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通风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散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太阳能通风帽。传统的太阳帽透气性不佳,易使头部出汗,降低人体的舒适度。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太阳能通风帽,包括有外层帽盖、外层帽檐、内层帽盖、内层帽檐、太阳能电池板、导线、蓄电池、增压风扇、网状进风口、导风通道、孔状出风口、环形出风口、支撑装置。有益效果: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太阳帽透气性不佳、易使头部出汗、人体舒适度差的问题,实现了透气性好、不易出汗、舒适度好的防暑降温的功能。
【专利说明】—种太阳能通风帽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通风散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阳能通风帽。
技术背景
[0002]在夏季炎热的环境中,外出必不可少;在室外劳动工作、外出旅行,太阳帽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但传统的太阳帽透气性不佳,易使头部出汗,降低了人体的舒适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I)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太阳帽存在的透气性不佳,易使头部出汗,人体舒适度差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气性好,不易出汗,舒适度好的太阳能通风帽。
[0005](2)技术方案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太阳能通风帽,包括有外层帽盖、外层帽檐、内层帽盖、内层帽檐、太阳能电池板、导线、蓄电池、增压风扇、网状进风口、导风通道、孔状出风口、环形出风口、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安装在外层帽檐和内层帽檐之间,增压风扇安装在内层帽盖和外层帽盖之间,蓄电池安装在增压风扇下方,蓄电池与增压风扇连接,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外层帽檐上,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导线连接蓄电池,外层帽盖上设有网状进风口,内层帽盖和外层帽盖之间设有导风通道,内层帽盖上设有孔状出风口,内层帽檐上设有环形出风口。
[0007]优选地,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能可以由蓄电池储存。
[0008]优选地,所述增压风扇可以设有开关。
[0009]优选地,所述孔状送风口的孔的直径为2-3_。
[0010]优选地,所述环形出风口与内层帽檐的角度可以为15°?90°。
[0011]优选地,所述环形出风口与内层帽檐的角度可以为45°或60°。
[0012]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为条形支撑板。
[0013]工作原理: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电能通过导线传递给蓄电池,蓄电池驱动增压风扇转动,外部空气被增压风扇从网状进风口吸入,气流经过增压后进入导风通道,通过孔状出风口形成头部送风气流,通过环形出风口形成稳定向下的环形空气幕,空气幕阻挡外界热源,从而实现防暑降温的功能。
[0014](3)有益效果
[0015]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太阳帽透气性不佳,易使头部出汗,人体舒适度差的问题,实现了透气性好,不易出汗,舒适度好的防暑降温的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16]图1为太阳能通风帽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太阳能电池板分布示意图。
[0018]图3为孔状出风口的平面布置图。
[0019]附图中的标记为:1_外层帽盖、2-外层帽檐、3-内层帽盖、4-内层帽檐、5-太阳能电池板、6-导线、7-蓄电池、8-增压风扇、9-网状进风口、10-导风通道、11-孔状出风口、12-环形出风口、13-支撑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1]实施例1
[0022]一种太阳能通风帽,如图1所示,包括有外层帽盖1、外层帽檐2、内层帽盖3、内层帽檐4、太阳能电池板5、导线6、蓄电池7、增压风扇8、网状进风口 9、导风通道10、孔状出风口 11、环形出风口 12、支撑装置13,支撑装置13安装在外层帽檐2和内层帽檐4之间,增压风扇8安装在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蓄电池7安装在增压风扇8下方,蓄电池7与增压风扇8连接,太阳能电池板5安装在外层帽檐2上,太阳能电池板5通过导线6连接蓄电池7,外层帽盖I上设有网状进风口 9,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设有导风通道10,内层帽盖3上设有孔状出风口 11,内层帽檐4上设有环形出风口 12,所述环形出风口 12与内层帽檐4的角度为15°,所述孔状送风口 11的孔的直径为2mm,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的电能可以由蓄电池7储存,所述增压风扇8可以设有开关,所述支撑装置13为条形支撑板。
