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针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4032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安全针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针筒,特别指药剂注射完后,注射针受低压吸引而迅速被回收于内筒体中的安全针筒。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一般传统针筒7包括表面有刻度、供容置药剂的外筒体72,外筒体72前端有一开口,让针座730里形成有内螺纹(图未示)的针组件73从外筒体72前端螺合,注射针731的后端穿过针座730里,使前端暴露在外筒体72前。外筒体72后端形成有一截面积较大的开口724,前端组装有一可挠性橡胶塞部743的推杆74是从外筒体72后端开口724穿入,塞部743外径稍大于外筒体72后端开口724和筒身内径,自后向前推挤推杆74时,塞部743可完全封闭外筒体72后端开口724,把吸入外筒体72里的药剂从注射针731前端挤出。
注射完后,医护人员需在匆忙中把针套从针筒7前端套在注射针731外,一旦不慎,就会误把两者错开而被刺伤,更因注射针731已接触病患血液,使被刺伤的医护人员长期笼罩在感染爱滋、B型肝炎等病毐感染型疾病的阴影下。
所以医疗器材业者致力于「安全针筒」的设计,让医护人员在完成注射后,不必冒着被针扎的危险善后,而可安全地将尖锐的针头收拾妥当。图2A及图2B是美国第5,395,337号专利所示的安全针筒8,其外筒体82前端塞有一夹具824,供夹制针座830,而一封闭体85是通过具有导角的肋环850卡制在内筒体84前端,并受一弹簧86的向后拉力,当操作人员注射完毕后,持续用力推内筒体84前进,将推开外筒体82前端的夹具824,释放针座830和注射针831;肋环850也被破坏而让封闭体85受弹簧86拉力后缩,连针组件83一同弹回内筒体84中。
然而,若考量1cc或2cc容量的针筒,要在直径仅数毫米的外筒体82内,沿筒身将一夹具824由后侧不偏不倚送至前端,并以正确角度精密地设置在正确位置;直径更小的内筒体84中,更需自后至前贯设一弹簧86,后端固定在内筒体84后端底部、并拉伸弹簧86而把前端固定结合至封闭体85。如此复杂且精密的组装过程,无疑使得针筒价格暴涨,完全不符合实际市场的价格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供一通过内筒体内部的低压吸引作用,使针组件可自动被迅速隐藏于内筒体中的安全针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操作便利,能有效防止操作人员遭注射针刺伤受到感染的安全针筒。
根据以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针筒,包括一外筒体、一可挠性承座、一针组件、一内筒体及一可挠性封闭体。外筒体具有一中空筒身,其形成有一前端开口及一后端开口,前端开口面积小于后端开口面积,及一结合座形成于中空筒身前端内,使前端开口贯穿结合座。可挠性承座卡制于外筒体内且设于结合座上,承座中形成有一前后走向的通孔。针组件具有一后端形成有一开孔的针座本体及一穿设于针座本体的注射针,针组件可脱离地组设于外筒体前端内,使针座本体设置于承座通孔内而抵靠于结合座,及注射针贯穿结合座而从外筒体前端开口伸出。内筒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以及一中空筒身形成于此前端与后端之间,内筒体前端形成有一面积大于针座本体外径的穿孔,及内筒体内壁面接近其前端形成有一径向收敛部,内筒体设于外筒体内,可在内筒体前端趋近承座的一位置及内筒体前端远离承座的一位置之间移动。可挠性封闭体抵接紧迫于内筒体的径向收敛部而封闭内筒体前端的穿孔,使内筒体筒身内封存一低于外部的气压。当内筒体前端趋近承座至一预定距离时,封闭体结合针座本体,而内筒体推抵承座,以解放针座本体与承座间的结合,且封闭体受针座本体的一反作用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与内筒体的结合,封闭体及针组件即受到内筒体筒身内的低压吸引而缩回内筒体中。


图1是一种现有针筒的立体示意图;图2A是一种现有安全针筒的剖视示意图;图2B是图2A安全针筒使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封闭体与针组件的联结关系;图3A是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B是图3A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剖视放大示意图,说明外筒体与针组件的结合关系;图3C是图3A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剖视放大示意图,说明内筒体与封闭体的结合关系;图3D至图3G是图3A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从注射至针组件被吸回内筒体的过程中,各元件相关位置变化关系;图4A至图4E是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从注射至针组件被吸回内筒体的过程中,各元件相关位置变化关系;图5A至图5D是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从注射至针组件被吸回内筒体的过程中,各元件相关位置变化关系;图6是