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鞋子的鞋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2908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鞋子的鞋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用于鞋子的鞋底结构,具体来说,涉及鞋底前脚掌部分弯曲性的改进。
背景技术
鞋底通常由一柔软的弹性材料形成,以实现垫脚的特性,而在鞋底前脚掌部分还要求有弯曲性或柔性,以便在跑步或行走过程中,使鞋底前脚掌部分获得顺畅的地面反冲。在现有技术的鞋子中,鞋底前脚掌部分的弯曲性或柔性通过减小鞋底前脚掌部分的厚度或在鞋底前脚掌部分形成一横9向延伸的弯曲槽得以实现。
然而,在一传统的鞋底组件中,穿鞋者前脚掌的弯曲运动是在穿鞋者的前脚掌部分弯曲时通过鞋的上部传递到鞋底的前脚掌部分的。即,传统的鞋底组件没有构造成穿鞋者前脚掌的弯曲运动直接地弯曲鞋子的鞋底前脚掌部分。
鉴于这些情况提出本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用于鞋子的新颖的鞋底组件,它构造成穿鞋者的前脚掌的弯曲运动直接地弯曲鞋子的鞋底前脚掌部分。换句话说,本发明涉及提供一种具有改进的弯曲性的鞋底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鞋子的鞋底组件,它具有一鞋底本体。鞋底本体具有一形成在其前脚掌区域的扁平形状的空腔。空腔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形成,两表面在前端和后端处彼此连接,并在中间部分处间隔开。第一弧形表面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路径基本等于第二弧形表面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路径。鞋底本体这样进行变形当第一弧形表面被下压时,鞋底本体的后侧区域向上提升。
根据本发明,当鞋底本体的前脚掌部分在穿鞋者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之前被下压时,第一弧形表面变形而更靠近第二弧形表面,鞋底本体弯曲以使空腔的后侧区域(例如,鞋底本体的后脚掌区域)向上提升。
在此情形中,由于在鞋底本体感受到穿鞋者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时,鞋底本体弯曲或挠曲,所以,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可顺畅地和直接地传输到鞋底本体上。换句话说,穿鞋者的重量的加载致使鞋底本体弯曲。由此,可改进鞋底本体的弯曲性。再者,在此情形中,由于鞋底本体弯曲,且使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之间的空腔收缩,所以,在鞋底本体弯曲时,在鞋底本体的顶表面上几乎不会产生皱纹,由此,防止发生足的起泡或鞋子摩疼,而可在鞋底本体弯曲时减少外底的伸长,以防止外底的分离。
由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形成的空腔可以是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鞋底本体在前脚掌区域可具有一弹性体,它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空腔,且比鞋底本体硬。
弹性体可具有一包括第一弧形表面的上部区域以及一包括第二弧形表面的下部区域。上部区域的前侧部分的弯曲刚度可低于上部区域的后侧部分的弯曲刚度,而下部区域的后侧部分的弯曲刚度可低于下部区域的前侧部分的弯曲刚度。
在此情形中,足的前脚掌部分在进行弯曲运动过程中,当压缩载荷施加到第一弧形表面的刚度较低的前侧部分时,第一弧形表面的前侧部分容易地向下变形,以便更靠近第二弧形表面,而第二弧形表面的刚度较低的后侧部分容易地向上变形。由此,一穿鞋者重量的加载可以联系到鞋底本体的弯曲运动,因此,可改进鞋底本体的弯曲性。
再者,在此情形中,由于鞋底本体的弯曲位置位于从足的前脚掌部分施加的压缩载荷的加载位置和后面,可增大鞋底本体相对于地面的啮合面积,由此,提高离地时的啮合力。
上部区域的前侧部分的厚度可小于上部区域的后侧部分的厚度,而下部区域的后侧部分的厚度可小于下部区域的前侧部分的厚度。在此情形中,通过变化全部区域的厚度来修改弯曲刚度。
可在要求较低弯曲刚度的部分形成一槽或通孔,或可形成在要求较高弯曲刚度的部分形成一肋。在此情形中,通过变化局部区域的厚度来修改弯曲刚度。
上部区域的后侧部分和下部区域的前侧部分可具有一插入其中的FRP(或纤维加强塑料)片。FRP包括诸如碳、玻璃、芳族聚酸胺纤维或诸如此类的纤维。
弹性体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的后侧部分可在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的后侧上联合成一个单元,并可进一步向后延伸。该单元延伸部的最后端可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后跟区域上。
在此情形中,在穿鞋者的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过程中,弹性体的延伸部便于鞋底本体的后脚掌区域的向上运动。其结果,足的前脚掌的弯曲运动可以更加顺畅地传输到鞋底本体,并可进一步改进鞋底本体的弯曲性。
由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形成的空腔可具有一加强件,以提高鞋底本体或弹性体沿横向方向的刚度。加强件防止空腔容易地塌陷。
