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41956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对于治疗慢性咽炎、喉炎,引起的咽喉肿痛等具有疗效显著的一组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明是以中草药的原料,经过先进设备和工艺制备方法加工处理而成的纯中药制剂。
慢性咽炎,慢性喉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于成年人,具有病程较长,一般都在两个月以上,症状顽固,迁延难愈,短期治疗难于见效。给人们特别是教师、演员、播音员等职业性用嗓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痛苦。因此积极研究防治上述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其病因复杂难于确定。概括来说,其形成多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邻近器官病灶刺激如鼻窦炎、扁桃体炎、鼻咽炎、气管炎等,烟酒过度,粉尘及有害气体刺激,职业性发声过度,并与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便秘、心脏病,肾炎、肝硬化等到引起局部末稍循环障碍有关。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应用抗菌或抗炎药物,如局部喷涂2%碘甘油、5%强蛋白银液、10%弱蛋白银液、2.4%硫酸铜液、1%硫酸锌液,庆大霉素+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口含碘含片,杜灭芬含片,复方硼砂液含濑等。上述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效果仅能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西医治疗不能标本兼治。因此研究疗效确切,标本兼治,辩证施治的系列化中药组方制剂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15-135份 地黄115-135份麦冬65-85份黄芩40-60份 牡丹皮65-85份赤芍65-85份川贝母65-85份 泽泻65-85份 薏苡仁65-85份石斛65-85份 僵蚕40-60份 薄荷20-30份胖大海40-60份 蝉蜕40-60份 木蝴蝶40-60份甘草20-30份上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25份 地黄125份 麦冬75份黄芩50份牡丹皮75份 赤芍75份川贝母75份 泽泻75份薏苡仁75份石斛75份僵蚕50份薄荷25份胖大海50份 蝉蜕50份木蝴蝶50份甘草25份上述的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述的剂型。
上述的剂型为丸剂、片剂、胶囊。
上述的剂型为丸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分别炒至发黄,备用;(2)、将十六味中药全部粉碎成细粉,过100-120目筛,混合均匀,每100份细粉末与炼蜜35-50份和适量的纯化水拌匀,混合、搅拌均匀、炼药、出条、搓丸、干燥、筛选丸等工序过程,制成丸粒。
上述的剂型为片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
(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发黄,备用;(2)、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的细粉,备用;(3)、将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05-1.10时,在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4)、除川贝母、牡丹皮、黄芩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0-1.05时,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步骤(3)中的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浸膏,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步骤(2)制备的川贝母、牡丹皮细粉及辅料制粒,压制成片,包薄膜衣,即得。
上述的剂型为胶囊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发黄,备用;(2)、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的细粉,备用;(3)、将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05-1.10时,在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4)、除川贝母、牡丹皮、黄芩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0-1.05时,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步骤(3)中的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15-1.20,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步骤(2)制备的川贝母、牡丹皮细粉混匀,制粒,烘干,装入胶囊,即得。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其优点如下具有组方严谨,配伍科学,疗效显著,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见效明显,愈后不易复发,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本发明组方从工艺理论上改变了古老的传统中药煎服方法,运用现代制药设备,根据配方的现有特性,以严谨的工艺制备方法,通过对药材的炮制,配方处理,采取粉碎,部分药材提取以现有的工艺技术,最终制成便于控制其质量标准检测,服用方便,质量可靠,药物性能稳定,疗效显著,临床使用可靠,无药品依赖性的中药口服制剂。
四、具体实施例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中医“辩证论治”原则,结合临床用药习惯及治疗基础,在临床验方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研究,参考现代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为依据治疗选用本发明的药物组方。
本发明组方各味药的药性为1、玄参为玄参科植物玄参的干燥块根。
性味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味苦甘咸、质润性寒、归肺胃肾,为清凉滋润解散之品,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阳毒脱疽,阴虚肠燥便秘。
2、地黄为玄参科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
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性能特点清热生津、凉血、止血。应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3、麦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或大叶麦冬的干燥块根。
