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密拉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08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密拉链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拉链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可设置于任何袋体,而使该袋体内气体及液体密封不会外泄的气密拉链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该图为习知拉链设置于保存袋的结构示意图。保存袋主要由一袋体10与一拉链20所组成,拉链20并由链首201往链尾202处将袋体10加以封闭链合。请参阅图2A,该图所示为拉链20其链尾202的一端,其中,拉链20包括二链带21、二封接部22与一拉链头23。二链带21间藉由拉链头23进行链合或分隔,链合时则透过拉片233的滑拉使链槽211上下相互卡合。该二链带21的二末端则分别设有一封接部22,其通常以热封方式加以接合,一方面作为拉链头23滑动的二端尽头,同时也可作为拉链20与袋体10连接固定之处。
请同时参阅图2A与图2B,由图式可以发现,当拉链头23拉滑至链尾202端时,二链带21于拉链头23前方处,将无法避免地留有一上下相分离的间隙,该间隙会使袋体10无法完全密封,并造成其所承装的气体或液体透过该间隙泄出;此外,拉链头23的下导槽232与下链带21间也存有一缝隙,该缝隙并与上导槽231相连通至袋体10外,因而袋体10根本无法达到完全密封的气密状态。
另一方面,该拉链头23拉滑至链尾202端时,并没有一可将拉链头23固定的组件或设置,使得袋体10于使用或存放时相当容易因拉链头23往链首201方向滑开,而使该袋体10的封闭效果丧失。尤有甚者,当链带21及链槽211过度折弯时,容易造成二链槽211上下相脱开,故在收藏或使用常规设置有习知拉链的保存袋时,即不易维持袋体10的封闭状态,更无法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为确实密封袋体在拉链链合后所存有的间隙,同时避免拉链头于使用或存放时意外松脱滑开,并改善链槽间因链带、链槽折弯而脱开的情形,本实用新型将提供一种能够使拉链链合后不再存有间隙,而能够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并同时使拉链头拉到定位后能够加以固定而避免意外滑开,以及使链带、链槽不易发生过度折弯而能确保链槽链合的气密拉链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气密拉链结构,包括一第一链带,该第一链带设有一第一链槽;一第二链带,该第二链带设有一与该第一链槽相互榫合的第二链槽,该第二链带接近链尾处并设有一密接部;以及一第一拉链头,该第一拉链头设有一拉片,而该第一拉链头内则设有一分隔片,该分隔片将该第一拉链头的内部区隔出一上导槽与一下导槽,其中,该第一链带穿设于该上导槽,与穿设于该下导槽的该第二链带由链首向链尾处相互链合,且该第一链带链合叠接于该第二链带之上,而该第一拉链头恰可无间隙地穿设并卡止于所述密接部中。其中,该第一链带的该第一链槽与该上导槽的一侧壁相邻接,而该密接部中所设切口为一倒L形切口,该切口由该第二链带边缘的第二链槽向该第二链带内部横向扩展,再向链首方向纵向扩展。所述密接部也可设置于该第一链槽上,其切口则由该第一链带边缘的第一链槽向该第一链带内部横向扩展,再向链首方向纵向扩展。
另一方面,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上表面处可进一步接设有一呈ㄇ字形的第一卡固垫片,该第一卡固垫片的ㄇ形开口朝向链首端,而其开口内缘则沿该第一链槽与该第二链槽的边缘而设。此外,也可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下表面处单独或同时接设以一第二卡固垫片,该第二卡固垫片的ㄇ形开口朝向链首端,而其开口内缘则沿该第一链槽与该第二链槽的边缘而设。
藉由本实用新型密接部的设置,第一拉链头其右侧板可直接穿设并卡固于该密接部中,因而使第一拉链头的前端埋入链带底下,进而使原本存于上下链带间的空隙消失,使本实用新型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因为卡固垫片的设置,使第一拉链头拉滑至接近密接部时,由于穿设上导槽与下导槽的第一链带与第二链带厚度的增加,使第一拉链头经过该链带部位时,因受紧压而能紧固于链带上,而无法轻易往后退出该卡固垫片,其并可将第一拉链头向中央挤压,进一步使第一拉链头与链带间更为紧密而没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可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下表面进一步设置一隔绝片,该隔绝片于面向链首方向并设有一开口,使该第一拉链头得以滑越而向该密接部方向链合,隔绝片其余三边缘则密接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的链带上,藉由隔绝片的设置,使气体或液体不易进入密接部,而能增加该密接部的密封效果,并同时保护L形切口处使不致因外力而撕开。此外,为避免拉链的链带、链槽因折弯而使上下链槽脱开,本实用新型同时可于第一链带或/与第二链带上分别增厚设有一补强肋,使该些链带不易过度折弯,因此能够避免上下链槽脱开的现象而维持袋体的气密状态。
