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6877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鞋,特别是跑鞋的中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足弓(arch)支撑的中底,特别涉及用于跑鞋的中底。
背景技术
一种现有技术的跑鞋共同具有对脚的保护的概念。更确切地,这种鞋被认为是脚 的保护装置。该保护概念已经导致了相对较重的跑鞋,其通常具有高度缓冲的底或内底 (insole),以缓和来自后跟撞击并作用在踝关节和腿上的反作用力。另一种类型的跑鞋是 通常低于300克的超级轻的鞋。该类型是具有薄底和薄鞋帮的极简类型(minimalist)。当 设计鞋时,鞋行业已经在很长时间内将自然移动的脚作为理想的运动状态,例如,在草地上 的裸脚跑步,其中,允许不受鞋限制的脚执行它的自然运动。然而,一旦鞋穿在脚上,脚的 自然运动就被阻碍。例如,当穿着鞋时,跖趾关节的角度被大大降低。跖关节的角是地面 与跖趾之间的角。如果就在离开地面前的瞬间测量,则在裸脚跑步中该角接近60度,而在 使用跑鞋的所谓技术或竞技的跑步中,降低到仅35度。对脚的自然运动的阻碍意味着,除 了其它方面以外,在裸脚跑步期间活动的腿和脚的肌肉也被限制等。这些肌肉不被允许以 它们的全部力量动作,因此,如果鞋被错误设计,则将限制跑步者高效运动的能力。与裸脚 跑步相比,跑步者的表现被降低。一些在走路和跑步期间的关键肌肉是长屈肌和长伸肌。 US5, 384,973中已经认可了当相对于穿鞋跑步考虑裸脚跑步时这些强壮肌肉的重要性,通 过引用将其合并到本文中。更具体地,US5,384,973描述了用于跑鞋的中底,该中底在纵向 和横向上具有多个挠性结合点(flex joint)或凹槽。许多分离的外底元件连接到中底。该 结构允许脚趾独立地动作并提高鞋的稳定性。特别地,挠性结合点为拇趾创建了隔离的底 区域,由此允许屈拇长肌和伸拇长肌以在跑步期间起到更大的作用。US5,384,973描述了 当前跑鞋的相对较厚的中底是不稳定性的原因,该不稳定性导致受伤风险。为了降低该风 险,如已经描述的,US5,384,973提供了底上的带有挠性结合凹槽的技术方案,特别地,该凹 槽沿着拇趾并在第一和第二脚趾之间。该现有技术解决方案是对更早现有技术的改进,其 可以降低来自跑步的损伤。为了降低损伤风险可以采取其它方法。JP 2001-029110教导了一种在中底区域带 有非对称支撑的篮球鞋。该中底在脚外(lateral)侧以及脚内(medial)侧向上延伸,但脚 外侧比脚内侧高。篮球运动中频繁的侧向运动导致了该非对称性。而且,US 6,108,943描 述了非对称的运动鞋,并且其具有带有不同表现的脚外部分和脚内部分的中底。由于网球 运动中时常的侧向运动,注意力被特别引向脚外侧的稳定性。然而,跑步对中底设计提出了 其它的要求。此外,US 6,108,943的现有技术中底由高缓冲特性的软泡沫材料制成,以缓 冲冲击力。虽然该解决方案可以在某些如网球的体育运动中很好地工作,但缓冲不是降低 跑步期间损伤风险的最佳方法,因为缓冲从跑步者吸收太多的能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跑步期间受伤的风险,并同时降低跑步者所经受的能量损失。利用根据权利要求1的中底实现这一点。本发明具有如下基本假设的出发点自然跑步是理想情况,并且应将中底设计为 使跑步尽量接近理想情况。代替跑鞋中的大量缓冲或重量的极端降低,已经提出了在跑步 期间在脚的自然运动中支撑脚的概念。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中底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比脚外 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意识到脚在跑步期间特别需要在脚内侧上的支撑已经导致了本 设计,在本设计中,中底具有向上延伸来支撑脚内上足弓的脚内足弓支撑结构。