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苦参碱在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097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氧化苦参碱在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苦参碱的用途,尤其涉及在制药领域中的用途。
1979年Ibragimov等(Chem Anal 1979;9020431-9)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氧化苦参碱的结构,其分子式为C15H24N2O2,其结构式为 该化合物可通过常规的提取方法从豆科槐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 Ait)或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中提取,为一种白色水溶性固体。文献“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详细报道了所述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氧化苦参碱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氧化生物碱,中国专利96109782.5公开了氧化苦参碱在制备治疗乙型肝炎药物中的应用,而该化合物在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
在病毒性肝炎中,丙型病毒性肝炎对人类的危害性仅次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全球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每年受HCV新感染者在100万人以上,其中半数以上发展为慢性肝炎,经过10~20年或更久的病程,可能有20%左右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1%~5%发展为原发性肝癌。丙型肝炎若与乙型肝炎合并或重叠发病,尤易发展为慢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持续存在HCV病毒血症,且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变严重程度与肝组织中HCVRNA含量有关,后者含量高时肝组织病变往往较为严重,而肝组织中HCVRNA的含量又与血清中HCVRNA含量密切相关。因此切实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清除体内病毒,阻断疾病慢性化进程并促进机体康复。
凡血清HCV RNA阳性、或抗-HCV阳性,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升高6个月以上,均应使用抗病毒治疗。目前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包括(1)对症治疗和保肝药物;(2)免疫调节剂;(3)抑制病毒复制的药物。前两类药物对病人有辅助治疗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丙型肝炎。在第三类药物中,迄今为止,用于抗HCV病毒治疗药物种类较多,其中干扰素被认为是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药物。然而,由于HCV感染的自身特点,以及干扰素治疗作用的有限性(如副作用较大、治疗费用昂贵、治疗时间长、应答率低及停药后易反跳等),因此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其他抗HCV治疗包括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用、干扰素与胸腺肽联用、DNA疫苗(或称基因疫苗、核酸疫苗)及各种酶抑制制等,但与人们的期望仍相距甚远,因此发展新的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是今后研究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氧化苦参碱的新用途,即在制药中的新用途,具体地说是提供氧化苦参碱在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以下将用氧化苦参碱的毒性、药理、临床试验及其结果来说明其在制药领域中的新用途。
采用文献“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报道的方法提取氧化苦参碱,纯度为98%以上。用无热源去离子的纯净蒸馏水将氧化苦参碱溶解,消毒配制成100mg/ml/支或200mg/2ml/支的注射剂备用。
具体实验和临床结果分述如下一.动物实验1.小鼠口服氧化苦参碱急性毒性实验昆明种小鼠一次灌胃,根据预试验,最高剂量定为443mg/kg,以0.75的比例递减,即为443、332、249、186.9、140.2mg/kg 5个剂量组。连续观察14天,大剂量组(443、332mg/kg)药后5~10分钟活动稍减少,20分钟左右呈现双耳发红。各给药组均出现大便湿软,但成形。死亡发生在24小时内,尸检可见心脏淤血,其他各脏器未见明显异常。存活者第15天全部解剖,肉眼检查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变。死亡率用Bliss法求得LD50为234.55mg/kg;95%可信限为202.15~272.14mg/kg。
2.氧化苦参碱小鼠肌肉注射急性毒性试验昆明种小鼠肌肉注射氧化苦参碱的急性毒性进行检验,用Bliss法计算,其LD50为452.24mg/kg,95%可信限为366.77~551.35mg/kg。死亡动物尸检肉眼未见任何病变。
