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手腕佩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腕佩带装置。
背景技术:
从过去已知具有测定脉搏及血压等的人体信息的功能的手表。在这样的手表中,例如在壳体中形成空气室,并设置与该空气室连通的腕套(cuff),面对空气室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该手表伴随手腕的血管脉动对腕套内的空气断续地加压,并作为气压变动传递到空气室内。而且,由压力传感器检测该空气室内的气压变化,并作为血压和脉搏表示。
在这里,腕套整体由可以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腕套内被加压而弹性变形后,由恢复力可返回到原来的形状。
但是,在由弹性部件形成整个腕套时,由于仅直接接触手腕的部分吸收由脉动所产生的按压力,所以局部地产生弹性变形,在流体室内不能约均匀地产生内压变动,则有难于提高脉搏的测定精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这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基于手腕的血管脉动的脉搏的手腕佩带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其特征在于在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中,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的2层形成,该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该变形阻止部件,设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
另外,本发明的另外的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其特征在于由软质材料一体形成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和带部。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的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和基于该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进行脉搏测定的脉搏测定部,其特征在于检测流体室的内压变动、将该检测的结果向脉搏测定部输出的检测元件的中心部和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中心部相互错开。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其特征在于在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中,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的2层形成,该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该变形阻止部件,设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该2层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用硫化粘接方法固定为一体。
图1是本发明的手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手表的剖视图,是图1的II-II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手表的脉搏测定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手表的脉搏测定部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手表的弹性变形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手表的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8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9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0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1的手表的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手表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2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3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4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2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5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6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7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8的手表的一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手腕佩带装置的最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手腕佩带装置的一例,举出带脉搏测定功能的手表进行说明。
〔实施例1〕首先,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使用图1~图5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手表100中,具有作为装置主体壳的壳体1,和将该壳体1佩带在手腕W上的带部2,和通过检测作为设置在壳体1的手腕W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流体室5的内压变动来测定脉搏的脉搏测定部3。
如图2所示,壳体1形成为略筒状,在壳体1的上端部设置有表玻璃罩11。在壳体1的内部,于表玻璃罩11的下方设置有显示时刻及脉搏的显示部12,在显示部12的下面侧,设置有与显示部12连接的表功能部13。另外,在壳体1的外面,设置了进行手表100的操作的操作键14,操作键14的一端部,贯通壳体1到达表功能部13。即,通过下按操作键14,可连接表功能部13内的规定的电路,使其执行对应于该电路的动作。在表功能部13的下方,设置有隔开壳体1内空间的隔离板15。隔离板15,例如由不锈钢板(SUS钢板)形成,在隔离板15的上面侧,设置有支撑表功能部13的支撑部件16。另外,在隔离板15的下面侧,设置脉搏测定部3。
如图1和图2所示,带部2由第1带21和第1带22构成,其夹住壳体1的中心并分别连接在相对向的两端部。
在第1带21上,在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第1带21与壳体1连接的连接部21a,邻接该连接部21a,设置有被卷在手腕W上的主体部21c。
连接部21a例如由皮革或聚氨酯等形成,在该连接部21a上设置着连接棍211a。并且,通过将该连接棍211a插入到在壳体1的两端部处形成的孔部,能够将第1带21与壳体1连接。
主体部21c例如由真皮、合成皮革或聚氨酯等形成,并沿长方向形成多个固定用孔211c(参照图1)。
在第2带22上,在一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该第2带22连接到壳体1上的连接部22a,邻接该连接部22a,设置有被卷在手腕W上的主体部22c。
连接部22a例如由皮革或聚氨酯等形成,在该连接部22a上设置有连接棍221a。并且,通过将该连接棍221a插入到在壳体1的两端部处形成的孔部,能够将第2带22与壳体1连接。
主体部22c例如由真皮、合成皮革或聚氨酯等形成,在与连接部22a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卡扣221c、固定连接棍222c。
另外,如图2所示,在手表100上,在夹住壳体1的中心并相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向第1带21和第1带22的长方向延伸的套部件24。套部件24,被形成为围住第1带21和第2带22的连接部21a、22a和主体部21c、22c的基端部的略圆筒状。在该套部件24中,在主体部21c、22c的基端部的里面侧,设置有沿主体部21c、22c延伸形成的引导部25。该引导部25,具有在将手表100戴在手腕W上的时候,为了主体部21c、22c不向手腕W侧弯曲而限制主体部21c、22c的弯曲方向的作用。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的脉搏测定部3上,设置有固定隔离板15的盖31,由螺钉等在盖31上固定隔离板15。在盖31上,在稍微离开盖31的中心部50的位置,形成具有中心部340的略圆形的凹部311。另外,在该凹部311的底面的一部分上,形成有贯通盖31的开口部312。进而,在凹部311的底面,环状地形成槽部313,在该槽部313内设置有O形圈32。另外,在凹部311的底面,覆盖该底面的大致全部区域和开口部312地设置了薄型板33。
薄型板33,例如由不锈钢板(SUS钢板)形成,形成为比隔离板15更薄。在面对开口部312的薄型板33的上面,贴着作为检测流体室5内的内压变动的检测元件的压电元件34。该压电元件34,具有将流体室5内的内压变动转换成电信号的压电变换部的功能。在这里,如图4所示,压电元件34被形成为略圆形,设置成压电元件34的中心部340和流体室5的中心部50为相互错开的位置。
另外,在薄型板33上,设置有由与表功能部13构成电连接的、导电材料形成的销部件331。该销部件331贯通盖31、隔离板15、支撑部件16并与表功能部13连接。另外,在压电元件34上,设置有由与表功能部13构成电连接的导电材料形成的销部件341。该销部件341,贯通盖31、隔离板15、支撑部件16并与表功能部13连接。由此,由压电元件34检测出的电信号,通过销部件331、341被输入到表功能部13中。
另外,在隔离板15和薄型板33之间,设置有在压电元件34的周围能够形成空间的凹型的衬垫35,该衬垫35通过被隔离板15按压,将薄型板33向槽部313按压。由此,对O形圈32作用按压力、可实现薄型板33的上面侧和下面侧之间的气密。另外,衬垫35,为了使隔离板15不容易弯曲,最好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树脂)等的硬质材料形成。
在盖31的下面侧,在覆盖流体室5的壁部39中,形成手腕侧的壁部39。在该手腕侧的壁部39上,设置有用于对应从带部2传递的脉动产生弹性变形、使流体5内的内压变动的弹性变形部件36。在该弹性变形部件36的手腕侧的一面上,重叠设置着用于阻止弹性变形部件36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阻止部件37,由该弹性变形部件36和变形阻止部件37的2层构成用于覆盖流体室5的手腕侧的壁部39。