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注射时各元件相关位置关系;图7A至图7D是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从注射至针组件被吸回内筒体的过程中,各元件相关位置变化关系;图8是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注射时各元件相关位置关系;图9A至图9B是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注射至注射完成各元件相关位置变化关系;图10是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示意图,说明注射时各元件相关位置关系;图11A是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1B是图11A第九较佳实施例的部份剖视放大示意图,说明内筒体与封闭体的结合关系;图11C是图11A第九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放大示意图,说明注射完成时各元件相关位置关系;图12是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视放大示意图,说明注射时各元件相关位置关系。
图中符号说明2 外筒体3 针组件4 内筒体5 封闭体6 倒U型橡胶元件 7 针筒8 安全针筒 20中空筒身21外筒体前端22外筒体后端24承座 30针座31注射针40中空筒身41内筒体前端42内筒体后端43活塞件44径向收敛部45尾盖 51接合部52塞部 52′ 中空塞部53碗状气密部60穿孔72外筒体73针组件74推杆 82外筒体
83针组件 84内筒体85封闭体 86弹簧210、210′前端开口212 结合座 220 后端开口240 通孔241 倾斜面300 开口301 针座前段302、302′针座本体303 卡缘304 钩件410、420 穿孔451 颈部452 基板510、510′盲孔520 塞部520′ 塞部前端521 椭圆形体塞件522 塞部前端523 环状开口724 开口730 针座731 注射针743 橡胶塞部824 夹具830 针座831 注射针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前述以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优点,在以下配合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
如图3A及图3D所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安全针筒包含一外筒体2、一装设于外筒体2前端的针组件3、一可脱离地组设于外筒体2里的内筒体4,以及一用以封闭内筒体4前端的可挠性封闭体5。
外筒体2具有长向的中空筒身20,筒身前端21和后端22分别形成与筒身20连通的开口210、220,后端开口220的截面积稍大于内筒体4,让内筒体4由此插进外筒体2里,一结合座212设于筒身前端21内,使开口210贯穿结合座212。结合座212可与筒身20一体成形或设于筒身前端21内的一独立部件。前端开口210的截面积则比后端开口220、筒身内径和内筒体4的截面积都小。外筒体2内壁面的内径和后端开口220近似相等,使外径稍大于此一内径的一可挠性承座24可以从外筒体2后端开口220被推抵进入,而被卡制在外筒体筒身20里、与外筒体前端21间隔一预定距离的位置,可挠性承座24中形成有一前后走向的通孔240。
针组件3包括一中空针座30及一穿设于针座30的注射针31,针组件3可脱离地组设于外筒体2的可挠性承座24处,让注射针31前端穿经结合座212而从外筒体前端21的开口210穿出。
内筒体4具有一和外筒体2同方向延伸的中空筒身40,筒身40前端41形成有一截面积大于针座30的穿孔410,并且把封闭体5设置在内筒体4前端形成穿孔410的内壁处,使内筒体筒身40形成一封闭空间。要吸取注射药剂时,内筒体4在外筒体2筒身20里,从内筒体4前端41接近承座24的位置,借助一尾盖45将内筒体4向后拉往远离承座24的位置;注射时,则推压内筒体4尾盖45,使内筒体4往前滑向趋近外筒体2的承座24的位置,缩减内筒体4前端41和外筒体2的承座24间的距离,把药剂挤出。当然,为保持内筒体4在外筒体2里进退时的气密状态,内筒体41筒身40上可以环设一可挠活塞件43。
为说明起见,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针座30结合到外筒体2的承座24的结构如图3B所示,针座30具有一本体302以及外径大于本体302的卡缘303,针座30后端形成有一开口300。针座本体302的截面积可等于或稍大于外筒体2前端的结合座212截面积。承座24中则形成有内径略小于针座本体302的通孔240,承座24的后侧则略呈一斜面241。当针座30塞入承座24的通孔240时,针座本体302外表面会被承座24形成通孔240的壁面径向夹制迫紧,使针座30被固定在承座24处,而针座卡缘303略被收纳于承座24通孔240内,使针座本体302后端与承座24后侧略呈一斜面。针座30与承座24结合后,进入外筒体2的后端开口220,再被推入外筒体2的前端。此时,针座本体302前端抵接外筒体2前端21的结合座212。由于针座本体302抵接于外筒体2前端的结合座212,两者形成较大接触面积,可提供针组件3固定至外筒体2前端的稳定度,尤其当针筒容量为1cc或2cc容量时,此一结合座212的设计更可有效提供针组件3与外筒体2前端相结合的稳定度。
