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背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63683发布日期:2023-12-21 19:56阅读: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背篓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背篓,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背篓。


背景技术:

1、背篓是一种用于背运小型物品的工具,其质地大多为塑制品、竹制品及木制品,其外形为口呈喇叭形及底部呈方形,一般用于背运小型的生活日用品,比如蔬菜,水果、米及茶叶,在用背篓背运过程中,一是需要对放置背篓内部的物品进行绑定,以避免背篓内的货物或超出背篓出料端部分货物从背篓中掉出;二是在将背运的货物背运至转运车处时,需将背篓向上提起,使背篓放置于转运车的货箱上,方便对装有物品的背篓进行转运。但现有的背篓有些只设置提拉部,有些只设置辅助绑定部,当需同时具备以上提拉及绑定功能时,现有的背篓则未同时具有相应的提拉部及辅助绑定部,致背篓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使用背篓过程的需求。

2、由此,有必要对背篓结构进行改进及设计,以此解决现有背篓在使用过程中,因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使用背篓过程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背篓,以此解决现有背篓在使用过程中,因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使用背篓过程的需求。

2、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新型背篓,包括背篓主体、篓带、辅助绑定部及提拉部;所述背篓主体前壁通过篓带分别与背篓主体两侧壁连接,背篓主体前后壁分别设置有辅助绑定部,背篓主体两侧壁分别设置有提拉部。

4、进一步,所述篓带一端通过卡块分别与背篓主体侧壁的卡槽卡合,篓带另一端依次从背篓主体前壁的条槽穿过,篓带最末端与用于防止篓带脱出的防脱条连接。

5、进一步,所述条槽开设于背篓主体前壁,条槽呈左右对称分布,每一边条槽由上到下至少设置为7条。

6、进一步,所述卡槽开设于靠近背篓主体底部的两侧壁,卡槽与提拉部共面设置,卡槽与条槽不共面设置。

7、进一步,所述篓带与人体贴附的表壁设置有条状防勒层,防勒层设置为乳胶垫。

8、进一步,所述两卡槽之间直线距离设置为28-48cm,卡槽与背篓主体前壁最上部的一条条槽之间直线距离设置为40-60cm.

9、进一步,所述辅助绑定部为穿线孔,穿线孔分别开设于靠近背篓主体敞口端的前壁及后壁,穿线孔设置为圆开口、矩形开口、椭圆开口及直槽开口中的任意一种。

10、进一步,所述穿线孔分别沿背篓主体敞口端的前壁及后壁至少设置为3个,穿线孔内部套接有环状防刮层,环状防刮层为防刮涂料层。

11、进一步,所述提拉部为提拉口,提拉口分别开设于靠近背篓主体敞开端的两侧壁,提拉口设置为直槽开口、矩形开口及椭圆开口中的任意一种,提拉口内部套接有防勒环垫,防勒环垫设置为乳胶垫芯,乳胶环垫表面设置有条形防滑纹。

12、进一步,所述背篓主体内部限定出容纳腔,背篓主体外侧壁设置有若干矩形槽及椭圆槽,背篓主体底部的凹槽内设置有若干条状加筋条。

13、工作时:在用背篓主体装物品背运时,若所装的物品过满或部分物品延伸出背篓主体进料端,可将绳子一端打结,绳子另一端从辅助绑定部中依次穿过,并拉紧且打结,使绳多个段紧贴于超出背篓主体进料端的物品上,完成对物品的绑定,避免物品在背运过程中出现掉落的状况。

14、当背运的物品绑定好时,将篓带跨于肩膀上,背起装有物品的背篓主体至转运车附近放下,用手伸进背篓主体两侧壁的提拉部内,向上提起背篓主体,使背篓主体放置于货箱上,然后将手从提拉部中抽出,完成对背篓主的提起过程,间接满足在背篓使用过程的需求。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16、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背篓主体前壁及后壁分别设置有辅助绑定部,能够在用背篓主体背运物品时,辅助绑定部与绳搭配使用,可用于对延伸出背篓主体出料端物品进行绑定,避免物品在背运过程中发生掉落的状况;通过在背篓主体两侧壁设置有提拉部,能够在需对背篓主体进行提起转运时,可用手伸进提拉部,将背篓主体进行提起,然后放置转运车内;通过将篓带一端连接于背篓主体侧壁,能够在背背篓时,与篓带连接的其中一部位不会与腰部接触,避免对使用者腰部的损伤;这样集绑定及提拉功能为一体,加之改进了篓带的连接部位,能满足使用背篓过程的需求。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包括背篓主体(1)、篓带(2)、辅助绑定部(3)及提拉部(4);所述背篓主体(1)前壁通过篓带(2)分别与背篓主体(1)两侧壁连接,背篓主体(1)前后壁分别设置有辅助绑定部(3),背篓主体(1)两侧壁分别设置有提拉部(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篓带(2)一端通过卡块分别与背篓主体(1)侧壁的卡槽(6)卡合,篓带(2)另一端依次从背篓主体(1)前壁的条槽(7)穿过,篓带(2)最末端与用于防止篓带(2)脱出的防脱条(8)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条槽(7)开设于背篓主体(1)前壁,条槽(7)呈左右对称分布,每一边条槽(7)由上到下至少设置为7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6)开设于靠近背篓主体(1)底部的两侧壁,卡槽(6)与提拉部(4)共面设置,卡槽(6)与条槽(7)不共面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篓带(2)与人体贴附的表壁设置有条状防勒层(9),防勒层(9)设置为乳胶垫。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卡槽(6)之间直线距离设置为28-48cm,卡槽(6)与背篓主体(1)前壁最上部的一条条槽(7)之间直线距离设置为40-60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绑定部(3)为穿线孔,穿线孔分别开设于靠近背篓主体(1)敞口端的前壁及后壁,穿线孔设置为圆开口、矩形开口、椭圆开口及直槽开口中的任意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穿线孔分别沿背篓主体(1)敞口端的前壁及后壁至少设置为3个,穿线孔内部套接有环状防刮层(10),环状防刮层(10)为防刮涂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部(4)为提拉口,提拉口分别开设于靠近背篓主体(1)敞开端的两侧壁,提拉口设置为直槽开口、矩形开口及椭圆开口中的任意一,提拉口内部套接有防勒环垫(11),防勒环垫(11)设置为乳胶垫芯,防勒环垫(11)表面设置有条形防滑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背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篓主体(1)内部限定出容纳腔,背篓主体(1)外侧壁设置有若干矩形槽(12)及椭圆槽(13),背篓主体(1)底部的凹槽内设置有若干条状加筋条(5)。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背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背篓,包括背篓主体、篓带、辅助固定部及提拉部;通过在背篓主体前壁及后壁分别设置有辅助绑定部,能够在用背篓主体背运物品时,辅助绑定部与绳搭配使用,可用于对延伸出背篓主体出料端物品进行绑定,避免物品在背运过程中发生掉落的状况;通过在背篓主体两侧壁设置有提拉部,能够在需对背篓主体进行提起转运时,可用手伸进提拉部,将背篓主体进行提起,然后放置转运车内;通过将篓带一端连接于背篓主体侧壁,能够在背背篓时,与篓带连接的其中一部位不会与腰部接触,避免对使用者腰部的损伤;这样集绑定及提拉功能为一体,加之改进了篓带的连接部位,能满足使用背篓过程的需求。

技术研发人员:石征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富民文楚植保农机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02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