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鞋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特别涉及一种减震防滑、透气、防水防沙的鞋底。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鞋底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易打滑摔跤,防滑功能差,其鞋跟处又较硬,不能缓冲人体走路时产生的震动,长时间走路容易对脚部造成伤害;有的鞋底虽然具有减震防滑功能,但是透气及防水防沙效果又不好,不能及时排出脚底潮气及进入鞋底的水和沙。
实用新型内容
·[0003]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减震防滑、透气、防水防沙的鞋底。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方案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一个与地面接触的底面和一个间接支撑脚掌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包括脚前掌支撑面和脚后跟支撑面,所述脚后跟支撑面设有凹孔;所述凹孔上固接有与凹孔形状适配的凸起的减震防滑塞;所述鞋底本体的侧面与凹孔交合处设有透气盖。进一步的,所述透气盖上设有多个透气孔。进一步的,所述鞋底的脚后跟支撑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鞋底本体一体成型。进一步的,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上设有凸粒、凸纹和减压纹,所述凸粒、凸纹和减压纹与鞋底本体一体设置。更进一步的,所述减压纹高度不等。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脚后跟支撑面位置嵌入减震防滑塞,使脚后跟支撑面比脚前掌支撑面高,行走时,减震防滑塞在压力作用下会收缩或舒张,从而起到减震作用,且减震防滑塞与地面接触,又可起到防滑作用;而支撑块和减压纹又增强了鞋底的减震效果,凸粒和凸纹又增强了鞋底的防滑效果;同时,脚底潮气及进入鞋底的水和沙均可通过透气盖上的透气孔排出,从而达到透气、防水、防沙的效果。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上减震防滑塞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未装上减震防滑塞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鞋底的底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鞋底本体;11、支撑面;12、凹孔;13、支撑块;14、凸粒;15、凸纹;16、减压纹;2、减震防滑塞;3、透气盖;31、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参考图I、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I,材质为PhyIon材质,所述鞋底本体I具有一个与地面接触的底面和一个间接支撑脚掌的支撑面11,所述支撑面包括脚前掌支撑面和脚后跟支撑面,所述脚后跟支撑面设有凹孔12,所述凹孔12为环形;所述凹孔12上固接有与凹孔12形状适配的凸起的减震防滑塞2,材质为PVC材质;所述鞋底本体I侧面与凹孔12交合处设有透气盖3,所述透气盖3为椭圆形 。所述透气盖3上设有6个透气孔31,所述透气孔31为圆形。所述鞋底本体I的脚后跟支撑面上设有18个凸起的支撑块13,所述支撑块13为圆柱体形,所述支撑块13与鞋底本体I 一体成型。所述鞋底本体I的底面上设有凸粒14、凸纹15和减压纹16 ;所述凸粒14、凸纹15和减压纹16与鞋底I 一体设置;所述减压纹16为横条形且依次从高到低排列。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脚后跟支撑面位置嵌入减震防滑塞,使脚后跟支撑面比脚前掌支撑面高,行走时,减震防滑塞在压力作用下会收缩或舒张,从而起到减震作用,且减震防滑塞与地面接触,又可起到防滑作用;而支撑块和减压纹又增强了鞋底的减震效果,凸粒和凸纹又增强了鞋底的防滑效果;同时,脚底潮气及进入鞋底的水和沙均可通过透气盖上的透气孔排出,从而达到透气、防水、防沙的效果。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一个与地面接触的底面和一个间接支撑脚掌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包括脚前掌支撑面和脚后跟支撑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后跟支撑面设有凹孔;所述凹孔上固接有与凹孔形状适配的凸起的减震防滑塞;所述鞋底本体的侧面与凹孔交合处设有透气盖。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盖上设有多个透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脚后跟支撑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鞋底本体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本体的底面上设有凸粒、凸纹和减压纹,所述凸粒、凸纹和减压纹与鞋底本体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纹高度不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鞋底,提供一种减震防滑、透气、防水防沙的鞋底,包括鞋底本体,所述鞋底本体具有一个与地面接触的底面和一个间接支撑脚掌的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包括脚前掌支撑面和脚后跟支撑面,所述脚后跟支撑面设有凹孔;所述凹孔上固接有与凹孔形状适配的减震防滑塞;所述鞋底本体的侧面与凹孔交合处设有透气盖。
文档编号A43B13/24GK202774448SQ201220438630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杨锡鑫 申请人:杨锡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