力,利用磁力驱动涡轮20旋转,或者,电磁元件通过外加交变电场产生磁性,从而对磁性件30b产生磁力,利用磁力驱动涡轮20旋转。
103.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雾化器及包括该雾化器的电子雾化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底,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