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藿香正气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而言是涉及一种藿香正气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藿香正气处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所载藿香正气散,主要药物组成有藿香、苍术、半夏、厚朴、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陈皮、桔梗、甘草。具有解表和中,芳香化浊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有湿滞或感受暑湿,外见寒热头痛等表证,内有胸腹满闷、纳呆呕恶、腹痛泄泻,口淡苔腻,脉濡缓等湿阻之证。本方常用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证候者。此外,该方剂用于温疫(流行病)的治疗在古文献中即有记载,如《伤寒论纲目·卷七》“王肯堂曰,时疫者,乃天行暴厉之气流行。凡四时之令不正者,乃有此气行也。若人感之,则长幼相似而病,又互相传染,其作与伤寒相似。然伤寒因寒而得,此乃疫气,不可与寒同论也,法当辟散疫气,扶正气为主。若多日不解,邪热传变何症,宜从伤寒变症条内选用。惟发散药则不同。凡发散汤剂,藿香正气散、……。皆可用。”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藿香正气水及藿香正气滴丸存在以下不足1、原料药苍术、陈皮、厚朴、白芷通过渗漉方法提取有效成分,该中提取方法生产周期长,耗用乙醇量大,不适应产业化需求。
2、茯苓、大腹皮分别单独水提取,即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3、半夏中含有大量淀粉,生产中易出现淀粉糊化成糊壮或块状现象,严重影响到药物制剂生产。
本发明正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生产周期短,适于工业化生产,节省能源藿香正气滴丸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组合物是由下列原料药、辅料组成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为组合物活性成分,其中组合物活性成分与辅料聚乙二醇之重量比为1∶1~20;优选重量比为1∶1~10;最佳重量比是1∶3。
本发明组合物活性成分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可以采用任意配比;优选的本发明组合物活性成分配比为苍术80~240g、陈皮80~240g、厚朴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广藿香油0.8~2.4ml、紫苏叶油0.4~2.0ml;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组合物活性成分配比为苍术120~200g、陈皮120~200g、厚朴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广藿香油1.2~2.0ml、紫苏叶油0.5~1.6ml;更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组合物活性成分配比为苍术140~180g、陈皮140~180g、厚朴140~180g、白芷200~260g、茯苓200~260g、大腹皮200~260g、生半夏140~180g、甘草浸膏18~22g、广藿香油1.4~1.8ml、紫苏叶油0.6~1.2ml;最佳的本发明组合物活性成分配比为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
辅料中所说的聚乙二醇选自聚乙二醇-1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8000或者是它们的混合物。聚乙二醇质量标准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各聚乙二醇项下规定;辅料优选为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及其两者的混合物;最佳为聚乙二醇-6000。其中也可以含有其他少量不影响聚乙二醇在常温下返回固态的其他辅料,这些辅料应是在配方中具有对药品的稳定有利或有助于临床疗效的药用辅料。
本发明在不改变药用物质基础、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前提下,为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产业化生产的需要,对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以厚朴酚转移率为指标,将苍术、陈皮、白芷、厚朴由渗漉改为回流提取并优化了乙醇提取条件;将茯苓、大腹皮由分别水煎改为混合提取;并对半夏的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并确定本法明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滤液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合并提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加入甘草浸膏,备用;生半夏用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醇沉,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优选的本发明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80~240g、陈皮80~240g、厚朴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广藿香油0.8~2.4ml、紫苏叶油0.4~2.0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滤液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合并提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加入甘草浸膏,备用;生半夏用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醇沉,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120~200g、陈皮120~200g、厚朴