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拐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392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功能拐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变换功能之多用途拐杖,尤其是指一种可拆卸并由使用者视需要加以装配组合,以构成各种形式座椅或置物容器之多功能拐杖。
近年来,在已有技术中,已报导过一种供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使用的多功能拐杖,它除了用作传统的拐杖之外,还可组合成座椅,这种拐杖的主要缺点是功能不多,老年人或行动不便之人有大角度弯曲膝盖之困难而不适于使用矮式座椅或板凳,或其有休闲时顺便购物之生活习惯,则上述多功能拐杖恐不易满足各种类型之使用者的多样化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多功能拐杖,当使用者处于步行之际,本实用新型即扮演传统拐杖之直接功能,当使用者欲坐下休息时,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拐杖便可经由简易之拆解及元组件之插接组合,而构成一简便轻巧之矮式组合座椅。当使用者因个人之喜好或特别因素,而不欲使用矮式座椅时,其亦可将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拐杖转换为趋近一般座椅高度之高脚式座椅。
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拐杖,当使用者步行或休息之际顺便构物,而不欲以手亲自携提时,可将该多功能拐杖加以拆解,并组合成一具有转动脚轮,甚至手把之置物手推车。
本实用新型之再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多功能拐杖,当使用者欲坐下休息时,可将该多功能拐杖加以拆解,并组合成一具有靠背之简便座椅。
本实用新型之进一步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多功能拐杖,而使用者可在将之组合成各种型式之座椅或置物容器时,再予以加装附设之转轮配件,以增进使用之方便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多功能拐杖,包含(1)一拐杖头,其具有一握柄、一拐杖头内腔及设于该内腔开口端之一对卡掣突块;(2)四支可轴向联接之外管单元,各呈中空管状形态,并于其顶端设有包含一颈部之接头部分,该接头部分之外侧设有二导槽,各该外管单元之开口端设有一对卡掣突块,又该等导槽可供该拐杖头或其他外管单元之卡掣突块进出滑动之用,该拐杖头及外管单元可由各卡掣突块与相应接头部分之颈部间的配合,而呈可拆式联接;(3)一拐杖触地尖端,是供套设于该外管单元之底端处;(4)该等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于邻近该颈部之区域设一第一贯穿孔,并于邻近该接头部分尾端之区域设一第二贯穿孔,二贯穿孔之轴心大致呈九十度交叉;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5)二对第一支撑联接杆,该联接杆之二端部各设一外径较小的插入端,使与该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的第一贯穿孔相配合;(6)二对第二支撑联接杆,该联接杆之二端部各设一外径较小的插入端,使与该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的第二贯穿孔相配合;(7)一座部套垫,其纵向二端缘设有相互配合之一组粘扣装置;(8)四支内管单元,各呈中空管状形态,并于其顶端设有包含一颈部之接头部分,各该内管单元之外侧设有二导槽,该接头部分于邻近该颈部之区域设一内管单元第一贯穿孔,并于邻近该接头部分之端部区域设一内管单元第二贯穿孔,该二贯穿孔之轴心大致呈九十度交叉;(9)该外管单元之底端区域设与该第一及第二贯穿孔相应同心之二较大穿孔,该等穿孔之直径略大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之外径;当该多功能拐杖拆解后,可逐一将一内管单元卡合于一外管单元之底端,再将该等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之插入端分别插入各该外管单元及内管单元之第一及第二贯穿孔,然后将该座部套垫覆套在插入于外管单元贯穿孔之该对第一支撑联接杆外侧,从而构成一高脚式座椅。