加强件可包括设置在第二弧形表面上的横向延伸的一个或多个肋。在沿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线设置的肋的情形中,鞋底本体的前脚掌部分在相邻诸肋之间的一部分处易于弯曲,由此,在行走或跑步过程中,相对于足显示一“导向效应”。
一弹性结构可设置在鞋底本体的前脚掌区域,所述鞋底本体包括一具有第一弧形表面的第一板以及一具有第二弧形表面的第二板,第二板的前和后端分别连接到第一板的前和后端上。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鞋底本体的前脚掌区域的弯曲刚度可适于在两个阶段变化,在鞋底本体的前脚掌区域的弯曲运动过程中,随着弯曲的进展,从第一弯曲刚度变化到第二弯曲刚度。
在此情形中,在穿鞋者的足的前脚掌部分弯曲运动的过程中,当第一弧形表面朝向第二弧形表面变形时,鞋底本体的前脚掌区域的弯曲刚度从第一弯曲刚度变化到第二弯曲刚度,由此,改进鞋底本体的弯曲性。
鞋底本体的弯曲刚度的两阶段变化可通过基本上闭合空腔来造成。
即,在此情形中,第一弯曲刚度是鞋底本体的弯曲运动过程中第一弧形表面接触第二弧形表面之前的刚度,而第二弯曲刚度是当第一弧形表面接触第二弧形表面、使空腔闭合并使两个表面彼此集合成一体时的刚度。第二弯曲刚度远大于形成有空腔时的第一弯曲刚度,它相对于鞋底本体的变形大致起作一刚性体的作用。
因此,当第一弧形表面接触第二弧形表面时,鞋底本体难于进一步变形,并且鞋底本体以刚性体的状态移动到踏地的运动上,由此,改进鞋底本体的踏地运动。空腔可由弹性材料形成并包括一向下凸出的弧形的第一弧形表面和设置在第一弧形表面的下面的第二弧形表面形成,第二弧形表面由弹性材料形成,并包括一向下凸出的弧形。第二弧形表面的前和后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弧形表面的前和后端,第二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设置成向下离开第一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鞋底本体以这样方式变形当第一弧形表面被下压时,鞋底本体的后侧区域向上提升。
在此情形中,在穿鞋者的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过程中,当第一弧形表面变形到更靠近第二弧形表面时,鞋底本体以这样方式变形鞋底本体的后脚掌区域向上提升。由此,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可顺畅地和直接地传输到鞋底本体上,因此,改进鞋底本体的弯曲性。
一比鞋底本体还软的软弹性件(例如,诸如海绵的泡沫材料)可插入到空腔的至少一部分内。
在此情形中,被插入到空腔内的软弹性件的合适的位置变化或膨胀率可修改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的变形方式,如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的弹性变形之后的弹性变形量或恢复速度。
弹性件可由多个部件组成,各部件大致沿横向方向延伸。
鞋底本体的底表面可构成鞋底的地面接触表面。在此情形中,鞋底本体的底表面的变形成为地面接触表面的变形,这样,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变得更加直接地弯曲鞋底地面接触表面。
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可适于沿纵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鱼际。
在此情形中,当一载荷从足的鱼际施加到鞋底组件上时,鞋底的前脚掌部分的后侧部分向上提升。由此,可实现一种适于重复的载荷作用在足的鱼际上的跑鞋的鞋底组件。
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适于沿横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第一近端趾骨。
在此情形中,当一载荷从第一脚趾施加到鞋底组件上时,第二表面变形,以促使第一趾朝向内侧运动。由此,朝向鞋底边缘部分的载荷传递进行得很顺利,可实现一种适用于在高尔夫球冲击时要求足的第一趾朝向内侧运动的高尔夫鞋的鞋底组件。
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适于沿横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第五近端趾骨。
在此情形中,当一载荷从第五脚趾施加到鞋底组件上时,第二弧形表面变形,以约束第五趾朝向侧边的运动。由此,可在鞋底本体的侧边上形成一阻挡壁,它约束相对于侧向运动(例如侧步)的朝向侧边的向下变形。因此,可实现一种适用于网球鞋或篮球鞋的鞋底组件。
空腔可沿横向方向穿透鞋底本体,这样,可改进整个鞋底组件沿横向方向的弯曲性。
附图的简要说明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发明,应参照在诸附图中较详细地示出的实施例和下文中借助于本发明的实例而对诸实施例作出的描述。在诸附图中(它们不一定成比例)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侧视图;图2是图1的鞋底组件的一空腔的放大的侧视图;图3是图1的鞋底组件的一弹性体的放大的侧视图;图4是一侧视图,示出图1的鞋底组件的一弯曲状态;图5是一侧视图,示出图4的鞋底组件的一进一步弯曲的状态;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侧视图;图7是一侧视图,示出图6的鞋底组件的一弯曲状态;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鞋底组件一弹性结构的侧视图;图9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鞋底组件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0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10B是图10A的鞋底组件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0C示出图10A的鞋底组件的一变体;