此外,脚外 支撑结构向上延伸,以支撑脚中段的脚夕卜侧。因为脚内侧需要比脚外侧更多的支撑,所以脚 内足弓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脚内上足弓支撑结构具有提供弹性可调 节支撑并允许脚自然运动的优点。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脚内支撑结构连接到中底的上脚跟 部分,该部分基本上覆盖了穿鞋者的跟骨结节;以及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延伸上脚跟 部分来垂直覆盖人的跟骨结节,以及使在上后跟侧的脚内侧上支撑后跟的中底材料区域比 在脚外侧上的中底材料的支撑区域大,具有中底牢牢地支撑着后跟的优势。可以说,该延伸 的中底后跟抓住人的后跟周围并且紧密地跟随它的运动。由于后跟脚内侧上更大的材料表 面,因此,当脚通常从脚外侧向脚内侧运动到脚底向下时已经在后跟冲击时提供了支撑。因 为该中底由比织物更硬的材料做成,所以围绕结节的材料将结构地以及机械地支撑脚。中 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并完成由该创造性中底形成的脚的稳定环抱。升高的脚趾端同时提供 了保护和稳定性,该升高的脚趾是中底的集成部分。其通过限制脚在跑步期间的纵向移动 改善了脚在鞋内的固定,而不需要在制造期间应用分离的脚趾罩。总之,这些支撑结构由于 它们提供的机械稳定性而降低了受伤的风险,并且,将这些结构集成到中底内使得能够节 省额外支撑材料(例如缓冲垫),而额外材料将增加鞋的重量。优选地,脚内支撑结构垂直地延伸到至少脚的舟骨的起点。在后跟冲击之后的脚 通常倾向于俯转(pronate)的情况中,结构的这种垂直延伸确保足够的支撑。所述的脚内 足弓支撑结构意在降低这种俯转的影响。有利地,脚内支撑结构包含没有中底材料的开口。这使得中底重量的进一步降低。在脚的脚外侧,公知为粗隆的骨头产生突起。如果被相对较硬的底材料包围,则该 骨头将遭受头(head)和底材料之间的摩擦,并将降低鞋的柔性。为了避免该摩擦并允许该 骨头和对应关节的自由运动,在脚外支撑结构中形成开口。脚外支撑结构和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被制造成带有一定的机械张力,因为它们被模 制成带有一定斜度以贴合脚的形状并向鞋带区域延伸。因此,这些支撑结构将不仅在跑步 期间支撑脚,而且有利于鞋的形状的长时间保持。优选地,不仅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而且脚外支撑结构也连接到环绕和覆盖穿鞋者的 根骨结节的上后跟部分。通过垂直地延伸脚内后跟部分以及垂直地延伸脚外后跟部分,上 后跟部分在材料上连接到这些支撑结构。该连接在脚内侧产生支撑壁,该支撑壁大致纵向 地延伸到跖趾的近端。脚内和脚外侧的支撑结构可以有优势地具有带有产生加强交叉部分的支撑臂的 网形结构。由于结构中的开口,该网形结构允许降低重量,并且该加强交叉部分确保留有足 够的机械支撑。如果稳定性中底和外底的高度太高,则增加受伤风险。通过保持中底的后跟翘(spring)在8毫米至12毫米之间降低该风险。 为了支持接近自然跑步的概念,必须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将它们转为实际措施。用 于本创造性中底的鞋楦也被称为解剖学鞋楦,意味着与普通脚形鞋楦相比,其与脚具有更 高的相似性。换句话说,解剖学鞋楦在形状上非常接近于人类的脚。通过测量2200个脚获 得了该高度的相似性。通过审查来自这些脚的大量数据,可以说我们已经产生了“平均人 脚”,并将该形状用于鞋楦。在制造鞋的期间,注入的底材料将贴合解剖学鞋楦的形状并因 此取得平均人脚的形状。因为该鞋底是脚底的镜像,所以脚底将舒服地搁在所制造的鞋底 上。


现在通过以下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Ia是带有创造性中底和弓垫(shank)的鞋底的拆分视图
图Ib是图Ia的鞋底沿着轴线A-A的剖面图
