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合与各类鞋面配套使用的鞋底,尤其适合用于夏季凉鞋所用的鞋底。
背景技术:
传统的鞋底一般是由橡胶和塑料等材料制作而成,该种鞋底通常是一个按着预定形状制成的整体,并且与鞋面也形成一种密闭性连接,所以,使用该种鞋底制成的鞋没有可以透气的空隙,穿该种鞋不但易使脚部出汗感觉闷热,而且还易使脚部产生脚气等病症。
由于鞋底是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件,要想使其通气,一般不能沿着鞋的竖向设置通孔,为此,市场上出现的所谓“通气”鞋底通常是沿着鞋的横向设置有通孔,而这种通孔虽然能解决通气问题,但由于该通孔的位置基本上接近于地面,很容易被地面上的污物堵塞通孔;另外,橡胶或塑性材料与人脚直接接触也是使脚生病的一个原因。
为解决上述问题,CN2437180Y公告了一种名称为“一种竹底鞋”的专利技术,该种竹底鞋包括鞋面和鞋底,鞋底是复合型鞋底,采用竹条固定鞋底板表面上的结构。该种竹底鞋是利用竹子的天然致凉的特性,以及竹子良好的透气性来解决脚部出汗等问题。但该种竹底鞋是将竹条直接粘贴固定在复合鞋底上,实质上还是形成了一个整体的鞋底,并没有可以透气的间隙,从而大大降低了竹子的透气性,使脚底产生的汗气无法排出,不能彻底解决脚底散热的问题。
另外,CN1238155A还公告了一种名称为“条格式内底鞋和制造方法”的专利技术,该种条格式内底鞋由条格式内底和外底组成的组合鞋底及鞋邦组成,然后将成型的竹条或藤条嵌装入条格式内底的相应空格和凹槽内来实现致凉。该种条格式内底鞋同样是利用竹子天然致凉的优越性以及竹子良好的透气性来实现脚部凉爽,但该种条格式内底鞋除了工艺较复杂外,在空格和凹槽内嵌装竹条或藤条时易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致使脚部在行走时有不舒适的感觉,而且鞋底仍是一个没有空隙整体,其脚底的透气性仍然很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利用透气和致凉两种功能相结合的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的鞋底。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鞋底,包括透气底层和与该底层上表面相连接且与其形状相匹配的上层,所述上层由沿着底层的横向间隔预定距离排列的板条构成。
所述底层具有一个近似于长形的环状体,在该环状体下部设置有沿着底层所在的平面向内延伸的弯折部,该底层可由橡胶或塑性材料制成,且在其中部设置有可使其保持弹性的凹部。而鞋底的上层可由木条或者竹条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鞋底,采用了由橡胶等材料制成的且中部是空的底层和由竹条制成的上层,它充分地利用了橡胶的弹性和竹子的天然凉爽的特性,且上层所使用的竹条具有一定的缝隙,再加上底层的中空结构,能很好的将鞋内的气体排出,所以,用该种鞋底制成的鞋透气性相当好,并且非常舒适;同时该种鞋底的底部具有向内的弯折部,可有效地解决该种鞋的弹性和磨损问题;另外,该种结构的鞋底能节省许多橡胶或其类似材料,而竹条的成本相对较低,所以,该种结构的鞋底能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这两个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鞋底一个实施例的外观整体结构。该种鞋底具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底层1和由竹条或木条等刚性物料制成的上层2。
底层1是一个近似于长形的环状体,该环状体的下部是沿着底层1所在平面向内延伸的弯折部11,设置弯折部11的目的是在加固底层1强度的基础上提高其耐磨性或强度,同时,也可节省许多橡胶或其他类似的原材料。底层1在满足于透气功能的前提下可以设置成多种结构形式,如将底层1的中部设置有一个较大的凹部,且使该凹部与上层2相接触的面开放,而底部封闭的结构,在必要时,还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通孔,以使凹部与外界相通。
底层1的上表面连接有一个与其形状相匹配的上层2,上层2可由木条或竹条或者类似材料制成,其具体结构是将竹条或木条沿着底层1的横向并留有间隔地排列摆放并固定,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鞋底。
权利要求1.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该鞋底包括透气底层和与该底层上表面相连接且与其形状相匹配的上层,所述上层由沿着底层的横向间隔预定距离排列的板条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具有一个近似于长形的环状体,在该环状体下部设置有沿着底层所在的平面向内延伸的弯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可由橡胶或塑性材料制成,且在其中部设置有可使其保持弹性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上层可由木条或者竹条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该鞋底包括透气底层和与该底层上表面相连接且与其形状相匹配的上层,所述上层由沿着底层的横向间隔预定距离排列的板条构成。该种鞋底的透气性相当好,并且非常舒适,还可有效地解决该种鞋的弹性和磨损问题。
文档编号A43B13/02GK2653925SQ03214269
公开日2004年1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4日
发明者杨天衡 申请人:杨天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