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833474发布日期:2023-07-20 14:22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电子雾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雾化,尤其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1、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通过加热液体基质,例如包含尼古丁的液体基质,以产生气溶胶供用户吸食的电子产品,其一般具有雾化器和电源组件两个部分,雾化器内部存储有液体基质以及设置有用于加热液体基质的雾化芯,电源组件可以给雾化芯供电使其发热产生高温对液体基质进行加热。

2、现有电子雾化装置不利于自动化生产,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解决现有电子雾化装置存在的难以自动化生产,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

2、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

3、储液腔,用于存储液体基质;

4、第一导液元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被配置为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所述储液腔的液体基质;

5、第二导液元件,包括本体和至少一个自所述本体朝向所述储液腔延伸的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与所述第二表面至少部分保持接触,以吸取液体基质并将所述液体基质传递至所述本体;

6、加热元件,用于雾化所述液体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部和用于引导电流的连接部,所述加热部包括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二部分,所述本体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7、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和第一导液元件均构造成板状或者薄片状,并且二者基本垂直布置。

8、在一示例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隔距离介于1mm~2mm。

9、在一示例中,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前表面保持接触,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后表面保持接触。

10、在一示例中,所述加热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底表面保持接触。

11、在一示例中,所述加热部具有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加热轨迹。

12、在一示例中,还包括与所述导电部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的电极;

13、所述导电部被构造成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具有朝向所述电极凸出的凸出部分。

14、在一示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底盖;

15、所述底盖具有第一腔室,所述第二导液元件保持在所述第一腔室内。

16、在一示例中,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用于输送气溶胶的传输管,所述传输管的一端与吸嘴口连通,所述传输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并且靠近或者接触所述第二导液元件。

17、在一示例中,所述加热部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均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侧壁之间保持间隙,以形成供气溶胶流动的气流通道。

18、在一示例中,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第二腔室;

19、所述支架至少部分被收容在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第二导液元件保持在所述第二腔室内。

20、在一示例中,所述支架被构造成柔性元件,并且所述支架的一部分在所述底盖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内表面之间提供密封。

21、在一示例中,部分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底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且在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向储液腔补充空气的空气补偿通道。

22、在一示例中,所述支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通气孔,以使得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通气孔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23、以上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加热元件保持或者固定导液元件的本体,而导液元件的延伸部分沿壳体的纵向方向朝储液腔延伸并与另一导液元件保持接触,从而吸取液体基质以将液体基质传递至本体;一方面可避免液体基质过多或过快地传递至加热元件引起炸油,另一方面利于组装和自动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特征: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液元件和第一导液元件均构造成板状或者薄片状,并且二者基本垂直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间隔距离介于1mm~2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前表面保持接触,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后表面保持接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本体的底表面保持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具有多个串联和/或并联的加热轨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导电部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的电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主体和底盖;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用于输送气溶胶的传输管,所述传输管的一端与吸嘴口连通,所述传输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导液元件,并且靠近或者接触所述第二导液元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部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均与所述第一腔室的内侧壁之间保持间隙,以形成供气溶胶流动的气流通道。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第二腔室;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被构造成柔性元件,并且所述支架的一部分在所述底盖的外表面与所述主体的内表面之间提供密封。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部分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底盖的端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且在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向储液腔补充空气的空气补偿通道。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通气孔,以使得所述第一腔室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通气孔流入所述第二腔室。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储液腔;第一导液元件,具有第一表面、以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被配置为与储液腔流体连通以吸取储液腔的液体基质;第二导液元件,包括本体和至少一个自本体朝向储液腔延伸的延伸部分;延伸部分与第二表面至少部分保持接触;加热元件,包括加热部和用于引导电流的连接部,加热部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一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二部分,本体的至少一部分保持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以上电子雾化装置,一方面可避免液体基质过多或过快地传递至加热元件引起炸油,另一方面利于组装和自动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谢远秋,吕武君,徐中立,李永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