图2a是另一带有创造性中底和弓垫的鞋底的拆分视图
图2b是图2a的鞋底沿着轴线A-A的剖面图
图3a示出了所使用的弓垫的立体图
图3b示出图3a中的弓垫的侧视图
图3c示出图3a中的弓垫的后视图
图4是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一实施例的视图
图5是示出脚的中部侧的骨头的附图
图6示出了从下方观察的人的右脚
图7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二实施例
图8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三实施例
图9是带有外底的本创造性中底的底部的第四实施例
图10是本创造性中底从脚外侧的视图
图11是本创造性中底从脚内侧的视图
图12是可替代的创造性中底从脚内侧的视图
图13是可替代的创造性中底从脚外侧的视图
图14是本创造性中底的第一后跟实施例的视图
图15是本创造性中底的第二后跟实施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Ia是底7的立体图。在优选实施例中,该底由三层组成,即,作为第一层的中底 1、第二中间层2以及构成外底的第三层3。弓垫4置于中底上面。图Ib示出沿着图Ia的 轴线A-A的纵向剖面图中的底。为了清楚,脚内侧支撑结构已在图Ia的视图中被省略,但 在图11中可看到用附图标记158表示它。在优选实施例中,中底1由轻的聚亚安酯(PU)材料制成,也称为轻质PU。该材料 是PU的公知的特殊变体,其具有低密度(0. 35g/cm3),即为轻质材料。进一步的特征在于能 够良好地返回从跑步者吸收的能量,该特征对长距离跑步很重要。邵氏A(Shore Α)硬度在38与40之间。可替代地,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也可以被用作中底,因为其具有比轻质PU 更低的比重,导致更轻的底。然而,EVA在来自脚的不断的力的影响下倾向快速老化。该老 化表现为材料上的皱褶。它的形态也不稳定,并且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被压缩并不再回复到 其原始形状。在该优选实施例中,中底1被与其具有相同外形的第二中间层2覆盖。图Ib示出 该外形,并且,可以说,第二层2是中底1的底部的复制。层2具有保护层的功能,由热塑性 聚亚安酯(TPU)组成,并且是薄的(通常0.5-2毫米)中间层。其具有65 士 3的邵氏A值。第三层3是外底,其由许多分离的外底元件(例如,图8中的附图标记120-123)组 成,它们合在一起成为外底。根据词汇“分离的外底元件”可以理解,一片外底不是用与中 底或中间层2相同的方法铸造或模铸的,而是在以后被加到或粘合到例如层2的。此外,分 离的外底元件不连接到其它外底元件。更具体地,外底3由多个被看成孤岛的外底元件组 成,这些孤岛互不相连,并被中底中的一个或多个凹槽分开。这些元件优选地由橡胶制成。 代替橡胶,TPU也可以被用作用于这些分离外底元件的材料,但TPU的抓地特性与橡胶相比 较差。所使用的橡胶是传统的丁腈橡胶(NBR),因为它相对较轻的重量而优选使用它用于跑 鞋。其具有55士3的邵氏A值。对于其它类型的鞋,可以使用乳胶(由自然和合成橡胶的 混合物构成)。外底元件被在中间TPU层2以及中底1上的凹槽5、6间隔开,并且被置于在 中间TPU层上形成的凸起或垫10、11、12、13上。中间层的垫和凹槽与中底的对应垫和凹槽 配合。图2a示出另一底,其具有带有脚外和脚内支撑结构的创造性中底1,以及与图Ia 和图Ib中的弓垫相比改良的弓垫4。图2b在剖面视图中示出了图2a的底。图Ia和图Ib 的附图标记与图2a和图2b中相同。按照以下方法进行由底部件1、2和3组成的底7的制造。在第一步中,在独立的 制造工艺中生产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以使它们形成集成的实体。在第二步中,中底 1连接到由层2和外底3组成的集成实体。现在将描述步骤1和步骤2。