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6193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设计自动开收伞,具体来讲是关于自动开收伞的拉线结构,该拉线结 构能够在收伞时自动回收中棒的一部分,缩短收伞状态的长度。
背景技术
自动伞又称自动开收伞,是利用开伞弹簧和收伞弹簧将伞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的 一种伞,自动伞只需按下手柄处按钮就可以自动打开及收拢伞面,方便了人们的控制操作, 且在收伞时,不需要手动收伞,雨水不会溅到人身上去。但上述情况收伞时,只能自动执行收拢伞面的动作,而要达到完全收伞的目的,还 必须用手将中棒压入到把手(伞头)中,否则下次便无法使用,这时由于伞的中棒完全打开, 伞的长度较长,需要压入的行程就比较长,需要较大的力才能将中棒压入到伞头中,对于老 年人和体弱者,这种操作方式就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该自动开收伞也具有一定的不便性。因而,有必要对上述自动伞的结构进行改良,以满足人们收伞的需要。发明内容经研究发现,现有的自动开收伞中,都需要设置开伞弹簧,而且开伞弹簧要贯穿到 整个中棒,才能完成开伞状态,同时在开伞时,需要设置有一拉线,该拉线一端连接子弹头, 一端则绕系上巢、下巢,固定于上巢上或绕过上巢再固定回下巢上,该拉线仅是作为控制伞 面开起及收拢之用,如果能将上述结构改良,避免开伞弹簧贯穿于整个中棒,则能够在收拢 伞面时,完成部分中棒的收拢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该伞 通过拉线的设置,能够在开伞时,通过拉线打开中棒,避免了开伞弹簧贯穿中棒的结构,并 在收伞面的同时至少收拢一部分中棒,能够有效地缩短收伞状态的伞长度,便于人们将中 棒压入到伞头内。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该伞通过设置 至少两个独立作用的拉线,利用拉线和中棒的运动关系达到收拢至少一部分中棒的效果。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上 巢、下巢、伞骨、中棒、伞头,其特征在于开伞弹簧设置于中棒内,且位于最底部的中棒节管 和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内,一下巢线固定于下巢上,然后绕系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 在一起的中棒节管、下巢,再绕设于子弹头后,固定于中棒内;至少一辅助线,该辅助线一端 固定于下巢,然后绕过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相对于上巢运 动的节管上部。下巢的升降是开伞和收伞的关键,所以将下巢线与辅助线同时固定于下巢上,通 过对下巢的拉动带动中棒和伞骨的开收,从而实现对自动开收的控制。这样既能简化控制 部件,又能够有效地对自动开收进行控制,通过这种方式,与上巢固定的那个中棒节管就不 需要设置开伞弹簧。[0010]所述的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的上部设置有内塞,且内塞内设置至少一个 上巢滑轮,用于绕系下巢线。所述的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其底部设置有节管套,节管套内设置有滑 轮,用以绕系辅助线。所述中棒节管,其相对于上巢运动的节管上部设置有中管内塞,中管内塞中设置 有中管滑轮,用以固定下巢线和辅助线。所述子弹头,其上部具有子弹头滑轮,下巢线绕过此子弹头滑轮,再向上引出,固 定于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上。具体地说,对于四折伞,中棒节管具有四节管,从上向下依次为外管、中管一、中管 二、内管,辅助线有两条,除了设置于下巢和中管一之间拉系外管外,还可以设置于外管和 中管二之间,即辅助线一端固定于外管的下部,绕系于中管一,再固定于中管二的上部,形 成对中管一的拉系,此时,中管一内不设置开伞弹簧。上述中棒节管,其中管一下部设置有中管套,中管套内具有中管套滑轮,用以绕系 辅助线。本实用新型通过拉线的设置,能够在开伞时,通过下巢线和辅助线的配合打开中 棒,避免了开伞弹簧贯穿中棒的结构,并在收伞面的同时至少收拢一部分中棒,能够有效地 缩短收伞状态的伞长度,便于人们将中棒压入到伞头内。而且上述的结构设置,简化了开收伞的控制机构,便于制作。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开伞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收伞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做详细说明。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是以三折自动开收伞为基础设计的,其结构包括伞 骨总成10、收伞弹簧20、上巢30、外管40、中管50、内管60、下巢70、伞头90、开伞弹簧52。伞骨总成10和收伞弹簧20的设计还是依据现有自动开收伞的结构方式;中棒具 有外管40、中管50、内管60三个节管,依次嵌套,其中外管40的上部嵌设有外管内塞41,外 管内塞41内具有上下两个外管滑轮42、43,用以绕系下巢线80,且外管40的下部设置有外 管套44,外管套44内也装设一个外管套滑轮45,用以绕设辅助线81 ;中管50的上部设置 有中管内塞51,用来固定下巢线80和辅助线81 ;内管60插设于伞头90内,且内管60内压 缩有开伞弹簧52。