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33326阅读:6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类,特别涉及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
如公众所如,常用的隐形拉链条(1),如附图1所示,是拉链条(1)的背面视图,其是由一对织带(11)、两链齿条(12)及一拉链头(13)所组成,其在缝制时,是将链齿条(12)分别缝制于织带(11)的弯折侧边(111)上,而后,再经一加热定型机使缝制有链齿条(12)的织带(11)在其弯折180°的弯折处(111)得以完全定型,再装置一拉链头(13)于两链齿条(12)之间,使两链齿条(12)在相对吻合后,其两织带(11)被弯折处(111)恰可相互抵接,进而,使链齿条(12)得以隐藏于织带(11)的背面,而达到隐形的目的。然而,上述织带(11)的构造,其编织方式种类繁多,其不外乎是以多数条织线沿织带(11)的长轴延伸方向,以连续环绕组成(给称经编法),而且为了使其表面形成的纹路多有变化,在织线的环绕方式上,也有多种选择,一般而言,其织线均仅是以连续并列方式简单的予以组成而已,然而,因为织带(11)没有可定位的导引弯折处,所以,当织带(11)在缝制上链齿条(12)后,是无法有效地使织带(11)的两侧边得到相互平行,进而,当拉链头(13)滑行于链齿条(12)上时,常造成织带(11)边会卡于拉链头(13)及链齿条(12)之间,造成使用上的困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常用拉链织带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使拉链头在链齿条上更顺畅地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是在织带的链齿条部位设置具有较不易变形及一定位置可导引的弯折线,使织带在缝制上链齿条后,其织带两侧边得到相当的平行;其主要是在织带上设有平行于径向的数个轴心线,其组织包括有数条第一织线,其沿该织带的径向以连续环绕的方式,延伸并形成链环状;数条第二织线,其以织带的径向,一左一右相隔重叠编程的方式循环交错延伸;其特征在于,第一织线数少于该轴心线数,并于相距织带边缘适当距离处未设有第一织线,使其形成同径向平行的广阔部位,以提供在设置拉链齿条时,可由广阔部位得到一定的引导弯折位置,使其定型后不易发生变形现象,且在装设拉链头后,并滑动于拉链齿条上时,不会有织带边卡入拉链齿条及拉链头之间现象发生。
以下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实施例图1为常用隐形拉链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1)为隐形拉链条、(11)为织带、(111)为弯折侧边、(12)为链齿条、(13)为拉链头、(2)为织带、(21)为第一织线、(22)为第二织线、(23)为第三织线、(24)为第一多角形缺口地带、(25)为第二多角形缺口地带、(26)为广阔部位、(3)为拉链齿条。
如附图2、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织带(2),其是在编织时,以径向彼此平行设有十四个条贯,即编织线沿径向垂直凸起的条纹,且各条贯分别具有一轴心线,如附图2所示,其是依次以字结a、b、c、d、e、f、g、h、i、j、k、l、m、n来表示;另外,织带的条贯分别是由十二条第一织线(21)、十三条第二织线(22)与十一条第三织线(23)所组成;其中,第二织线(22)是由上向下(依图示方向为准)以一左一右地连续二针交错循环的方式环绕于相邻的二个条贯间,即于ab、bc、cd……mn等轴心线同延伸,行业内通称为经编组织,且由每一循环动作所形成的编目,即各相隔有一针俗称为编程,即相邻于二条贯间之间,通常是以1-1T表示;第三织线(23)是由上而下,且左、右循环交错环绕而成,在其第一针完成组环后,便横跨至第四针处组环,而后,再返回第一针处,其中,每一个循环动作各左、右横跨有三个编程,即于ad、be、cf……kn等轴心线间是以1-3T的方式编织,行业内通称为花样组织。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征是,其第一织线(21)与各第二、第三织线(22)、(23)同的配合关系,并非用简单的依序并列方式设置,而与常用的不同;该第一织线(21)是以沿其径向由上而下连续环绕方式形成链环状,除了对应于该织带左、右两侧的第四个条贯处d、k轴心线上的外,其他每一轴心线上均设有第一织线(21);藉由上述的组合方式,使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上有两大特点一、在相对于a、b轴心线与m、n轴心线之条贯间,由于第一、二、三织线(21)、(22)、(23)其交互重叠的状态较其他部位稀疏,因此,会形成有多数个沿其径向排列的第一多角形缺口地带(24)(如附图2所示,略呈三角形);而在相对于b、c轴心线与l、m轴心线的各条贯间,则分别形成多数个沿其径向排列的第二多角形缺口地带(25)(如附图2所示,略呈五角形),进而,可使拉链齿条(3)更便于缝制其上,并可减少缝制时间,并可避免造成织带(2)边缘起皱的现象发生;二、在相对于轴心线处的条贯,由于其组织上少编一条第一织线(21),因此其厚度会略为减小,而使该织带(2)介于c、e与j、l轴心线间的部位,形成一较为柔软的广阔部位(26);藉此使该织带(2)在使用于制作隐形拉链条时,易于在其广阔部位(26)予以弯折180°并定型,且定型效果更为牢固,而不会发生外翻现象;此外,由于拉链头(13)在该拉链齿条(3)上滑动时,其底部不可避免地会与该织带(2)的表面接触,而常用的织带由于该部位凸起来相当大的高度,因此,多少会妨碍到该拉链头(13)的滑动,而本实用新型由于其与拉链头(13)接触的凸起高度小,且较为柔软的广阔部位(26),因此,可使拉链头更为顺畅地滑动于其间。