在步骤1中,TPU中间层2与分离的外底元件3被制造成为集成的实体。首先,在 橡胶硫化工艺中制造分离的外底元件。接着,将外底元件放置在模具中,其中TPU被嵌在这 些元件的上方。关闭模具,并且在热和压力的作用下,TPU被成形为期望的形状。在硬化之 后,完成外底元件与TPU中间层的集成实体。虽然用铸造方法制造TPU层,但也有替代的制 造方法可用于生产第二层2。因此,可按照公知方式对TPU进行注模成型,或者,在使用热和 压力将这些元件与TPU连接之前,TPU可以是置于外底元件3上的片状箔形原材料。利用胶进行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之间的粘合,所述胶在将TPU模铸到外底 元件上期间被热激活。模铸工艺期间,TPU和橡胶之间不使用胶而进行的简单粘连被证明 不耐用。在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之间加胶之前,必须在从橡胶中移除油脂的工艺中 对外底元件3的橡胶表面进行卤化并因此增强粘合。在制造底7的步骤2中,将中底1与来自步骤1中的由层2和外底3组成的集成 实体以及鞋面形成一体。更具体地,带有外底元件3的TPU中间层2与鞋面一起被放置在 注射模具中,在这之后,PU被注射到模具中并与鞋面以及由层2和外底元件3组成的集成 实体粘合在一起。因此,PU粘合到TPU中间层2最接近人脚的侧。在该第二步之后,底元 件1、2和3已经变得集成为一个实体。优选地,在注射工艺期间,弓垫4仅部分地嵌入PU。
TPU中间层2具有双重功能,其降低中底的脆性,并降低PU注射机器上的循环时 间。下面将对此进行详述。原则上,可以省略TPU中间层,并且,在PU注射之前由人工操作者将隔离的外底元 件直接放置在模具中。然而,这将在PU注射机器上耗费处理时间,因为许多分离外底元件 的摆放花费时间。替代地,如上所述,通过在独立的工艺中制造TPU中间层2与外底元件3, PU注射机器大多数时间都可制造中底。降低了机器等待时间。然而,TPU中间层的使用具 有进一步的优点,即降低轻质PU中底破裂的倾向。如果直接靠着轻质PU中底放置分离外 底元件3而没有任何中间层2,则中底往往在耐久性测试中破裂。在穿着期间,这种破裂将 允许水进入鞋。原因在于当在制造期间将PU注入模具中时,在中底中往往发生气泡。这些 气泡发生的原因在于PU不能够压出模具通道中锐边附近的空气。这很可能是由于PU的低 比重引起的。其结果是在中底中包含气泡,因此,当中底破裂或经受开裂时,使鞋底易受水 的渗透。TPU具有更大的比重,并且在制造期间不引起俘获气泡的问题。换句话说,由于中 间层2的保护,中底1不易受由气泡和破裂引起的水的渗透,这有助于保持鞋的内部干燥。作为中底1的材料,选择PU优过选择TPU。原则上,整个中底可以由TPU制成,但 轻质PU具有更低的比重,因此降低鞋的重量。此外,PU具有良好震动吸收特性,其对跑鞋 特别重要。在中底1和内底(图中未示出)之间是弓垫4(图3a至图3c),其由热塑性聚乙烯 (TPE)与尼龙组成,并且有一定程度的柔性。它从后跟部分延伸到脚趾,并且在后跟部分优 选地具有开口 8,在注射工艺期间,用于中底1的聚亚安酯进入开口 8。该特征提高了后跟 中的震动吸收。在前端,弓垫具有两个以纵向曲率延伸的弯曲指状体15和16以及中间的 小指状体14。这些指状体特别地支撑第一、第四和第五跖趾。已经发现,两至三个指状体就 足够,而不是为脚中的每个分支(ray)具有一个支撑指状物。弓垫被设计为“解剖学的”,即 其比传统弓垫更贴合平均脚。弓垫用注射方法制造,并且在弓垫的指状体开始处可横向弯 曲,该开始处对应于第一、第四和第五跖趾的近端,见图la、2a和3a中附图标记18所指示 的线。因此,弓垫在垂直于鞋的纵轴线的方向上可弯曲。该弯曲能力在弓垫的制造工艺中 获得,其中,将热塑性聚乙烯从后跟端注射,将尼龙从脚趾端注射。两个成分在弯曲线处相 遇,并且底从该线18可弯曲,因为与硬玻璃纤维相比,聚酯纤维是软的。作为再一措施,弓 垫还可以在其纵向上沿着线19是柔性的(图Ia和图2a),因为弓垫优选地应该在脚外侧上 比脚内侧上更有柔性。利用该措施,纵向上的扭转刚度是可调节的。图3a示出了小指状体 14。