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说明,将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和特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拐杖身单元的联接状态局部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管单元的局部透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内管单元的局剖透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外管单元与各支撑联接杆的组合剖面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采用之转动脚轮的外观透视图;图7是图6之转动脚轮加装连接元件后的放大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矮式座椅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矮式置物容器之第二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高脚式座椅之第三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高脚式置物容器之第四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靠背座椅之第五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置物手推车之第六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变换为行李箱袋手推车之第七种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零组件编号说明1.多功能拐杖 8.拐杖头9.握柄 10.矮式座椅11.拐杖外管单元 12.内管单元13.触地尖端 14.第一支撑联接杆15.第二支撑联接杆16.侧边联接板17.中间联接板18.座部套垫20.矮式置物容器 21.置物容器支架22.置物袋30.高脚式座椅40.高脚式置物容器41.置物容器支架42.置物袋50.靠背轮椅60.附手把之置物手推车61.置物推车支架62.置物袋91.拐杖头内腔92.卡掣突块 93.转轮94.间隔器95.串连端片96.串连心轴 97.转轮架98.轮架螺栓 99.轮轴100.扣件 101.轴承102.固定件 103.连接元件104.第一贯穿孔 105.第二贯穿孔106.轴衬 107.螺纹孔110.外管置物内腔 111.外管接头部分112.导槽 113.颈部114.外管第一贯穿孔 114A.穿孔
115.外管第二贯穿孔 115A.穿孔116.卡掣突块 117.肩部118.外管穿孔 119.联接板固定孔120.内管置物内腔 121.内管接头部分122.导槽 123.颈部124.内管第一贯穿孔 125.内管第二贯穿孔126.内管端部内螺纹 127.内管穿孔141.插入端 142.颈部151.插入端 181.粘扣带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之多功能拐杖1基本上包含一拐杖头8,四支可轴向联接之拐杖外管单元11,及一拐杖触地尖端13。
该拐杖头8设有一握柄9,该握柄9包含四个转轮93,三个直径较小,端部呈内凹弧形且用以间隔该等转轮93之间隔器94,一串连端片95及一串连心轴96。各该转轮93、间隔器94及串连端片95之中央均设有一同心之贯穿孔,该拐杖头8贴靠于该转轮93之端面亦设一相应之螺纹孔,而该串连心轴96之头端则设有螺纹,因而该串连心轴96得以先穿过该串连端片95,再逐一贯穿交互堆叠之各该转轮93及间隔器94,然后以螺纹锁固于该拐杖头8端面之螺纹孔,以构成该坚固且适于握抓之可拆式握柄9。该拐杖头8并设有一内腔91及设干该内腔91开口端之一对卡掣突块92。

图1至图4所示,各该外管单元11均呈中空管状形态,且其顶端设有包含一颈部113之接头部分111,该颈部113之深度或宽度可自其中一导槽至另一导槽逐渐缩小,以便该等卡掣突块旋转定位或松脱之用。该接头部分111与轴心平行之二相反外侧各设一导槽112,又各该外管单元11之中空内部形成一置物内腔110,而该置物内腔110之开口端则设有一对卡掣突块116。该等外管单元11之接头部分111邻近该颈部113之区域设一水平之第一贯穿孔114,并于邻近该接头部分111尾端之区域设一水平之第二贯穿孔115,该第一及第二贯穿孔114及115之轴心大致呈九十度交叉。该拐杖头及外管单元最好由质轻而硬之铝合金或性质相近之材料所制成。
此外,该拐杖触地尖端13可由橡胶或其他具弹性之物料所制成,且用传统之拐杖触地尖端或椅脚垫块的组合方式组装即可。按上述设计,该拐杖头8之卡掣突块92及该等外管单元11之卡掣突块116得分别滑动通过外管单元11之导槽112,而与相应接头部分111之颈部113相配合,以构成可折式联接之一拐杖。
