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旋转式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6583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旋转式伞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具体地说是一种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支撑伞布的伞骨可自由转动,该伞装置在风雨的天气中能够及时地将风雨对伞面的吹力分解,变成旋转力,增强了伞对风雨的抵抗力。
背景技术
通常我们所用的伞具,包括多折伞、自动开收伞,以及单折伞,它们由伞中棒装置支撑伞骨,伞骨上固定有伞布,形成防水或者太阳紫外线照射的伞面,伞的中棒装置的上部设置有上巢,将伞骨固系于上巢上,以能够开收伞,并保持伞骨稳定支撑。
上述的伞具,其品种繁多、使用方便,但是伞面的伞布、伞骨系固定于伞的上巢上,上巢与中棒装置也是固定在一起,不能有丝毫的相对位移以变动,只能连同伞中棒装置和伞骨一同才可以转动,这种伞的结构在大风雨的天气中,因为伞面遮挡风雨,是正面受力,其伞面的受力是非常大的,往往导致伞骨的损坏,甚至折断中棒装置,致使伞再无法使用,因此,有一些专利申请,例如专利申请,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伞骨的强度,这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带来生产制作成本的提高,制作的复杂,而且增强幅度是与成本的提高比例成正比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抗风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该装置的伞骨和伞布是能够旋转的,这样可将伞的正面受力转换为其旋转的力量,大大降低地伞骨承受的压力。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旋转式伞装置,该伞装置不仅能够适用于风雨天气,提高伞骨对风雨的抵抗力,而且伞面能够减少雨水的积累,使伞布长期在风雨中使用也不渗漏。
基于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包括有伞骨、中棒装置、上巢,伞骨固定于上巢上,其特征在于中棒装置和上巢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装置,该装置能够保障中棒装置稳定地滑系于上巢中,不能脱离,又可使中棒装置随意转动,而不受上巢的影响。转动连接装置是将上巢和中棒装置维系在一起,使二者即保持有效地联系,不能脱离,又使上巢和中棒装置之间可以进行旋转运动的器件;其可以是独立设置于上巢与中棒装置之间的,与上巢和中棒装置没有任何附属关系的装置,也可以是从上巢或者中棒装置本身演化出的能够达到上述作用的部分或者结构。
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固定于中棒装置上,且其嵌入上巢中,与上巢嵌合,这样在伞的纵向、横向上,该转动连接装置能够约束中棒装置,使其结合上巢,不能脱离;同时,嵌合结构又利于上巢和中棒装置之间发生旋转运动,使得上巢可带动伞骨围绕中棒装置旋转,即可达到不破坏原有伞结构,又能使伞骨旋转的效果。
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其是中棒装置内设置的两个或多个滑珠,该滑珠突出于中棒装置,嵌入到上巢中,同时上巢对应的滑珠嵌入位置设置有内凹的滑槽,滑珠和滑槽配合,使上巢和伞骨能够围绕中棒装置自由旋转。
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其是中棒装置内设置的内塞快,内塞块与中棒装置固定在一起,且其顶部具有向外扩展的外缘部,上巢与内塞块外缘部对于的位置设置有滑槽,外缘部嵌合在上巢的滑槽中,与滑槽配合,如此,内塞块的外缘部可使中棒装置约束于上巢内,并可自由转动。
上述的内塞块固定在中棒装置的顶部,与中棒装置稳定地固定在一起。
上述的内塞块与中棒装置固定在一起,也可从中棒装置的侧部伸出,与上巢形成嵌合的旋转配合结构,如内塞块固定于中棒装置内,中棒装置设置有四个对应的开口,内塞块从该开口伸出,并与上巢的滑槽嵌合,上巢便可能够带动伞骨旋转。
上述的内塞块,通过销轴将其与中棒装置固系于一起。其目的是将内塞块与中棒装置稳定地固定,防止二者之间发生位移和旋转。
上述的内塞块,其可通过粘接的方式,将其与中棒装置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其也可是由中棒装置的顶部直接向外延伸形成的突缘,且该突缘嵌入上巢内侧形成的滑槽中;总之转动连接装置的设置可有多种方式,其目的是使上巢和中棒装置即保持连接关系,又能够发生旋转运动。
所述的上巢,其设计为由两个部分拼接形成的组装结构,即两个对称的对接部,以便于加工组装,方便生产。