至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封闭体5和内筒体4的结合,就如图3C所示,在内筒体4内壁面从前端向后形成有延伸一预定距离的径向收敛部44,而且在本例中,内筒体后端42也形成有一穿孔420,内筒体4更包含一用以封闭后端穿孔420的尾盖45。尾盖45具有一基板452,及一延伸自基板452且可伸入内筒体4筒身40的颈部451,颈部45 1的外径则略大于内筒体4后端穿孔420的内径。封闭体5具有一塞部52,和一从塞部52前端向前延伸一预定距离的接合部51。塞部52更向后延伸出一碗状气密部53。封闭体5的塞部52的外径小于内筒体4后端穿孔420,以经过后端穿孔420进入筒身40,塞部52的外径又略大于内筒体4的径向收敛部44内径,使封闭体5在内筒体4内筒身里前进到接近前端41处,塞部52会被内筒体4的径向收敛部44夹制迫紧,封闭体5就此被固定在接近内筒体前端41的位置,而封闭内筒体4前端穿孔410。随后,对内筒体筒身40抽气,使其内部构成低于外界气压的一低压状态,而用气密的尾盖45封闭内筒体后端开口420。内筒体4前端的外壁更套设有一可挠性活塞件43,其外径略大于外筒体筒身20内径。
可挠性封闭体5的接合部51是以一中空锥状从塞部52向前延伸,外径逐渐从后向前缩减,到接合部51前端时,形成一内径略小于针座卡缘303的盲孔510,盲孔510中,更形成有一向前突起520。如图3D所示,其将内筒体4与外筒体2结合,而形成如图所示的结构。如图3E所示,当内筒体前端41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接合部51形成盲孔510的端部套合到针座卡缘303,突起520进一步封闭针座30的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针座30的本体302受到外筒体前端21的结合座212的抵制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24形成通孔240的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而使结合座212穿入承座24的通孔240,针座30和承座24间的结合因此被解开。
随后如图3F,因为针座本体302原本就受到外筒体前端21形成的结合座212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内筒体筒身40里的低压状态就此被释放,通过碗状气密部53之助,空气无法轻易由塞部52与内筒体4间的缝隙流入筒身40,故在内筒体4筒身40里的负压吸引作用下,如图3G,已结合成一体的针组件3与封闭体5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降低操作人员遭注射针31刺伤而受感染的风险。
如图4A至图4E所示,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处在于封闭体5的接合部51较长,且内筒体靠近外筒体承座24时,其接合部51可内缩以适当挟持针组件3。如图4A所示,封闭体5具有塞部52与接合部51,因塞部52的外径略大于径向收敛部44的内径,所以径向收敛部44可夹制迫紧塞部52。径向收敛部44的前端则如图中所示略为外扩,故未接触到接合部51。所以,如图4B所示,当内筒体4趋近承座24时,接合部51将会因接触到针座30与承座24而受到挤压弯曲。而当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如图4C所示,持续受到挤压的接合部51,将可因径向收敛部44外扩的构造而产生的空间,而在内筒体4与承座24紧密接触时,被挤压容纳于径向收敛部44之间。此时接合部51前端突起520抵入针座本体302后端开口300而封闭开口300,并且接合部51受到针座卡缘303推抵外扩,而扣住针座卡缘303,进而使封闭体5与针组件3结合在一起。如图4D所示,针座30受到外筒体2前端结合座212的阻挡不能前进,而承座24持续相对于针座30前进。所以当内筒体4持续推挤承座24时,将使得针座30和承座24间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如图4E所示,在内筒体4持续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故在内筒体筒身40里的负压吸引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针组件3及封闭体5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当然,熟悉本发明技术者可以轻易理解,承座的结构、封闭体和针座对应的结构、封闭体组装到内筒体里的方式都不限制于上述实施例,如图5A到图5D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例所示,其中相同的元件都以相同的标号标示,不再赘述,其中一具有一穿孔60的倒U型橡胶元件6放置于承座24的通孔240内,并夹紧于承座24与针座本体302′之间,使倒U型橡胶元件6的底面与承座24的后侧结合,使注射针31出口突出于倒U型橡胶元件6,并且倒U型橡胶元件6的外径略大于内筒体4内径。注射针31后端穿出针座本体302′,并且通过倒U型橡胶元件6的穿孔60,而突出于穿孔60。倒U型橡胶元件6的穿孔60内径略小于注射针31外径,使注射针31可被倒U型橡胶元件6夹制。封闭体5的对应构造亦配合变化,其中塞部52的前端520′略呈一弧面,但不限于弧面,以紧密贴合倒U型橡胶元件6的底面。如图5B所示,内筒体4在接近外筒体2前端至一预定距离时,封闭体5的前端520′贴合倒U型橡胶元件6的底面,并且注射针31刺入封闭体的塞部52而封闭针孔,并使针组件3、倒U型橡胶元件6及封闭体5结合在一起。如图5C所示,借助持续推内筒体4,使内筒体4在接近外筒体2前端,持续推内筒体4,使承座24受挤压往下滑,同时针座本体302受结合座212的阻挡,产生反作用力将封闭体5推离内筒体4前端开口,进入内筒体4内,此时与封闭体5结合的倒U型橡胶元件6亦进入内筒体4前端开口内,再持续推内筒体4,使倒U型橡胶元件6进入内筒体4内部,进而成为活塞功能。受内筒体4内部低压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封闭体5、倒U型橡胶元件6及针组件3被吸入内筒体4中。于是如图5D所示,借助内筒体4里的低压,把结合一体的针组件3、倒U型橡胶元件6及封闭体5吸入内筒体筒身40中。