弹性变形部件36,设置在佩带手表100时接触手腕W的位置,由通过佩带时的手腕W附近的血管的脉动可产生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在这里,作为软质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弹性变形部件36,分别具有通过作为将该弹性变形部件36的外周部压在壳体1上而固定的按压部件的按压板4、被按压到壳体1上的固定部361,和向外部凸出、佩带时在手腕W侧的、作为壁部的流体室的底部362,和连接该底部362和上述外周部的侧壁部36x。在固定部361上,跨弹性变形部件36的全周设置有向壳体1侧凸出的凸出部363。并且,在将弹性变形部件36固定在壳体1上时,将凸出部363和在壳体1的下端侧形成的凹部10卡合,以使弹性变形部件36不错开地定位。
另外,如图5所示,在固定部361上,形成有比凸出部363靠内侧、向壳体1侧凸出并与壳体1靠接的第1凸部364。进而,在第1凸部364的背面侧,形成有向按压板4侧凸出并与按压板4靠接的第2凸部365。另外,在固定部361上,形成有比第1凸出部364靠内侧、向壳体1侧凸出、与盖31靠接的第3凸部366。第1凸部364、第2凸部365、第3凸部366都被设置为跨弹性变形部件36的全周。
另外,底部362,向离开盖31的方向向下方伸出,在盖31和底部362之间形成流体室5。
变形阻止部件37,在弹性变形部件36的底部362的外面,通过硫化粘接方法粘接。
变形阻止部件37,由不锈钢板(SUS钢板)等的硬质材料形成,具有阻止底部362的弹性变形、将从手腕W传递的脉动均匀地作用到底部362上的作用。
在这里,作为硫化粘接方法,例如,可使用掺合橡胶混合物和金属、在冲压硫化时使两者直接粘接的直接硫化粘接法或将粘接剂涂在金属表面、通过粘接剂粘接的间接硫化粘接法。另外,有关本实施例中的底部362和变形阻止部件37的硫化粘接,也可以用其中任一方法。
如图3所示,按压板4,例如由不锈钢板(SUS钢板)等的硬质材料形成,以在壳体1侧使弹性变形部件36稍微变形的程度,将弹性变形部件36的固定部361以按压的状态用螺钉等安装在壳体1上。
这时,通过与壳体1靠接的第1凸部364的变形,可实现壳体1和弹性变形部件36之间的气密。另外,通过第2凸部365的变形,可实现按压板4和弹性变形部件36之间的气密。进而,通过第3凸部366的变形,可实现盖31和弹性变形部件36之间的气密。在这些第1凸部364、第2凸部365、第3凸部366和壳体1、弹性变形部件36、盖31之间保持气密。
下面,对手表100的脉搏测定的过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当将手表100的壳体1以位于手的甲侧的方式由带部2戴在手腕W上的时候,在与于前腕中的尺骨S和桡骨T的附近流动的尺骨动脉和桡骨动脉垂直的方向配置带部2。另外,在处于前腕的2根骨头中,将处于小指侧的轴状的长骨称为尺骨,将处于拇指侧的轴状的长骨称为桡骨。
各动脉,根据与脉搏同步从心脏送出的血液的压力变动,反复进行扩张收缩。在动脉扩张时,带部2,对于尺骨S和桡骨T向扩张的方向作用力,在动脉收缩时,带部2放开作用于扩张方向的力,返回的力发生作用。因此,作用张力时和从张力放开时对带部2交互作用。该张力变动,由于通过带部2和壳体1传递到脉搏测定部3,所以在动脉扩张时,向脉搏测定部3传递作用于带部2的张力,脉搏测定部3被按在手腕W上。
通过将脉搏测定部3按到手腕W上,并经过变形阻止部件37,弹性变形部件36向壳体1的内部侧产生弹性变形,压缩在弹性变形部件36和盖31之间形成的流体室5。于是,流体室5内的空气压上升,该空气压按压薄型板33。被按压的薄型板33向凹部311侧弯曲,伴随该弯曲压电元件34也弯曲。并且,在压电元件34上,产生根据压电元件34的弯曲大小的电压,该电压作为电信号被送往表功能部13,表功能部13计算出脉搏,并显示到显示部12上。
根据实施例1中的手表100,由于伴随从手表W内侧产生的血管的脉搏振动、构成覆盖流体室5的壁部39的弹性变形部件36产生弹性变形,所以在流体室5内产生内压变动。在该内压变动过程中,通过设置在弹性变形部件36的一面上的变形阻止部件37的变形阻止作用,能够阻止弹性变形部件36的一面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流体室5内的内压变动总是大致均衡。其结果,减少不需要的振动杂波的产生,能够进行精度高的脉搏测定。
另外,由于检测流体室5的内压变动并且将该检测结果输出到脉搏测定部3的压电元件34的中心部340和流体室5的中心部50相互错开,所以从手腕W通过带部2传递的脉搏振动、在传递到流体室5时,在压电元件34的中心部不直接接收伴随该脉搏振动的流体室5内压变动。由此,能够防止对压电元件34的直接的内压变动,能够检测间接的流体室5的内压变动。因此,能够进行高精度的脉搏测定。
另外,从手腕W通过带部2传递的脉搏振动,在传递到流体室5之前,在向弹性变形部件36和变形阻止部件37传递脉搏振动时,弹性变形部件36伴随该脉搏振动会弹性变形,另外,变形阻止部件37为了阻止弹性变形部件36的弹性变形而发生作用,要相互分开,但弹性变形部件36和变形阻止部件37,由于用硫化粘接方法一体地固定,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弹性变形部件36和变形阻止部件37剥离开。
另外,由于进一步具有将弹性变形部件36的外周部按压在壳体1上而固定的按压板4,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壳体1的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由于壳体1具有表功能部13和显示部12,所以在脉搏的检测以外,还能够作为显示时刻或时间的装置来使用。
〔实施例2〕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2,使用图6和图7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手表200中,具有作为收纳表功能部13a的装置主体壳的壳体1a,和将该壳体1a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a,和通过检测设置在壳体1a的手腕W侧的流体室5a的内压变动来测定脉搏的脉搏测定部3a。
壳体1a被形成略为圆筒状,在一方的开口上设置有表玻璃罩11a,在另一方的开口,设置有对应于通过带部2a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并作为使流体室5a内的内压变动的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部件36a。在壳体1a的内部,除去表功能部13a以外,还具有将表功能部13a固定在壳体1a内的盖31a、显示从表功能部13a给出的时刻信息的显示部12a等。另外,盖31a为了确保与弹性变形部件36a的气密性,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树脂)等的硬质材料形成是理想的。在盖31a的下面侧,设置作为检测流体室5a的内压变动的检测器的压力传感器34a。
另外,在壳体1a中,形成卡合在于弹性变形部件36a上形成的凸出部363a(后述)上来确定弹性变形部件36a的位置的凹部10a。
带部2a是用于将壳体1a戴在手腕上、同时将手腕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a上的部件。带部2a由对应于从手腕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作为该软质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软质的树脂是理想的。带部2a的端部,通过按压板4a被按压到壳体1a上,并用螺钉N固定在壳体1a上。
脉搏测定部3a,具有弹性变形部件36a,盖31a、压力传感器34a、由弹性变形部件36a和盖31a围起来而形成的流体室5a。
弹性变形部件36a,如图7所示,被设置在佩带手表200时接触手腕的位置,由对应于从带部2a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在这里,作为软质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如图6和图7所示,弹性变形部件36a,具有通过按压板4a被按压在壳体1a上的固定部361a,和向外部伸出、在佩带时接触手腕的底部362a。在固定部361a上,跨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全周设置有向壳体1a侧凸出的凸出部363a。并且,在将弹性变形部件36a固定在壳体1a上时,将凸出部363a和壳体1a的凹部10a卡合,使弹性变形部件36a不错开地被定位。
另外,在固定部361a上形成有比凸出部363a靠内侧、从固定部361a的上面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壳体1a靠接的第1凸部364a。进而,在第1凸部364a的下面侧,形成有从固定部361a向按压板4a侧凸出并与按压板4a靠接的第2凸部365a。另外,在固定部361a上,形成比第1凸出部364a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盖31a靠接的第3凸部366a。另外,第1凸部364a、第2凸部365a、第3凸部366a跨弹性变形部件36的全周设置。
另外,底部362a被设置为从盖31a离开,在盖31a和底部362a之间形成密闭的空间。该空间具有作为流体室5a的功能。
按压板4a,例如由不锈钢板(SUS钢板)等的硬质材料形成,以在壳体1a侧使弹性变形部件36a稍微变形的程度、将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固定部361a和带部2a、以按压的状态用螺钉N安装在壳体1a上。
这时,通过靠接壳体1a的第1凸部364a变形,可实现壳体1a和弹性变形部件36a之间的气密。另外,通过第2凸部365a的变形,可实现按压板4a和弹性变形部件36a之间的气密。进而,通过第3凸部366a变形,可实现盖31a和弹性变形部件36a之间的气密。在这里,在佩带手表200测量脉搏时,通过手腕的脉动,弹性变形部件36a向壳体1a的内部侧产生弹性变形,压缩在弹性变形部件36a和盖31a之间形成的流体室5a。于是,流体室5a内的空气压上升,由压力传感器34a检测该上升的压力值。
根据实施例2的手表200,由于对应于从佩带时的手腕W给出的脉动而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a,所以在佩带时能够良好地保持对手腕的舒适感、接触皮肤的感觉,同时,不需要像以往那样,在弹性变形部件36a上重叠设置软质材料的部件,能够防止手表200变厚。另外,由软质材料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a,可能考虑到在壳体1a内部的气密保持会有问题,但通过设在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固定部361a上的凸部363a和设在壳体1a的凹部10a卡合,即使令弹性变形部件36a为软质材料,弹性变形部件36a也不会错开,能够保持壳体1a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通过跨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全周设置凸出部363a,能够以更高水平保持壳体1a内部的气密性。
进而,通过在固定部361a上设置第1凸部364a,第1凸部364a的前端可靠接壳体1a而能够提高气密性,通过设置第2凸部365a,第2凸部365a的前端可靠接按压板4a,能够提高气密性。由此,能够提高壳体1a内部的气密性。另外,手表200基于流体室5a内的空气压的变化量来计算脉搏并通知使用者。因此,不用装入腕套等,以非常简单的方法就能够测定脉搏。
