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57760发布日期:2023-05-25 03:52阅读:70来源:国知局
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芯组件及雾化器。


背景技术:

1、现有的电子烟雾化器包括储油管、雾化管、发热网和导油棉,雾化管设有雾化道,在制作发热体时需要将发热网设置在导油棉上,将发热网和导油棉卷成柱状结构,然后放置在雾化道中,储油管绕雾化管周向设置,储油管与雾化管之间形成储油仓,油液设置在储油仓内;现有的雾化管为一体成型的管状结构,当发热网需要放置在雾化道中时,发热网需要卷成柱状,在此过程中不仅发热网发生形变会导致发热网的电阻改变,也会使导油棉在发热体的外部分布不均,从而出现加热不均匀以及导油棉被烧糊的现象,影响吸食者的口感;一体管状结构的雾化管在装配发热体时,对发热体的尺寸精度要求较高,否则会出现装配不进去或装配进去固定不牢的现象,对装配发热体的操作人员要求较高,因此,现在的雾化器将发热网和导油棉装配进雾化时所需要的工序繁琐,安装复杂,生产效率低,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雾化芯组件,该雾化芯组件的装配快捷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出现漏油现象。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芯组件,包括雾化管、发热件和导油件,雾化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设有第一榫卯部,第二管体设有第二榫卯部,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通过第一榫卯部与第二榫卯部拼接形成雾化管,雾化管设有雾化通道以及与雾化通道连通的安装孔,发热件设置在雾化通道中,导油件设置在安装孔中,导油件与发热件接触。

3、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管体的外壁向着靠近第一管体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榫卯部,第二管体的内壁向着靠近第二管体外壁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榫卯部;或第一管体的内壁向着靠近第一管体外壁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一榫卯部,第二管体的外壁向着靠近第二管体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二榫卯部。

4、在一实施例中,雾化管包括进气段、雾化段和出气段,雾化段固定连接于进气段与出气段之间,安装孔设于第一管体的雾化段,第一管体的出气段设有第一榫卯部,第二管体的出气段设有第二榫卯部;或第一管体的进气段和第一管体的出气段分别设有第一榫卯部,第二管体的进气段和第二管体的出气段分别设有第二榫卯部。

5、在一实施例中,出气段远离雾化段的一端具有出气端面,第一榫卯部延伸至第一管体的出气端面设置,第二榫卯部延伸至第二管体的出气端面设置;或第一榫卯部未延伸至第一管体的出气端面,第二榫卯部与第二管体的出气端面之间形成安装缺口。

6、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管体设有容置槽,发热件设置在容置槽内,第二管体设有第一抵靠部和第二抵靠部,第一抵靠部抵靠于发热件的一端,第二抵靠部抵靠于发热件的另一端,发热件的发热区设于第一抵靠部与第二抵靠部之间。

7、在一实施例中,雾化段靠近出气段的一端设有用于减小气阻的第一壁面,第一壁面设于第一管体,第一壁面与雾化通道的中轴线呈一小于90°的夹角。

8、在一实施例中,雾化段靠近进气段的一端设有用于减小气阻的第二壁面,第二壁面设于第一管体,第二壁面与雾化通道的中轴线呈一小于90°的夹角。

9、在一实施例中,雾化段固定连接有限位台,限位台包括限位面和第三壁面,限位面设于限位台靠近出气段的一侧,第二抵靠部与限位面接触或间隔设置,第三壁面设于限位台靠近进气段的一侧,第三壁面固定连接于第二壁面,第三壁面与第二壁面的倾斜角相同。