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下巢是可以旋转的,为了配合上巢的旋转,使伞骨与上巢的旋转更加顺利,而且不磨损中棒装置,并考虑到伞的弹弓的影响,其下巢也作适当的改进,下巢由下巢主体、套体和拉把构成,下巢主体滑套于中棒装置上,并嵌合弹弓,限制其位置,以达到控制开伞的目的,套体用于固定伞骨,其与下巢主体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装置,该装置能使套体和下巢主体能够相对旋转,拉把设置于下巢主体的下部,与下巢主体配合,能够压制弹弓,使其收缩,从而控制收伞。
为了组装方便,套体可设计为主体和两个拼接部,拼接部上设置有固定孔,以固定伞骨,且其径向设置有环形的槽,以在拼接后将上述的两个拼接部固定在一起;拼接部的内部设置有滑槽,该滑槽对应于转动连接装置,并与该转动连接装置嵌合;同时主体上设置有挡板,两个拼接体设置在挡板的上部,拉把设置在挡板的下部;以不构成相互影响。
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为环状的突缘,便于加工,也便于实际使用时嵌合。实际上下巢的转动连接装置与上巢的一样,是具有多种设置方式的,其作用是使得下巢主体和套环即能保持彼此的嵌合关系,又能够作旋转运动。
上述的下巢主体,其与拉把配合的下部设计为开放的结构,即下巢主体的最底端形成套环,套环与挡板之间设置两个以上的支撑柱,这样在约束弹弓的时候,便于将弹弓限位于次,同时旋转在任何角度时都可开伞、收伞,不会因为弹弓位置变动造成开伞、收伞的不便。
上述的支撑柱,其内侧可形成弧形的拐角,或者尖锐形状的横截面,便于弹弓滑出下巢外。
支撑柱可设置2-8个,一般情况下设置四个比较方便。
拉把为中空的环套,其下部向外扩展,以便于拉持,上部可略向内收缩,以便于顶持弹弓,达到收伞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转动连接装置,将以前伞的中棒装置和上巢是稳固地固定关系的情况打破了,使二者之间的联系变成约束且有旋转的关系,便于上巢带动伞面旋转,这种方式使得伞面能够在受力时,将其正面的压力变为旋转力,使其受力程度大大提高,可很大幅度上提高伞的耐用度,避免风雨带来的破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开伞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收伞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在打开时,其基本的构成如图所示,上巢1和下巢上固定有伞骨7(通过铰接的方式),中棒装置8从上向下依次穿过上巢1、下巢和把手9,弹弓3设置于中棒装置8内;中棒装置8、伞骨7均采用现有的结构,且上巢与伞骨、下巢与伞骨的连接及弹弓3的设置均采用现有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首先改进之处在于上巢1,如图2所示,为了组装方便,上巢1是有两个可对接的左对接部1-1、右对接部1-2构成,其中在左右对接部1-1、1-2的内部设置有滑槽1-3,在左右对接部上形成的滑槽1-3对接后形成环形的滑槽结构;左右对接部1-1、1-2的外部还设置有凹槽,用以穿过拉索(图中未示),将上述的两个对接部固定联系在一起。
上巢1和中棒装置8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装置,在本实施例中,该转动连接装置是通过内塞块2实现的,当然也可以依据其它的方式实现转动连接装置的设置;内塞块2基本上是柱状结构,其形状依据中棒装置的内置空间决定,并通过销轴或者固定键固定于中棒装置8内;内塞块2的上部具有向外扩展的外缘部2-1,由此形成转动连接装置,外缘部2-1刚好能够嵌入上巢1的滑槽1-3中,能够将其本身和中棒装置8约束,使其本身和中棒装置8能够设置于上巢1内,且上巢1能够围绕中棒装置8旋转,但不脱离中棒装置8;弹弓3用于卡扣下巢,使得伞骨能够打开,开伞时,弹弓3是顶持于下巢或下巢的局部的,由于该弹弓3的设置,为了能够使下巢顺利旋转,不被下弹弓干扰,下巢也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因此,图2所示的下巢,其包括有下巢主体4、套体5、拉把6构成,套体5也是由左拼接部5-1、右拼接部5-2构成,左右拼接部5-1、5-2的设置类似于上巢1的左右对接部的设置,是为了组装方便,且伞骨固定于左右拼接部5-1、5-2上;下巢主体4是滑套于中棒装置8上,其下半部设置有挡板4-1,且其最底端形成套环4-3,套环4-3与挡板4-1之间是开放的结构,即只采用四个支撑柱4-2联系,挡板4-1用以分割左右拼接部5-1、5-2和支撑柱4-2,弹弓3在开伞状态时,从支撑柱4-2的间隙中穿出,被约束于该间隙中;下巢主体4的外部具有可作为转动连接装置的突缘4-4,突缘4-4设置于挡板4-1的上部,能够嵌合到左右拼接部5-1、5-2内,同时,左右拼接部5-1、5-2内侧都设置有滑槽5-3,该滑槽在左右拼接部5-1、5-2拼接后形成环形结构,刚好嵌合突缘4-4,这样在伞的使用中,伞骨7能够围绕中棒装置8旋转,达到降低风雨压力的作用;拉把6是用以向上顶持,压掣弹弓3,以开伞的,其设置于下巢主体4的挡板4-1下部,自然状态时被套环4-3拉持其上部,其下部略向外扩展,便于向上推动,也便于把持。