性味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润苦泄微寒清热,为滋养清润之品。既善润肺益胃,养阴生津,又能清心除烦,并兼润肠。
4、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部根。
性味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寒清泄燥湿,主归肺与大肠,兼归胃与肝胆。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肺与大肠之火,除上中焦湿热,兼入血分而凉血,清热等。用于热病烦渴、肺热咳喘、少阳寒热,咽痛、目赤、痈肿。
5、牡丹皮为毛莨科植物牡丹的干燥根皮。
性味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热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还兼退虚热,透阴分伏热。有凉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之特点。
6、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芍药的干燥根。
性味苦、微寒。归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苦而微寒,专入肝经,为清泄行散之品。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
7、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等的干燥地下鳞茎。
性味甘、苦、微寒。归肺、心经。
性能特点本品性凉而甘,为清润之品,既能清肺化痰,又能润肺止咳,为肺燥,虚劳咳嗽多用,亦有清热散结之功。
8、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干燥块茎。
性味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淡性寒,归肾与膀胱经,即善渗利水湿,又能清泄肾与膀胱之热,故善治下焦湿热及水肿兼热之证。
9、薏苡仁(炒)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
性味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淡微寒,生用渗利清热,兼除痹排脓,水湿兼热者宜投。
10、石斛为兰科植物环草石斛及金钗石斛等的新鲜或干燥茎。
性味甘、微寒。归胃、肾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凉,入胃善养胃阴、生津液,入肾善滋肾阴,清虚热。此外,还能明目、强腰。
11、僵蚕(麸炒)为蚕蛾科动物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僵化虫体。
性味咸、辛、平。
性能特点僵蚕性平兼能化痰,以治肝风或痰热惊痫抽搐为宜,又能祛风止痛,解毒散结,治头痛、咽痛、风疹、疔肿,丹毒等症。
12、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性味辛、凉。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凉,气味芳香,质轻上浮,疏泄清利,入肺肝既善散上焦风热而清利头目与咽喉,又能透发疹毒和疏肝。
13、胖大海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甘、寒。
性能特点清宣肺气,清肠通便。用于肺热声哑,痰热咳嗽等。
14、蝉蜕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性味甘、寒。归肺、肝经。
性能特点本品甘寒质轻,疏散清透解痉,功在肺肝二经。且于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音哑咽痛。
15、木蝴蝶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干燥成熟种子。
性味苦、甘、凉。归肺、肝、胃经。
性能特点具有清肺利咽,疏肝和胃之功,用于肺热咳嗽,喉痹、音哑,肝胃气痛等。
16、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性能特点本品性平味甘,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平喘,解毒。
根据中医临床辩证机理综述,肺主气而根于肾,肾主水,而肺为水之上源,由于虚劳,气阴两伤,劳伤肺肾,津液不足,虚火上炎,导致阳气低下,阴病反阳声门音带弛纵闭合不能。
本发明的药物组方中以生地、玄参、石斛滋养肺胃,兼顾其肾,以开水谷之源,阴虚生热,气虚生湿,辅以川贝母、胖大海、薏苡仁祛风胜湿化痰,佐以牡丹皮凉血活血,使以薄荷、木蝴蝶引经利咽,诸药共用旨在滋润清音,平时服用“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之效能。全方16味中草药具有养阴清肺,化痰利咽。用于阴虚肺热而致的咽喉肿痛,慢性咽炎、喉炎。
本发明组方由16味中草药成份组成,采用先进的中药加工设备,以严谨的工艺制作手法,制成便于控制其质量标准检测,便于携带运输方便的纯中药口服制剂。
本发明经西安医科大学药理,药效学毒理实验证明;该药具有抑菌、抗炎、镇痛作用,有促进消化,促进小肠推进作用的药理作用。通过急、慢毒性实验证明,该药对肝,肾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无明显改变,在灌胃给药大白鼠一至二周的急性毒性中其LD50大于168/kg,慢性毒性实验中未发现任何毒性反应。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理法方药既符合中医对慢性咽炎、喉炎的认识,同时又具有实践经验特色及临床试验基础,还具有现代中药药理实验基础研究,其组方是合理的,该发明研究达到国内同类药物研究科技之领先,填补了国内研究咽喉病在治疗选用系列中药制剂中的一项空白。
为了更进一步表明本发明慢性咽炎、喉炎的临床疗效,下面列举一些临床数据和病例。
本发明,经西安市中心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西安市红会医院等单位临床298例患者中,本发明对慢性咽炎,喉炎的治愈率为24.2%,显效率为34.6%,有效率为30.9%,总有效率为89.7%。
说明本发明临床疗效显著,一至二个周期用药后可恢复嗓音达到愈合治疗效果。
典型病例
1、冉淑珍,女,32岁,西安铁路局客运段,播音员,患慢性喉炎,每天早晨声哑,易倦,咽干,双侧声带灰白色,粘膜稍呈粗糙,杓间部闭合不全,服“本发明”10天后,自感效果明显,用声顺利,喉像同前。
2、王和民,男,31岁,宝鸡石坝河公社,农民,声哑两月余,用声易倦,有时失声,双侧声带呈灰红色,边缘粘膜肥厚,尚平整,声门呈长型裂隙,服“本发明”15天,发声基本恢复正常,声带呈灰白色,粘膜光滑,声门闭合好。
实施例1玄参115g 地黄115g麦冬65g 黄芩40g牡丹皮65g 赤芍65g 川贝母65g 泽泻65g薏苡仁(炒)65g 石斛65g 僵蚕(麸炒)40g 薄荷20g胖大海40g 蝉蜕40g 木蝴蝶40g 甘草20g生产丸剂的工艺制备方法如下步骤将以上十六味通过炮制配方处理全部粉碎成细粉,过100目筛,混合均匀,每100g细粉末与炼蜜35-50g和适量的纯化水拌匀,混合、合坨、炼药、出条、搓丸、采用微波远红外烘干设备,温度控制在60-80℃干燥,所干燥的丸粒通过标准罗网筛丸等工序过程,制成检验合格的丸粒,称得每10粒重1克,即每瓶装36克或360粒装的成品。