如图6所示,本发明第四较佳实施例不同于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处在于外筒体2的前端21构造的变化,外筒体前端21形成有一开口210对应注射针31,使注射针31从外筒体前端21伸出。当内筒体4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注射针31后端刺入封闭体5的前端520,使封闭体5、倒U型橡胶元件6及针座3结合在一起;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时,针座本体302前段受到外筒体2前端开口210′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通孔240内壁脱离卡制倒U型橡胶元件6及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针座本体302前段处,倒U型橡胶元件6及针座30和承座24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因为针座本体302前段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开口210的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而在内筒体4筒身40里的负压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封闭体5、倒U型橡胶元件6及针组件3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图7A至图7D为本发明第五较佳实施例,其不同于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处在于封闭体5的构造变化,如图7A所示,其中封闭体5的接合部51前端所形成的盲孔510′内设有一椭圆形体塞件521。如图7B所示,当内筒体4前端41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接合部51形成盲孔510′的端部套合到针座卡缘303,椭圆形体塞件521进一步封闭针座30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接合部51即扣住针座卡缘303,使封闭体5与针组件3结合在一起,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如图7C所示,针座本体302受到外筒体2前端结合座212的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24形成通孔240的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外筒体前端21,针座30和承座24间的结合因此被解开。随后如图7D所示,因为针座本体302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的结合座212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故在内筒体筒身40里的负压吸引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针组件3、椭圆形体塞件521及封闭体5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图8为本发明第六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五较佳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外筒体2的前端21构造的变化,外筒体前端21形成有一开口210′对应注射针31,使注射针31从外筒体前端21伸出。当内筒体4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接合部51形成盲孔510′的端部套合到针座卡缘303,椭圆形体塞件521进一步封闭针座30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时,针座本体302前段受到外筒体2前端开口210′的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通孔240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针座本体302前段处,针座30和承座24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因为针座本体302前段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开口210的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椭圆形体塞件521及封闭体5,迫使两者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而在内筒体4筒身40里的负压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封闭体5、椭圆形体塞件521及针组件3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图9A至图9B为本发明第七较佳实施例,其不同于第五较佳实施例之处在于封闭体5的构造变化,如图9A所示,其中封闭体5具有一中空塞部52′,接合部51是以一中空锥状从中空塞部52′向前延伸,外径逐渐从后向前缩减,到接合部51前端时,形成一内径略小于针座卡缘303的盲孔510′,中空塞部52′更向前形成一突起520′于盲孔510′中。