上述结果说明氧化苦参碱毒性非常低,临床使用安全。二.氧化苦参碱抗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一)材料1.重组表达质粒pBK-HCV含1693bp HCV cDNA片段,主要为HCV结构区基因,包括CR、E1R、E2R和NS1R的一部分,核苷酸序号(nt)为317~2009,基因型为1b型。按奥斯伯等法(精编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1998年)将其定向插入含卡那霉素、新霉素抗性基因以及CMV早期启动增强子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BK-CMV而获得。
2.药物上述的氧化苦参碱注射液,含氧化苦参碱98%,200mg/2ml/支。(二)方法1.HCV转染细胞模型的建立1)pBK-HCV重组体的制备
将pBK-HCV重组体菌液0.5ml,加入50ml LB培养基中(含卡那霉素60μg/ml),37℃振摇过夜。取培养菌液4ml,3000rpm,4℃离心10分钟,收集细菌。采用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生产的HIGH PURE PLASMID ISOLATION KIT所提供的方法抽提质粒DNA。同时测A260和A280值,以分析DNA的纯度。
2)常规培养SMMC-7721细胞(人肝癌细胞系)采用常规培养。培养液为含10%小牛血清,0.03%L-谷氨酰胺,青霉素、链霉素各100IU/ml的RPMI 1640培养液(pH7.2~7.4),置于37℃、饱和湿度为5%的CO2培养箱中培养。每5-6天传代,传代比例1∶3-4。
3)选择培养在常规培养基中加入200~800μg/ml G418,最佳浓度为400μg/ml。
4)细胞转染采用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生产的FuGENETM6Transfection Reagent,将pBK-HCV转染SMMC-7721细胞,同时转染空载体pBK-CMV作为阴性对照。
5)转染细胞的筛选转染48小时后,换选择性培养基(G418终浓度为400μg/ml),每三天换含G418新鲜培养液。一周后所有对照细胞及大量未转染上目的基因的细胞裂解死亡,少数重组体转染细胞仍有生长,二周后收集多克隆细胞,有限稀释,单克隆培养。培养条件同上。
2.HCV转染细胞系原位核酸杂交1)质粒pBK-HCV的酶解及目的基因的纯化与回收(1)酶解在无菌Eppendorf管中依次加入下列试剂ddH2O 21μl10x缓冲液 5μlEcoRI 4μlpBK-HCV20μl总体积 50μl稍离心后混匀。置于37℃水浴中保温3小时。
(2)酶解产物的电泳及目的基因的纯化与回收将酶解产物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100伏电泳1小时,紫外灯下观察。当两条荧光带分开之后,切取前一条带(1.7Kb),置1.5mlEppendorf管中,以柱离心式胶回收试剂盒提供的方法回收纯化探针。
(3)鉴定取5μl酶解产物及5μl回收后的cDNA探针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以λDNA/HIND III Marker为标准品,鉴定酶解效果及目的产物。
2)HCV cDNA探针的标记、纯化与检测
按DIG High Prime Labeling and Detection Starter Kit(德国Boehringer Mannheim公司生产)说明书进行。
取cDNA探针约1μg稀释至终体积16μl,沸水浴变性10分钟,快速置冰浴冷却3分钟,然后加4μl DIG High Prime(地高辛引物)混匀,37℃水浴过夜,加2μl 0.2mol/L EDTA(PH8.0)并放入65℃水浴中10分钟,终止标记反应。然后分别加入2.5μl 4.0mol/L氯化锂和75μl预冷的无水乙醇,-20℃放置2小时,12000rpm 20分钟4℃离心,弃上清,加预冷的70%乙醇洗涤沉淀,干燥后溶解于50μl TE缓冲液。
然后测定地高辛标记探针的产量。将标记的cDNA探针及地高辛标记的对照DNA(浓度5μg/ml)梯度稀释后各1μl点样于尼龙膜,空气干燥2分钟。取1μl Anti-DIG-AP加至2ml Blocking Solution中。用显色缓冲液1∶50稀释BCIP/NBT Stock Solution。然后用1%Blocking Solution封闭点样尼龙膜5~10分钟;稀释的Anti-DIG-AP反应5~10分钟;再封闭3~5分钟;用洗膜缓冲液洗2~3分钟;显色缓冲液平衡1分钟;最后用新鲜稀释的显色剂BCIP/NBT显色5~30分钟,达到预期效果,水洗终止反应。比较标记探针和标准品的染色,判断标记产量。
3)原位杂交(1)细胞爬片将对数生长的pBK-HCV转染细胞,0.25%胰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调细胞密度为1×105个/ml,接种于预置灭菌后盖玻片的六孔板内,置CO2培养箱培养2~3天,待细胞基本长成单层,取出细胞爬片,用PBS漂洗3次,每次30秒。然后用10%中性甲醛固定,4℃保存待检。
(2)标本预处理细胞爬片用PBS漂洗5分钟,重复3次,焦碳酸二乙酯(DEPC)水漂洗5分钟,重复3次,0.04%Triton X-100/PBS,5分钟,PBS冲洗,5分钟,1M HCl,5分钟(DEPC水40ml+36%浓HCl 0.4ml),PBS冲洗2次×5分钟,蛋白酶K(20μg/ml)、37℃消化10分钟(增加探针穿透力)4%多聚甲醛/PBS,5分钟(后固定),PBS冲洗2次×5分钟,1M甘氨酸/PBS,5分钟,PBS冲洗,5分钟,25%乙酸酐/0.1M三乙醇胺10分钟(DEPC水50ml+乙酸酐125μl+75%三乙醇胺650μl),2×SSC漂洗10分钟。
(3)预杂交及变性杂交细胞爬片于43℃预杂交2小时(预杂交液为50%甲酰胺,Denhardt’s,10%硫酸葡聚糖,250mg/L变性的鲑精DNA)。DIG标记的cDNA探针100℃煮沸10分钟后迅速置冰浴速冷5分钟,将变性的cDNA探针加入预杂交液,使探针终浓度为0.5μg/ml左右。取10~20μl杂交液,滴加于玻片上,盖上大小合适的封口膜片,边缘石蜡封闭,20℃湿盒中杂交过夜(约16小时)。
