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雾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668932发布日期:2023-07-05 15:43阅读:25来源:国知局
气雾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烟,特别是涉及一种气雾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1、目前市场上的电子烟产品是通过电源驱动雾化器使雾化液体雾化,形成气溶胶。而雾化器一般包括储液仓、雾化管、雾化芯、底座及咪头等,雾化管及雾化芯均安装于储液仓内部,储液棉内部均存储大量的雾化液体。雾化芯设置于雾化管内部,且与储液棉相接触,用于吸收储液棉内储存的雾化液体,并将吸收的雾化液体进行加热雾化,以形成气溶胶。吸嘴设置于储液仓上端,而底座设置于储液仓下端,且底座上设置有与外部及雾化管相连通的进气管。咪头设置于进气管内,且与进气管相连通。

2、但传统技术中,进气管设置于雾化管的正下方。雾化芯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释放至雾化管内,且进气管一般采用直通型。残留于雾化管内的部分气溶胶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液容易通过进气管流通至雾化管下端,且冷凝液容易滴落于咪头上,导致咪头自动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避免冷凝液滴落于咪头上,导致咪头自动工作的气雾发生装置。

2、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

3、储存仓,用于储存雾化液体;

4、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储存仓内,所述雾化组件用于吸收所述储存仓内储存的所述雾化液体,并将吸收的所述雾化液体加热雾化;

5、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开设有安装槽、感应气道、进气管道及开设于所述安装槽内的储液槽,所述感应气道包括贯穿所述安装槽设置的感应孔及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且呈螺旋结构的螺旋感应通道,所述感应孔与所述螺旋感应通道的进气口及外部相连通;所述螺旋感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有斜面,所述螺旋感应通道通过所述斜面与所述储液槽相连通;

6、所述进气管道朝向所述储液槽的槽口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储液槽内;所述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储液槽的正上方,且与所述进气管道错开设置;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设置于所述感应孔的正下方,且所述放置槽与所述感应孔及外部相连通;

7、咪头,所述咪头通过咪头硅胶安装于所述放置槽内。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有密封硅胶,所述密封硅胶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螺旋感应通道为具有上端第一开口的螺旋凹槽;所述密封硅胶的下表面与所述螺旋凹槽的上表面相互贴合,以使所述密封硅胶与所述螺旋凹槽之间形成封闭式所述螺旋感应通道;所述密封硅胶的下表面与所述进气管道之间形成气体流通通道。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硅胶通过卡接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槽上;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外侧壁上的卡槽及设置于所述密封硅胶上、且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管及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用于吸收所述储存仓内储存的所述雾化液体,并将吸收的所述雾化液体加热雾化;所述雾化管设置于所述储液槽的正上方;所述雾化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中心轴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雾化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感应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槽包括第一储液腔室及第二储液腔室,所述第一储液腔室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连通槽,所述第一储液腔室通过所述连通槽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相连通;所述进气管道朝向所述放置槽的槽口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室内;所述螺旋感应通道通过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储液腔室内相连通;所述雾化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的正上方。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气管道的上表面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储液槽的槽底所在平面;所述进气管道的上表面所在平面低于所述连通槽的槽底所在平面。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储液腔室远离所述第一储液腔室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吸液棉,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储液腔室内的冷凝液,所述吸液棉能够将所述第二开口封堵。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槽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及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两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螺旋感应通道的出气口,两所述第一侧板、所述螺旋感应通道及所述挡板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室;两所述第二侧板、所述挡板及所述吸液棉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储液腔室。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液棉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及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及所述第四端相邻设置;所述吸液棉的第一端抵接于两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挡板的一端,以将所述第二开口封堵;所述吸液棉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及所述第四端均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相抵接。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雾发生装置还包括供电组件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上、且设置于所述咪头下方;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咪头通信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供电组件控制连接,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芯电连接。

17、上述方案中,通过将雾化组件设置于储液槽的正上方,雾化组件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及气溶胶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液会因气压及重力作用,流通至储液槽内进行储存;通过将进气管道朝向储液槽的槽口方向凸出设置于储液槽内,可有效防止冷凝液经进气通道流出外部;通过设置螺旋感应通道,雾化组件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反向很难冲击到咪头,且螺旋感应通道呈螺旋结构,能够起到阻挡冷凝液的作用,可使得冷凝液不易流入至感应孔内,从而避免冷凝液堆积在咪头上;在螺旋感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有斜面,螺旋感应通道内的气溶胶及气溶胶冷却后形成的冷凝液在斜面的作用下,可流通至储液槽内,可进一步避免冷凝液滴落于咪头上,导致咪头自动工作的现象。



技术特征:

1.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密封硅胶,所述密封硅胶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螺旋感应通道为具有上端第一开口的螺旋凹槽;所述密封硅胶的下表面与所述螺旋凹槽的上表面相互贴合,以使所述密封硅胶与所述螺旋凹槽之间形成封闭式所述螺旋感应通道;所述密封硅胶的下表面与所述进气管道之间形成气体流通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硅胶通过卡接组件连接于所述安装槽上;所述卡接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外侧壁上的卡槽及设置于所述密封硅胶上、且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雾化管及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的雾化芯,所述雾化芯用于吸收所述储存仓内储存的所述雾化液体,并将吸收的所述雾化液体加热雾化;所述雾化管设置于所述储液槽的正上方;所述雾化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中心轴线平行设置,且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中心轴线之间具有间距;所述雾化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感应孔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包括第一储液腔室及第二储液腔室,所述第一储液腔室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开设有连通槽,所述第一储液腔室通过所述连通槽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相连通;所述进气管道朝向所述放置槽的槽口方向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储液腔室内;所述螺旋感应通道通过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一储液腔室内相连通;所述雾化管设置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的正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道的上表面所在平面高于所述储液槽的槽底所在平面;所述进气管道的上表面所在平面低于所述连通槽的槽底所在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液腔室远离所述第一储液腔室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设置有吸液棉,用于吸收所述第一储液腔室内的冷凝液,所述吸液棉能够将所述第二开口封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槽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及两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两所述第一侧板连接于所述螺旋感应通道的出气口,两所述第一侧板、所述螺旋感应通道及所述挡板共同围设形成所述第一储液腔室;两所述第二侧板、所述挡板及所述吸液棉共同围设形成第二储液腔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棉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及第四端,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端及所述第四端相邻设置;所述吸液棉的第一端抵接于两所述第二侧板远离所述挡板的一端,以将所述第二开口封堵;所述吸液棉的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及所述第四端均与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相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雾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组件及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上、且设置于所述咪头下方;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咪头通信连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供电组件控制连接,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芯电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雾发生装置,包括储存仓、雾化组件及安装支架,安装支架上开设有安装槽、感应气道、进气管道及开设于安装槽内的储液槽,感应气道包括感应孔及设置于安装槽内的螺旋感应通道,感应孔与螺旋感应通道的进气口相连通;螺旋感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有斜面,螺旋感应通道通过斜面与储液槽相连通。本技术通过设置螺旋感应通道,雾化组件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反向很难冲击到咪头,能够起到阻挡冷凝液的作用,可使得冷凝液不易流入至感应孔内,从而避免冷凝液堆积在咪头上;且在螺旋感应通道的出气口设置斜面,螺旋感应通道的冷凝液在斜面的作用下,可流通至储液槽内,可进一步避免冷凝液滴落于咪头上,导致咪头自动工作的现象。

技术研发人员:陈家太,周胜文,杨小东,闫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赛尔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17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