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3099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护膝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防护装置,具体而言是指一种包裹在运 动者膝盖或者肘部的护膝。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膝盖和肘部既是在运动中极其重要的部位,同时又是 比较脆弱容易受伤的部位,还是一个受伤时极其疼痛且恢复较慢、甚 至个别人会出现下雨阴天就隐隐作痛的情况。所以,在运动中如何更 好的保护膝盖和肘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此人们在运动的时候,都喜欢在膝盖和肘部上套上护膝,传统 的护膝主要由厚毡、胶壳、松紧带等材料制成的,人们将其穿戴在膝 盖和肘部上,用以保护膝盖和肘部。这种"护膝"的使用非常广泛, 而且几乎所有的体育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得到这种由厚毡、胶壳、松紧 带等材料制成的护膝,穿戴在膝盖和肘部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 避免受伤。但是所述的传统的护膝在具体使用的时候还存在着诸多的 缺点,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的多样化,传统的护膝己经不 适合人们在某些体育运动中穿着,比如,登山、自行车比赛训练、排 球训练、溜冰训练等体育运动。这些体育运动的性质要求运动员更要有保护好膝盖和肘部的意识,而传统的护膝是由厚毡、、胶壳、松紧 带等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制成的"护膝"穿戴非常不方便,且容易在 运动中脱落,而使该碰撞力在没有减弱之前直接撞击运动员的膝盖或 肘部,而令运动员的膝盖或肘部受伤。此为传统护膝的主要缺点之一。
其次,传统的护膝由于材料的限制,它的吸附性比较强, 一旦运 动员流汗过多的话,这种护膝就会吸附相当多的汗水,当运动员运动 的时间过长的话,吸附在这种护膝的汗水始终包裹着运动员的膝盖和 肘部,造成运动员的不舒适,还有害于运动员的健康,长期使用的还 有可能导致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再次,当运动员穿戴着这种护膝时,这种护膝整体都是紧贴在运 动员的皮肤上的,由于其材料并不具有很好的透气功效,所以在运动 员运动的时候,会令护膝包裹着的皮肤不透气。
最后,传统的护膝主要是在厚毡、胶壳、松紧带等材料,使该护 膝被穿戴后,加上护膝使用时间过长的话,由于松紧带纱线的老化, 而导致该护膝被运动员穿戴后回不时的自行滑落,进而影响该护膝的 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缺点,提供一种护膝,且籍由其 独特设计思路达到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力作用的护膝,该护膝能更好地 保护人体膝盖和肘部,而此是为本使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之一。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膝,其、外层、保护垫、缝合边部的材料 均是用一种吸附性不强的材料制成的,使穿戴后该护膝不吸附运动员 流出的汗水,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的护膝,其内层是采用一种透气性强的材料 制成,使该护膝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而此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膝,其在护膝主体的两断设置有一缝合边 部,并在该缝合边部内设有一橡皮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护膝,其包括, 一护膝主体, 一保护垫, 一缝合边部,其中
该护膝主体,其包括, 一内层, 一外层,其中,该内层包括一上 部, 一下部,该上部是与该下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进一步,该上 部呈一方形片状体,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该下部与该上部l 呈相同之形状,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其中,该上部的两侧分 别与该下部的两侧相连接形成有两个连接部。再,籍由该上部的下表 面与该下部的上表面确定出--收容空间。
该护膝所用材料均是由弹性材料制成的。
该外层其是与该内层相连接的,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进 一步,该外层的两侧是分别与内层的连接部、连接部相连接的。籍由 该外层的下表面与该上部的上表面确定出一容纳腔。
该保护垫其是设置在该容纳腔内的。其具有第一保护体、第二保 护体以及运动弯曲部,其中,该运动弯曲部是连接设置在该第一保护 体与该第二保护体之间的。进一步,该保护垫其具有一上表面, 一下表面, 一第一侧面,一 第二侧面,其中,自该第一侧面向内凹设有一凹部,同样,自该第二 侧面向内凹设有一凹部,其中,该凹部是与该凹部是相对应的。