(4)杂交信号检测
切片取出后,4×SSC,37℃水浴振荡15分钟;2×SSC,37℃水浴振荡15分钟;1×SSC,37℃水浴振荡15分钟;PBS冲洗2次×5分钟;滴加封闭液室温下作用15分钟;加Anti-DIG-AP 3μl(1μl抗体+500μl封闭液)室温下6小时;漂洗(PBS 2次×5分钟;TSM1 2次×5分钟;TSM2 2次×5分钟);加显色液(40μl NBT/BCIP+2000μl TSM2),室温下避光显色1小时;PBS冲洗2×5分钟;TE终止反应;核固红复染,常规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观察。
阴性对照以预杂交液代替杂交液作为阴性对照。
判断标准核酸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为细胞内出现细密蓝紫色颗粒。
3.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的细胞毒性试验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了解药物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采用Mosmann等(J Immunol Methods 1983;6555-63.)建立的MTT比色分析法判定细胞增殖代谢活性及细胞毒性反应,以确定用药浓度。
0.25%胰酶消化单层培养的pBK-HCV转染的SMMC-7721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配成单个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数为105个/ml,以每孔100μl接种于96孔培养板。置CO2培养箱内预培养72小时后,每孔加入经培养液系列稀释的氧化苦参碱(10μg~5.0mg/ml,pH=7.2)和IFN-a2b(10~5×104IU/ml,PH=7.2)100μl。每种浓度设6个复孔,并设对照孔6个,不加药液,而加入等量的培养液。将培养板移入CO2培养箱中,在37℃、5%CO2及饱和湿度条件下作用48小时后,每孔加入5mg/ml MTT 20μl,37℃继续孵育4小时后,每孔加入150μl二甲基亚枫(DMSO)溶液,振荡后测吸光度。测定波长为570nm,参考波长为630nm,酶标仪所示A值为A570减去A630,以消除非特异性光吸收效应。
测定值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Student’s t test作显著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4.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内HCV RNA的影响1)药物干预及细胞内总RNA的抽提将对数生长期的pBK-HCV转染细胞用RPMI 1640调整为1×104个/ml,以每孔4ml接种入6孔培养板内。细胞贴壁后换含0.05%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24小时使大部分细胞处于静息期。弃去培养液,分组并加入经完全培养液系列稀释的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IFN-α2b,同时设不含药物的对照,每个药物浓度设2个复孔。根据细胞毒性实验结果,确定氧化苦参碱终浓度(μg/ml)分别为1000、500、100、50、10;IFN-α 2b分别为5×104、1×104、1×103、1×102、10IU/ml。三天更换新鲜含药培养液一次。作用12天后,用美国GIBCOL公司生产的Trizol Reagent抽提各组细胞总RNA。步骤如下每孔干预细胞以PBS洗涤三次后,每孔加1ml Trizol Reagent,使之覆盖整个单层细胞,吹打混匀。将裂解物转移到1.5ml DEPC处理的无菌Eppendorf管,室温放置5分钟后,加入200μl氯仿,振荡15秒后,静置5分钟。4℃ 12000rpm离心15分钟。吸取80%上层水相,转移至另一无菌1.5ml Eppendorf管,加入500μl异丙醇,混匀,静置10分钟后,4℃ 12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加入75%乙醇1ml,混匀,4℃12000rpm离心5分钟,弃上清。重复二次。抽提的总RNA沉淀干燥后溶于20μl DEPC处理的无菌双蒸水中,加入20U DNase I,37℃水浴4小时后,95℃水浴30分钟以灭活DNaseI。样本置-70℃保存待检。
2)HCV RNA的定量测定应用bDNA信号扩增试验(QUANTIPLEXTM HCV RNA 2.0Assay,CHIRON公司)定量检测重组HCV RNA滴度。最低检测限度为0.2 HCV RNA MEq/ml。(三).结果1.pBK-HCV重组体浓度测定大量制备的pBK-HCV重组体DNA经RNA/DNA Calculator(Phamacia Biotech公司)测定浓度为0.18μg/μl。
2.pBK-HCV对SMMC-7721细胞的转染pBK-HCV转染SMMC-7721细胞后,经G418(400μg/ml)筛选,一周后对照细胞完全裂解死亡,少数重组体转染细胞(10%~20%)仍有生长,产生G418的抗性克隆。pBK-HCV转染SMMC-7721细胞后无细胞生长抑制情况,显微镜下可见细胞折光性好,有良好的贴壁功能。3.HCV转染细胞系原位核酸杂交1)HCV cDNA探针的鉴定质粒DNA用EcoR I/ EcoR I进行酶切反应,酶切后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以λDNA/HIND III为标准品,紫外灯下观察,见酶切后出现两条条带4.5kb和1.7kb,后者即为所需探针。2)原位杂交结果pBK-HCV转染SMMC-7721细胞二月后,经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内可见特异性杂交信号,阳性物质呈蓝紫色细密颗粒,核浆表达,以胞浆为主。4.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的毒性试验本发明检测了药物对pBK-HCV转染细胞的毒性作用以消除存活细胞减少引起HCV RNA水平下降的可能性。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活性的影响如表1.1所示。