另外,由于进一步具有将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外周部按压在壳体1a上而进行固定的按压板4a,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壳体1a的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壳体1a由于具有表功能部13a和显示部12a,所以在脉搏的检测以外,也能够利用作为显示时刻或时间的装置。
〔实施例3〕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3,使用图8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3的手表3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2中,由于使脉搏测定部3b的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固定部361a和底部362a由不同的材料形成,所以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手表300的弹性变形部件36b,具有由按压板4a按压在壳体1a上的固定部361b,和向外部伸出的底部362b。固定部361b由具有比底部362b低的反弹性的材料、例如变性硅类聚氨酯、聚氨酯橡胶等形成。在固定部361b上,跨弹性变形部件36b的全周设置有向壳体1a侧凸出的凸出部363b。并且,将弹性变形部件36b固定在壳体1a上时,凸出部363b和壳体1a的凹部10a卡合,将弹性变形部件36b定位而不会错开。
另外,在固定部361b上,形成有比凸出部363b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壳体1a靠接的第1凸部364b。进而,在第1凸部364b的背面侧,形成有向按压板4a侧凸出并与按压板4a靠接的第2凸部365b。另外,在固定部361b上,形成有比第1凸出部364b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盖31a靠接触第3凸部366b。另外,第1凸部364b、第2凸部365b、第3凸部366b,被设置为跨弹性变形部件36b的全周。
这时,通过与壳体1a靠接的第1凸部364b变形,可实现壳体1a和弹性变形部件36b之间的气密。另外,通过第2凸部365b变形,可实现按压板4b和弹性变形部件36b之间的气密。进而,通过第3凸部366b变形,可实现盖31a和弹性变形部件36b之间的气密。另外,底部362b,由具有耐受不利环境能力的材料形成。在这里,作为具有耐受不利环境能力的材料,是对底部362b周边的温度、湿度及附着在底部362b上的附着物、紫外线等的规定的环境因素具有耐性的材料,例如,由聚氨脂形成,离开盖31a设置,在盖31a和底部362b之间形成流体室5a。
根据实施例3的手表300,除了得到与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外,在通过按压板4a按压固定部361b时,由于抵抗被按压的力小,所以能够维持按压板4a按压固定部361b的状态。因此,能够保持壳体1a内的气密性。另外,底部362b由于发挥对周围的环境的变化的耐性,所以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件36b的耐久性。
〔实施例4〕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4,使用图9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4的手表4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2的手表200中,使脉搏测定部3a为实施例1的脉搏测定部3的测定构造,在将作为变形阻止部件的变形阻止部件37固定在底部362的内侧面,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9所示,在手表功能部13a的下方,设置有隔出壳体1a内的空间的隔离板15。隔离板15例如由不锈钢板(SUS钢板)形成,在隔离板15的下面侧,设置有脉搏测定部3c。
在盖31的下面侧,设置有遮蔽壳体1a的内部、同时对应于通过带部2a而传递的脉动产生弹性变形、使流体室5c内的内压变动的弹性变形部件36c。
弹性变形部件36c,设置在佩带手表400时接触手腕的位置,由佩带时的手腕附近的血管的脉动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在这里,作为软质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弹性变形部件36c,具有通过将该弹性变形部件36c的外周部向壳体1a按压而固定的按压部件的按压板4a、被按压在壳体1a上的固定部361c,和向外部伸出、在佩带时作为接触手腕的壁部的底部362c。在固定部361c上,跨弹性变形部件36c的全周设置有向壳体1a侧凸出的凸出部363c。并且,在将弹性变形部件36c固定在壳体1a上时,卡合凸出部363c和于壳体1c的下端部形成的凹部10a,定位弹性变形部件36c不错开。
另外,在固定部361c上形成有比凸出部363c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壳体1a靠接的第1凸部364c。进而,在第1凸部364c的背面侧,形成有向按压板4a侧凸出并与按压板4a靠接的第2凸部365c。另外,在固定部361c上,形成有比第1凸出部364c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盖31a靠接的第3凸部366c。第1凸部364c、第2凸部365c、第3凸部366c都跨弹性变形部件36c的全周设置。
另外,底部362c离开盖31向下方伸出地形成,在盖31和底部362c之间形成流体室5c。
另外,作为阻止底部362c的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件的变形阻止部件37c,用硫化粘接方法粘接。该变形阻止部件37c,由不锈钢(SUS)等的硬质材料形成,具有将从手腕传递的脉动均匀地作用于底部362c等上的作用。另外,变形阻止部件37c,以与向底部362c的内侧的面凸出而形成的卡合凸起367卡合的状态与底部362c一体形成。通过该底部362c和变形阻止部件37c这样的2层,形成流体室5c的手腕侧的壁部。
根据实施例4中的手表400,除了得到与实施例1和2同样的效果外,由于变形阻止部件37c被固定在底部362c的内侧的面上,所以即使佩带也不接触手腕,在维持戴手表者的舒适性、接触皮肤时的感觉,同时,能够提高手表400的强度、刚性。另外,在按压弹性变形部件36c时,由于该力按压变形阻止部件37c整体,所以提高弹性变形部件36c和盖31之间的空间的体积变化率,能够提高压电元件34的灵敏度。
〔实施例5〕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5,使用图10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5的手表500的特征是,对实施例4中的弹性变形部件36c的底部362c的内侧的面、增强底部362c,同时,嵌入设置作为阻止底部362c的弹性变形的变形阻止部件的变形阻止部件37d,下面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手表500的弹性变形部件36d,在底部362d的内侧的面上形成有基端部中间变细的形状的卡合凸起368,在该卡合凸起368上卡合着变形阻止部件37d。变形阻止部件37d,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硬质材料形成。在该变形阻止部件37d上,形成比卡合凸起368的前端部稍小的孔部(图示略),通过在该孔部中变形强制地压入卡合凸起368,可在底部362d上嵌入并固定变形阻止部件37d。在这里,底部362d和变形阻止部件37d,可以进行硫化粘接等的粘接,也可以仅只是卡合。
根据实施例5中的手表500,除了得到与实施例4同样的效果外,通过一体形成变形阻止部件37d和底部362d,不需要于底部362d设置变形阻止部件37d的作业,同时,由于能够减少在生产线上使用的零件个数,所以能够减少工时,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件36d的生产效率。
〔实施例6〕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6,使用图11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6的特征是,使在实施例5中的底部362d的内面侧的一部分和变形阻止部件27d离开,在与底部362d离开的区域的变形阻止部件27d上,设置报知器6,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手表600的弹性变形部件36e,在底部362e的内侧的面上,形成基端部中间变细的形状的卡合凸起368e,在该凸起368e上卡合变形阻止部件37e。变形阻止部件37e,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硬质材料形成。在该变形阻止部件37e上,形成比卡合凸起368e的前端部稍小的孔部(图示略),通过在该孔部变形强制地压入卡合凸起368e,能够嵌入固定底部362e和变形阻止部件37e。在底部362e中,较薄地形成与变形阻止部件37e接触的内侧面的一部分,在与变形阻止部件37e之间形成空间S。在位于该空间S的上方的变形阻止部件37e上,设置报知器6。
报知器6,例如由FM音源、Hi-Fi音源、MIDI音源、PCM音源等构成,具有表的响铃的作用。
根据实施例6中的手表600,除了可得到与实施例5同样的效果外,由于变形阻止部件37e在该底部362e的内侧与该底部362e的内面的一部分离开地设置,所以弹性变形部件36e不吸收变形阻止部件37e的振动,能够将报知器6给出的声音传递到外部。
〔实施例7〕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7使用图12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7的手表7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2中,在底部362a的外侧设置变形阻止部件,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2所示,手表700的底部362f的一部分,与固定部361f的厚度比较,仅较薄地形成变形阻止部件37f的厚度,在该底部362f的外面侧的较薄地形成的部分,设置变形阻止部件37f。变形阻止部件37f,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硬质材料形成,并硫化粘接在底部362f上。
根据实施例7中的手表700,除了可得到与实施例4和5同样的效果外,由于变形阻止部件37f被固定在底部362f的外侧的面上,所以弹性变形部件36f不直接接受从外部来的冲击及物体的接触。另外,在弹性变形部件36f中,由于在底部362f以外的地方不设置变形阻止部件37f,所以可以既进行底部362f自身的弹性变形又防止处于变形阻止部件37f的内侧的弹性变形部件36f的断裂。