又该多功能拐杖1另包含四支内管单元12,各该内管单元12亦均呈中空管状形态,形成一置物内腔120。又该内管单元12与轴心平行之二相反外侧各设一延伸全长之导槽122,而该内管单元12之一端亦设一颈部123,以形成一与该外管单元11之接头部分111相同尺寸之接头部分121。该内管单元12于该接头部分121邻近该颈部123之区域及远离该接头部分之另一端部份均设一水平之第一贯穿孔124,并于邻近该接头部分121尾端及该另一端部分之区域各设一水平之第二贯穿孔125,该第一及第二贯穿孔124及125之轴心大致呈九十度交叉。
如图5所示,该内管单元12之接头部分121亦可旋转定位于该外管单元11之底端。又该多功能拐杖1进一步包含二对第一支撑联接杆14及二对第二支撑联接杆15,各该支撑联接杆14及15之两端均分别设有一外径较小之插入端141及151,该等插入端141及151在组合时,可分别与该外内管单元11及12之接头部分111及121的第一及第二贯穿孔114、115及124、125相配合。该等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14及15在非使用状态下均可收藏于该内管单元12之置物内腔120中。
该多功能拐杖1另包含二片座部套垫18,其纵向二端缘设有相互配合之一组粘扣装置181,例如传统型粘扣带等,且在非使用时亦可收藏于该内管单元12之置物内腔120中。
如图8所示,当使用者欲将该多功能拐杖1变换成一矮式组合座椅10时,可先将该拐杖头8、外管单元11及拐杖触地尖端13旋转拆解,然后将该对第一支撑联接杆14及第二支撑联接杆15之插入端141及151分别插入各该外管单元11之接头部分111的第一及第二贯穿孔114及115,再将该座部套垫18覆套于该第一支撑联接杆14之外侧,并以该粘扣装置181粘扣定位,于是构成基础型矮式座椅。同理该内管单元12亦可与另一对第一支撑联接杆14、另一对第二支撑联接杆15及另一片座部套垫18组合成另一张较矮之基础型子座椅。
其次,本实用新型另包含一对侧边联接板16及一中间联接板17,该侧边联接板16之两端部区域各设一朝下之定位槽161(未示),而其中间部位则设有一朝上之定位槽162(未示),又该中间联接板17之两端部区域亦各设有一朝下之定位槽171(未示)。该等侧边联接板16及中间联接板17在非使用状态下均可收藏于该内管单元12之置物内腔120中。此外,该外管单元11在中间偏下部位与该第一贯穿孔114轴心呈垂直之一侧表面设一固定孔119。
当使用者完成该基础型座椅之组合后,尚可将该侧边联接板16之端部插入该固定孔119中,并往下压,使该侧边联接板16之端部定位槽161与该外管单元11之管壁厚相卡合,然后将该中间联接板17之端部定位槽171卡合于该等侧边联接板16之中间定位槽162,以增强该组合式座椅之稳定性。
再其次,该等接头部分111及121之第一贯穿孔及第二贯穿孔之轴心间距尚可缩小至使二贯穿孔之中间部位相连通。而该第一支撑联接杆14之插入端141之大致中间区域得设一外径缩小之弧状颈部142,故当该第一支撑联接杆14之插入端141置入该第一贯穿孔,以及该第二支撑联接杆15之插入端151置入该第二贯穿孔时,该第一支撑联接杆14之弧状颈部142得与该第二支撑联接杆15之插入端151的圆周表面相嵌合,以限制该第一支撑联接杆14之意外移动。
再者,依据本实用新型结构之设计,该等第二支撑联接杆15及该中间联接板17之长度可适度延长,且不用时仍然能够收藏于该内管单元之置物内腔中,故可使组合式座椅由正方形造型变化为长方形造型,以增进使用者坐下之舒适性。当然使用者亦可将该座部套垫18取下,再以一塑胶置物袋22套覆于该座椅之支架21上,以形成一矮式置物容器20,如图9所示。

图10所示,该外管单元11在底端部位设与该内管单元12之第一及第二贯穿孔124及125在联接组合时呈共轴之二较大孔径之穿孔114A及115A,该穿孔之直径略大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14及15之最大外径。因此可将各该内管单元12之接头部分121插入外管单元11之底端,并使该等卡掣突块116及颈部123之卡合,以及该等支撑联接杆14及15之插设,而构成一高脚式座椅30。当然使用者亦可将该座椅30之座部套垫18取下,再将该等插设于外管单元11底端,内管单元12顶端之支撑联接杆14及15移至插设于该等内管单元12底端之交叉贯穿孔,然后将该座部套垫18套设于该座椅支架41之底端处的该等第一支撑联接杆14上,并于外管单元11上嵌设二侧边联接板16,接着由上往下套覆一塑胶置物袋42于该座椅支架41上,于是构成一高脚式置物容器。该侧边联接板16则可插入卡合于该外管单元之固定孔,以形成一对置物容器护杆。