测试已经显示,在跑步期间,通过增加脚的该区域的刚度,提高前脚中的登离(pushing off)。优选地,弓垫4被置于中底的顶部。可替代地,其也可以被置于中底1与中间层2 之间,但该放置将导致人后跟与中底后跟之间的摩擦问题。在跑步期间,中底将在后跟区域 中压紧与松开,每次压紧允许人后跟向下运动,每次松开允许人后跟向上运动。抵靠着后跟 的向下和向上的重复运动对跑步者产生摩擦和不舒服。可替代地,通过将弓垫置于中底的 顶部,摩擦被降低,因为作为早期硬化层的弓垫降低向下和向上运动的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弓垫被集成在缝合底(strobel sole)中,其是连接到并通常缝 到鞋面的柔性底(图中未示出)上。缝合底通常是织物。将弓垫集成到缝合底中给出了更 硬的底,因为缝合底对硬度有贡献。该实施例具有更易制造的优点,因为弓垫被缝到缝合底中,并且不必如上所述地在PU注入之前将其置于模具中。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弓垫被胶 合到缝合底,该底与鞋面一起被安装在鞋楦上。鞋楦被置于关闭的模具中,随后,PU被注入 该模具中。弓垫4具有偏移后跟区域25,如图3a所示。偏移后跟区域限定了用于接收PU或 其它材料的腔17。偏移后跟区域用作为PU进入大致椭圆形开口 8的平台。该腔由弓垫上 的边沿形成,所述边沿围绕开口 8。该边沿向内朝开口的中心倾斜,由此限定腔17。在本发 明的一个实施例中,PU完全充满该腔,当在开口的中心考虑时,腔在后跟区域从顶部至外底 给出以下层缝合底、PU、TPU中间层2与外底3。然而,在底的足弓区域,层的顺序是缝合 底、PU、弓垫4、PU与TPU中间层2。因为在后跟的开口 8中不具有弓垫材料,所以该区域更 有柔性。为了更进一步地降低后跟区域中的硬度,可以在腔中放置舒适元件9(图2a和图 2b)。在该实施例中,PU仅填充弓垫的开口 8。这种舒适元件是公知的并且商业上可得。舒 适元件9毫米高,底下的PU中底是8毫米,TPU中间层是1毫米,并且分离的橡胶外底3是2 毫米。舒适元件与底下的PU中底的高度之比可以在宽范围内变化,但不应该超出1,5 1。 否则,该设计将接近如已描述的具有缺点的传统缓冲技术。有利地,PU粘合到舒适元件,由 此在没有任何其它制造步骤情况下确保材料固定。参照图3b,弓垫中在足弓区域与后跟区域之间的转变区39应该优选地与偏移后 跟区域的水平面之间的角度β不超过50度。更大的角度由于锐边而使得跑步者不舒适。 有利的角度在30度左右。图3c示出后视图中的弓垫。转变区39不仅从足弓区域向后跟 区域倾斜,而且从弓垫的脚内侧向脚外侧倾斜。由此,弓垫被升起以对脚的足弓提供支撑。在两个实施例中(即,腔中完全或部分填充PU),弓垫4全部或部分地嵌在PU中 底中。在前脚和足弓区域中,弓垫被靠近缝合底放置,在缝合底与弓垫之间有或者没有Pu。 在偏移后跟区域中,弓垫被靠近外底放置。因此,通过在鞋底的后跟区域中偏移纵向延伸的弓垫,在后跟区域中产生腔。该偏 移后跟区域具有平台,在注射工艺期间来自中底的PU嵌入该平台。PU通过在平台上形成的 孔进入所述腔,或者更具体地,通过在弓垫的偏移后跟区域中形成的开口进入所述腔。后跟 区域被朝向外底偏移到与弓垫的足弓区域的第一水平面不同的第二水平面。我们的测试已 经显示,该设计给出了更好的跑步体验,因为底的后跟区域已变得更软。已经提供了特殊的内底。内底由两层组成。上层是轻质而透气的聚酯纤维材料。 下层制成为两个版本。对于A类跑步者,下层由EVA组成,其有利地具有低重量,对于B类 跑步者,下层由PU泡沫制成。这是更昂贵的方案,但给出了更好的内底。下层具有用于透 气的穿通孔。在内底的后跟部分放置了带有震动吸收材料的区域,并且在内底的前脚区域 中放置了能量返回材料,能量返回材料在登离期间释放了大多数在后跟撞击和全脚接触期 间接收的能量。代替在内底中放置震动吸收材料,还可以在注射工艺期间将震动吸收材料 嵌入在中底1的后跟中。图4中从底部用直观图示出了创造性中底1。中底具有前脚部分23、顶端22、下后 跟部分20、足弓部分21以及脚外侧部分24。四个挠性凹槽27、29、31和34横跨前脚23。 凹槽具有约为前脚中底厚度的50-60%的深度,该示例中是3-4毫米。弯曲的挠性凹槽63 从足弓部分21的脚内侧49开始延伸,并沿着部分48、32、59、60和61继续。挠性凹槽产生凸起或垫26、28、30、33、35、38、40、46、50、52、54、56、62,这些凸起或垫的形状对应于分离外