〔实施例8〕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8,使用图13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8的特征,是在实施例7中,在变形阻止部件37f的端部重叠按压板4a,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所示,手表800的底部362g的一部分,与固定部361g的厚度比较,仅较薄地形成变形阻止部件37g的厚度,在该底部362g的外面侧的较薄地形成的部分,设置变形阻止部件37g。变形阻止部件37g,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硬质材料形成,并硫化粘接在底部37g上。将固定部361g按压在壳体1a上的按压板4a,被延伸到变形阻止部件37g的外周部而形成,变形阻止部件37g的端部由按压板4g覆盖。仅以变形阻止部件37g的端部和按压板4g相互重合、而不粘接。即,在使弹性变形部件36g弹性变形时,设在弹性变形部件36g上的变形阻止部件37g,伴随弹性变形部件36g的弹性变形而动作,但按压板4g不动作。
根据实施例8中的手表800,除了得到与实施例7同样的效果外,由于在变形阻止部件37g的外周部重叠按压板4g,所以底部362g由变形阻止部件37g或按压板4g完全覆盖。由此,变形阻止部件37g或按压板4g接受来自外部的冲击及物体的接触,更能够防止弹性变形部件36g的断裂。另外,弹性变形部件36g虽然被完全覆盖,但在底部362g以外的地方不设置变形阻止部件37g,由于不粘接变形阻止部件37g和按压板4g,所以既可以使底部362g进行自身的弹性变形又能够防止处于变形阻止部件37g的内侧的弹性变形部件36g的断裂。
〔实施例9〕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9,使用图14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9的特征,是在实施例2中,由硬质材料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a的一部分,并将该硬质材料的部分固定在壳体1a上,而省去了按压板4a,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手表900的弹性变形部件36h,具有由从佩带时从手腕给出的作用力、而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的软质部361h;在被壳体1a侧按压的按压部41上,具有由比软质部361h硬的材料形成的硬质部362h。软质部361h例如由聚氨脂及硅等形成,硬质部362h例如由不锈钢(SUS)等金属材料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树脂)等树脂形成。另外,硬质部362h,除了被按压在壳体1a侧的按压部41以外,还设置在弹性变形部件36h的弯曲处,作为增强部件来使用。进而,弹性变形部件36h,一体地形成软质部361h和硬质部362h,硬质部362h由螺钉N安装在壳体1a上。
另外,在壳体1a中,在与弹性变形部件36h的软质部361h接触的地方设置有穴部10h,在该穴部10h中设置O形圈38。另外,在盖31中,在与弹性变形部件36h的软质部361h接触的地方,设置有穴部315,在该穴部315中设置有O形圈52。即,通过将弹性变形部件36h的软质部361h按压在壳体1a和盖31侧,穴部10h、315内的O形圈38、39变形、能够保持气密性。
根据实施例9中的手表900,弹性变形部件36h,由于具有软质部361h,所以在能够良好地保持弹性变形部件36h对手腕的舒适性、接触皮肤时的感觉,同时,也不需要与弹性变形部件36h重合而设置软质材料的部件(例如腕套等),能够防止增加装置厚度。进而,由于不需要将弹性变形部件36h按压在壳体1a侧的部件,所以能够减少零件个数,能够达到装置的轻量化、小型化。
另外,通过一体形成硬质部362h和软质部361h,在不需要在软质部361h上设置硬质部362h的作业的同时,能够减少在生产线上使用的零件的个数,所以能够减少工时,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件36h的生产效率。
〔实施例10〕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0,使用图15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9中,代替O形圈38、39,在弹性变形部件36h上设置气密用的凸起,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在手表1000的弹性变形部件的软质部361i中,在接触壳体1a的部分,形成有向壳体1a侧凸出的气密凸起53,在壳体1a上设置卡合到气密凸起53上的穴部10i。另外,在软质部361i中,在接触盖31的部分形成有向盖31侧凸出的气密凸起54,在盖31上设置有卡合在气密凸起54上的穴部316。即,通过气密凸起53、54被按向壳体1a和盖31侧,而使气密凸起53、54变形,向穴部10i和315内扩展,保持气密性。
根据实施例10中的手表1000,除了得到与实施例9同样的效果外,与实施例9比较,能够使弹性变形部件36i难于错开。
〔实施例11〕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1,使用图16和图17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1的特征是,在实施例2中,在壳体1a的凹部10a的位置设置第1凸部11j,在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凸出部363a的位置设置第1凹部363j,在弹性变形部件36a的第1凸部364a的位置设置第2凹部364j,在壳体1a中,在卡合到第2凹部364j的位置设置第2凸部12j,以向固定部361a侧凸出的方式在按压板4a的壳体1a侧设置按压凸部365j,同时,在弹性变形部件36a的外部侧设置有卡合在按压板4j的凸部365j上的按压凹部365i,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6和17所示,在手表1100的壳体1a上,以向弹性变形部件36j侧凸出的方式形成第1凸部11j,在弹性变形部件36j上,为了进行对于壳体1a的弹性变形部件36j的定位而形成卡合到第1凸部11j地形成第1凹部363j。
另外,在壳体1a的第1凸部11j的内侧,形成向弹性变形部件36j侧凸出的第2凸部12j,在弹性变形部件36j上,为了进行对于壳体1a的弹性变形部件36j的定位、卡合到第2凸部12j上而形成第2凹部364j。
进而,在按压板4j上,以向弹性变形部件36j侧凸出的方式形成按压凸部365j,在弹性变形部件36j上,为了进行对于壳体1a的弹性变形部件36j的定位、卡合到按压凸部365j上而形成按压凹部365ji。
根据实施例11中的手表1100,除了可得到与实施例2同样的效果外,由弹性变形部件36j遮蔽壳体1a内部,当通过按压板4j按压弹性变形部件36j的固定部361j时,第1凸部11j和第1凹部363j卡合,可实现壳体1a内部保持气密。另外,在第2凸部12j和第2凹部364j卡合的同时,通过按压凸部365j和按压凹部365ji卡合,进行对壳体1a的弹性变形部件36j的定位,即使形成按压凹部365j的弹性变形部件36j为软质材料,但由于弹性变形部件36j不会错开,所以能够保持壳体1a内部的气密性。
〔实施例12〕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2,使用图18和19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2的手表12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4中,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a和带部2a,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18和19所示,手表1200具有软质性部件8k。软质性部件8k具有将壳体1a带在手腕W上的带部2k,和覆盖流体室5c的手腕W侧的里面、对应于从带部2k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k。软质性部件8k是一体形成带部2k和弹性变形部件36k的部件,带部2k和弹性变形部件36k,由将从带部2k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k侧的脉动高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导率大的软质性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软质性部件8k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
如图19所示,在表功能部13a的下方,设置隔出壳体1a内的空间的隔离板15。隔离板15例如由不锈钢板(SUS钢板)形成,在隔离板15的下面侧,设置脉搏测定部3k。
在盖31的下面侧,在覆盖流体室5c的壁部39之中,形成手腕侧的壁部39。在该手腕侧的壁部39上,设置有对应于从带部2k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流体室5c内的内压变动用的弹性变形部件36k。在该弹性变形部件36k的手腕侧的一面,重叠设置着阻止弹性变形部件36k的弹性变形用的变形阻止部件37k,由该弹性变形部件36k和变形阻止部件37k的这样2层,构成覆盖流体室5c的手腕侧的壁部39。
弹性变形部件36k,设置在佩带手表400时接触手腕的位置,由佩带时的手腕附近的血管的脉动而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在这里,作为软质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弹性变形部件36k,具有通过作为将该弹性变形部件36k的外周部按压在壳体1a上而固定的按压部件的按压板4a、被按压在壳体1a上的固定部361k,和向外部伸出、在佩带时作为接触手腕的壁部的底部362k。在固定部361k上,设置有跨弹性变形部件36k全周的、向壳体1a侧凸出的凸出部363k。并且,在将弹性变形部件36k固定在壳体1a上时,卡合凸出部363k和在壳体1k的下端侧形成的凹部10a,将弹性变形部件36k定位而不会错开。
变形阻止部件37c,在弹性变形部件36k的底部362k的外面,由硫化粘接方法粘接。
变形阻止部件37c,由不锈钢(SUS钢板)等的硬质材料形成,阻止底部362k的弹性变形,具有将从手腕传递的脉动均匀地作用于底部362k的作用。另外,变形阻止部件37c以卡合到向底部362k的内侧的面凸出地形成的卡合凸起367的状态与底部362k一体形成。
另外,在固定部361k上,形成比凸出部363k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壳体1a靠接的第1凸部364k。进而,在第1凸部364k的背面侧,形成有向按压板4a侧凸出并与按压板4a靠接的第2凸部365k。另外,在固定部361k上,形成有比第1凸出部364k靠内侧、向壳体1a侧凸出、并与盖31靠接的第3凸部366k。第1凸部364k、第2凸部365k、第3凸部366k都跨弹性变形部件36k的全周设置。
另外,底部362k,离开盖31向下方凸出地形成,在盖31和底部362k之间形成流体室5c。
软质性部件8k,在此实施例中由单一的树脂形成,但由多颜色或多种类的树脂构成。也可以由所谓二色成形法形成。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变形部件36k和带部2k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另外,例如,可以对带部2k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k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k的带部2k和弹性变形部件36k可以分别施以不同的颜色。