伞头90内设置按钮及摇杆结构91、子弹头92,按钮及摇杆结构91对准子弹头92, 用以扣合或解脱子弹头92,按钮及摇杆结构91也具有卡合中棒的作用。子弹头92的上部具有一个子弹头滑轮93,下巢线80绕过子弹头滑轮93。下巢70滑动套系于中棒上,且下巢70上设置一个下巢滑轮71,用以绕系下巢线 80。[0027]下巢线80 —端固定于下巢70上部,向上绕经外管滑轮42,再绕系下巢滑轮71向 上,再绕经外管滑轮43,绕于中棒内,向下绕过子弹头滑轮93,再向上固定于中管内塞51 上。在内管60内,中管内塞51的下部,固定有一塑胶套61,塑胶套61用以顶持子弹头 92,并其中可穿过下巢线80。由于开伞时,中棒打开,下巢线80容置于内管60、中管50及外管40内,所以下巢 线80需要有足够的长度来进行配合,上述的下巢线80绕系方式是一种比较简化的绕系方 式,但这并不妨碍采用其它的实施方式来实现。辅助线81 —端固定于中管内塞51上,向下引出于中管50,从外管套44的外管套 滑轮45绕过,固定于下巢70的下部。在中棒节管大于三节管的情况下,可以增设其它的辅助线,完成中棒的开收控制工作。开伞时,如图2所示,按动按钮及摇杆结构91,先解脱对中棒的卡合,在开伞弹簧 52的作用下,中棒弹出,开伞弹簧52弹到中管50的上部,中管50上升,下巢线80拉动下巢 70向上移动,辅助线81则配合下巢线80拉动外管40向上移动,达到开伞目的。图3所示,收伞时,按动按钮及摇杆结构91,解除对子弹头92的卡制,子弹头92弹 出,下巢线80被释放出,在收伞弹簧20的作用下,伞骨总成10进行收拢,并推动下巢70向 下移动;同时,由于没有开伞弹簧52的顶持,外管40在辅助线81的拉系下也向下移动,形 成图3所示的收伞状态。这样在自动收拢伞面的情况下,还能够收拢至少一节中棒节管,大大缩小了收伞 后的体积和长度,便于用户用手收拢中棒。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之列举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 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 型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上巢、下巢、伞骨、中棒、伞头,其特征在于 开伞弹簧设置于中棒内,且位于最底部的中棒节管和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内,一下 巢线固定于下巢上,然后绕系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下巢,再绕设于子弹 头后,固定于中棒内;至少一辅助线,该辅助线一端固定于下巢,然后绕过与上巢固定在一 起的中棒节管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相对于上巢运动的节管上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与上巢固定在 一起的中棒节管的上部设置有内塞,且内塞内设置至少一个上巢滑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与上巢固定在 一起的中棒节管,其底部设置有节管套,节管套内设置有滑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节管,其相 对于上巢运动的节管上部设置有中管内塞,中管内塞中设置有中管滑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弹头,其上部 具有子弹头滑轮,下巢线绕过此子弹头滑轮,再向上引出,固定于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 管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对于四折伞,中棒节 管具有四节管,从上向下依次为外管、中管一、中管二、内管,辅助线有两条,除了设置于下 巢和中管一之间拉系外管的辅助线一外,还有设置于外管和中管二之间的辅助线二,辅助 线二一端固定于外管的下部,绕系于中管一,再固定于中管二的上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特征在于上述中棒节管,其中 管一下部设置有中管套,中管套内具有中管套滑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新型拉线结构的自动开收伞,其包括上巢、下巢、伞骨、中棒、伞头,开伞弹簧位于最底部的中棒节管和相对于上巢运动的中棒节管内,一下巢线固定于下巢上,然后绕系过上巢或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下巢,再绕设于子弹头后,固定于中棒内;至少一辅助线,该辅助线一端固定于下巢,然后绕过与上巢固定在一起的中棒节管的下部,另一端固定于相对于上巢运动的节管上部。本实用新型将下巢线与辅助线同时固定于下巢上,通过对下巢的拉动带动中棒和伞骨的开收,从而实现对自动开收的控制。这样既能简化控制部件,又能够有效地对自动开收进行控制。
文档编号A45B19/10GK201831094SQ20102055602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1日
发明者张书闵 申请人:张书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