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腹主动脉瘤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497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位腹主动脉瘤治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治疗同时累及双侧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医疗器械。
此器械是近年研制出的微创治疗动脉瘤的装置,其应用降低了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其机理就是用带膜的血管内支架送入血管瘤体内,将瘤体与血液隔开,消除瘤体破裂大出血的危险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压迫。目前国外商用产品有8种之多,国内尚无此产品,这类产品都不能应用于动脉瘤累及双侧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病例,应用范围局限,这种装置大致分为两大类1.整体式临床应用最多的是EVT装置,由主体及两肢体组成,两肢体与主体缝制在一起,主体放在腹主动脉,两肢体放在左右髂总动脉。其应用范围局限于肾动脉下、瘤体颈长度大于1.5厘米以上的腹主动脉瘤,且操作困难,费时,并有肢体扭曲引起髂动脉阻塞的严重并发症。2.组装式目前临床应用最多,代表性的有Vanguard graft,Talent graft,AneuRex graft及Excluder graft,他们同样由主体及两肢体组成,但主体与一侧肢体缝合在一起,另一肢体为独立结构,分两次植入动脉瘤体内。其应用范围同样局限于肾动脉下瘤颈大于1.5厘米的腹主动脉瘤。其操作方便,快速,准确,但有继发内漏导致治疗失败的并发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位腹主动脉瘤治疗装置,它通过特制输送系统,同时植入双侧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内人造血管的带膜内支架,治疗累及双侧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腹主动脉瘤。
本实用新型有主体(1)和输送系统(10)组成,主体(1)植入输送系统(10)内。主体(1)以镍钛网状记忆合金为骨架(2),内覆一层涤纶织物或聚四氟乙烯(3),主体(1)上部有可扩张聚四氟乙烯的左肾动脉侧肢(4)、右肾动脉侧肢(5)、腹腔动脉侧肢(6)与肠系膜上动脉侧肢(7),在主体(1)两侧有不透X线的平行标识物(8),为主体(1)在瘤体内确切定位提供引导,主体(1)上部有倒刺(9),起与正常动脉壁的固定作用。输送系统(10)由外鞘(11)、主体(1)、内芯(12)、左肾动脉导引钢丝(13)及左肾动脉侧肢(4)输送导管(14)、右肾动脉导引钢丝(15)及右肾动脉侧肢(5)输送导管(16)、腹腔动脉导引钢丝(17)及腹腔动脉侧肢(6)输送导管(18)、肠系膜上动脉导引钢丝(19)及肠系膜上动脉侧肢(7)输送导管(20)、固定柄(21)及回缩柄(22)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主体(1)送入治疗的确切位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抗张力强、操作简便,该装置不受左右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影响,并能消除或明显降低装置固定后移位转而引起继发内漏并发症,明显扩大了带膜内支架的应用指证。


图1为腹主动脉瘤治疗复合体纵剖面示意图。
图2为腹主动脉瘤治疗复合体输送系统纵剖面示意图。
下面结合上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根据动脉瘤瘤体长度、正常腹主动脉、左右肾动脉、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内径设计出主体(1),然后植入输送系统(10),根据主体(1)两侧不透X线的平行标识物(8)正确的送入动脉瘤体内,首先分别将左肾动脉导引钢丝(13)、右肾动脉导引钢丝(15)、腹腔动脉导引钢丝(17)、肠系膜上动脉导引钢丝(19)送入相应动脉;然后一手固定输送系统的固定柄(21),另一手回缩输送系统的回缩柄(22)释放主体(1);再沿上述导引钢丝将左肾动脉侧肢(4)输送导管(14)、右肾动脉侧肢(5)输送导管(16)、腹腔动脉侧肢(6)输送导管(18)及肠系膜上动脉侧肢(7)输送导管(20)送入左右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用球囊扩张主体(1)上部,使倒刺(9)更有效的固定在主动脉壁上;根据造影显示决定是否进一步扩张左肾动脉侧肢(4)、右肾动脉侧肢(5)、腹腔动脉侧肢(6)与肠系膜上动脉侧肢(7)。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同时累及双侧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高位腹主动脉瘤治疗装置,其特征是由带有可扩张聚四氟乙烯的左肾动脉侧肢(4)、右肾动脉侧肢(5)、腹腔动脉侧肢(6)与肠系膜上动脉侧肢(7)的主体(1)和输送系统(10)组成,输送系统(10)内含有内芯(12)、左肾动脉导引钢丝(13)及左肾动脉侧肢(4)的输送导管(14)、右肾动脉导引钢丝(15)及右肾动脉侧肢(5)的输送导管(16)、腹腔动脉导引钢丝(17)及腹腔动脉侧肢(6)的输送导管(18)和肠系膜上动脉导引钢丝(19)及肠系膜上动脉侧肢(7)的输送导管(20),主体(1)植入输送系统(10)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治疗同时累及双侧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医疗器械,它主要由带有左肾动脉侧肢、右肾动脉侧肢、腹腔动脉侧肢与肠系膜上动脉侧肢的主体和输送系统组成,输送系统内含有内芯及各种侧肢的输送导管,主体植入输送系统内。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抗张力强、操作简便,该装置不受左右肾动脉、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影响,并能消除或明显降低装置固定后移位转而引起继发内漏并发症,明显扩大了带膜内支架的应用指证。
文档编号A61M29/00GK2492206SQ0124609
公开日2002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22日
发明者李钦传 申请人:同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