织带(2)所用的十四个轴心线,在相距于两侧边各三个编程的d、k轴心线上,各减编一第一织线(21),以及运用第一、二、三织线(21)、(22)、(23)的结构并非隐形拉链用织带的唯一编织方式,其可视需要而改变所选用的各第一、二、三织线(21)、(22)、(23)的环绕方式,并可将其轴心线数增减为十三、十五或其他任意数,同时,各广阔部位(26)也可随时视织带(2)的轴心线数或拉链大小的改变,而调整其距离与侧缘二个或四个等不同的编程处,而不必局限于前述图示所示的位置。
各轴心线与第一、第二、第三织线(21)、(22)、(23)的设置数可用下列公公开计算C为轴心线数、N为欲形成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针数(本实施例中N=1)、T2为每循环环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数(本实施例中T2=1)、T3为每循环环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数(本实施例中T3=3),L1为第一织线数、L2为第二织线数、L3为第三织线数,L1=C-2NL2=C-T2L3=C-T3其中L1=C-2N的计算方式,是适用在广阔部位(26)相互对称于织带(2)两侧边的编织方式,若用单边设置该部位时,则该公式应修正为L1=C-N;至于该织带(2)于其两侧边对称的各设一个广阔部位(26),乃是藉此可使拉链制造者,欲缝制拉链齿条(3)于其上时,无需分辨或转换其左右方向,即可随时进行缝制工作,以增进其工作的方便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织带边卡入拉链齿条及拉链头之间。
权利要求1.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它是由数条轴心线与数条织线所组成,其编织时的径向长度可以无限延伸,并且平行于该径向的数条轴心线,织线包括有数条第一织线(21),数条第二织线(22),数条第三织线(23),其中,数条第一织线沿织带(2)的径向以连续环绕的方式延伸并形成链环状;数条第二织线(22)沿织带(2)的径向以一左一右相隔重叠编程的方式循环交错延伸;第三条织线(23)是由上而下,且左右循环交错环绕而成,其特征在于,第一织线(21)数少于轴心线数,并于相距该织带(2)边缘适当距离处,未设有第一织线(21),使其形成与径向平行的一广阔部位(26)。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轴心线与第一、二织线(21)、(22)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C为轴心线数、L1为第一织线数、N为欲形成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第一织线数、L2为第二织线数、T2为第二织线每循环环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数L1=C-NL2=C-T2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广阔部位是以左、右对称方式设于织带(2)两侧边上时,其各轴心线与第一、二织线(21)、(22)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C为轴心线数、L1为第一织线数、N为欲形成广阔部位所必须减编的第一织线数、L2为第二织线数、T2为第二织线每循环环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数L1=C-2NL2=C-T2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数条第三织线(23)的设置数量,是依下列公式计算L3为第三织线数量、T3为第三织线每循环环绕一次所横跨的编程数L3=C-T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隐形拉链的织带结构,其针织时是沿径向作无限长度延伸,并具有平行于该径向之数条轴心线,且其是由三组织线相互交错针织而成,其特征在于:织带(2)的第一织线数定当于该轴心线数,并在相距该织带(2)两侧边缘适当距离处,未设有第一织线(21),使其该段形成一广阔部位(26),以便于在弯折并缝制上拉链(13)后,其织带弯折边缘处可连到完全平行状态,使拉链拉合后,能有效隐藏于织带背面,达到完全不外露之效果。
文档编号A44B19/34GK2340233SQ98202869
公开日1999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1998年4月6日 优先权日1998年4月6日
发明者廖启钧 申请人:廖启钧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