图11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11B是图11A的鞋底组件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2A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局部侧视图;图12B是图12A的鞋底组件的局部的仰视图;图13是一足压力分布图,示出在跑步中脚踏地面到离开地面的时间过程中的足部的压力,还连同一沿纵向方向设置的图3的弹性体的示意图;图14是一鞋底的俯视平面图,该鞋底用于防滑鞋或在鞋底前脚掌部分具有大头钉的钉鞋,还连同一沿纵向方向设置的图3的弹性体以及足的骨结构的示意图;图15是一足压力分布图,示出在冲击一高尔夫球时的足部的压力,还连同一沿横向方向设置的图3的弹性体的示意图;图16是一足压力分布图,示出在打网球或篮球时侧步过程中的足部的压力,还连同一沿横向方向设置的图3的弹性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至5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鞋底组件。如图1所示,用于鞋子的一鞋底组件1包括一鞋底本体,它由鞋底本体的前脚掌部分2和鞋底本体的后跟部分3组成,前者主要设置在鞋底组件1的前脚掌区域F,而后者设置在鞋底组件1的后跟区域H至足中部或足底弓区域M。一接触地面G的外底4附连到鞋底本体的底表面。一包括鞋底组件1的后跟区域H和足中部区域M的区域在下文中称之为‘后脚掌’区域R。
鞋底本体可由柔软的弹性材料形成。具体来说,可使用诸如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的热塑性合成树脂泡沫,诸如聚氨酯(PU)的热固性树脂泡沫,或诸如丁二烯或氯丁二烯橡胶的橡胶材料泡沫。
一弹性体10主要设置在鞋底组件1的前脚掌区域F,所述弹性体10具有一形成在其中并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扁平形状空腔或空穴13。弹性体10较佳地由一硬的弹性材料形成,该材料的弹性模量大于鞋底本体的弹性模量。弹性体10可由热塑性树脂形成,例如,热塑性的聚氨酯(TPU)、聚酰胺弹性体(PAE)、ABS树脂以及诸如此类的树脂。或者,它可由热固性树脂形成,例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以及诸如此类的树脂。
弹性体10的空腔13较佳地是一沿横向或鞋底宽度方向穿透弹性体10的通孔。如图2所示,空腔13形成有一沿纵向方向弧形地延伸的第一弧形表面11,以及一设置在第一弧形表面下面并且也沿纵向方向弧形地延伸的第二弧形表面12。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彼此分别在设置在前端和后端处的点P和Q那里连接。设置在点P和Q之间的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中间部分彼此间隔开。介于第一弧形表面11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即,沿第一弧形表面11量测的距离PQ1)基本上等于介于第二弧形表面12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即,沿第二弧形表面12量测的距离PQ2)。
再者,第一弧形表面11包括从其前端朝向后端延伸的一大致平的表面或略呈弧形的表面,以及设置在第一弧形表面11的后端处的一向下凸出的弧形表面。第二弧形表面12包括一设置在其前端处的向上凸出的弧形表面,以及一从第二弧形表面12的前端朝向后端延伸的向下凸出的略呈弧形的表面。
如图3所示,弹性体10包括一具有第一弧形表面11的上部区域10A和一具有第二弧形表面12的下部区域10B。上部区域10A的前侧部分10Af的弯曲刚度小于上部区域10A的后侧部分10Ar的弯曲刚度。下部区域10B的前侧部分10Bf的弯曲刚度大于下部区域10B的后侧部分10Br的弯曲刚度。
具体来说,如图3所示,上部区域10A的前侧部分10Af的厚度小于上部区域10A的后侧部分10Ar的厚度。下部区域10B的前侧部分10Bf的厚度大于下部区域10B的后侧部分10Br的厚度。即,在此情形中,整个区域厚度的修改可改变弹性体10的弯曲刚度。
此外,可在要求较低弯曲刚度的区域形成槽或通孔(未示出)。或者,可在要求较高弯曲刚度的区域形成一些肋部。即,在此情形中,局部区域厚度的修改可改变弹性体10的弯曲刚度。
弹性体10的上和下部区域10A、10B的后侧部分10Ar、10Br在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后端处,联合成一个单元,并在后端上延伸。延伸的部分10C的一后端延伸到鞋底本体的后跟区域H(见图1)。
在一穿鞋者的前脚掌部分弯曲运动之前,当鞋底组件1的前脚掌区域F被下压时,一压缩载荷W(图1)使第一弧形表面11变形,使其朝向第二弧形表面12向下弯曲(如图4所示)。其结果,鞋底组件1以这样的方式挠曲鞋底组件1的后脚掌区域R向上提升(见图4)。
在此情形中,由于鞋底组件感受到穿鞋者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而发生挠曲,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可直接地和顺畅地传输到鞋底组件。换句话说,可结合穿鞋者的重量的载荷而造成鞋底组件的弯曲或挠曲。由此,可改进鞋底组件的弯曲性。