该缝合边部是与该护膝主体相连接的,其内设置有一橡皮筋,进 一步,其分别设置在该收容空间的两端口的,并与该内层与该外层的 两端相连接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膝,其在结 构上主要包括, 一护膝主体, 一保护垫, 一缝合边部,其中,该护膝 主体包括有一收容空间, 一容纳腔,该保护垫是设置在该容纳腔内的, 该缝合边部是设置在该收容空间的两端的,并与该护膝主体相连接, 又该护膝主体还包括一内层、 一外层,其中,该保护垫、该缝合边部 的材料均是用一种吸附性不强的材料制成的,而该内层是采用一种透 气性强的材料制成,藉由其独特的结构设计,使穿戴后该护膝不吸附 运动员流出的汗水,并且该护膝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为人们提供一种 具有良好透气性的护膝。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垫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套设在人体腿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至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的实施例, 一种护膝, 其包括, 一护膝主体IO, 一保护垫20, 一缝合边部30,其中
该护膝主体IO,其包括, 一内层ll, 一外层12,其中,该内层 11包括一上部13, 一下部14,该上部13是与该下部14连接成为一 个整体的,进一步,该上部13呈一方形片状体,其具有一上表面131, 一下表面132。该下部14与该上部13呈相同之形状,其具有一上表 面141, 一下表面142,其中,该上部13的两侧分别与该下部14的 两侧相连接形成有连接部15以及连接部16。再,籍由该上部13的 下表面132与该下部14的上表面141确定出一收容空间17。
该外层12其是与该内层11相连接的,其与该内层11的上部 13呈相同之形状,其尺寸大小设置为比该上部的尺寸略大,其具有 一上表面121, 一下表面122,进一步,该外层12的两侧是分别与内 层11的连接部15、连接部16相连接的。籍由该外层12的下表面122 与该上部13的上表面131确定出一容纳腔18。
进一步,该内层11与该外层12是用具一种具有弹性且透气性能 强的布料制成的,比如,棉纱等。
该保护垫20其是设置在该容纳腔18内的,其具有第一保护体 40、第二保护体50以及运动弯曲部60,其中,该运动弯曲部60是 连接设置在该第一保护体40与该第二保护体50之间的,进一步,该 运动弯曲部60为一弯转凸起,且借助该运动弯曲部60的结构设计, 当该第一保护体40以及该第二保护体50受到外部弯转作用力的时候,其两者之间可以顺畅的进行相对运动。
该保护垫20具有一上表面21, 一下表面22, —第一侧面23, 一第二侧面24,其中,自该第一侧面23向内凹设有一凹部231,同 样,自该第二侧面24向内凹设有一凹部241,其中,该凹部231是 与该凹部241是相对应的。进一步,该保护垫20的上表面22是与该 外层12的下表面122相贴靠的,该保护垫20的下表面是与该内层 11上部13的上表面131相贴靠的。进一步,该保护垫是用吸附性不 强的材料且有弹性的材料制成的,比如,高发泡等。
该缝合边部30是与该护膝主体10相连接的,其内设置有一橡皮 筋,进一步,依照本实施例,该缝合边部30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 在该收容空间17的两端口的,并与该内层11与该外层12的两端相 连接的。
进一步,该缝合边部是用一种吸附性不强的材料制成的,比如, 低弹纱。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粘合该保护垫的凹部231、凹部241, 此时,该保护垫20的上表面21向上隆起,该保护垫20的下表面22 向下凹陷。使用时,该保护垫20恰好贴在运动员的膝盖上,使该保 护垫20覆盖运动员的膝盖,起到保护作用,当运动员穿戴后,该护 膝主体是紧贴者运动员的皮肤的,并可依从运动员的腿部或手部的弯 曲而弯曲的,该缝合边部30的橡皮筋在运动员穿戴后会收縮产生一
弹力,使该护膝主体io不易自行滑落。
权利要求1. 一种护膝,其包括,一护膝主体,一保护垫,一缝合边部,其特征在于该护膝主体,其包括,一内层,一外层,其中,该内层包括一上部,一下部,该上部是与该下部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进一步,该上部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该下部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其中,该上部的两侧分别与该下部的两侧相连接形成有两个连接部,再,籍由该上部的下表面与该下部的上表面确定出一收容空间,该外层其是与该内层相连接的,其具有一上表面,一下表面,进一步,该外层的两侧是分别与内层的连接部、连接部相连接的,籍由该外层的下表面与该上部的上表面确定出一容纳腔,该保护垫其是设置在该容纳腔内的,其具有第一保护体、第二保护体以及运动弯曲部,其中,该运动弯曲部是连接设置在该第一保护体与该第二保护体之间的,该缝合边部是与该护膝主体相连接的,其内设置有一橡皮筋,进一步,其分别设置在该收容空间的两端口的,并与该内层与该外层的两端相连接的。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护膝,其特征在于该保护垫其具有一上表 面, 一下表面, 一第一侧面, 一第二侧面,其中,自该第一侧面向内凹设有一 凹部,同样,自该第二侧面向内凹设有一凹部,其中,该凹部是与该凹部是相 对应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膝,具体而言是指一种包裹在运动者膝盖或者肘部位置的护膝。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外部作用力功能的护膝,该护膝能更好地保护人体膝盖以及肘部。其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一护膝主体,一保护垫,一缝合边部,其中,该护膝主体包括有一收容空间,一容纳腔,该保护垫是设置在该容纳腔内的,该缝合边部是设置在该收容空间的两端的,并与该护膝主体相连接。
文档编号A41D13/06GK201234565SQ2008200954
公开日2009年5月13日 申请日期2008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8日
发明者魏连征 申请人:魏连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