表1.1.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活性的影响浓度(μg/ml) OD值 p值空白对照0.2282±0.0361100.2270±0.0149p>0.05500.2200±0.0176p>0.05100 0.2178±0.0050p>0.05500 0.2098±0.0078p>0.051000 0.1895±0.0666p>0.052000 0.1440±0.0253P<0.053000 0.1205±0.0262P<0.055000 0.0393±0.0017P<0.01
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作用于转染细胞48小时后,平均每组吸光度如表1.2所示。当氧化苦参碱在1000μg/ml以下时对pBK-HCV转染细胞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在2000~3000μg/ml时,细胞形态正常,但细胞生长代谢受到明显抑制(p<0.05);5000μg/ml时,细胞裂解死亡。
表1.2.IFN-α2b对pBK-HCV转染细胞活性的影响浓度(IU/ml) OD值 p值空白对照0.2282±0.0361100.2300±0.0609p>0.051×1020.2355±0.0489p>0.051×1030.2130±0.0430p>0.051×1040.2028±0.0645p>0.055×1040.2040±0.0084p>0.05由表1.2.可知,IFN-α 2b在10~5×104IU/ml范围内对pBK-HCV转染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5.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内HCV RNA水平的影响由表1.3.可知,以氧化苦参碱(浓度100μg/ml~1000μg/ml)干预pBK-HCV转染细胞12天后,与对照组比较,细胞内HCV 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在50~1000μg/ml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其对HCV RNA的抑制作用亦增强(相关系数r=0.9443,p<0.01)。表1.3.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2×106细胞)内HCV RNA的抑制效果氧化苦参碱浓度 HCV RNAp值(μg/ml)(MEq/ml)02.2085±0.143510 2.2105±0.0106 p>0.0550 2.2055±0.0276 p>0.05100 1.7125±0.2736 p<0.05500 1.2455±0.0912 p<0.051000 0.8095±0.0035 p<0.05表1.4.显示,IFN-α 2b在100~5×104IU/ml浓度范围内能明显降低细胞内HCV RNA的水平(P<0.05),呈剂量依赖性(r=0.8042,p<0.01)。
表1.4.IFN-α 2b对pBK-HCV转染细胞(2×106细胞)内HCV RNA的抑制效果IFN α-2b浓度HCV RNAp值(IU/ml) (MEq/ml)0 2.2085±0.143510 2.2040±0.0877p>0.051×1021.7025±0.0261p<0.051×1031.3800±0.0028p<0.051×1040.7085±0.0686p<0.055×1040.5455±0.0488p<0.05上述试验表明
①.将含HCV(1b型)C区、E1区、部分E2区和NS1区cDNA的重组表达载体(pBK-HCV),转染高分化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48小时后转至G418选择性培养液,15天后采用有限稀释法分离阳性克隆细胞。用原位杂交法仍能在细胞中检测到阳性细胞,bDNA法定量检测细胞内HCV RNA在4×105Eq/106细胞左右。表明pBK-HCV能够在SMMC-7721细胞中有效复制和转录,由此建立了HCV稳定表达细胞模型。
②.用不同浓度的氧化苦参碱干预pBK-HCV转染SMMC-7721细胞12天后,以bDNA法定量检测细胞内HCV RNA,发现氧化苦参碱在10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能明显降低转染细胞内重组HCVRNA水平,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呈现量-效关系。同时以MTT法检测药物对转染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在1~1000μg/ml范围内对pBK-HCV转染细胞的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只有高剂量时(>2000μg/ml)才显示出一定的影响(p<0.05)。表明氧化苦参碱能在pBK-HCV转染细胞中选择性地抑制HCV RNA,体外毒性量与安全药效量范围较宽。结果提示氧化苦参碱可能通过干扰HCV RNA转录合成的某些步骤或通过诱导细胞内核酸酶,降解病毒RNA或其他未知的机理来发挥抗HCV活性的。三.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1.病例收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9例,纳入研究的患者均符合下列入选标准(1)抗HCV阳性;(2)血清HCV RNA阳性;(3)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反复升高,ALT在正常上限1.5倍以上10倍以下,病程超过24周。