图1,6及7所示,该握柄9之转轮93得以拆解下来且转轮中央设有一耐磨轴衬106,一转轮架97呈倒U字型,其两侧板底端处各设一轴孔,而顶端中央处以传统方式固设一轴承101、一固定件102及一轮架螺栓98。一连接元件103具一扩大底部,该底部之端面形状与该转轮架97之顶端造形呈互补,且底部之中央设一螺纹孔107,使与该轮架螺栓98配合,该连接元件103之顶部呈柱状,其直径适可插入该内管单元12之内腔端部,且该柱状顶部设有与该内管单元12之贯穿孔124、125呈共轴之二交叉贯穿孔104及105。一轮轴99具一扩大端及一设有径向小穿孔之尾端,其可分别穿过该转轮架97之轴孔及该转轮93之中心贯穿孔,使该转轮93轴设于该转轮架97之中间处,再以一扣件100插入该轮轴尾端之小穿孔,以协助定位,使构成一只脚轮。

图11所示,该脚轮可将该连接元件103来与设于该内管单元12之内腔尾端相配合,并藉该等联接杆14及15之插设而定位,以做为该高脚式置物容器的移动脚轮,而构成一可推之高脚式置物容器40。
如第12图所示,亦可以该二对第一支撑联接杆14及该二对第二支撑联接杆15来插接于设有脚轮之四支内管单元12的上下相应贯穿孔,以构成一长方矩形支架,并同时于插接第一支撑联接杆14之该侧以卡合方式各于一内管单元12之顶端联接二支相接之外管单元11,再与最顶端之该二支外管单元11之上、下端贯穿孔处各插设一附加之第一支撑联接杆14,然后以一座部套垫18套设该二第一支撑联接杆14上,形成一座椅靠背。再以另一座部套垫18水平套设于该内管单元12顶端之该对第一支撑联接杆14,以形成一座部,于是获得一堪称舒适方便之靠背轮椅50。

图13所示,该靠背轮椅50之座部套垫18可以全部拆下,其中之一卷收于任一外管单元11或任一内管单元12之内腔,然后另一座部套垫18则水平套设于最底端之该对第一支撑联接杆14,以形成一置物推车支架61,再由上往下套覆一塑胶置物袋62于该置物推车支架61上,以构成一附有手把之置物手推车60。12、前端上方之第一支撑联连杆14及上方两侧之该对第二支撑联接杆15拆除(该底端之座部套垫18可拆下或者保留),因而构成一轻便式之行李箱袋之手推车。
前文是针对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加以叙述,对熟悉此项技术者而言,当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原理与精神之情况下作各种变化与修饰,惟此等变化与修饰都应包含在下述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之范畴中。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拐杖,包含(1)一拐杖头,其具有一握柄、一拐杖头内腔及设于该内腔开口端之一对卡掣突块;(2)四支可轴向联接之外管单元,各呈中空管状形态,并于其顶端设有包含一颈部之接头部分,该接头部分之外侧设有二导槽,各该外管单元之开口端设有一对卡掣突块,又该等导槽可供该拐杖头或其他外管单元之卡掣突块进出滑动之用,该拐杖头及外管单元可由各卡掣突块与相应接头部分之颈部间的配合,而呈可拆式联接;(3)一拐杖触地尖端,是供套设于该外管单元之底端处;(4)该等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于邻近该颈部之区域设一第一贯穿孔,并于邻近该接头部分尾端之区域设一第二贯穿孔,二贯穿孔之轴心大致呈九十度交叉;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5)二对第一支撑联接杆,该联接杆之二端部各设一外径较小之插入端,使与该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的第一贯穿孔相配合;(6)二对第二支撑联接杆,该联接杆之二端部各设一外径较小之插入端,使与该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的第二贯穿孔相配合;(7)一座部套垫,其纵向二端缘设有相互配合之一组粘扣装置;(8)四支内管单元,各呈中空管状形态,并于其顶端设有包含一颈部之接头部分,各该内管单元之外侧设有二导槽,该接头部分于邻近该颈部之区域设一内管单元第一贯穿孔,并于邻近该接头部分之端部区域设一内管单元第二贯穿孔,该二贯穿孔之轴心大致呈九十度交叉;(9)该外管单元之底端区域设与该第一及第二贯穿孔相应同心之二较大穿孔,该等穿孔之直径略大于该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之外径;当该多功能拐杖拆解后,可逐一将一内管单元卡合于一外管单元之底端,再将该等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之插入端分别插入各该外管单元及内管单元之第一及第二贯穿孔,然后将该座部套垫覆套在插入于外管单元贯穿孔之该对第一支撑联接杆外侧,从而构成一高脚式座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拐杖另包含一对侧边联接板,其两端部区域各设一朝下之定位槽,而中间部位则设有一朝上之定位槽;一中间联接板,其两端部区域各设一朝下之定位槽;该外管单元在中间偏下部位与该第一贯穿孔轴心呈垂直之一侧表面设一固定孔,在该拐杖变换构成一座椅时,该侧边联接板之端部适可插入该固定孔,当该侧边联接板被下压后,其端部定位槽适与该外管单元之管壁厚相卡合,再将该中间联接板之端部定位槽卡合于该等侧边联接板之中间定位槽,以增进该座椅之稳定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联接杆及该中间联接板之长度分别大于该等第一支撑联接杆及侧边联接板。