如图9B所示,当内筒体4前端41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接合部51形成盲孔510′的端部套合到针座卡缘303,突起520′进一步封闭针座30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针座本体302受到外筒体2前端结合座212的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24形成通孔240的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外筒体前端21,针座30和承座24间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因为针座本体302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的结合座212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故在内筒体筒身40里的负压吸引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针组件3及封闭体5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图10为本发明第八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七较佳实施例不同处在于外筒体2的前端21构造的变化,外筒体前端21形成有一开口210′对应注射针31,使注射针31从外筒体前端21伸出。当内筒体4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接合部51形成盲孔510′的端部套合到针座卡缘303,突起521′进一步封闭针座30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时,针座本体302前段受到外筒体2前端开口210′的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通孔240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针座本体302前段处,针座30和承座24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因为针座本体302前段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开口210的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而在内筒体4筒身40里的负压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封闭体5及针组件3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图11A至图11C为本发明第九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一较佳实施例不同处在于针组件3及封闭体5构造的变化,其中针组件3包括一中空针座30及一穿设于针座30的注射针31,针座30具有一本体302及一对钩件304呈径向相对朝上形成于针座本体302周缘。如图11B所示,封闭体5的塞部52前端522呈一平缓面,并且一环状开口523环绕形成于塞部前端522,以供卡合针座30的一对钩件304。如图11C所示,当内筒体4前端41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针座30的一对钩件304即卡入封闭体塞部52的环状开口523,使针座30与封闭体5结合在一起,塞部前端522进一步封闭针座30的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针座本体302受到外筒体2前端结合座212的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24形成通孔240的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外筒体前端21,针座30和承座24间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因为针座本体302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的结合座212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故在内筒体筒身40里的负压吸引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针组件3及封闭体5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图12为本发明第十较佳实施例,其与第九较佳实施例不同处在于外筒体2的前端21构造的变化,外筒体前端21形成有一开口210′对应注射针31,使注射针31从外筒体前端21伸出。