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便型板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82204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便型板鞋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轻便型板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的上表面整体形成内凹的嵌槽,所述嵌槽内对应脚前掌和脚后跟的受力位置上凸设有多个支撑块,所述嵌槽内在脚前掌和脚后跟的支撑块之间连接凸设有支撑筋条,所述嵌槽内嵌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对应支撑块和支撑筋条的位置为供支撑块和支撑筋条穿过的镂空槽,所述鞋底的上表面上设有完全覆盖住嵌槽的表面层;该鞋底整体设置内凹的嵌槽,大大减少了鞋底的重量,通过在嵌槽内设置气囊、支撑块和支撑筋条来支撑足部受力,即能支撑也能增加舒适度。
【专利说明】
一种轻便型板鞋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板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轻便型板鞋。
【背景技术】
[0002]从样式上看板鞋与其他鞋是比较容易区分开的,从结构上看与其他鞋相比也没有过多的结构。板鞋鞋底因其款式结构及其用材通常是比较厚实的,因此鞋子实际穿着也是能感觉到稍微的沉重感,且现在板鞋的鞋底结构较平、较硬,鞋子不轻便,行走时间久了容易累脚。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量轻,穿着行走舒适的一种轻便型板鞋。
[0004]为解决此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便型板鞋,包括鞋底,所述鞋底的上表面整体形成内凹的嵌槽,所述嵌槽内对应脚前掌和脚后跟的受力位置上凸设有多个支撑块,所述嵌槽内在脚前掌和脚后跟的支撑块之间连接凸设有支撑筋条,所述嵌槽内嵌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对应支撑块和支撑筋条的位置为供支撑块和支撑筋条穿过的镂空槽,所述鞋底的上表面上设有完全覆盖住嵌槽的表面层。
[0005]所述支撑块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表面层的下表面上凸设有插入定位孔内的定位柱。
[0006]鞋底的底面上设有耐磨结构,所述耐磨结构包括沿鞋底的底面外边沿一圈设置的边沿耐磨圈、边沿耐磨圈内对应脚前掌及脚后跟位置设置的受力耐磨区和其他位置的支撑耐磨区,所述受力耐磨区的高度高于边沿耐磨圈和支撑耐磨区。
[0007]所述边沿耐磨圈均布设置耐磨齿,对应脚前掌的区段和对应脚后跟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为尖齿状结构,对应足弓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为方块状结构。
[0008]所述方块状结构的耐磨齿的高度低于尖齿状结构的耐磨齿的高度。
[0009]所述对应脚前掌的区段的耐磨齿与对应脚后跟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的齿尖为朝向相反方向的锯齿状结构。
[0010]所述受力耐磨区设有多排尖齿状结构的第二耐磨齿,所述第二耐磨齿上均布间隔开设间隔缺口,所述相邻排的第二耐磨齿交错设置。
[0011]所述支撑耐磨区均布设置椎体状的第三耐磨齿。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鞋底整体设置内凹的嵌槽,大大减少了鞋底的重量,通过在嵌槽内设置气囊、支撑块和支撑筋条来支撑足部受力,即能支撑也能增加舒适度;上述耐磨结构,根据不同的受力和位置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其高低设置来解决现有结构中因较平而容易整个鞋底面磨损的问题,且高低差的大小不用太大就能起到作用,不会明显改变板鞋的基本特点,受力大的位置较高设置能够减少其他部分的磨损,另外,上述鞋底减轻重量后,可能也相对会较薄,耐磨效果随着减弱,因此该耐磨结构能够补足鞋底薄耐磨差的问题;上述进一步采用齿状的耐磨齿结构,齿尖面积小,整体的摩擦面积小,因此也就能够持久耐磨;另外上述的结构设置在防滑上也大大提升的效果,也提升了抓地力。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轻便型板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具耐磨鞋底的板鞋的鞋底底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具耐磨鞋底的板鞋的鞋底侧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具耐磨鞋底的板鞋中受力耐磨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5是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具耐磨鞋底的板鞋中支撑耐磨区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
[0019]鞋底-1;嵌槽-1I ;支撑块-12;定位孔-121;支撑筋条_13;
[0020]气囊-2镂空槽-21;表面层-3;定位柱-31;
[0021]边沿耐磨圈-4;耐磨齿-41;
[0022]受力耐磨区-5;第二耐磨齿-51;间隔缺口-52;
[0023]支撑耐磨区-6;第三耐磨齿-61。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0025]—种轻便型板鞋,如图1所示,包括鞋底I,所述鞋底I的上表面整体形成内凹的嵌槽U,所述嵌槽11内对应脚前掌和脚后跟的受力位置上凸设有多个支撑块12,所述嵌槽11内在脚前掌和脚后跟的支撑块之间连接凸设有支撑筋条13,所述嵌槽11内嵌设有气囊2,所述气囊2对应支撑块12和支撑筋条13的位置为供支撑块12和支撑筋条13穿过的镂空槽21,所述鞋底I的上表面上设有完全覆盖住嵌槽I的表面层3,该结构的板鞋鞋底通过内凹的嵌槽11,大大减少了鞋底I的重量,通过在嵌槽11内设置气囊2、支撑块12和支撑筋条13来支撑足部受力,即能支撑也能增加舒适度,表面层3的设置能够保护气囊2等的结构及平整表面使得脚踩更舒适;进一步,所述支撑块12上开设有定位孔121,所述表面层3的下表面上凸设有插入定位孔121内的定位柱31,该结构设置用于表面层3的定位和初步固定,也能避免在穿着中表面层3跑位。