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单元接头部分之第一贯穿孔及第二贯穿孔于中间部位相接连通,又该第一支撑联接杆之插入端之大致中间区域设一外径缩小之弧状颈部,使当该第一支撑联接杆之插入端置入该第一贯穿孔,及该第二支撑联接杆之插入端置入该第二贯穿孔时,该弧状颈部得与该第二支撑联接杆之插入端的圆周表面相嵌合,以限制该第一支撑联接杆之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单元之底端亦设轴心互呈九十度交叉之二贯穿孔,因而插设于该外管单元底端穿孔及该内管单元接头部分之贯穿孔的该对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可下移插设于该内管单元底端之贯穿孔,而该座部套垫则可下移覆套于该底端之支撑联接杆上,以构成一可被套覆一塑胶袋之置物容器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所述拐杖头握柄包含复数个转轮、复数个直径较小之间隔器,一串连端片及一串连心轴,且各该转轮、间隔器及串连端片均设一中心穿孔,以供该串连心轴穿设之用,又该拐杖头朝向该等转轮之端面设一螺纹孔,而该串连心轴之头端则设有螺纹,因而得以穿过该串连端片,再逐一贯穿交互堆叠之各该转轮及间隔器,并螺纹锁固于该拐杖头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四个脚轮,各该脚轮具有一呈倒U型之转轮架,其上端装一附设有轴承之一螺栓且两侧底端处均设一轴孔;一连接元件,其底端设一与该螺栓相配合之螺纹孔,顶部适可插入内管单元之内腔,且设与该内管单元底端之贯穿孔共轴之二交叉贯穿孔;一轮轴,其具有一扩大端及设有一径向小穿孔之尾端;及一扣件,该轮轴可分别穿过该转轮架之轴孔及该转轮之中心穿孔,使转轮设于该转轮架之中间处,再以该扣件插入该轮轴尾端之小穿孔,因而该等脚轮得以插接于各内管单元之底端,并藉该等联接杆之插设而构成一可推之高脚式置物容器支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对侧边联接板,该联接板之两端部区域各设一朝下之定位槽,该外管单元在中间偏下部位与该第一贯穿孔轴心呈垂直之一侧表面设一固定孔,该侧边联接板之端部定位槽适可插入卡合于该外管单元之固定孔,以形成置物容器护杆。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第三对支撑联接杆及第二座部套垫,因而其中位于一侧之二外管单元可卡合于另一侧之二外管单元之上端,而原插设于该等外管单元接头部分之第一及第二支撑联接杆则下移插设于该等内管单元之接头部分,并将该覆套于底端之座部套垫上移覆套该内管单元顶端之联接杆,以构成一座部,再以该第三对支撑联接杆分别插设于各对外管单元之接头部分,然后将该第二座部套垫覆套于该平行之第三对支撑联接杆上,以形成一座椅靠背,藉而获得一靠背轮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做为座部之座部套垫可被移置覆套于该插设于内管单元底端之该对第一支撑联接杆上,又该做为座椅靠背之座部套垫亦可拆卸,使构成一可被套覆一塑胶置物袋之附手把的置物推车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拐杖,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置物手推车前端之二内管单元、前端上方及左右侧上方之第一支撑联接杆及第二支撑连接杆也可拆除,使构成一轻便式之手推车。
专利摘要一种多功能拐杖,其基本结构包含一拐杖头、四拐杖外管单元、四内管单元、复数支撑联接杆、联接板、底部套垫、转轮、一触地尖端等,上述组件之间均呈可拆式之组合。各该外管单元之内部均设有一置物内腔,以容纳该等内管单元,而各该内管单元之内部亦设有一置物内腔,以便容纳该等支撑联接杆、联接板及座部套垫等。本实用新型可组成各种不同造形之座椅或置物容器支架,也可以构成一轻巧简便之座椅或置物容器。
文档编号A45B3/00GK2233683SQ9520745
公开日1996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6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6日
发明者刘际美 申请人:刘际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