根据实施例12中的手表1200,除了可得到与实施例4同样的效果外,由于由软质性材料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k和带部2k,所以从手腕的内侧产生的血管的脉搏振动,按相互一体形成的带部2k和壁部的顺序传递,因此,能将产生的血管的脉搏振动可靠迅速地传递到壁部,不仅能够进行基于流体室5c的内压变动的高精度的脉搏测定,而且与像以往那样以各个部件构成带部2k和弹性变形部件36k的情形比较,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则可以达到组装工时的减少和成本下降。
另外,软质性部件8k,由于与壳体1a比较振动传递率大,所以能够效率更高地对脉搏测定部3k传递脉动。
另外,软质性部件8k,在由相互不同的多个软质性的部件一体构成时,例如,即使是相同形状的软质性部件,也能够为多种类的设计的软质性部件,能够提高可设计性。
另外,弹性变形部件36k和带部2k,在由将从带部2k传递的脉动向弹性变形部件36k侧传递的高脉动传递率的软质性材料形成的时候,能够向流体室5c更高效地传递脉动。
〔实施例13〕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3,使用图20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3的特征是,在实施例5中,在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d和带部2m的同时,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其每一个,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0所示,手表1300具有软质性部件8m。软质性部件8m,具有将壳体1a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m,和覆盖流体室5d的手腕侧的里面、作为对应于从带部2m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m。软质性部件8m,是一体形成带部2m和弹性变形部件36m的部件。带部2m,由将从带部2m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m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由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带部2m的材料,例如,使用NBR类的橡胶材料是理想的。弹性变形部件36m,由将从带部2m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m侧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m的材料,例如,使用EPDM类的橡胶材料是理想的。
软质性部件8m在此实施例中由单一的树脂形成,但由多颜色或多种类的树脂构成。也可以由所谓二色成形法形成。例如,也可以使弹性变形部件36m和带部2m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另外,例如,可以对带部2m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m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m的带部2m和弹性变形部件36m可以分别施以不同的颜色。
根据实施例13中的手表1300,除了可得到与实施例5和12同样的效果外,通过作为弹性变形部件36m一体形成EPDM类的橡胶材料、作为带部2m一体形成NBR类的橡胶材料,具有分别适应的特性,能够更高精度地将手腕的脉动传递到流体室5d中。
〔实施例14〕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4,使用图21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4的手表14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6中,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e和带部2e,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1所示,手表1400,具有软质性部件8n。软质性部件8n,具有将壳体1a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n,和覆盖流体室5e的手腕侧的里面、对应于从带部2n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n。软质性部件8n是一体形成带部2n和弹性变形部件36n的部件。带部2n和弹性变形部件36n,由将从带部2n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n侧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软质性部件8n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
软质性部件8n,施以二种以上的颜色而形成,例如,可以对带部2n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n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n的带部2n和弹性变形部件36n可以分别施以二种以上的颜色根据实施例14中的手表1400,能够得到与实施例6和1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5〕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5,使用图22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5的手表15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7中,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f和带部2f,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2所示,手表1500,具有软质性部件8p。软质性部件8p,具有将壳体1a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p,和覆盖流体室5f的手腕侧的里面、对应于从带部2p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p。软质性部件8p,是一体形成带部2p和弹性变形部件36p的部件。带部2p和弹性变形部件36p,由将从带部2p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p侧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软质性部件8p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
软质性部件8p,在此实施例中由单一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多颜色或多种类的树脂构成,由所谓二色成形法形成。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变形部件36p和带部2p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另外,例如,可以对带部2p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p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p的带部2p和弹性变形部件36p可以分别施以不同的颜色。
根据实施例15中的手表1500,能够得到与实施例7和1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6〕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6,使用图23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6的手表16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8中,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g和带部2g,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3所示,手表1600,具有软质性部件8r。软质性部件8r,具有将壳体1a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r,和覆盖流体室5g的手腕侧的里面、对应于从带部2r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r。软质性部件8r是一体形成带部2r和弹性变形部件36r的部件。带部2r和弹性变形部件36r,由将从带部2r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r侧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软质性部件8r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
软质性部件8r,在此实施例中由单一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多颜色或多种类的树脂构成,由所谓二色成形法形成。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变形部件36r和带部2r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另外,例如,可以对带部2r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r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r的带部2r和弹性变形部件36r,可以分别施以不同的颜色。
根据实施例16中的手表1600,能够得到与实施例8和1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7〕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7,使用图24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7的手表17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9中,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s和带部2s,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4所示,手表1700,具有软质性部件8s。软质性部件8s,具有将壳体1a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s,和覆盖流体室5h的手腕侧的里面、对应于从带部2s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s。软质性部件8s,是一体形成带部2s和弹性变形部件36s的部件,带部2s和弹性变形部件36s,由将从带部2s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s侧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软质性部件8s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