以下将配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下述所枚举的实施例仅用以阐明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图1为习知保存袋的示意图。
图2A为习知保存袋拉链的示意图。
图2B为习知保存袋拉链的侧视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链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使用第一拉链头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链槽的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链槽穿设上导槽的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拉链头未拉到密接部前的侧视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拉链头卡接至密接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拉链头另一密接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5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拉链头卡接至密接部的侧视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卡固垫片的示意图。
图6B为第一拉链头拉到第一卡固垫片上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卡固垫片的示意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绝片的示意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绝片装设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覆盖片的示意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补强肋的示意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补强肋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D为本实用新型补强肋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E为本实用新型袋体补强肋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拉链头第二实施例的设置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袋体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袋体11补强肋12补强片20拉链201链首 202链尾21链带 211链槽22封接部23拉链头231上导槽 232下导槽233拉片30拉链301链尾 31第一链带311第一链槽 312密接部
3121切口3122突片313第一补强肋32第二链带 321第二链槽322密接部 3221切口3222突片 323第二补强肋33封接部 34拉链头340分隔片 341上导槽342下导槽 343右侧板344底板345拉片40第一卡固垫片41斜凹口50第二卡固垫片51斜凹口60密接孔61密接孔70隔绝片71开口80覆盖片81穿套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A,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链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拉链30包括一第一链带31、一第二链带32、二封接部33(图式仅示其一)与一第一拉链头34。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经由第一拉链头34的链合,而呈现榫合的封闭状态,并藉由密接部322(请先参阅图4A)使第一拉链头34由右侧板343前端穿设其中,使该拉链30呈现一密封的链合结构。
请参阅图3B,第一拉链头34包括一分隔片340、一上导槽341、一下导槽342、一右侧板343、一底板344与一拉片345。分隔片340将第一拉链头34区隔出上下空间的上导槽341与下导槽342,上导槽341右侧的壁面即为右侧板343,其宽度为W1,而第一拉链头34前端至分隔片340尾端的长度则为L1。第一拉链头34与各链带的组设方式请参阅图4A,第一拉链头34的上导槽341穿设有一第一链带31的第一链槽311,而该下导槽342则穿设有一第二链带32的第二链槽321,藉由上导槽341与下导槽342以及分隔片340的卡合作用力与分隔力,使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间形成链合或脱开的状态。第一链槽311与第二链槽321链合时,其所设槽沟相互榫合密接而如同气密封条般。第一链槽311与第二链槽321所设槽沟数目并未设有限制,其可为单沟、双沟、三沟或四沟以上,而第一拉链头34的宽度则配合该槽沟数设置。槽沟数较多者可增强链合的烈度,而无庸增加链槽的厚度。