底元件3的形状,但具有更大的面积。因此,垫比安装在TPU中间层2上的分离外底元件更 互相靠近。如以后将要描述的,这已显示对防滑具有积极效果。垫33和35在脚外侧水平 方向延伸,从而变成底的脚外侧上的最末端点。当外底元件被放置在垫上时,该延伸将对稳 定具有贡献,尤其当脚仰转(supinate)时。加强条47从脚内侧向脚外侧倾斜延伸。加强 条是中底的一部分,并在注射工艺期间形成。加强条比脚外部分37和脚内部分49上的中 底更厚,并且对中底增加刚度。其与弓垫4平行地延伸(图4上不可视),弓垫4被放置在 中底另一侧上,即,面向脚的一侧。弯曲挠性凹槽比其它挠性凹槽宽得多。在一个实施例中,其是6毫米宽,挠性凹槽 34是3毫米,挠性凹槽31是4毫米。通常,弯曲挠性凹槽是其它挠性凹槽的1. 5至3倍宽。 弯曲挠性凹槽的宽度可以被改变,但其优选地具有对应于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距离的1-2 倍的宽度。然而,该距离不可以太宽,因为这将导致太多的挠曲。此外,挠性凹槽在前脚中 沿着它的曲线具有基本恒定的宽度。弯曲挠性凹槽63与横向挠性凹槽29、31和34相交。因此,弯曲挠性凹槽在纵向 从足弓的脚内侧向脚的跖骨区域中的顶点59延伸。从该顶点起,凹槽沿着路径60在相反 方向继续延伸并与挠性凹槽57和55相交。凹槽63大致在挠性凹槽61中大脚趾球(ball) 的下方终止。凹槽的弯曲本质上对该序列的中底垫提供了螺旋形特性因此,从垫62中的 起点0开始可以画出曲线64,曲线64描述了某种程度上压缩的或偏心的螺旋曲线图。当以 后在制造工艺中安装时,分离外底元件3将描述相同的曲线。弯曲的挠性凹槽63的功能是通过沿纵向在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给中底提供弯曲 线并由此提供脚立正(foot attention)的分支的“2-3划分”特征而使得能够自然地跑步。 下面详细描述这一点。图5从脚内侧示出了右脚的骨头,具有第一跖趾85、跟骨69、结节68 和上结节67。图6从下面示出了人的右脚。附图标记70描述距骨,附图标记71描述舟骨, 附图标记72、73和74描述三个楔状骨,即,分别为脚内、中间和脚外楔状骨。线89表示人脚 中在一边的骰骨87与另一边的脚外楔状骨74和舟骨71之间的折线。脚沿着该折线是柔 性和可弯曲的,意味着如果使得弯曲沿着在第四跖趾82和第三跖趾83之间延伸的纵向轴 线,则三个最脚内侧的趾骨83、84、85将弯到一侧,并且两个最脚外侧的趾骨81、82将弯到 另一侧。认识到,该弯曲线通过允许鞋底沿着该轴线弯曲而在脚仰转或俯转的情况中能使 仰转和俯转肌肉在后跟撞击之后补偿得更快。因此,在太大俯转的情况中,即脚的足弓被移 动到脚内侧的情况中,仰转肌肉足拇长屈肌将通过脚的脚内侧上的跖屈反应而抵消。利用 具有弯曲挠性凹槽的底,抵消(counteraction)将更快,因为,肌肉足拇屈肌不一定要“提 起(lift)”整个鞋底,而仅是它的部分,即弯曲挠性凹槽的脚内侧上的部分,也即包括了第 一、第二和第三跖趾的部分。该仰转抵消发生为使脚踝进入理想中不存在仰转或俯转的中 性位置。利用图6中的线90示出弯曲挠性凹槽63的外形。该线示出了中底1中放置弯曲 挠性凹槽的位置。注意,挠性凹槽63被置于中底的面向外底的侧面上。由图6中的线90 表示的弯曲的挠性凹槽63从足弓的脚内侧产生,并在舟骨71下方开始。可替代地,脚内楔 状骨72。其与脚外楔状骨74相交,并且在第三和第四跖趾之间继续,直到跖和近趾75、76、 77、78、79之间的关节的起点。这些关节被线92示出,线92还表示图4中的挠性凹槽31。锲状骨的区域中的线90(S卩,凹槽63)的曲率可以被改变。而且,可以朝着脚趾端升起或朝 着后跟降低脚内侧上的曲线的起点。回到图4,理想的着地点A被显示为在下后跟部分。