伞骨7固定于左右对接部1-1、1-2和左右拼接部5-1、5-2上。
弹弓3的设置从图2中难以分辨,故将其局部放大,形成图3,图3仅仅描述弹弓3的固定设置方式。图中,弹弓3的下部被销轴3-2固定于中棒装置8内,且在销轴3-2的上方,设置有弹簧3-1顶持弹弓3,使其上部能够伸出中棒装置8外,以限制卜巢的位置;其中中棒装置由多节构成,其连接处设置弹簧10-3和弹珠10-1、10-2,以使其能够推拉。
开伞时,伞的中棒装置8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此时,下巢被向上推动,使伞骨7处于拉开的状态中,弹弓3先被收拢到中棒装置8内,因下巢主体4其上端顶持到上巢1的下端,恰好使弹弓3能够通过下巢主体4下部的支撑柱4-2间隙中伸出(支撑柱4-2设计为其内侧具有拐角的结构,便于弹弓3从其间隙中滑出),且拉把6向下垂落,被套环4-3拉持;此时伞骨7连系上巢1、套体5可围绕中棒装置8自由旋转。
开伞时,内塞块2、中棒装置8、下巢主体4及拉把6是不旋转的。
收伞时,如图4所示,先将拉把6向上推动,使其压制弹弓3,弹弓3收拢到中棒装置8内,在向下拉动拉把6,下巢主体4及套体5在拉把6向下的拉动下向下运动,当伞的下巢主体4向下运动时,其上的套体5拉动伞骨7收缩,从而达到收伞的目的。
上述实施的结构方式的描述只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详细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类似的结构以及组合方式都是可行的,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 一种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包括有伞骨、中棒装置、上巢,伞骨固定于上巢上,其特征在于中棒装置和上巢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装置,转动连接装置将上巢和中棒装置活动连接在一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连接装置固定于中棒装置上,且其嵌入上巢中,与上巢嵌合。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转动连接装置,是中棒装置内设置的两个或多个滑珠,该滑珠突出于中棒装置,嵌入到上巢中,同时上巢对应的滑珠嵌入位置设置有内凹的滑槽,滑珠和滑槽配合。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是中棒装置内设置的内塞快,内塞块与中棒装置固定在一起,且其顶部具有向外扩展的外缘部,上巢与内塞块外缘部对于的位置设置有滑槽,外缘部嵌合在上巢的滑槽中,与滑槽配合。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内塞块固定在中棒装置的顶部,与中棒装置稳定地固定在一起,且通过销轴将其与中棒装置固系于一起。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连接装置,其是由中棒装置的顶部直接向外延伸形成的突缘,且该突缘嵌入上巢内侧形成的滑槽中。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上巢,其设计为由两个部分拼接形成的组装结构,即两个对称的对接部。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下巢由下巢主体、套体和拉把构成,下巢主体滑套于中棒装置上,并嵌合弹弓,限制其位置,套体用于固定伞骨,其与下巢主体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装置,该装置能使套体和下巢主体能够相对旋转,拉把设置于下巢主体的下部,与下巢主体配合,压制弹弓。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套体可设计为主体和两个拼接部,拼接部上设置有固定孔,以固定伞骨,且其径向设置有环形的槽,以在拼接后将上述的两个拼接部固定在一起;拼接部的内部设置有滑槽,该滑槽对应于转动连接装置,并与该转动连接装置嵌合;同时主体上设置有挡板,两个拼接体设置在挡板的上部,拉把设置在挡板的下部。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其特征在于下巢主体,其与拉把配合的下部设计为开放的结构,即下巢主体的最底端形成套环,套环与挡板之间设置两个以上的支撑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可抗风的新型旋转式伞装置,该装置,包括有伞骨、中棒装置、上巢,伞骨固定于上巢上,其中棒装置和上巢之间设置有转动连接装置,该装置能够保障中棒装置稳定地滑系于上巢中,不能脱离,又可使中棒装置随意转动,而不受上巢的影响。该装置的伞骨和伞布是能够旋转的,这样可将伞的正面受力转换为其旋转的力量,大大地降低伞骨承受的压力。
文档编号A45B25/00GK2733968SQ2004200465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