软质性部件8s,在此实施例中由单一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多颜色或多种类的树脂构成,由所谓二色成形法形成。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变形部件36s和带部2s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另外,例如,可以对带部2s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s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s的带部2s和弹性变形部件36s可以分别施以不同的颜色。
根据实施例17中的手表1700,能够得到与实施例9和12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8〕下面,对本发明的手表的实施例18,使用图25进行说明。另外,实施例18的手表1800的特征,是在实施例10中,一体形成弹性变形部件36i和带部2i,以下则仅说明不同的地方,其他相同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25所示,手表1800,具有软质性部件8t。软质性部件8t,具有将壳体1a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t,和覆盖流体室5i的手腕侧的里面、对应于从带部2t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的、作为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部件36t。软质性部件8t,是一体形成带部2t和弹性变形部件36t的部件。带部2t和弹性变形部件36t,由将从带部2t传递的脉动传递到弹性变形部件36t侧的高脉动传导率材料、例如与形成壳体1a的材料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软质材料构成。在这里,作为形成软质性部件8t的材料,例如,使用聚氨酯或硅是理想的。
软质性部件8t,在此实施例中由单一的树脂形成,但也可以由多颜色或多种类的树脂构成,由所谓二色成形法形成。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变形部件36t和带部2t分别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另外,例如,可以对带部2t施以蓝色,对弹性变形部件36t施以黄色等。进而,对构成软质性部件8t的带部2t和弹性变形部件36t可以分别施以不同的颜色。
根据实施例18中的手表1800,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0和12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不是限于上述实施例的发明。例如,凸出部和第1凸部的位置也可以相反。另外,凸出部和各凸部的数量不限于3个,可以自由地改变设计。另外,由报知器发出的声音,除响铃以外,也可以是短信息。
另外,在本发明中,举了手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手表,例如,对于不具备表功能部的手腕佩带装置也适用于本发明。
进而,作为「手腕」,除了严格意义上的手腕以外,也包括其手臂、脚腕的概念。
如以上所述,该实施例的手腕佩带装置(图1、2的手表100,图6的手表200,图8的手表300,图9的手表400,图10的手表500,图11的手表600,图12的手表700,图13的手表800,图14的手表900,图15的手表1000,图16的手表1100),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图1、2的壳体1,图6、8~16的壳体1a),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图2的手腕W)上的带部(图1、2的带部2,图6、8~16的带部2a),和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图2、3的流体室5,图6、8的流体室5a,图9的流体室5c,图10的流体室5d,图11的流体室5e,图12的流体室5f,图13的流体室5g,图14的流体室5h,图15的流体室5i,图16的流体室5j);其特征在于,在覆盖上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图2、3、9~13、18~23的壁部39)中,上述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图2、3、5的弹性变形部件36,图6、7的弹性变形部件36a,图8的弹性变形部件36b,图9的弹性变形部件36c,图10的弹性变形部件36d,图11的弹性变形部件36e,图12的弹性变形部件36f,图13的弹性变形部件36g,图14的弹性变形部件36h,图15的弹性变形部件36i,图16、17的弹性变形部件36j)和变形阻止部件(图2、3的变形阻止部件37,图9的变形阻止部件37c,图10的变形阻止部件37d,图11的变形阻止部件37e,图12的变形阻止部件37f,图13的变形阻止部件37g)2层形成,该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上述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上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该变形阻止部件,设置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
根据该实施例,伴随从手腕的内侧产生的血管的脉搏振动,构成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的弹性变形部件产生弹性变形,所以,在脉搏检测流体室内产生内压变动。在该内压变动过程中,通过在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设置的变形阻止部件的变形阻止作用,能够阻止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在脉搏检测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总是均匀。其结果,减少不需要的杂波的发生,能够进行精度高的脉搏测定。
另外,本实施例的手腕佩带装置(图18、19的手表1200,图20的手表1300,图21的手表1400,图22的手表1500,图23的手表1600,图24的手表1700,图25的手表1800),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图18~25的壳体1a),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图18的手腕W)上的带部(图18、19的带部2k,图20的带部2m,图21的带部2n,图22的带部2p,图23的带部2r,图24的带部2s,图25的带部2t),和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图18、19的流体室5c,图20的流体室5d,图21的流体室5e,图22的流体室5f,图23的流体室5g,图24的流体室5h,图25的流体室5i),其特征在于,将覆盖上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图2、3、9~13、18~23的壁部39)和上述带部,由软质性材料(图18、19的软质性材料8k,图20的软质性材料8m,图21的软质性材料8n,图22的软质性材料8p,图23的软质性材料8r,图24的软质性材料8s,图25的软质性材料8t)一体形成。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由软质材料一体形成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和带部,所以由手腕的内侧发出的血管的脉搏振动,按顺序传递到相互一体形成的带部和壁部,因此,将发生的血管的脉搏振动可靠并迅速地传递到壁部,不仅能够进行基于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内压变动的高精度的脉搏测定,而且与像以往那样由各种的部件构成带部和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的情形比较,能够减少零件个数,并可以达到组装工时的减少和成本降低。
另外,该实施例的手腕佩带装置(图1、2的手表100,图6的手表200,图8的手表300,图9的手表400,图10的手表500,图11的手表600,图12的手表700,图13的手表800,图14的手表900,图15的手表1000,图16的手表1100,图18、19的手表1200,图20的手表1300,图21的手表1400,图22的手表1500,图23的手表1600,图24的手表1700,图25的手表1800),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图1、2的壳体1,图6、8~16的壳体1a,图18~25的壳体1a),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图2、18的手腕W)上的带部(图1、2的带部2,图6、8~16的带部2a,图18、19的带部2k,图20的带部2m,图21的带部2n,图22的带部2p,图23的带部2r,图24的带部2s,图25的带部2t),和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壳体上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图2、3的流体室5,图6、8的流体室5a,图9、18、19的流体室5c,图10、20的流体室5d,图11、21的流体室5e,图12、22的流体室5f,图13、23的流体室5g,图14、24的流体室5h,图15、25的流体室5i,图16的流体室5j),和基于该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测定脉搏的脉搏测定部(图2、3的脉搏测定部3,图6的脉搏测定部3a,图8的脉搏测定部3b,图9的脉搏测定部3c,图10的脉搏测定部3d,图11的脉搏测定部3e,图12的脉搏测定部3f,图13的脉搏测定部3g,图14的脉搏测定部3h,图15的脉搏测定部3i,图16的脉搏测定部3j,图18、19的脉搏测定部3k,图20的脉搏测定部3m,图21的脉搏测定部3n,图22的脉搏测定部3p,图23的脉搏测定部3r,图24的脉搏测定部3s,图25的脉搏测定部3t),其特征在于,检测上述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将该检测的结果向上述脉搏测定部输出的检测元件(图2、3、6、8~16、18~25的压电元件34)的中心部和上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中心部相互错开。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检测流体室的内压变动并向脉搏测定部输出该检测结果的检测元件的中心部和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中心部相互错开,所以,从手腕通过带部传递的脉搏振动,在向脉搏检测用流体室传递时,在检测元件的中心部不直接接受伴随该脉搏振动的流体室的内压变动。由此,能够防止对检测元件的直接的内压变动,能够检测间接的流体室的内压变动。因此,能够进行高精度的脉搏测定。