请同时参阅图3A、图3B与图4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于第二链带32上设有一密接部322,该密接部322可设置于接近链尾301之前。密接部322包括一切口3221与一突片3222。切口3221呈倒L形,由第二链带32边缘的第二链槽321处,向第二链带32内部横向扩展切设一W3的宽度,再向链首(图中未示)方向纵向扩展,并切设一L2的长度。该切口3221横向的宽度W3可略窄于第二链槽321的宽度W2加上右侧板343宽度W1的总合,而其纵向长度L2则可略短于第一拉链头34前端至分隔片340尾端的长度L1。前述切口3221由第二链带32上所切出的片段即为突片3222。第二链带32上由切口3221至链尾301间,可先与相映像部分的第一链带31相链合,因此可在密接部322部分形成一密接孔60。切口3221的宽度W3与纵向长度L2并未限于前述,可依拉链头的规格尺寸加以调整设置。此外,请参阅图4B,第一链带31其第一链槽311可与上导槽341的侧壁相邻接,使上导槽341内第一链带31下方的空间得于拉链链合后与外部产生隔离,使第一链带31下方(即袋体内部)的气体或液体无法由第一链槽311与上导槽341右边侧壁间的缝隙向上泄出。由于习知链带与上导槽的侧壁间接存有间隙,因此于本实用新型中可增加第一链槽311侧边的厚度,使与上导槽341右边的侧壁相邻接,或于制作第一链槽311时,扩展突设一延长片(图中未示),使达到同样邻接而具有阻绝的效果。
请参阅图5A,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拉链头未拉到密接部前的侧视示意图,其也为图4A的侧视图。第一拉链头34未拉到密接部322之前,由于突片3222是由第二链带32上的第二链槽321所切出,切出后第二链带32切口处即失去支撑力,使得由下导槽342扩展连接的突片3222向下垂置一角度。垂置向下的突片3222与第一链带31间即形成前述的密接孔60。
请同时参阅图5A与图5B,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链头卡接至密接部的侧视示意图。当第一拉链头34进一步往前述密接部322拉滑时,第一拉链头34上的右侧板343就会顺势穿入前述的密接孔60中,使第一拉链头34的前端整个嵌设于第二链带32中,使习知原链槽211间所存有的空隙(请再参阅图2)全部消失,而L形切口3221所切出的密接孔60也同样因此而密闭;此外,第一拉链头34嵌设于密接孔60后,也可使第二链带32与原本下导槽342间的间隙无法连通至上导槽341,加上第一链带31其第一链槽311与上导槽341右边的侧壁相邻接,故可阻绝该处空气或液体由该第一链槽311与上导槽341泄出,另一方面,原下导槽342的前开口与侧边开口也随着第一拉链头34的嵌设,而埋没于密接孔60内,使本实用新型拉链达到完全密封的效果。
此外,为了增加第一拉链头34与链带间的密接性,切口3221的宽度W3可略窄于第二链槽321宽度W2加上右侧板343的宽度W1,才能让右侧板343于穿入密接孔60时,使第二链带32将右侧板343向中间挤压,让右侧板343与第二链带32间更加紧密而没有间隙,以能确保其密接性。
请同时参阅图5C与图5D,该些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拉链头卡接至另一密接部的侧视示意图。除如前述于第二链带21上设置以密接部322外,还可于第一链带31上开设与前述切口3221相对称的切口3121。于第一链带31上切出切口3121后即突伸出一突片3122。切口3121与突片3122形成另一种形式的密接部312,该二者间并形成一可穿设第一拉链头34的密接孔61。当第一拉链头34穿设于密接孔61后,第一拉链头34并未如前述实施例往下插设于密接孔60中(请参阅图5B),而是向上穿入密接孔61,并使切口3121所相邻的第一链带31紧靠于拉链头34的左侧壁上(图中未示),而同样形成一完全密封的结构。
请同时参阅图6A与图6B,该些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卡固垫片的示意图。为使第一拉链头34拉滑至密接部322后,不会因袋体使用时造成第一拉链头34的往后滑开,可进一步于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上设有密接部322处的上表面设有一呈ㄇ字形的第一卡固垫片40,该第一卡固垫片40的ㄇ形开口内缘沿第一链槽311与第二链槽321的边缘而设,并分布在密接部322的前后。由于第一卡固垫片40增加了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于密接部322前后区域的厚度,当第一拉链头34拉滑经过该处时,其所增加的厚度使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分别对上导槽341与下导槽342产生卡固的作用,使第一拉链头34拉滑至密接部322后,可同时藉由第一卡固垫片40固着于密接部322中,并避免第一拉链头34意外向后滑出,而破坏气密效果。此外,第一卡固垫片40于靠近链首的ㄇ形二端可分别设有一向第一链槽311与第二链槽321方向斜切的第一斜凹口41,使第一拉链头34拉滑至密接部322时,能够顺着该第一斜凹口41滑移而更加顺畅。第一卡固垫片40的设置除前述的功能外,还可进一步加强切口3221的烈度,使该切口3221不会因拉力过大,而将切口3221扯裂。除此之外,第一卡固垫片40的增设也有使第二链带32将第一拉链头34向内挤压的效果,使右侧板343与第一链槽311间的邻接更为紧密,并使第二链带32更紧靠于第一拉链头34的右侧板343上,故第一卡固垫片40除具有卡固效果外,同时有着增强第一拉链头34穿设紧密度的效果。