此外,由于弹性体10的上部区域10A的前侧部分10Af具有比上部区域10A的后侧部分10Ar低的弯曲刚度,且下部区域10B的后侧部分10Br具有比下部区域10B的前侧部分10Bf低的弯曲刚度,所以,当压缩载荷W在穿鞋者足的前脚掌部分弯曲运动过程中作用在弹性体10的上部区域10A的前侧部分10Af或较低刚度部分上时,前侧部分10Af容易向下弯曲,第一弧形表面11的前侧部分移向第二弧形表面12,因此,下部区域10B的后侧部分10Br或较低刚度部分容易向下挠曲。其结果,穿鞋者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可更加顺畅地传输到鞋底组件,由此,加强了鞋底组件的弯曲性。此外,在此情形中,由于整个鞋底组件的弯曲或挠曲位置相对于由足的前脚掌部分施加的压缩载荷W的作用位置向后移位,所以,鞋底组件相对于地面G的啮合区域可增大,由此,在踏地和离地时增加啮合力。
再者,由于当由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围成的空腔13收缩时,鞋底组件1变形,所以,在鞋底组件弯曲运动时,皱纹难于在鞋底本体的顶表面上生成,由此,防止在穿鞋者足上发生水泡或鞋的摩疼,再者,在鞋底组件弯曲运动时,外底4的伸长减小,由此,防止外底4与鞋底本体的分离。
然后,在如图4所示的状态中,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之间的空腔13接近闭合。当鞋底组件1从如图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弯曲时,弹性体10的上部区域10A和下部区域10B联合地变形(如图5的实线所示)。图5的虚线显示图4的状态。
因此,图1至4的状态中的弹性体10的第一弯曲刚度不同于图4至5的状态中的弹性体10的第二弯曲刚度。即,弹性体10的、并因此鞋底组件的弯曲刚度在两阶段中,随着弯曲运动的进展,从第一弯曲刚度变化为第二弯曲刚度。再者,在空腔形成13的情形中,第二弯曲刚度远大于第一弯曲刚度。因此,在鞋底组件弯曲变形过程中,当弯曲刚度从第一刚度转变到第二刚度时,弹性体10相对于鞋底组件的变形起类似于一刚性体的作用,由此,在踏地和离地时改进硬弹性特性。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已经描述了一实例,其中,第一弧形表面11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或称沿第一弧形表面11量测的距离PQ1,基本上等于第二弧形表面12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或称沿第二弧形表面12量测的距离PQ2,即,PQ1=PQ2。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样的一实例。本发明可应用于PQ1≠PQ2的情形(即,PQ1<PQ2和PQ1>PQ2)。
在PQ1<PQ2的情形中,由于在第一弧形表面11变形时,第一弧形表面11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弹性伸长,所以,在弹性伸长之后的第一弧形表面11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可基本上等于第二弧形表面12的点P和Q之间的路径。
图6和7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鞋底组件。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
如图6所示,诸如比鞋底本体2还软的泡沫材料(例如,海绵)的软弹性块20插入在弹性体10的空腔13的至少一部分内。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变形方式,例如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弹性变形之后的弹性变形量或恢复速度,可通过合适地变化插入到空腔13内弹性块10的膨胀率或其插入的位置而得到调整。此外,图7示出这样一状态,其中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类似于图4所示的状态弹性地变形。
图8示出一构成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鞋底组件的弹性结构。在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
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弹性体10显示为其具有一由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所形成的空腔13,而在该第三实施例中,使用如图8中所示的弹性结构,它包括一带形的第一和第二板10A’、10B’,两板的相对端彼此连接在一起。即,在此情形中,第一弧形表面11由第一板10A’的内表面形成,而第二弧形表面12由第二板10B’的内表面形成。
该弹性结构较佳地由单个环形件形成,其中第一板10A’和第二板10B’彼此一体地形成。该弹性结构由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的弹性体10类似的材料形成。在此情形中,与第一实施例那样,也可采用修改厚度或形成槽、通孔和肋,以便改变第一和第二板10A’、10B’的前和后侧部分的刚度。或者,可局部地变化插入弹性结构的中底的刚度。
在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在弹性体10或第二板10B’的底表面上设置有外底4。弹性体10或第二板10B’的底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构成鞋底接触地面的表面。