对于跑步者,该点是最佳着地 点,并且其正好位于根骨下方,偏向脚外侧。然而,实际生活测试显示实践中不能够达到该 最佳着地点。通常,实际生活的跑步者在沿着标记为B的线(附图标记41)的某个位置接 触地面。着地点依赖跑步速度,并且甚至可以在左右脚之间不同。然而,将该点移动到更靠 近A导致改善的力和能量消耗,并且测试已经显示在有该底的情况下着地点可以被移动到 图4所示的C的附近。将着地点移动到尽量与A靠近的基本想法是认识到腿上负责推进的 肌肉可以提前被激活而变得机械上活跃——它们提前处于紧张状态并且能够产生向前的 推力。为了将该着地点移动到尽量与A靠近,在设计中已经采取了两个措施。首先,已经降 低了后跟的高度,或者更具体地,已经降低了下后跟部分20的高度,以便使人脚和地面尽 量靠近。与现有技术的跑鞋相比,可以降低该高度,因为,本创造性设计不在鞋底中使用额 外的缓冲材料。缓冲是所使用的PU中底材料的固有特征。一般地,缓冲不应该被避开而是 被保持到最小,因为其吸收能量但不将能量返回到脚。在优选实施例中,中底在下后跟部分 20中的最大高度或厚度在8和12毫米之间,优选8毫米。这是中底的后跟翘并且对应于图 4的点A中的后跟厚度。为了将落地点移动到更靠近A而采取的第二措施是通过设计具有 双锲(tapering)的中底1的下后跟部分20。图14示出了穿着带有创造性中底1和分离 外底元件124的鞋的脚150的后部。后脚区域中的中底围绕将中底分为两半的垂直线B-B 是不对称的。在最佳的直立站立姿势中,垂直线B-B将穿过踝关节和胫骨。中底被分为脚 内后跟部分143和脚外后跟部分151。此外,水平线C-C将在后脚区域中的中底分为下后跟 部分20和上后跟部分142。线B-B和C-C 一起将中底的后跟分为四个部分1、II、III和 IV。根据该图很清楚,四个部分I-IV都各不相同。锲141能使脚在点C(图4)着地。如在 图14中所示,该锲不仅在部分III中,还部分地在部分IV中。在部分IV中,S卩,在下后跟 部分20的脚内侧上,锲终止并且变得与对应于表面149(图10)的几何平面的几何平面对 准。图10更详细地示出了该锲,并且将理解,该锲不仅从下后跟部分20的中心朝向图14 所述的脚外侧延伸,而且也从该中心朝向后跟端延伸。图11利用附图标记153示出了在后 跟的脚内里侧的该点上,下后跟部分通过外底元件完全与地面接触。支撑147是中底的集 成部分。在后跟冲击时,中底和外底被设计为允许所谓的水平挠曲,这利用图4的弯曲的 后跟挠性凹槽45实现,该凹槽比前脚上的横向挠性凹槽更深更宽,并且具有为了允许“水 平挠曲”(即,为了允许后跟部分的水平运动,特别在后跟冲击期间)而将鞋底的后跟从前 脚底分开的功能。该功能可以类似于后跟区域的人的脂肪衬垫,其也允许小的前后水平运 动。第二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42在后跟冲击时将垫40从垫38分开。优选地,一个分离的 外底元件被应用于垫40,而另一元件用于垫38。垫38和垫46是完全水平的,即,当已经应 用了分离的外底元件时,这些元件具有完全地面接触并且不像垫40—样弯曲。垫46的完 全地面接触对降低过度俯转(overpronation)的影响很重要,即在中期站姿(mid-stance) 期间脚继续俯转的情况。如已经描述的,垫40的双锲由第二弯曲的后跟挠性凹槽42定界, 锲从凹槽42开始。而且,垫40在点43和44处逐渐变薄。图15中示出了中底的后跟的第二实施例168。下后跟部分20设置有台阶169、170和171。这些台阶互相错开,并且被作为PU中底的一部分。为了硬化下后跟部分而设置错 开的台阶170和171。通过在边缘区域中直接注射的PU提供这种硬化效果。还在图14中 示出的台阶169清楚地比后跟部分中的中底的其余部分向脚外侧延伸得更长,例如与支撑 臂145相比,并且被提供来获得增强的稳定性。根据图14和图15将注意到,脚内后跟部分 143基本上可以与垂直线D对齐,而脚外后跟部分151与倾斜线E对齐。已经进行了创造性跑鞋与现有技术跑鞋之间的比较测试。12个男性测试者使用 创造性鞋与现有技术跑鞋。通过使用置于人后跟上的角度计、用于检测地面接触的脚开关 (foot switch)以及安装在胫骨肌肉上的加速计,已经测量了不同的参数,如角度、速度和 加速度。