请参阅图7,除将前述第一卡固垫片40接设于密接部322的上表面外,也可单独或同时于其下表面处接设一第二卡固垫片50。第二卡固垫片50,其也呈ㄇ字形,并设有一第二斜凹口51,与第一卡固垫片40不同处仅在于其装设于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的下表面,其所具有的功能与效果则与第一卡固垫片40相同。
请参阅图8A与图8B,该些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绝片的示意图。为进一步加强密封的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可进一步于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上设有密接部322的下表面设置一隔绝片70,该隔绝片70于面向链首方向并留有一开口71,使第一拉链头34得以滑越而向该密接部322方向链合,隔绝片70其余三边缘则密接于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的链带上,以进一步加强拉链的密封效果,并同时保护切口3221处使不致因外力而撕开。
请参阅图8C,该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覆盖片的示意图。为使第一拉链头34拉至定位后使第一拉链头34的上导槽341前端开口与切口3121得以覆盖,并增加美观性,本实用新型可于密接部322旁的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上表面设置以一覆盖片80。覆盖片80与隔绝片70的结构相似,其也设有一套接口81,使第一拉链头34拉滑至密接部322后能够穿越套入覆盖片80中。覆盖片80可单独设置或与隔绝片70同时设置,该覆盖片80的长度应配合第一拉链头34其拉片345的夹拉位置,避免太长而无法使第一拉链头34完全嵌入密接部322中。
请参阅图9A至图9D,该些图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链带的示意图。为避免拉链的链带及链槽因受弯折而使链槽相脱开,本实用新型可于第一链带31或/与第二链带32上,分别增厚设有一第一补强肋313与一第二补强肋323。增设后,链槽即因补强肋的厚度增加而仅能形成弧弯,因此在不会产生折弯的情形下,即能有效避免链槽脱开的情形而维持袋体10的气密状态。第一补强肋313与第二补强肋323于本实施例中分别为一长板状的突出物,但其形状、设置方式与位置并不仅限于此。其除可于制造时即形成该增加厚度的补强肋313外,也可以外加方式粘附于链带上,且其增设的位置除于链带的下表面外也可于其上表面,或同时设置于上下表面上。设置以补强肋313后,拉链30可以该补强肋313设置的表面为内面加以卷收,以保护拉链。除前述于链带上增厚外,请参阅图9E,也可于袋体10上与第一链带31或第二链带32相接设处增厚设置以补强肋11,而达成前述的效果。
请参阅图10,该图为本实用新型拉链头第二实施例的设置示意图。在某些特殊目的的使用下,例如利用于包裹人类尸体的袋体,在重大灾难造成大规模死亡时,常有未死亡者误被装入袋中,其苏醒时即有从袋体10内将第一拉链头34自行拉开的需要。为达成此需要,可于第一拉链头34拉片345相对侧的底板344上接设一下拉片347,形成一双拉片的拉链头。下拉片347设置时需接近底板344的后端,以避免影响第一拉链头34与密接部322间的气密。除此之外,也可于链首201处进一步设有一与密接部322、第一拉链头34结构相当的一第二密接部与一第二拉链头(图中未示),第二拉链头也无间隙地穿设并卡止于该第二密接部中形成一气密状态。该第二拉链头与原第一拉链头34反向、左右颠倒设置,并使该第二拉链头所设一第二拉片(图中未示)设于第一链带31与第二链带32下方(即袋体内部)。由于人体在袋体内无法转身,因此可藉由第二拉链头或第一拉链头34,于袋体10内部由链首201或链尾202处将拉链拉开,而达到与前述相同的功能目的。
请参阅图11,该图为本实用新型袋体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拉链30装设于袋体10后,为进一步避免拉链30与袋体10相黏合的两端因受力而意外由链首201或链尾202处扯落或撕开袋体10,可进一步于该袋体10上连接链首201或链尾202处,分别外加一补强片12,藉以一方面增加拉链30接设于袋体10时的烈度,一方面也可将原接设处加以罩盖,而同时具有美观的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链带,该第一链带设有一第一链槽;一第二链带,该第二链带设有一与该第一链槽相互榫合的第二链槽,该第二链带接近链尾处并设有一密接部;以及一第一拉链头,该第一拉链头设有一拉片,而该第一拉链头内则设有一分隔片,该分隔片将该第一拉链头的内部区隔出一上导槽与一下导槽,其中,该第一链带穿设于该上导槽,与穿设于该下导槽的该第二链带由链首向链尾处相互链合,且该第一链带链合叠接于该第二链带之上,而该第一拉链头恰可无间隙地穿设并卡止于所述密接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密接部为一倒L形切口,该切口由该第二链带边缘的第二链槽向该第二链带内部横向扩展,再向链首方向纵向扩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的该第一链槽与该上导槽的一侧壁相邻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上表面处进一步接设有一呈ㄇ字形的第一卡固垫片,该第一卡固垫片的ㄇ形开口朝向链首端,而其开口内缘则沿该第一链槽与该第二链槽的边缘而设。