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烟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936687发布日期:2023-11-06 15:46阅读: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烟具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烟具加热装置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低能耗双向加热空气加热不燃烧的烟具。


背景技术:

1、现有加热不燃烧烟具主流的加热方式主要是采用针插入式的中间加热方式和在发热杯上设置发热线路提供热源的周向加热方式,两种加热方式分别存在中间温度高和周边加热温度高问题,都会导致烟支存在加热不均匀的缺陷。

2、为了实现均匀加热的效果,现有技术多采用空气加热的方式让热气流窜入到烟支内部对烟支进行加热,但是现有采用热气流对烟支加热的方式的烟具,在对空气加热形成热气流后再让热气流对烟支加热的过程中,存在热气流的热量流失而无法被充分利用的热传递损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具,以解决现有采用空气加热的方式烟具对烟支存在热量损耗较高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具,具有容置腔、热气形成腔和进气口,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雾化颗粒,所述进气口、所述热气形成腔和所述容置腔顺次连通而形成空气流通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具包括:

3、过气网,用于分隔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热气形成腔,并具有连通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热气形成腔的过气孔;

4、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包括置于所述热气形成腔的第一加热段和置于所述容置腔的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一加热段在接电时加热所述热气形成腔的空气,所述第二加热段在接电时能够加热位于所述容置腔的雾化颗粒。

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均为片状,并沿从所述热气形成腔至所述容置腔的方向延伸。

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段沿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螺旋状并从所述热气形成腔的中心向外螺旋。

7、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段沿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螺旋状,且其与所述第一加热段在截面投影上重合。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段在中心端部和外围端部分别引出导线以通电。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件外设有绝缘层包裹。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气网与所述加热件可拆卸连接。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气网开设有与所述加热件配合的装配孔。

12、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包裹着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热气形成腔的加热筒,所述加热筒由铜铝合金或者包含碳纤维或氮化铝纤维的陶瓷制成。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段的径向长度比所述第二加热段的径向长度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烟具,通过将加热件分为置于热气形成腔的第一加热段和置于容置腔的第二加热段,并用过气网作为分隔容置腔和热气形成腔,加热件通电后,加热件的第一加热段对进入热气形成腔的气流加热形成热气流后,热气流穿过过气网进入容置腔对放入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加热,同时,加热件的第二加热段吸收热气流的热量而减少热气流热量损失,并对容置腔内的雾化颗粒进行接触传导式的加热,通过空气加热和周向加热的双向加热,在实现均匀加热的同时降低了空气加热导致的能耗损失,充分利用了加热件通电加热产生的热量,有效提高了热量利用率。



技术特征:

1.一种烟具,具有容置腔、热气形成腔和进气口,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雾化颗粒,所述进气口、所述热气形成腔和所述容置腔顺次连通而形成空气流通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具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均为片状,并沿从所述热气形成腔至所述容置腔的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段沿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螺旋状并从所述热气形成腔的中心向外螺旋。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烟具,所述第二加热段沿其延伸方向的截面为螺旋状,且其与所述第一加热段在截面投影上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段在中心端部和外围端部分别引出导线以通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外设有绝缘层包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网与所述加热件可拆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气网开设有与所述加热件配合的装配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烟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包裹着所述容置腔和所述热气形成腔的加热筒,所述加热筒由铜铝合金或者包含碳纤维或氮化铝纤维的陶瓷制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烟具,所述第一加热段的径向长度比所述第二加热段的径向长度长。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烟具,具有容置腔、热气形成腔和进气口,容置腔用于容置雾化颗粒,进气口、热气形成腔和容置腔顺次连通而形成空气流通通道,还包括过气网和加热件,过气网用于分隔容置腔和热气形成腔,并具有连通容置腔和热气形成腔的过气孔;加热件包括置于热气形成腔的第一加热段和置于容置腔的第二加热段,第一加热段在接电时加热热气形成腔的空气,第二加热段在接电时能够加热位于容置腔的雾化颗粒。本技术提供的烟具,能够在实现均匀加热的同时降低了空气加热导致的能耗损失,有效提高了热量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林云燕,李雪,陈时凯,刘光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