表1示出了比较测试结果。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鞋,特别用于跑鞋的中底,所述中底在脚的脚内侧上和脚外侧上提供了不对称的垂直结构支撑,并且其中,所述中底具有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和脚外支撑结构,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向上延伸来支撑脚内上足弓;所述脚外支撑结构向上延伸来支撑足中段的脚外侧,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158、163)比所述脚外支撑结构(157、162)覆盖更大的区域;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连接到所述中底的上后跟部分(142),所述部分基本覆盖穿鞋者的跟骨(69)的结节(68);并且所述中底(1)的脚趾端(36)向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垂直延伸到至少所述脚的 舟骨(7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支撑结构(158、163)包括没有中底材料的 开口 (159,165) ο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外支撑结构具有开口(148、164),用于接收 第五跖趾的近端脚外骨突出(86)。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和脚外支撑结构(157、158、162、163)向内 倾斜并朝向鞋带区域(173)延伸。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足弓支撑结构(158、163)和所述脚外支 撑结构(157、162)通过垂直延伸的脚内后跟部分(143)和垂直延伸的脚外后跟部分(151) 连接到所述上后跟部分(14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142)和所述脚内足弓 支撑结构(158、163)在纵向上几乎延伸到所述跖趾的近端。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脚内支撑结构(163)和所述脚外 支撑结构(162)具有网格形的结构,该网格形的结构带有产生加强交叉部分(167)的支撑 臂(172)。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底,其中,所述中底在下后跟部分(20)中的最大 厚度在8毫米和12毫米之间。全文摘要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用于鞋,特别用于跑鞋的中底,所述中底在脚中段区域中不对称,具有环抱穿鞋者的跟骨的上后跟部分,并且具有向上延伸的脚趾端。在脚中段区域中,垂直脚内支撑结构从中底开始并且支撑地环抱足弓。相应地,垂直脚外支撑结构在脚中段区域中支撑脚的脚外侧。脚内支撑结构比脚外支撑结构覆盖更大的区域,并连接到中底的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中底的脚趾端向上延伸,并结合垂直延伸的上后跟部分与所述垂直延伸的脚内和脚外足弓支撑结构提供紧紧环抱脚的中底。该结果是鞋,特别是跑鞋,其降低跑步期间受伤的风险。
文档编号A43B7/24GK101959435SQ200980106699
公开日2011年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0日 优先权日2008年2月27日
发明者E·特鲁尔森, F·詹森 申请人:伊科斯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