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固垫片于靠近链首的ㄇ形二端分别设有一向该第一链槽与该第二链槽方向斜切的斜凹口。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下表面处进一步接设有一呈ㄇ字形的第二卡固垫片,该第二卡固垫片的ㄇ形开口朝向链首端,而其开口内缘则沿该第一链槽与该第二链槽的边缘而设。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卡固垫片于靠近链首的ㄇ形二端分别设有一向该第一链槽与该第二链槽方向斜切的斜凹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下表面进一步设置一隔绝片,该隔绝片于面向链首方向设有一开口,使该第一拉链头得以滑越而向该密接部方向链合,该隔绝片其余三边缘则密接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的链带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上设有该密接部的上表面进一步设置一覆盖片,该覆盖片于面向链首方向设有一穿套口,使该第一拉链头得以滑越而向该密接部方向链合,该覆盖片其余三边缘则密接于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的链带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增厚设有一第一补强肋。
11.如权利要求1或10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链带增厚设有一第二补强肋。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拉链头进一步于该拉片相对侧另设有一下拉片。
13.如权利要求1或12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气密拉链进一步于该链首处设有一第二密接部与一第二拉链头,该第二拉链头与该第一拉链头反向并左右颠倒设置,同时使该第二拉链头所设一第二拉片在该第一链带与该第二链带下方,而该第二拉链头也无间隙地穿设并卡止于该第二密接部中。
14.一种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链带,该第一链带设有一第一链槽,该第一链带接近链尾处并设有一密接部;一第二链带,该第二链带设有一与该第一链槽相互榫合的第二链槽;以及一第一拉链头,该第一拉链头设有一拉片,而该第一拉链头内则设有一分隔片,该分隔片将该第一拉链头的内部区隔出一上导槽与一下导槽,其中,该第一链带穿设于该上导槽,与穿设于该下导槽的该第二链带由链首向链尾处相互链合,且该第一链带链合叠接于该第二链带之上,而该第一拉链头恰可无间隙地穿设并卡止于所述密接部中。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密接部为一倒L形切口,该切口由该第一链带边缘的第一链槽向该第一链带内部横向扩展,再向链首方向纵向扩展。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链带的该第一链槽与该上导槽的一侧壁相邻接。
17.一种装设有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拉链结构的一袋体,该袋体于装设有该气密拉链的该链首与链尾处分别接设有一补强片。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可设置于任何袋体,并使该袋体内气体及液体能够完全密封而不会外泄的气密拉链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气密拉链结构,包括一第一链带,该第一链带设有一第一链槽;一第二链带,该第二链带设有一与该第一链槽相互榫合的第二链槽,该第二链带接近链尾处并设有一密接部;以及一第一拉链头,该第一拉链头内设有一分隔片,该分隔片将该第一拉链头的内部区隔出一上导槽与一下导槽,其中,该第一链带穿设于该上导槽,与穿设于该下导槽的该第二链带由链首向链尾处相互链合,且该第一链带链合叠接于该第二链带之上,而该第一拉链头恰可无间隙地穿设并卡止于所述密接部中。
文档编号A44B19/24GK2933075SQ2006201180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31日
发明者李锦昌 申请人:西华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