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719724发布日期:2023-10-14 12:37阅读:42来源:国知局
复合鞋底及鞋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鞋底,以及包含有该鞋底的鞋。


背景技术:

1、马拉松竞赛中,运动员的着地方式会发生改变,主要分为前掌着地方式、中足着地方式和后跟着地方式。其中,后跟着地的使用比例普遍低于前掌着地与中足着地的使用比例。因此,提升前掌推进力以及中足推进力对运动员在竞赛中是否能够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2、目前各大运动品牌在竞速跑鞋的研发中更多关注于前掌推进性,通过在中底嵌入硬质支撑层来调整前掌杠杆支点和踝关节、跖趾关节作用力臂,叠加高弹中底材料来发挥提升竞速跑鞋的运动表现,而没有去解决如何提升中段助推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鞋底及鞋,采用双杠杆原理,使得该复合鞋底既能保持前掌优异助推,又能为运动员着地方式发生转变的后程提供中足助推的作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2、一种复合鞋底,包括层叠设置的上层中底、硬质支撑层和下层中底;上层中底上形成有可承托人体足部的容纳空间;硬质支撑层的前掌区域上翘,中足区域具有向上弧度,以形成前足杠杆;下层中底的中足区域下凸,以形成中足杠杆;前足杠杆和中足杠杆构成了复合鞋底的双杠杆结构,以在保持前掌区域助推的同时,还可提供着地方式发生转变后对中足区域的助推作用。

3、进一步,硬质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位于前掌区域,第二支撑部位于中足区域,第三支撑部位于后跟区域;第一支撑部具有上翘弧度,以增加蹬离滚动速度;第二支撑部具有向上弧度,以提升蹬伸时助推力。

4、进一步,复合鞋底的鞋头翘度为50-60mm,第一支撑部的翘度为35-40mm,第二支撑部的向上弧度的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为25-30mm。

5、进一步,下层中底的前掌区域具有均匀的密度,且与硬质支撑层的第一支撑部的弧度贴合设置,以在蹬伸过程中使材料动态形变保持一致。

6、进一步,下层中底的后跟区域设有空腔单元,硬质支撑层的第三支撑部位于空腔单元上部,以提升鞋底的减震缓冲效果,减轻鞋底重量。

7、进一步,硬质支撑层上设有三条连通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加强筋,处于中间位置的加强筋的长度大于处于两侧位置的加强筋的长度,以增加硬质支撑层的刚度。

8、进一步,下层中底的下凸位置为鞋底沿鞋跟-鞋头方向的37%~45%,下凸高度为2~4mm。

9、进一步,复合鞋底还包括外底,外底位于下层中底的下部,外底上对应形成有下凸结构,以与下层中底弧度贴合设置。

10、进一步,复合鞋底的鞋头区域和鞋跟区域上翘,以与下层中底和外底上的下凸结构共同构成船型复合鞋底。

11、一种鞋,包括上述的复合鞋底。

12、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鞋底,其硬质支撑层前掌区域上翘形成前足杠杆;下层中底的中足区域下凸形成中足杠杆。前足杠杆和中足杠杆构成了本实用新型复合鞋底的双杠杆原理,以在保持前掌区域优异助推的同时,还可以提供着地方式发生转变的后对中足区域的助推作用。复合鞋底底部形成船型弧度,利于中足或后足向前掌快速过渡,提升前向滚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上层中底、硬质支撑层和下层中底;上层中底上形成有可承托人体足部的容纳空间;硬质支撑层的前掌区域上翘,中足区域具有向上弧度,以形成前足杠杆;下层中底的中足区域下凸,以形成中足杠杆;前足杠杆和中足杠杆构成了复合鞋底的双杠杆结构,以在保持前掌区域助推的同时,还可提供着地方式发生转变后对中足区域的助推作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硬质支撑层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第三支撑部,第一支撑部位于前掌区域,第二支撑部位于中足区域,第三支撑部位于后跟区域;第一支撑部具有上翘弧度,以增加蹬离滚动速度;第二支撑部具有向上弧度,以提升蹬伸时助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复合鞋底的鞋头翘度为50-60mm,第一支撑部的翘度为35-40mm,第二支撑部的向上弧度的最高点到地面的高度为25-30m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下层中底的前掌区域具有均匀的密度,且与硬质支撑层的第一支撑部的弧度贴合设置,以在蹬伸过程中使材料动态形变保持一致。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下层中底的后跟区域设有空腔单元,硬质支撑层的第三支撑部位于空腔单元上部,以提升鞋底的减震缓冲效果,减轻鞋底重量。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硬质支撑层上设有三条连通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加强筋,处于中间位置的加强筋的长度大于处于两侧位置的加强筋的长度,以增加硬质支撑层的刚度。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下层中底的下凸位置为鞋底沿鞋跟-鞋头方向的37%~45%,下凸高度为2~4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底,外底位于下层中底的下部,外底上对应形成有下凸结构,以与下层中底弧度贴合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鞋底,其特征在于,复合鞋底的鞋头区域和鞋跟区域上翘,以与下层中底和外底上的下凸结构共同构成船型复合鞋底。

10.一种鞋,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鞋底。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鞋底,包括层叠设置的上层中底、硬质支撑层和下层中底;上层中底上形成有可承托人体足部的容纳空间;硬质支撑层的前掌区域上翘,中足区域具有向上弧度,以形成前足杠杆;下层中底的中足区域下凸,以形成中足杠杆;前足杠杆和中足杠杆构成了复合鞋底的双杠杆结构,以在保持前掌区域助推的同时,还可提供着地方式发生转变后对中足区域的助推作用。复合鞋底底部两侧区域上翘,中足区域下凸,使得底部结构形成船型弧度,有利于中足或后足向前掌快速过渡,提升鞋整体前向滚动性。同时公开了一种鞋。本技术的复合鞋底及鞋可同时提升前掌推进力和中足推进力,以提升鞋子整体的运动性能。

技术研发人员:徐剑光,杨昌,傅凤琴,刘智才,彭力均,任强,李思栋,候一言,杨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李宁(中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17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