在此情形中,第二弧形表面12的变形变成接触地面的表面的变形,这样,足的前脚掌部分的弯曲运动变得更直接地弯曲鞋底接触地面的表面。
图9A和9B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一鞋底组件的弹性结构。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
类似于第三实施例,弹性结构由第一和第二板10A’、10B’形成,它们在各自的相对端部处彼此连接。在此情形中,在第一和第二板10A’、10B’的前侧(或图9A的右侧)上的连接部分彼此一体。各个板10A’、10B’向后延伸(或至图9A的左侧),一在第一和第二板10A’、10B’的后侧上连接它们的连接元件5构成一后侧的连接部分。因此,在此情形中,在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上的点P、Q设置在如图9A所示的位置上。
再者,在第五实施例中,由第一板10A’的第一弧形表面11和第二板10B’的第二弧形表面12形成的空腔呈大致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因此,在此情形中,沿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点P、Q之间的距离彼此几乎相等。
此外,第一板10A’的后侧部分和第二板10B’的前侧部分的阴影区域,由FRP(即,纤维加强塑料)片14、15进行加强,FRP片包括碳纤维、玻璃纤维、芳族聚酸胺纤维或诸如此类的纤维。在形成包括这样的FRP片的板的过程中,熔化的树脂可引入到具有插入并保持在其中的FRP片的模具内。设置在弹性结构内的FRP片可提高弹性结构的要求的部分的刚度。
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通过增加第一板10A’的后侧上的中底2’的厚度t1,或增加第二板10B’的前侧上的中底2’的厚度t2,中底2’的刚度可局部地做得较大。
图10A和10B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一鞋底组件的弹性结构。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在图10B中,还示出一足离开的曲线的一部分,它示出当足离地时,一足的足底表面接触地面的区域的边界。
在弹性结构中,在第二板10B’的第二弧形表面12上设置一个或多个肋16。各个肋16由与第二板10B’类似的材料(较佳地是软弹性材料)形成,并基本上沿横向方向或称垂直于图10A的纸面的鞋的宽度方向延伸,它们沿纵向方向或称从图10A的左到右的方向间隔开。这样的肋16可沿横向方向增加弹性结构的刚度,由此,约束空腔13的变形,以防止空腔13的塌陷。
此外,可在第一板10A’的内表面11上设置一些肋,但中底2’的下表面侧(或在外底侧)上的第二板10B’比在中底2’的上表面侧上的第一板10A’易于变形。因此,如图10A所示,在第二板10B’上设置肋的情形中,弹性结构的刚度有效地得到改进。
此外,在此情形中,如图10B所示,由于各个肋16沿足的前脚掌部分的足离地曲线Lc设置,所以,前脚掌部分易于在相邻的肋16之间的位置处弯曲。由此,在行走或跑步的过程中,重量传输由诸肋16导向或控制,可达到足的导向效应。
此外,各个肋16可沿鞋子的宽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再者,如图10C所示,在第二板10B’的底表面上可形成多个槽16c。槽16c的位置对应于肋16的位置。在此情形中,由肋16来保证的一定程度的刚性,可通过槽16c改进弹性结构的弯曲性。
图11A和11B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一鞋底组件的弹性结构。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
在弹性结构中,在第二板10B’的第二弧形表面12上设置由软弹性材料(例如,诸如海绵的泡沫材料)形成的多个突出件17。各个突出件17基本上沿横向方向延伸,并沿纵向方向间隔开。
在此情形中,如与设置单个弹性块的第二实施例相比较,可微小地调整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弹性变形的方式。
图12A和12B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一鞋底组件的弹性结构。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
在弹性组件中,在第二板10B’的第二弧形表面12上设置由软弹性材料形成的一突出件18。突出件18形成有多个槽18a,它们基本上沿横向方向延伸,并沿纵向方向间隔开。
同样在此情形中,如与设置单个弹性块的第二实施例相比较,可微小地调整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11、12的弹性变形的方式。
图13至16示意地示出诸实例,其中,构成本发明的鞋底组件的弹性体10的上部区域10A和下部区域10B被应用于实际的鞋子中。这里,可在各种鞋子中采纳第一实施例的弹性体10。在这些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或功能上相似的元件。再者,在诸附图中,部分DE表示弹性体10的位置和方向,还示出一相对于部分DE从箭头方向观察的弹性体的侧视图。
图13示出一跑鞋,其中,上部区域10A和下部区域10B沿纵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鱼际。在此情形中,当一载荷从足的鱼际施加到鞋底组件上,并且上部区域10A的前侧部分10Af向下变形时,下部区域10B的后侧部分10Br向上变形,且鞋底的前脚掌部分的后侧部分向上提升。由此,可获得一适于跑鞋的鞋底组件,其中,重复的载荷施加到足的鱼际上。
