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55966发布日期:2025-04-08 18:09阅读:4来源:国知局
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电子雾化器,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


背景技术:

1、电子雾化器已经成为一种创新的电子消费品,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流行。从全球电子雾化器行业的市场规模发展情况看来,电子雾化器行业的规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电子雾化器通过加热待雾化物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使用。

2、现有的电子雾化器的进气通道设置不合理,存在热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解决电子雾化器的进气通道通设置不合理,存在热量利用率低的问题。

2、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待雾化件;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容纳腔和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的加热筒,所述加热筒内形成有接收所述待雾化件的加热腔,所述加热组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所述待雾化件适于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加热腔内,所述加热筒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加热腔的气流通道,空气适于自所述第一开口通过所述气流通道进入所述加热腔,所述加热筒的外周面形成所述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侧壁,使得所述空气能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吸收所述加热筒的热量。

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筒,所述隔热筒位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所述隔热筒与所述加热筒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所述隔热筒设置于所述支架背向所述加热筒的一侧,所述支架与所述加热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加热筒的外周面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侧壁,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加热筒的侧壁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

6、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

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线圈骨架和绕设于所述线圈骨架上的电磁线圈,线圈骨架套设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线圈骨架与加热筒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容纳腔还包括进气腔,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进气腔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进气腔和所述第三通道均开设于所述固定组件,所述进气腔的内周壁适于与所述待雾化件之间具有间隙,而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固定组件连接于所述加热筒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固定组件远离所述加热筒的一端,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

9、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和顶盖,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加热筒的一端,所述顶盖连接于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加热筒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顶盖,所述进气腔开设于所述固定件;所述进气腔的直径自所述加热筒向所述顶盖的方向逐渐减小。

10、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加热腔,所述第四通道开设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加热筒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

11、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开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缓冲腔位于所述加热筒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缓冲腔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缓冲腔。

12、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筒的端面抵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面抵接。

13、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器,包括外壳和第一方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围合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加热组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

14、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容纳腔和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包括加热腔和进气腔,所述加热腔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和外界;所述电子雾化器还包括待雾化件,所述待雾化件包括待雾化部、冷却部和滤嘴,所述雾化部、所述冷却部和所述滤嘴依次连接且连通,所述待雾化件适于自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容纳腔,所述待雾化部适于收容于所述加热腔,所述冷却部适于部分收容于所述进气腔。

1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却部开设有冷却腔和多个进气孔,多个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并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空气适于自多个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冷却腔。

16、通过设置加热筒,加热筒收容于容纳腔,并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加热筒的外周面形成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侧壁,使得空气在气流通道内可吸收加热筒的外周面散失的热量而被预热,提升了气溶胶浓度和热量的利用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待雾化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隔热筒,所述隔热筒位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所述隔热筒与所述加热筒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设置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所述隔热筒设置于所述支架背向所述加热筒的一侧,所述支架与所述加热筒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加热筒的外周面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侧壁,所述支架朝向所述加热筒的侧壁形成所述第一通道的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套设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并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内。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线圈骨架和绕设于所述线圈骨架上的电磁线圈,线圈骨架套设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线圈骨架与加热筒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固定组件,所述容纳腔还包括进气腔,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进气腔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件和顶盖,所述固定件连接于所述加热筒的一端,所述顶盖连接于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加热筒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开设于所述顶盖,所述进气腔开设于所述固定件;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底座,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第四通道,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加热腔,所述第四通道开设于所述底座,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加热筒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缓冲腔,所述缓冲腔开设于所述底座,所述缓冲腔位于所述加热筒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缓冲腔与所述加热腔连通,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缓冲腔。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支撑部和限位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加热筒的端面抵接,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加热筒的外周面抵接。

11.一种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外壳围合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加热组件收容于所述安装空间,并与所述外壳连接固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进气腔、加热腔和第一开口,所述加热腔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进气腔和外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开设有冷却腔和多个进气孔,多个所述进气孔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外侧,并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空气适于自多个所述进气孔进入所述冷却腔。


技术总结
一种加热组件和电子雾化器,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待雾化件,加热组件具有容纳腔和设置于容纳腔内的加热筒,加热筒内形成有接收待雾化件的加热腔,加热组件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待雾化件适于自第一开口伸入加热腔内,加热筒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连通第一开口和加热腔的气流通道,空气适于自第一开口通过气流通道进入加热腔,加热筒的外周面形成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侧壁,使得空气能在气流通道内吸收加热筒的热量,通过设置加热筒,加热筒收容于容纳腔,并与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气流通道,加热筒的外周面形成气流通道的至少部分侧壁,使得空气在气流通道内可吸收加热筒的外周面散失的热量而被预热,提升了气溶胶浓度和热量的利用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郑晓远,刘亮,罗启花,陈祖炜,赵丽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40329
技术公布日:2025/4/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