实施例2玄参250g生地黄250g 麦冬150g黄芩100g赤芍150g牡丹皮150g 泽泻150g川贝母150g石斛150g胖大海100g 薄荷50g 薏苡仁(炒)150g甘草50g木蝴蝶100g 蝉蜕100g僵蚕(麸炒)100g生产胶囊的工艺制备方法如下步骤以上十六味,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细粉,备用;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80℃),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其余十三味,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0-1.05(60℃),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80℃),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川贝母及牡丹皮细粉混匀,制粒,烘干,装入胶囊,共制成1000粒,即得。
实施例3玄参135g 地黄135g 麦冬85g 黄芩60g牡丹皮85g 赤芍85g 川贝母85g泽泻85g薏苡仁(炒)85g 石斛85g 僵蚕(麸炒)60g薄荷30g胖大海60g 蝉蜕60g 木蝴蝶60g甘草30g生产片剂的工艺制备方法如下步骤以上十六味,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细粉,备用;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80℃),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其余十三味,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0-1.05(60℃),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80℃)的浸膏,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川贝母及牡丹皮细粉及常用辅料制粒,压制成片,包薄膜衣,即得。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15-135份地黄115-135份 麦冬65-85份黄芩40-60份 牡丹皮65-85份 赤芍65-85份川贝母65-85份泽泻65-85份 薏苡仁65-85份石斛65-85份 僵蚕40-60份 薄荷20-30份胖大海40-60份蝉蜕40-60份 木蝴蝶40-60份甘草20-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是由下述的重量配比的原料制成的药剂玄参125份 地黄125份 麦冬75份黄芩50份牡丹皮75份赤芍75份川贝母75份 泽泻75份 薏苡仁75份石斛75份僵蚕50份 薄荷25份胖大海50份 蝉蜕50份 木蝴蝶50份甘草25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剂是任何一种药剂学上所述的剂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丸剂、片剂、胶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丸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分别炒至发黄,备用;(2)、将十六味中药全部粉碎成细粉,过100-120目筛,混合均匀,每100份细粉末与炼蜜35-50份和适量的纯化水拌匀,混合、搅拌均匀、炼药、出条、搓丸、干燥、筛选丸等工序过程,制成丸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片剂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发黄,备用;(2)、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的细粉,备用;(3)、将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05-1.10时,在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4)、除川贝母、牡丹皮、黄芩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0-1.05时,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步骤(3)中的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15-1.20的浸膏,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步骤(2)制备的川贝母、牡丹皮细粉及辅料制粒,压制成片,包薄膜衣,即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剂型为胶囊的制备方法的工艺步骤如下(1)、将僵蚕麸炒,薏苡仁用文火炒至发黄,备用;(2)、取川贝母、牡丹皮粉碎成100-120目的细粉,备用;(3)、将黄芩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加沸水10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水8倍量,煎煮1小时,合并三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05-1.10时,在80℃时加稀盐酸试液,调PH1.0-2.0,保温1小时后,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物加6倍量的水,以(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0-7.5,搅拌使其充分溶解,滤过,滤液备用;(4)、除川贝母、牡丹皮、黄芩外的其余十三味药材,第一次加水12倍量,浸泡1小时,加热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10倍量,加热煎煮1小时,合并两次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60℃、相对密度为1.00-1.05时,冷却至40℃,加乙醇使醇含量达60%,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上述步骤(3)中的黄芩提取液,减压浓缩至温度为80℃、相对密度为1.15-1.20,喷雾干燥,所得药粉与步骤(2)制备的川贝母、牡丹皮细粉混匀,制粒,烘干,装入胶囊,即得。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慢性咽喉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慢性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其病因复杂难于确定,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局部应用抗菌或抗炎药物,但其治疗方法疗效均不显著,效果仅能达到减轻症状的作用,西医治疗不能标本兼治。本发明的药物组方中以生地、玄参、石斛滋养肺胃,兼顾其肾,以开水谷之源,阴虚生热,气虚生湿,因而其具有养阴清肺,化痰利咽,用于治疗阴虚肺热而致的咽喉肿痛,慢性咽炎、喉炎。本发明组方严谨,配伍科学,疗效显著,能更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疗效,见效明显,愈后不易复发,临床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11/00GK1453017SQ0310805
公开日2003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21日
发明者黄小华, 傅彬, 赵彤 申请人: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