图14示出一防滑鞋,其中,上部区域10A和下部区域10B沿纵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鱼际,并在鞋底前脚掌部分设置4片防滑楔25。在此情形中,由于在载荷传输时鞋底前脚掌部分的后侧部分向上提升,所以,在纵向相邻的防滑楔之间可实现顺畅的载荷传输。
图15示出一高尔夫鞋,其中,上部区域10A和下部区域10B沿横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近端趾骨。在此情形中,当载荷从第五趾施加到鞋底组件上时,下部区域10B变形,以促进第一趾朝向内侧运动。由此,可实现载荷朝向鞋底边缘部分的顺畅地传输,并可获得适用于在撞击一高尔夫球时要求足的第一趾朝向内侧运动的高尔夫鞋的鞋底组件。
图16示出一网球鞋或篮球鞋,其中,上部区域10A和下部区域10B沿横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第五近端趾骨。在此情形中,当载荷从第五趾施加到鞋底组件上时,下部区域10B变形,以约束第五趾朝向侧边的运动。由此,可在鞋底本体的侧边上形成一阻挡壁,它约束相对于诸如侧步的侧向运动朝向侧边的向下变形。因此,可获得一适用于网球鞋或篮球鞋的鞋底组件。
本发明所属于的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特别是在考虑上面所教授的内容后,可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根本性特征地利用本发明的原理作出改型和其它的实施例。上述的实施例和实例在各个方面仅认为是说明性的,并无限制性。因此,本发明的范围由附后的权利要求书指明,而不是由上述的描述予以指明。因此,尽管已经参照特定的实施例和实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来说还有许多结构、顺序、材料等的改型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鞋子的鞋底组件,它具有一鞋底本体,其中,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一形成在其前脚掌区域的扁平形状的空腔,所述空腔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弧形表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表面下面且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弧形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前端和后端,第二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设置成向下离开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的路径基本等于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所述前端和所述后端之间的路径,所述鞋底本体这样进行变形当所述第一弧形表面被下压时,所述鞋底本体的后侧区域向上提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是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在所述前脚掌区域具有一硬弹性体,所述硬弹性体具有形成在其中的所述空腔,并且硬度大于所述鞋底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具有一包括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上部区域以及一包括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下部区域,所述上部区域的前侧部分的弯曲刚度低于所述上部区域的后侧部分的弯曲刚度,而所述下部区域的后侧部分的弯曲刚度低于所述下部区域的前侧部分的弯曲刚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区域的所述前侧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上部区域的所述后侧部分的厚度,而所述下部区域的所述后侧部分的厚度小于所述下部区域的所述前侧部分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在要求较低弯曲刚度的部分形成一槽或通孔,或在要求较高弯曲刚度的部分形成一肋。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区域的所述后侧部分和所述下部区域的所述前侧部分具有一插入其中的FRP片。
8.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体的所述上部区域和所述下部区域的所述后侧部分在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后侧上联合成一个单元,并可进一步向后延伸,所述单元的一延伸部的最后端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后跟区域上。