当内筒体4趋近承座24至一预定距离时,针座30的一对钩件304卡入封闭体塞部前端522的环状开口523,使封闭体5与针座30结合在一起,塞部前端522进一步封闭针座30后端开口300,避免外筒体2里的注射液体被持续挤出,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内筒体4持续推抵承座24前行时,针座本体302前段受到外筒体2前端开口210′阻挡不能前进,使得承座24也相对针座30前进,承座通孔240内壁脱离卡制针座本体302的位置,前行到针座本体302前段处,针座30和承座24的结合因此被解开。因为针座本体302前段原本就受外筒体前端开口210的抵制,所以在内筒体4受到后方推力时,针座30将阻挠封闭体5,迫使封闭体5不能顺利跟随内筒体4前进,被驱动地解放封闭体5与内筒体4的结合,而在内筒体4筒身40里的负压作用下,已结合成一体的封闭体5及针组件3迅速内缩、并藏置于内筒体筒身40中。
归纳上述,本发明的安全针筒,可通过简单的元件组合,有效降低安全针筒的制造成本,并有效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针筒,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外筒体,具有一中空筒身,该中空筒身形成有一前端开口及一后端开口,该前端开口面积小于该后端开口面积,及一结合座形成于该中空筒身前端内,使该前端开口贯穿该结合座;一可挠性承座,卡制于该外筒体内且设于该结合座上,该承座中形成有一前后走向的通孔;一针组件,具有一后端形成有一开孔的针座本体及一穿设于该针座本体的注射针,该针组件可脱离地组设于该外筒体前端内,使该针座本体设置于该承座的该通孔内而抵靠于该结合座,及该注射针贯穿该结合座而从该前端开口伸出;一内筒体,具有一前端及一后端以及一中空筒身形成于该前端与该后端之间,该前端形成有一面积大于该针座本体外径的穿孔,及该内筒体内壁面接近该前端形成有一径向收敛部,该内筒体设于该外筒体内,可在该内筒体前端趋近该承座的一位置及该内筒体前端远离该承座的一位置之间移动;及一可挠性封闭体,抵接紧迫于该内筒体的该径向收敛部而封闭该内筒体前端该穿孔,使该内筒体筒身内封存一低于外部的气压;当该内筒体前端趋近该承座至一预定距离时,该封闭体结合该针组件,该内筒体推抵该承座,以解放该针座本体与该承座间的结合,且该封闭体受该针座本体的一反作用力,被驱动地解放该封闭体与该内筒体的结合,该封闭体及该针组件即受到该内筒体筒身内的低压吸引而缩回该内筒体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针座本体更具有一从该针座本体远离其前段侧向后延伸的一卡缘,该卡缘的外径大于该针座本体,且该封闭体具有一外径大于该径向收敛部的塞部及一从该塞部前端延伸的接合部,该接合部形成有一盲孔,该盲孔内径略小于该卡缘,供接合该卡缘。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封闭体塞部延伸有该接合部的侧面更形成有一供封闭该针座本体后端该开孔的突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内筒体筒身上接近该前端处更设有一外径略大于该外筒体内径的可挠性塞件。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更包含一塞件设于该封闭体的该接合部的该盲孔内,供封闭该针座本体后端该开孔。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封闭体塞部呈一中空塞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针座本体更具有一对钩件相对地设于该针座本体后端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针座本体更具有一对钩件相对地设于该针座本体后端上,及该封闭体具有一塞部,该塞部形成有一环状开口于其前端,供卡接该对钩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更包含一倒U型橡胶元件套设于该承座与该针座本体之间,该倒U型橡胶元件具有一穿孔,使该注射针后端贯穿该穿孔,及该封闭体具有一塞部,该塞部前端可贴合该承座后端与该倒U型橡胶元件底面,且该注射针后端可刺入该塞部。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针筒,其中,上述的径向收敛部具有一略为外扩的前端。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针筒,其内筒体前端形成有一开口,接近内筒体前端内壁面形成有一径向收敛部,供抵制一可挠性封闭体密封此开口,使内筒体中保持低压,针座则可脱离地组设在外筒体前端,在药剂注射完成后,持续推抵内筒体,使封闭体结合针座而被阻挡,内筒体持续前进以解脱对封闭体的抵制、和外筒体与针座的结合,使注射针随针座与封闭体迅速被低压后吸而隐藏于内筒体中,防止操作人员遭注射针刺伤受到感染。
文档编号A61M5/50GK1631460SQ20031012329
公开日2005年6月2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22日
发明者杨仲玉 申请人:杨仲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