另外,该实施例的手腕佩带装置(图1、2的手表100,图6的手表200,图8的手表300,图9的手表400,图10的手表500,图11的手表600,图12的手表700,图13的手表800,图14的手表900,图15的手表1000,图16的手表1100,图18、19的手表1200,图20的手表1300,图21的手表1400,图22的手表1500,图23的手表1600,图24的手表1700,图25的手表1800),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图1、2的壳体1,图6、8~16的壳体1a,图18~25的壳体1a),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佩带在手腕(图2、18的手腕W)上的带部(图1、2的带部2,图6、8~16的带部2a,图18、19的带部2k,图20的带部2m,图21的带部2n,图22的带部2p,图23的带部2r,图24的带部2s,图25的带部2t),和设置在上述装置主体壳体上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图2、3的流体室5,图6、8的流体室5a,图9、18、19的流体室5c,图10、20的流体室5d,图11、21的流体室5e,图12、22的流体室5f,图13、23的流体室5g,图14、24的流体室5h,图15、25的流体室5i,图16的流体室5j),其特征在于,在覆盖上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图2、3、9~13、18~23的壁部39)中,上述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图2、3、5的弹性变形部件36,图6、7的弹性变形部件36a,图8的弹性变形部件36b,图9的弹性变形部件36c,图10的弹性变形部件36d,图11的弹性变形部件36e,图12的弹性变形部件36f,图13的弹性变形部件36g,图14的弹性变形部件36h,图15的弹性变形部件36i,图16、17的弹性变形部件36j,图18、19的弹性变形部件36k,图20的弹性变形部件36m,图21的弹性变形部件36n,图22的弹性变形部件36p,图23的弹性变形部件36r,图24的弹性变形部件36s,图25的弹性变形部件36t)和变形阻止部件(图2、3的变形阻止部件37,图9、18、19的变形阻止部件37c,图10、20的变形阻止部件37d,图11、21的变形阻止部件37e,图12、22的变形阻止部件37f,图13、23的变形阻止部件37g)的2层形成,该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上述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上述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该变形阻止部件,设置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上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该2层的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用硫化粘接方法固定为一体。
根据该实施例,伴随从手腕的内侧发生的血管的脉搏振动,构成覆盖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的弹性变形部件产生弹性变形,所以在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产生内压变动,基于该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内压变动,能够进行精度高的脉搏测定。另外,在该内压变动过程中,通过设置在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上的变形阻止部件的变形阻止作用,能够阻止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的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在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总是大致均匀。其结果,可减少不需要的杂波产生,能够进行高精度的脉搏测定。
另外,当从手腕通过带部传递的脉搏振动、在传递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之前向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传递脉搏振动的时候,弹性变形部件伴随该脉搏振动而产生弹性变形,此外,变形阻止部件为了阻止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而发生作用,要相互离开,但由于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用硫化粘接方法被固定为一体,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剥离。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进而具有将上述弹性变形部件的外周部按压在上述装置主体壳体上而固定的按压部件(图2、3的按压板4,图6、8、9、10、11、12的按压板4a,图13的按压板4g,图16的按压板4j),上述弹性变形部件,具有由上述按压部件按压的固定部(图3、5的固定部361,图6、7的固定部361a,图8的固定部361b,图9的固定部361c,图10的固定部361d,图11的固定部361e,图12的固定部361f,图13的固定部361g,图16的固定部361j),和从该固定部向上述装置主体壳体侧凸出并与上述装置主体壳体靠接的第1凸部(图3、5的第1凸部363,图6、7的第1凸部363a,图8的第1凸部363b,图9的第1凸部363c,图10的第1凸部363d,图11的第1凸部363e,图12的第1凸部363f,图13的第1凸部363g),和从上述固定部向上述按压部件侧凸出并与上述按压部件靠接的第2凸部(图3、5的第2凸部364,图6、7的第2凸部364a,图8的第2凸部364b,图9的第2凸部364c,图10的第2凸部364d,图11的第2凸部364e,图12的第2凸部364f,图13的第2凸部364g),上述第1凸部和第2凸部跨上述弹性变形部件的全周设置。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进一步具有将弹性变形部件的外周部按压在上述装置主体壳体上固定的按压部件,所以能够可靠地保持装置主体壳体的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弹性变形部件,具有从上述装置主体壳体向上述手腕侧露出的底部(图3、5的底部362,图6、7的底部362a,图8的底部362b,图9的底部362c,图10的底部362d,图11的底部362e,图12的底部362f,图13的底部362g,图16的底部362j),上述固定部,由具有比形成上述底部的材料低的反弹性的材料构成,上述底部,由具有耐受不利环境能力的材料构成。
根据该实施例,在固定部由按压部件按压时,由于抵抗被按压的力小,所以能够维持按压部件按压固定部的状态。因此,能够提高装置主体壳体内的气密性。另外,由于底部对于周围的环境的变化具有耐性,所以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件的耐久性。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变形阻止部件被固定在上述底部的内侧的面上。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变形阻止部件被固定在上述底部的内侧的面上,所以即使佩带也不会接触手腕,在能够维持佩带者的舒适性、接触皮肤时的感觉,同时,能够提高装置的强度、刚性。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变形阻止部件,在上述底部的内侧,离开该底部的内面的一部分,并具有设置在与上述底部离开的区域的上述变形阻止部件上的报知器(图11、21的报知器6)。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变形阻止部件,在底部的内侧离开该底部的内面的一部分,所以弹性部件不吸收变形阻止部件的振动,能够将报知器发出的声音传递到外部。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变形阻止部件被固定在上述底部的外侧的面上。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变形阻止部件被固定在底部的外侧的面上,所以弹性变形部件不直接接受从外部来的冲击及物体的接触。另外,在弹性变形部件中,由于在底部以外的地方不设置变形阻止部件,所以在可以底部自身可弹性变形,同时,能够防止处于变形阻止部件的内侧的弹性变形部件的断裂。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在上述变形阻止部件的外周部重叠上述按压部件。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在变形阻止部件的外周部重叠按压部件,所以底部由变形阻止部件和按压部件完全覆盖。由此,变形阻止部件和按压部件接受来自外部的冲击及物体的接触,则更能够防止弹性变形部件的断裂。另外,弹性变形部件虽然被完全覆盖,但由于在底部以外的地方不设置变形阻止部件,所以底部自身可弹性变形,同时,能够防止处于变形阻止部件的内侧的弹性变形部件的断裂。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变形阻止部件与上述底部一体形成。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一体形成变形阻止部件和底部,不需要在底部上设置变形阻止部件的作业,并且由于能够减少在生产线上使用的零件个数,所以能够减少工时,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件的生产效率。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具有以向上述固定部侧凸出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按压部件上的按压凸部(图16的按压凸部42j),和以可与该按压凸部卡合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弹性变形部件上的按压凹部(图16、17的按压凹部365j)。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按压凸部与按压凹部卡合,由于弹性变形部件不会错开,所以能够保持装置主体壳内部的气密性。