[0023]太阳能电池5把光能转化成电能,电能通过导线6传递给蓄电池7,蓄电池7驱动增压风扇8转动,外部空气被增压风扇8从网状进风口 9吸入,气流经过增压后进入导风通道10,通过孔状出风口 11形成头部送风气流,通过环形出风口 12形成稳定向下的环形空气幕,空气幕阻挡外界热源,从而实现防暑降温的功能。
[0024]实施例2
[0025]一种太阳能通风帽,如图1所示,包括有外层帽盖1、外层帽檐2、内层帽盖3、内层帽檐4、太阳能电池板5、导线6、蓄电池7、增压风扇8、网状进风口 9、导风通道10、孔状出风口 11、环形出风口 12、支撑装置13,支撑装置13安装在外层帽檐2和内层帽檐4之间,增压风扇8安装在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蓄电池7安装在增压风扇8下方,蓄电池7与增压风扇8连接,太阳能电池板5安装在外层帽檐2上,太阳能电池板5通过导线6连接蓄电池7,外层帽盖I上设有网状进风口 9,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设有导风通道10,内层帽盖3上设有孔状出风口 11,内层帽檐4上设有环形出风口 12,所述环形出风口 12与内层帽檐4的角度为45°,所述孔状送风口 11的孔的直径为2mm,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的电能可以由蓄电池7储存,所述增压风扇8可以设有开关,所述支撑装置13为条形支撑板。
[0026]实施例3
[0027]—种太阳能通风帽,如图1所示,包括有外层帽盖1、外层帽檐2、内层帽盖3、内层帽檐4、太阳能电池板5、导线6、蓄电池7、增压风扇8、网状进风口 9、导风通道10、孔状出风口 11、环形出风口 12、支撑装置13,支撑装置13安装在外层帽檐2和内层帽檐4之间,增压风扇8安装在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蓄电池7安装在增压风扇8下方,蓄电池7与增压风扇8连接,太阳能电池板5安装在外层帽檐2上,太阳能电池板5通过导线6连接蓄电池7,外层帽盖I上设有网状进风口 9,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设有导风通道10,内层帽盖3上设有孔状出风口 11,内层帽檐4上设有环形出风口 12,所述环形出风口 12与内层帽檐4的角度为60°,所述孔状送风口 11的孔的直径为3_,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的电能可以由蓄电池7储存,所述增压风扇8可以设有开关,所述支撑装置13为条形支撑板。
[0028]实施例4
[0029]一种太阳能通风帽,如图1所示,包括有外层帽盖1、外层帽檐2、内层帽盖3、内层帽檐4、太阳能电池板5、导线6、蓄电池7、增压风扇8、网状进风口 9、导风通道10、孔状出风口 11、环形出风口 12、支撑装置13,支撑装置13安装在外层帽檐2和内层帽檐4之间,增压风扇8安装在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蓄电池7安装在增压风扇8下方,蓄电池7与增压风扇8连接,太阳能电池板5安装在外层帽檐2上,太阳能电池板5通过导线6连接蓄电池7,外层帽盖I上设有网状进风口 9,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设有导风通道10,内层帽盖3上设有孔状出风口 11,内层帽檐4上设有环形出风口 12,所述环形出风口 12与内层帽檐4的角度为90°,所述孔状送风口 11的孔的直径为3mm,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的电能可以由蓄电池7储存,所述增压风扇8可以设有开关,所述支撑装置13为条形支撑板。
[003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层帽盖(I)、外层帽檐(2)、内层帽盖(3)、内层帽檐(4)、太阳能电池板(5)、导线(6)、蓄电池(7)、增压风扇(8)、网状进风口(9)、导风通道(10)、孔状出风口(11)、环形出风口(12)、支撑装置(13),支撑装置(13)安装在外层帽檐(2)和内层帽檐(4)之间,增压风扇(8)安装在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蓄电池(7)安装在增压风扇(8)下方,蓄电池(7)与增压风扇(8)连接,太阳能电池板(5)安装在外层帽檐(2)上,太阳能电池板(5)通过导线(6)连接蓄电池(7),外层帽盖(I)上设有网状进风口(9),内层帽盖(3)和外层帽盖(I)之间设有导风通道(10),内层帽盖(3)上设有孔状出风口(11),内层帽檐(4)上设有环形出风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板(5)的电能可以由蓄电池(7)储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风扇(8)可以设有开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孔状送风口(11)的孔的直径为 2_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出风口(12)与内层帽檐(4)的角度可以为15°?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出风口(12)与内层帽檐(4)的角度可以为45°或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太阳能通风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3)可以为条形支撑板。
【文档编号】A42B1/24GK203523882SQ201320732774
【公开日】2014年4月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0日
【发明者】蒋达华, 袁威, 朱贞颖 申请人:江西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