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8398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一次性采血袋。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一次性采血袋,其主要结构包括储血袋、连接管、控制器、穿刺针头等。这种结构的采血袋在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细菌污染。采血穿刺时,穿刺针头的短暂暴露,穿刺时带入的皮肤碎片,可能导致细菌污染物进入储血袋,造成血液污染。因细菌污染造成的输血反应占各类输血反应的2%。二是采血袋上采血管内标本溶血问题。采血袋上采血管内标本溶血问题一直是困扰许多血站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传统的方法是,血液采集完毕,将血袋举起,将穿刺针头插入事先准备好的、带有抗凝剂的塑料试管中,留取4ml检测标本后,热合封闭采血管留给医院做交叉配血和检测标本。采血管长度约60cm,总容量约10ml左右,挤出4ml后,采血管内尚存约6ml没有抗凝剂的血液,在贮存6~8天后,即发生溶血而影响交叉配血和血清学检验。三是不方便标本的留取及运输,易造成二次污染。特别是随着血液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核酸检测将逐渐取代现有的检测方法,为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标本的留取需封闭无菌,现有一次性采血袋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一次性采血袋在使用中易出现细菌污染、采血袋上采血管内标本溶血、不方便标本的留取及运输。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以现有一次性采血袋结构为基础,包括储血袋、连接管、穿刺针头,连接管包括前部连接管和后部连接管,二者通过三通连接器连接,三通连接器的另一路经附属袋连接管连接附属袋,后部连接管和附属袋连接管上分别设有流量控制器。
附属袋与附属袋连接管为整体结构,附属袋上设有排空管。
附属袋的容量为30-50毫升。
流量控制器采用管路夹结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中将开始采集的10~20ml血液放入附属袋内,附属袋内预留有血液保养液,然后关闭附属袋连接管上的管路夹,打开采血袋管路上的管路夹采血液,可有效防止细菌污染的发生。血液采集结束后,将血袋举起,打开附属袋连接管上的管路夹将采血管内血液挤入附属袋内,关闭管路夹,采血袋连接管内留下的即为带有血液保养液的血液标本,可有效防止标本溶血的发生。挤入附属袋内的血液中当做血站血液检测标本使用,热合封闭后,贴上条形码剪下,即方便标本的留取和运输又可有效防止血液溅出,减少二次污染,符合核酸检测时标本留取需封闭无菌的要求。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参照附图,图中1是储血袋,储血袋1与长度为45厘米的后部连接管2连接,长度为15厘米的前部连接管5与穿刺针头6连接,后部连接管2与前部连接管5通过三通连接器4相连,三通连接器4的另一路经附属袋连接管7连接预留有血液保养液的附属袋9,附属袋9与附属袋连接管7为整体结构,附属袋上设有排空管10,附属袋的容量为50毫升,前部连接管5、附属袋连接管7上分别设有流量控制器3、8,流量控制器采用管路夹结构。
实施例二,附属袋的容量为30毫升,其他结构同实施例一。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包括储血袋(1)、连接管、穿刺针头(6),其特征在于连接管包括前部连接管(5)和后部连接管(2),二者通过三通连接器(4)连接,三通连接器(4)的另一路经附属袋连接管(7)连接附属袋(9),后部连接管(2)和附属袋连接管(7)上分别设有流量控制器(3)、(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附属袋(9)与附属袋连接管(7)为整体结构,附属袋(9)上设有排空管(10)。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附属袋(9)的容量为30-50毫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其特征在于所说的流量控制器(3)、(8)采用管路夹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一次性塑料采血袋,用以解决现有一次性塑料采血袋存在的细菌污染、采血袋上采血管内标本溶血、不方便标本的留取及运输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以现有一次性塑料采血袋结构为基础,增设一附属袋及其流量控制器。本实用新型用于采血具有防止细菌污染,避免采血袋上采血管内标本溶血,方便标本的留取及运输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J1/10GK2593738SQ02295778
公开日2003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2年12月30日
发明者张春来, 谷彦霞, 杨振中 申请人:谷彦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