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伞骨强化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骨强化件,而为一伞骨中组设一补强件,该补强件可扩大支撑簧片之受力面积,具有高强度之效益提供。
请参阅
图1所示,其为现今之伞骨结构,伞骨90上滑设有一滑座91,该滑座91周围枢设有伞架92,滑座91于伞骨90上滑移时,可以连动撑开伞架92或者收合伞架92,俾供使用者利用。
伞骨90在相对滑座91撑开伞架92的位置,设有一开槽93,该开槽93可供支撑簧片94穿入,并使支撑簧片94可以进出开槽93,以利滑座91在撑开伞架92时之定位。
上述结构之支撑簧片94必须支撑整修伞架92所承受之力量,而支撑簧片94和伞骨90之受力接触面积仅单靠开槽93而已,而伞骨90之开槽93在冲孔成型的位置又容易有应力集中的现象,所以倘伞架92受到强风的吹刮时,伞骨90、支撑簧片94便容易在此冲孔成型的位置断裂,倘断裂,则雨伞便失去效用,若发生此一现象,亦有可能令使用者受伤之可能,此为现有之结构设计上有待克服之处。
另外,便是伞骨90之开槽93面积相当之小,所以其平均可承受之力量相当有限,如此一来,便会产生如第一点之顾虑。
本实用新型之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伞骨强化件,以大幅增加支撑簧片和伞骨间之受力面积,而达到结构牢固之目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伞骨上滑设有滑座,滑座周围枢设有伞架,伞骨在相对滑座撑开伞架的位置设有开槽,开槽可供支撑簧片一端穿入定位,而支撑簧片另端则可以组设于伞骨中;伞骨相对支撑簧片的位置插设有补强件,补强件系配合伞骨内孔之形状而设置成长条状,其组设于相对支撑簧片的位置,补强件在相对支撑簧片经过的位置分别设有穿槽、侧槽,使支撑簧片另端可以固定于伞骨上。其中,补强件系以塑胶一体射出形成。而穿槽、侧槽和支撑簧片之尺寸相当,支撑簧具有一份平均受力之面积。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1)无应力集中之虞;因伞骨、支撑簧片和补强件间系以相对组合的实心设计,故不易有应力集中之产生,即使遭受到强风的吹刮时,主伞骨便不易断裂,令雨伞可长久使用而符合经济效益。
(2)结构强固因在伞骨中设置有补强件,故其断面之面积较习用增加不少,令可承之应力大幅提升,使得伞骨之结构更为强固。
(3)组装简便只须先将补强件预先插入伞骨内,再将支撑簧片插入伞骨中即可,故较之习用而言,并无仍何不便处。
(4)不增加重一般外销至日本之伞骨,其总重不得超过一百八十公克,以方便使用者提动;而本实用新型之补强件因采塑胶射出形成,故组设于伞骨中时,亦不会增加伞骨之总重。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系习用结构之剖面示意图;图2系本实用新型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系本实用新型之剖面示意图。
请参阅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之伞骨10上滑设有滑座20,该滑座20周围枢设有伞架3,伞骨10在相对滑座20撑开伞架30的位置设有开槽11,该开槽11可供支撑簧片40一端穿入定位,而支撑簧片40另端则可以组设于伞骨10中;伞骨10相对支撑簧片40的位置插设有补强件50,该补强件50以塑胶一体射出的方式制成,其配合伞骨10内孔之形状而设置成长条状,其可组设于相对支撑簧片40的位置,补强件50在相对支撑簧片40经过的位置分别设有穿槽51、侧槽52,使支撑簧片40另端得穿过穿槽51、侧槽52而固定于伞骨10上,本实用新型因有此一特殊结构设置,所以无须另外订制不同规格之支撑簧片40,而有互换使用之优点;另外,穿槽51、侧槽52和支撑簧片40之尺寸相当,俾提供支撑簧片40一份平均受力之面积;因补强件50有穿槽51、侧槽52之设置,故补强件50位于穿槽51、侧槽52的部位会略向外扩开,而具有些许弹性,故补强件50在组设于伞骨10中时,会和伞骨10内孔弹性接触,而有易于定位之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伞骨强化件,伞骨上滑设有滑座,滑座周围枢设有伞架,伞骨在相对滑座撑开伞架的位置设有开槽,开槽可供支撑簧片一端穿入定位,而支撑簧片另端则可以组设于伞骨中,其特征在于伞骨相对支撑簧片的位置插设有补强件,补强件系配合伞骨内孔之形状而设置成长条状,其组设于相对支撑簧片的位置,补强件在相对支撑簧片经过的位置分别设有穿槽、侧槽,支撑簧片另端固定于伞骨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伞骨强化件,其特征在于补强件以塑胶一体射出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骨强化件,其特征在于穿槽、侧槽和支撑簧片之尺寸相当,支撑簧片具有一份平均受力之面积。
专利摘要一种伞骨强化件,主要在伞骨相对支撑簧片的位置插设有补强化,在补强件中设有穿槽、侧槽、穿槽、侧槽可供支撑簧片穿置其中,令支撑簧片组设于伞骨中,由衬强件之穿槽、侧槽设置,而增加支撑簧片和伞骨间之受力面积,达到结构牢固及增加使用寿命之优点,从而具有经济效益。
文档编号A45B25/00GK2281686SQ9721451
公开日1998年5月20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14日
发明者张益充 申请人:张益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