10、在一实施例中,发热件连接有两根引线,进气段设有两个引线槽,进气段远离雾化段的一端具有进气端面,引线槽贯穿进气端面设置,各引线设置在各引线槽内。

11、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雾化器,包括电池和上述的雾化芯组件,发热件的引线与电池电性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雾化芯组件的雾化管为拼接结构,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通过第一榫卯部和第二榫卯部拼接形成雾化管,并将发热件固定在雾化管内,不改变发热网的形状,将导油件设置在安装孔内并与发热件接触,发热件、导油件和雾化管为组装式的结构,安装便捷,更换方便,减少装配时的繁琐步骤,提高生产效力,同时避免出现漏油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雾化管(10)、发热件(21)和导油件(22),所述雾化管(10)包括第一管体(11)和第二管体(12),所述第一管体(11)设有第一榫卯部(111),所述第二管体(12)设有第二榫卯部(121),所述第一管体(11)与所述第二管体(12)通过所述第一榫卯部(111)与所述第二榫卯部(121)拼接形成所述雾化管(10),所述雾化管(10)设有雾化通道(101)以及与所述雾化通道(101)连通的安装孔(102),所述发热件(21)设置在所述雾化通道(101)中,所述导油件(22)设置在所述安装孔(102)中,所述导油件(22)与所述发热件(21)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1)的外壁向着靠近所述第一管体(11)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榫卯部(111),所述第二管体(12)的内壁向着靠近所述第二管体(12)外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榫卯部(121);或所述第一管体(11)的内壁向着靠近所述第一管体(11)外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一榫卯部(111),所述第二管体(12)的外壁向着靠近所述第二管体(12)内壁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第二榫卯部(12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管(10)包括进气段(10a)、雾化段(10b)和出气段(10c),所述雾化段(10b)固定连接于所述进气段(10a)与所述出气段(10c)之间,所述安装孔(102)设于所述第一管体(11)的所述雾化段(10b),所述第一管体(11)的出气段(10c)设有所述第一榫卯部(111),所述第二管体(12)的出气段(10c)设有所述第二榫卯部(121);或所述第一管体(11)的进气段(10a)和所述第一管体(11)的出气段(10c)分别设有所述第一榫卯部(111),所述第二管体(12)的进气段(10a)和所述第二管体(12)的出气段(10c)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榫卯部(12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段(10c)远离所述雾化段(10b)的一端具有出气端面(10d),所述第一榫卯部(111)延伸至所述第一管体(11)的出气端面(10d),所述第二榫卯部(121)延伸至所述第二管体(12)的出气端面(10d);或所述第一榫卯部(111)未延伸至所述第一管体(11)的出气端面(10d),所述第二榫卯部(121)与所述第二管体(12)的出气端面(10d)之间形成安装缺口(104)。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11)设有容置槽(103),所述发热件(21)设置在所述容置槽(103)内,所述第二管体(12)设有第一抵靠部(125)和第二抵靠部(126),所述第一抵靠部(125)抵靠于所述发热件(21)的一端,所述第二抵靠部(126)抵靠于所述发热件(21)的另一端,所述发热件(21)的发热区设于所述第一抵靠部(125)与所述第二抵靠部(126)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段(10b)靠近所述出气段(10c)的一端设有用于减小气阻的第一壁面(117),所述第一壁面(117)设于所述第一管体(11),所述第一壁面(117)与所述雾化通道(101)的中轴线呈一小于90°的夹角。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段(10b)靠近所述进气段(10a)的一端设有用于减小气阻的第二壁面(11a),所述第二壁面(11a)设于所述第一管体(11),所述第二壁面(11a)与所述雾化通道(101)的中轴线呈一小于90°的夹角。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段(10b)固定连接有限位台(118),所述限位台(118)包括限位面(118a)和第三壁面(118b),所述限位面(118a)设于所述限位台(118)靠近所述出气段(10c)的一侧,所述第二抵靠部(126)与所述限位面(118a)接触或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壁面(118b)设于所述限位台(118)靠近所述进气段(10a)的一侧,所述第三壁面(118b)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壁面(11a),所述第三壁面(118b)与所述第二壁面(11a)的倾斜角相同。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21)连接有两根引线(212),所述进气段(10a)设有两个引线槽(105),所述进气段(10a)远离所述雾化段(10b)的一端具有进气端面(10e),所述引线槽(105)贯穿所述进气端面(10e)设置,各所述引线(212)设置在各所述引线槽(105)内。

10.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组件,所述发热件(21)的引线(212)与所述电池电性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芯组件,包括雾化管、发热件和导油件,雾化管包括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第一管体设有第一榫卯部,第二管体设有第二榫卯部,第一管体与第二管体通过第一榫卯部与第二榫卯部拼接形成雾化管,雾化管设有雾化通道以及与雾化通道连通的安装孔,发热件设置在雾化通道中,导油件设置在安装孔中,导油件与发热件接触。本技术的雾化芯组件的装配快捷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避免出现漏油现象。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雾化器。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林云燕,李雪,陈时凯,刘光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