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快速更换拉片的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4084阅读:95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快速更换拉片的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拉链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快速更换拉片的拉链头。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轻工业与服装设计业的发展,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以及衍生出的服装设计工具已被民众广泛了解和接受。

以服装设计为例,为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中穿脱衣服,一般可通过在衣服上设置拉链的方式提高穿脱衣服的效率。一般包括两条链带和设置在两条链带之间的拉链头,为了方便人们用手推拉拉链头,拉链头上往往会设置拉片,拉片中包含一片式的拉片、拉绳或者是一片式拉片与拉绳的组合,大多数普通的拉链都采用单独使用一片式拉片的方式,一片式拉片在拉链制作过程中被固定在拉链头内且无法拆卸,因此厚度比较局限,当一片式拉片被损坏时,更换新的一片式拉片是用户很难做到的,只能把拉链头整个更换掉,一些时候因为很难找到匹配的拉链头,还只能将整条拉链也替换掉,非常的不方便;一些运动型的服装也会采用单独使用拉绳的方式,将拉绳通过打结或固定的方式传入拉链头的帽盖中,但这种方式只适用于拉链头尺寸较大的情况,由于拉链头的尺寸决定了帽盖空间的大小,太小的帽盖不适于单独使用拉绳,固定过程困难;一片式拉片与拉绳组合使用是在一片式拉片上设置一个较大的通孔,再将成型的拉绳通过打结或固定的方式穿入一片式拉片的通孔中,这种方式使得人们可拉住的面积变得很大,非常适用于冬装的外套上,在冬天,人的手脚灵活度会大大降低,特别是在戴着手套的情况下,因此冬装上同时设置一片式拉片和拉绳可为人们带来很大的便捷。

但不论是上述哪种方式,拉片与拉绳的更换都没有那么的方便,现有很多花式拉片和拉绳出现在市场上,但更换并不那么方便使得花式拉片和拉绳的市场并不好。

因此,设计一款可以快速让人们自行更换拉片的拉链头就非常的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实现快速安装拉片或可快速更换拉片的拉链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可快速更换拉片的拉链头,包括上翼板、下翼板、导柱、帽盖和挂钩,上翼板和下翼板的前端通过导柱连接,挂钩包括连接部和牵拉部,连接部的一端设置在帽盖与上翼板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并可在空间内活动,连接部的另一端与牵拉部固定连接,牵拉部在上翼板朝向下翼板的方向上呈吊钩形,牵拉部的开口朝向下翼板,牵拉部上设置有一弹片,弹片的一端固定在牵拉部上,另一端延伸至牵拉部吊钩尖端处的内侧且不与牵拉部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上翼板、下翼板、导柱和帽盖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的,弹片为弹性件,非固定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远离牵拉部吊钩尖端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弹片在无外力的作用下,非固定端弹止在牵拉部吊钩尖端处的内侧,在拉链生产过程中,将未安装拉片的拉链头固定放置在模具内,机械手将拉片从弹片的位置施加适当的力,即可将拉片压入拉链头内。

在服装上的拉链的拉片损坏时,人们可通过手指向弹片施加远离牵拉部吊钩尖端处方向的力,即可将新的拉片放入牵拉部内,或者在拉片并未损坏但却想要更换拉片的情况下,人们可通过同样的方式将拉片从牵拉部取出,并更换上新的花式拉片,满足了一些年轻人追求潮流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及附图标记做简单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拉链头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拉链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上翼板、2-下翼板、3-导柱、4-帽盖、5-挂钩、6-连接部、7-牵拉部、8-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包括上翼板1、下翼板2、导柱3、帽盖4和挂钩5,上翼板1和下翼板2的前端通过导柱3连接,上翼板1、下翼板2、导柱3和帽盖4为一体结构。

挂钩5包括连接部6和牵拉部7,连接部6的一端设置在帽盖4与上翼板1形成的封闭空间内并可在空间内活动,连接部6的另一端与牵拉部7固定连接,牵拉部7在上翼板1朝向下翼板2的方向上呈吊钩形,牵拉部7的开口朝向下翼板2,牵拉部7上设置有一弹片8,弹片8为弹性件,弹片8的一端固定在牵拉部上,另一端延伸至牵拉部7吊钩尖端处的内侧且不与牵拉部7固定连接,非固定端可在外力的作用下远离牵拉部7吊钩尖端处。

向弹片8施加远离牵拉部7吊钩尖端处方向的力,即可将拉片放入牵拉部7内或将拉片从牵拉部7内拿出,实现快速更换拉片,以满足人们的一些特定需求。

应当指出,上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多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