[0026]考虑到上述鞋底I减轻重量后,可能也相对会较薄,耐磨效果随着减弱,因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鞋底的底面上设置耐磨性能较好较持久的耐磨结构来补足鞋底薄耐磨差的问题,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下面具体描述。
[0027]如图2所示,不同于现有板鞋鞋底底面较平仅开设纹路槽的常见设置,本实用新型的耐磨结构包括沿鞋底I的底面外边沿一圈设置的边沿耐磨圈4、边沿耐磨圈4内对应脚前掌及脚后跟位置设置的受力耐磨区5和其他位置的支撑耐磨区6,所述受力耐磨区5的高度高于边沿耐磨圈4和支撑耐磨区6,该耐磨结构根据不同的受力和位置分为三个部分,也因此各部分的高低差大小不用太大就能起到作用,也不会明显改变板鞋的基本区分特点,这样受力大的位置较高设置能够减少其他部分的磨损,通过其高低设置来解决现有板鞋鞋底结构中因较平而容易整个鞋底面磨损的问题。
[0028]进一步,所述边沿耐磨圈4均布设置耐磨齿41,对应脚前掌的区段和对应脚后跟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41为尖齿状结构,对应足弓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41为方块状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该结构最佳实施方式是所述方块状结构的耐磨齿41的高度低于尖齿状结构的耐磨齿41的高度,因为对应足弓的方块状结构的耐磨齿41本是受力较小的区域,在正常穿着行走是摩擦磨损相对其他部分较小,但在需要支撑足弓时则需平稳,因此该区段采用方块状结构,而对应脚前掌的区段和对应脚后跟的区段容易与底面等摩擦,采用尖齿状结构,齿尖面积小,整体的摩擦面积小,因此也就能够持久耐磨。
[0029]进一步,如图3所示,所述对应脚前掌的区段的耐磨齿41与对应脚后跟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41的齿尖为朝向相反方向的锯齿状结构,根据正常走路姿态,摩擦方向,该结构设置能够相应减小磨损。
[0030]进一步,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受力耐磨区5设有多排尖齿状结构的第二耐磨齿51,所述第二耐磨齿51上均布间隔开设间隔缺口 52,所述相邻排的第二耐磨齿51交错设置,该结构设置与上述同理,采用尖齿状结构,齿尖面积小,整体的摩擦面积小,因此也就能够持久耐磨,另外该结构设置在防滑上也大大提升的效果,也提升了抓地力。
[0031]进一步,如图2和图5所示,所述支撑耐磨区6均布设置椎体状的第三耐磨齿61,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降低了该区域的磨损,但是也不能避免磨损,因此该结构设置,具有上述同理效果,但结构上没有其他部分的繁杂。
[0032]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主权项】
1.一种轻便型板鞋,包括鞋底,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底的上表面整体形成内凹的嵌槽,所述嵌槽内对应脚前掌和脚后跟的受力位置上凸设有多个支撑块,所述嵌槽内在脚前掌和脚后跟的支撑块之间连接凸设有支撑筋条,所述嵌槽内嵌设有气囊,所述气囊对应支撑块和支撑筋条的位置为供支撑块和支撑筋条穿过的镂空槽,所述鞋底的上表面上设有完全覆盖住嵌槽的表面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块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表面层的下表面上凸设有插入定位孔内的定位柱。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鞋底的底面上设有耐磨结构,所述耐磨结构包括沿鞋底的底面外边沿一圈设置的边沿耐磨圈、边沿耐磨圈内对应脚前掌及脚后跟位置设置的受力耐磨区和其他位置的支撑耐磨区,所述受力耐磨区的高度高于边沿耐磨圈和支撑耐磨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沿耐磨圈均布设置耐磨齿,对应脚前掌的区段和对应脚后跟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为尖齿状结构,对应足弓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为方块状结构。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块状结构的耐磨齿的高度低于尖齿状结构的耐磨齿的高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应脚前掌的区段的耐磨齿与对应脚后跟的区段设置的耐磨齿的齿尖为朝向相反方向的锯齿状结构。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耐磨区设有多排尖齿状结构的第二耐磨齿,所述第二耐磨齿上均布间隔开设间隔缺口,相邻排的所述第二耐磨齿交错设置。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便型板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耐磨区均布设置椎体状的第三耐磨齿。
【文档编号】A43B13/22GK205568029SQ201620365866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7日
【发明人】丁伍号
【申请人】三六度(中国)有限公司, 三六一度(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