排除如下患者(1)合并其他肝炎或其他肝病毒感染者,包括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2)自身免疫性肝炎、代谢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病;(3)失代偿期肝病;(4)血清肌酐>正常上限1.5倍者;(5)对氧化苦参碱过敏者;(6)妊娠及哺乳期妇女;(7)排除近半年内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者;(8)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糖尿病、嗜酒、胰腺炎、精神病等。治疗组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8-60,平均41.8岁;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18-60,平均40.7岁,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2.方法1)标本采集全部病例在治疗开始前一周内及疗程结束时空腹抽取静脉血20ml后,分离血清后待检。2)实验室检测内容和方法(1)检测肝肾功能(全自动生化测定仪测定);(2)血清抗HCV检测(ABBOTT试剂);(3)HCV RNA(采用RT PCR测定);(4)血、尿常规和心电图。3)治疗方法治疗组全部病例用氧化苦参碱治疗(规格200mg/2ml/支),肌肉注射,每天一次,每次400mg,连续2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期间,除维生素B、C和帮助消化类药物外,不再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3.结果1)一般情况至24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患者对氧化苦参碱耐受性良好,纳差、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有所好转,但体格检查肝脏和脾脏回缩不明显,疗程未见发热,皮疹等副反应,但多数病例述说肌肉注射时局部疼痛较明显,改为深部肌肉注射后有所减轻。对照组患者24周内病情均未见明显变化。氧化苦参碱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均检查外周血象、尿常规、肾功能等,均未见异常反应。
2)血清转氨酶复常率对照组43例患者中血清ALT增高者38例,24周后仅3例患者完全降至正常,ALT复常率为6.97%,治疗组46例患者经氧化苦参碱治疗后,血清ALT均下降,有24例患者降至正常,ALT复常率为52.17%,显著高于对照组。
3)血清HCV RNA转阴率对照组在观察24周后,仅3例患者转阴,自然转阴率为6.97%;治疗组46例经治疗后,21例转阴,转阴率为45.6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不同性别、年龄和病程的患者中转阴率无差异。
由上述公开的毒性试验、药理试验和临床试验可见1)氧化苦参碱对pBK-HCV转染细胞中HCVRNA有选择性的抑制,体外毒性量与安全范围较宽;2)氧化苦参碱有较好的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 RNA转阴率为45.65%;3)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较好的降酶效果,ALT复常率为52.17%;4)将氧化苦参碱用于制造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氧化苦参碱注射液,能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5)氧化苦参碱毒性非常低,临床使用安全。
以下将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例1用1000ml无热源去离子的纯净蒸馏水将100g氧化苦参碱溶解,混合均匀,消毒配制成200mg/2ml/支的注射剂,装瓶制成品。
实施例2用1000ml无热源去离子的纯净蒸馏水将100g氧化苦参碱溶解,混合均匀,消毒配制成100mg/1ml/支的注射剂,装瓶制成品。
实施例3按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制备氧化苦参碱胶囊,以淀粉为填充剂,以8%淀粉浆为粘合剂,制成颗粒,然后装胶囊,制成的胶囊的规格为100mg/囊。配方如下氧化苦参碱100克淀粉 85克淀粉浆8% 适量。
权利要求
1.氧化苦参碱在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氧化苦参碱在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新用途。该物质具有较好的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对PBK-HCV转染细胞中HCVRNA有选择性的抑制,体外毒性量与安全药效量范围较宽;氧化苦参碱治疗后,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HCV RNA转阴率为45.65%;氧化苦参碱对慢性丙型肝炎有较好的降酶效果,ALT复常率为52.17%;将氧化苦参碱用于制备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能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明显。
文档编号A61K31/4523GK1350848SQ00125890
公开日2002年5月29日 申请日期2000年10月3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0月31日
发明者王忠效, 吴同新, 陆伦根, 何志锋 申请人:上海绿谷伟业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