另外,该实施例,是在本发明之1的手腕佩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变形部件,具有以通过由佩带时的手腕给出的作用力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构成的软质部(图14的软质部361h,图15的软质部361i,图24的软质部361s,图25的软质部361t),和至少包括被按压向上述装置主体壳体侧的按压部的部分、由比上述软质部硬的材料形成的硬质部(图14的硬质部362h,图15的硬质部362i,图24的硬质部362s,图25的硬质部362t)。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将弹性部件在硬质部的位置向装置主体壳体按压,可直接将弹性部件固定在装置主体壳体上,所以弹性变形部件不会错开,能够保持装置主体壳体内部的气密性。另外,由于弹性变形部件具有由佩带时的手腕给出的作用力可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构成的软质部,所以在保持对弹性变形部件的手腕的舒适性、接触皮肤时的感觉良好,同时,没有必要重合在弹性变形部件上设置软质材料的部件(例如,腕套等),能够防止增加装置的厚度。进而,由于不需要将弹性变形部件向装置主体壳体侧按压的部件,所以能够降低零件个数,能够达到装置的轻量化、小型化。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硬质部由金属或树脂构成,上述软质部和上述硬质部一体形成。
根据该实施例,通过一体形成硬质部和软质部,不需要对软质部设置硬质部的作业,同时,由于能够减少在生产线上使用的零件个数,所以能够减少工时,能够提高弹性变形部件的生产效率。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软质性材料以与上述装置主体壳体具有的振动传递率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材料形成。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软质性部件与装置主体壳体比较,其振动传递率大,所以能够更高效率地向脉搏检测用流体室传递脉动。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软质性材料由相互不同的多个软质性的部件一体形成。
根据该实施例,软质性部件由于由相互不同的多个软质性的部件一体形成,所以例如,即使是相同形状的软质性部件,也能够为多种类的设计的软质性部件,能够提高设计性。
另外,该实施例,是在本发明之2的手腕佩带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变形部和上述带部,由将从上述带部传递的脉动、传递到上述弹性变形部侧的、脉动高传导率的软质性材料形成。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上述弹性变形部和上述带部,由将从上述带部传递的脉动传递到上述弹性变形部侧的、脉动高传导率的软质性材料形成,所以能够更高效率地向脉搏检测用流体室传递脉动。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检测元件,具有将上述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变换成电信号的压电变换部(图2、3、6、8~16、18~25的压电元件34)。
根据该实施例,压电变换部能够将上述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变换成电信号。
另外,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在手腕佩带装置中,上述装置主体壳体部,具有计测时刻或时间的计时功能部(图2的表功能部13,图6、8~16、18~25的表功能部13a)和显示由该表功能部给出的时刻或时间的显示部(图1、2的显示部12,图6、8~16、18~25的表功能部12a)。
根据该实施例,由于装置主体壳体具有表功能部和显示部,所以除了脉搏的检测以外,还能够利用作为显示时刻或时间的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其特征在于在覆盖所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中,所述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的2层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所述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所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所述变形阻止部件,设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
2.一种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其特征在于由软质材料一体形成覆盖所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和所述带部。
3.一种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和基于该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进行脉搏测定的脉搏测定部,其特征在于检测所述流体室的内压变动、将该检测的结果向所述脉搏测定部输出的检测元件的中心部和所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中心部相互错开。
4.一种手腕佩带装置,具有装置主体壳体,和将该装置主体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和设置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其特征在于在覆盖所述脉搏检测用流体室的壁部中,所述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的2层形成,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所述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所述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所述变形阻止部件,设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该2层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用硫化粘接方法固定为一体。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将所述弹性变形部件的外周部按压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上而固定的按压部件,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具有由所述按压部件按压的固定部,和从该固定部向所述装置主体壳体侧凸出并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靠接的第1凸部,和从所述固定部向所述按压部件侧凸出并与所述按压部件靠接的第2凸部,跨所述弹性变形部件的全周设置所述第1凸部和所述第2凸部。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具有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向所述手腕侧露出的底部,所述固定部,由具有比形成所述底部的材料低的反弹性的材料构成,所述底部,由具有耐受不利环境能力的材料构成。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阻止部件,被固定在所述流体室的所述底部的内侧的面上。
8.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阻止部件,在所述流体室的所述底部的内侧,该底部的内面的一部分离开设置,具有设置在与所述底部离开的区域的所述变形阻止部件上的报知器。
9.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阻止部件,被固定在所述底部的外侧的面上。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变形阻止部件的外周凸缘部,重叠着所述按压部件。
11.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阻止部件与所述底部一体形成。
12.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以向所述固定部侧凸出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按压部件上的按压凸部,和以可与该按压凸部卡合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弹性变形部件上的按压凹部。
1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件,具有软质部和硬质部,所述软质部,以通过由佩带时的手腕给出的作用力而产生弹性变形的软质材料形成;所述硬质部,至少包括被按压在所述装置主体壳体侧的按压部的部分,由比所述软质部硬的材料形成。
14.按照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硬质部由金属或树脂构成,一体形成所述软质部和所述硬质部。
15.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性材料,由与所述装置主体壳体具有的振动传递率比较、振动传递率大的材料形成。
16.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质性材料,由相互不同的多个软质性的部件一体形成。
17.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变形部和所述带部,由将从所述带部传递的脉动向所述弹性变形部侧传递的脉动高传导率的软质性材料形成。
18.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元件,具有将所述流体室内的流体压变动变换成电信号的压电变换部。
1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腕佩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壳体,该壳体收纳有计测时时刻或时间的表功能部和显示由该表功能部给出的所计测的时刻或时间的显示部。
全文摘要
一种手腕佩带装置,是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基于手腕的血管的脉动的脉搏的手腕佩带装置。手表(1、1a)具有主体壳体、将该壳体佩带在手腕上的带部(2、2a)和设在壳体的手腕侧的脉搏检测用流体室(5、5a-5j)。在覆盖该流体室的壁部(39)中,手腕侧的壁部,由弹性变形部件(36、36a-36j)和变形阻止部件(37、37a-37j)的2层形成,弹性变形部件,对应于从带部传递的脉动而产生弹性变形、使流体室内的内压变动;变形阻止部件,设在该弹性变形部件的一面并阻止该弹性变形部件的弹性变形。该2层的弹性变形部件和变形阻止部件,用硫化粘接方法粘接固定。
文档编号A61B5/024GK1572237SQ20041004643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3年5月30日
发明者田中慎一, 村田嘉行 申请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