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亚微侵袭大脑内手术入路固定保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微侵袭神经外科在技术上尽管已相当成熟,但由于设备昂贵,费用高,不仅基层医院普遍开展不具现实性,即使在设备雄厚的三甲医院,对高压性脑出血,创伤性脑内血肿等手术适当症,也由于急救手术的特殊性,不能广泛应用成熟的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而血肿碎吸穿刺技术,尽管有微创优点,但由于难以有效清除血肿块,并且再出血率高,故大多数神经外科学者倾向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脑内血肿,该术式大脑皮质小切口在1cm以上,通过此口直视下清除血肿块。而在此常规侵袭过程中,电凝灼烧造成的脑组织细胞坏死、调亡、变性,手术过程中器械的反复刺激、牵拉等,造成的组织水肿均是术后偏瘫、癫痫、失语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手术开始时1cm的小切口因无限制措施,在术毕已扩大到3cm左右。
由上可见,在保留小骨窗开颅术直视下,操作优点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其侵袭程度是临床的客观要求。本实用新型即亚微侵袭大脑内手术入路固定保护器,即为此目的而设计。
本实用新型由固定保护壁和脑穿侵针两部分组成(其纵切面如
图1)。固定保护壁(如图2)体部1为空心筒状,檐部2为圆环状曲面,均由轻合金制成,厚度很小(足够薄),边缘不锐利(材料及厚度可参照气管套管之内管),壁管径为1~1.75cm,壁管高为0.75~2.25cm,建议选(壁径、壁高)分别为(1,0.75)、(1.25,1)、(1.5,1.5)、(1.6,2.0)、(1.75、2.25)的规格,以适应不同深度及大小的血肿;固定保护壁内表面镀有铬或其它光反射性能的材料,外檐跨度与壁管径相当或稍小,外檐为曲面,有平浅的光滑弧度,内围部的弧度略凸向上,而外圆部边缘翘起。脑穿侵针(如图3),由针头3,针茎4,针柄5组成。针头呈子弹头状,纵剖面(如图一)边缘曲线外凸光滑,针头高度为针茎外径的 左右,使之既有楔入渐进性,又防止血管刺破;针茎外径比固定保护壁内径略微小些,使之即能紧密相贴,又分合自如,针茎高度相当于壁管高度,针柄底部卡吻于园环状外檐的内围部。脑穿侵针,可为空心,以减轻重量,使穿侵时术者对阻力保持良好的感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充分利用脑组织的物理性态,本实用新型的侵袭为渐进式楔入。侵袭程度虽高于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但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的侵袭程度(即亚微侵袭性)并保留了后者可直视操作的最大优点,无须昂贵设备即实现降低侵袭度之目的。
2、固定保护壁到位后即形成对手术入路上正常脑组织创面的适度张力,限制了后者的渗血,增加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减少器械对入路创面碰撞的机会和刺激程度(P↓=F/S↑)。
3、手术入路正常脑组织在增加抗牵拉性同时,不失一定的整体活动度,便于必要时进一步调整显露角度。
4、保护壁内表面的光学性能增加了术区漫反射的光线密度,利于术区照明。(术者加戴额灯或额镜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照明)。
5、操作方便,急诊急救手术同样适用。
6、本实用新型适宜于深度在大脑表面下2.5cm以内的血肿,而大多数高血压性创伤性脑内血肿(30ml以上者)均不出此范围,另可适宜于脓肿及某些肿瘤并可减少手术入路的污染。
7、因成本低,减少患者费用。
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对生产设备无高难要求,符合国情。
应用方法步骤1、据CT定位,小骨窗开颅,骨窗面积能容纳本装置的外檐。
2、据文献方法定位并用普通脑穿刺针穿刺证实,在针路上以无针注射器注入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左右,于原路方向平缓推进本实用新型。
3、到位后留置固定保护壁,小心分离抽出穿侵针。
4、此后的手术过程需子母无影灯,细管吸引器,细电极双极电凝器,必要时术者加戴神经外科额灯或五管科额镜。(前述器械均不难获得)5、术毕重新套入穿侵针,然后一起平缓拔除固定壁,然后放入引流管。
权利要求1.本实用新型为大脑内部手术入路采用的集侵入、固定和保护功能于一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固定保护壁和脑穿侵针两部分组成,其中固定保护壁由体部和檐部组成,体部为空心筒状,檐部为圆环状曲面,固定保护壁体部之内径为1~1.75cm,体部之高度为0.75~2.25cm,体部内表面镀有铬或其它光反射性能的材料,檐部为曲面,有平浅的光滑弧度,由内围部和外圆部组成,内围部的弧度略凸向上,外圆部边缘翘起;脑穿侵针由针头、针茎和针炳组成,针头呈子弹头状,针头高度为针茎外径的 左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大脑内部手术入路采用的集侵入固定保护功能于一体的装置,由固定保护壁和脑穿侵针构成,具有侵袭性小,可直视操作性,良好的显露与照明性,适应于大脑内部大多数血肿以及脓肿及某些肿瘤。
文档编号A61B17/00GK2540913SQ0122502
公开日2003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01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1年5月30日
发明者张海鹏, 张蕴增, 杜长生, 刘勇, 于占祥, 郭军 申请人: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