9.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形成的所述空腔具有一加强件,以提高所述鞋底本体或所述弹性体沿横向方向的刚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弧形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肋,所述诸肋基本上沿横向方向延伸。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一弹性结构设置在所述鞋底本体的所述前脚掌区域,所述弹性结构包括一具有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第一板以及一具有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第二板,所述第二板的前和后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板的前和后端上。
12.一种用于鞋子的鞋底组件,它具有一鞋底本体,其中,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一形成在其前脚掌区域的扁平形状的空腔,所述空腔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弧形表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表面下面且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第二弧形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前端和后端,第二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设置成向下离开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所述鞋底本体的所述前脚掌区域的弯曲刚度在两个阶段变化,在所述鞋底本体的所述前脚掌区域的弯曲运动过程中,随着弯曲的进展,从第一弯曲刚度变化到第二弯曲刚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刚度通过基本闭合所述空腔而从所述第一弯曲刚度变化到所述第二弯曲刚度。
14.一种用于鞋子的鞋底组件,它具有一鞋底本体,其中,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一形成在其前脚掌区域的扁平形状的空腔,所述空腔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包括一向下凸出的弧形的第一弧形表面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弧形表面下面、由弹性材料制成并包括一向下凸出的弧形的第二弧形表面形成,所述第二弧形表面的前和后端分别连接到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前和后端,第二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设置成向下离开所述第一弧形表面的中间部分,所述鞋底本体以这样方式变形当所述第一弧形表面被下压时,所述鞋底本体的后侧区域向上提升。
15.如权利要求1、2、3、9、12、13或1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一比所述鞋底本体还软的软弹性件插入到所述空腔的至少一部分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由多个部件组成,各部件大致沿横向方向延伸。
17.如权利要求1、12或1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底表面构成一鞋底接触地面的表面。
18.如权利要求1、12或1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沿纵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鱼际。
19.如权利要求1、12或1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沿横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第一近端趾骨。
20.如权利要求1、12或1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弧形表面沿横向方向横过穿鞋者足的第五近端趾骨。
21.如权利要求1、2、3、9、12、13或14所述的鞋底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沿横向方向穿透所述鞋底本体。
全文摘要
一具有形成在其中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一空腔(13)的硬的弹性体(10)主要设置在一鞋底本体的前脚掌区域(F)处。空腔(13)由一第一弧形表面(11)和一第二弧形表面(12)形成,前者沿一纵向方向弧形地延伸,而后者设置在第一弧形表面(11)的下面,并且也沿一纵向方向弧形地延伸。第二弧形表面(12)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连接到第一弧形表面(11)的前端和后端,第二弧形表面(12)的一中间部分与第一弧形表面(11)的中间部分向下间隔开。第一弧形表面(11)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路径(PQ
文档编号A43B13/12GK1572166SQ20041004885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5日
发明者木村隆也, 金子靖仙, 竹下豪, 铃木和彦, 荒木研史, 佐藤夏树, 尾田贵雄, 北宪二郎 申请人:美津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