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广藿香油1.2~2.0ml、紫苏叶油0.5~1.6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5~95%乙醇回流提取1~4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1~4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1~4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5~8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更进一步优选的本发明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140~180g、陈皮140~180g、厚朴140~180g、白芷200~260g、茯苓200~260g、大腹皮200~260g、生半夏140~180g、甘草浸膏18~22g、广藿香油1.4~1.8ml、紫苏叶油0.6~1.2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60~80%乙醇回流提取2次,1~4小时/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1~4小时/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1~4小时/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5~6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最佳的本发明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其中聚乙二醇加热至60℃~100℃,优选加热温度为65℃~95℃,最佳加热温度为70℃~90℃;熔融液保温温度为40℃~110℃,优选熔融液保温温度为50℃~100℃,最佳熔融液保温温度为60℃~90℃;冷凝液为液状石蜡、甲基硅油、煤油或者它们的混合物,优选冷凝液为液状石蜡、甲基硅油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最佳冷凝液为液状石蜡;冷凝液的温度为0℃~10℃,优选冷凝液的温度为0℃~8℃,最佳冷凝液的温度为0℃~5℃。
本发明藿香正气滴丸可包薄膜衣。
本发明组合物提取工艺优化的实验方法、数据、结论1、实验材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原料由天津天士力现代中药资源有限公司提供。
2、苍术、厚朴、陈皮、白芷四味药材的提取工艺优化方案和结果以厚朴酚转移率为考察指标,进行醇浓度、醇提次数、提取时间、溶剂倍量等工艺参数优选,并将最佳工艺与原工艺进行对比。每次实验均取苍术32g、陈皮32g、白芷48g、厚朴(姜制)32g。
2.1乙醇浓度的选择藿香正气水中对苍术、厚朴、陈皮、白芷四味渗漉采用60%乙醇为提取溶剂,而本发明在初步考察不同浓度乙醇为提取溶剂后,发现20~45%的乙醇厚朴酚提取率较低;45~60%的乙醇厚朴酚提取率虽然比20~45%的乙醇厚朴酚提取率高,但仍然低于采用原渗漉方法所得到的厚朴酚提取率;用80~95%的乙醇提取,厚朴酚提取率变化不大,从节约成本,节省资源发面考虑;因此本工艺优选主要考察了60%、70%、80%三个乙醇浓度的提取效果。分别用不同浓度乙醇回流提取,在初步考察后,提取2次[每次4倍量(量少提取不完全,量多浪费资源)1小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测定浸膏干燥失重和厚朴酚含量以计算转移率,结果见表1。
表1乙醇浓度考察表
结果表明用70%乙醇、80%乙醇提取厚朴酚的转移率非常接近,从节约成本及安全的角度考虑,确定用70%乙醇提取。
2.2提取次数的选择用70%乙醇分别回流提取1次、2次、3次、4次(每次4倍量1小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测定浸膏干燥失重和厚朴酚含量,比较提取效果,结果见表2。
表2提取次数考察表
为满足国家标准对该产品的质量要求,采用原渗漉工艺厚朴酚提取率需要达到40%。实验结果表明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厚朴酚提取率为54%,能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且增加一次提取,厚朴酚提取率无显著提高,从节约能源、提高效率角度考虑,确定提取次数为2次。
2.3提取时间的选择用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4倍量),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测定浸膏干燥失重和厚朴酚含量,比较提取效果,因在初步筛选过程中发现,提取时间超过2小时时,随着提取时间延长,厚朴酚提取率提高不明显,因此本发明重点考察提取时间为1~2小时对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见表3。
表3提取时间考察表
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时间延长,厚朴酚提取率显著提高,因此确认最佳提取时间为每次2h。
2.4溶剂倍量的选择本发明中,在选用乙醇作为提取液时,可选用不容剂量的乙醇,考察结果显示,1倍量、1.5倍量、2倍量、2.5倍量的乙醇均可用来提取药物有效成分(用厚朴酚的提取率、出干膏率表示提取有效成分的多少),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情况下厚朴酚提取率较低,而选用5.5倍量、6倍量、7倍量、8倍量、10倍量的乙醇作为提取液时,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厚朴酚提取率变化不大,出干膏率变化不大,所以在考察时,着重在3倍量、4倍量、5倍量的乙醇提取药物有效成分分别用不同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提取液减压浓缩至稠膏,测定浸膏干燥失重和厚朴酚含量,比较提取效果,结果见表4。
表4乙醇倍量考察表
结果表明厚朴酚提取率,4倍量/次为5倍量/次的99.5%,从节能降耗角度考虑,确定最佳溶剂倍量为4倍量/次。
综合考虑以上结果,最终确定以上四味具体提取工艺为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4倍量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
2.5确认试验按照原渗漉工艺和变更工艺提取以上四味药材,分别平行提取3次,比较提取效果,结果见表5。,结果见下表表5变更工艺与原工艺对照结果表
结果表明厚朴等四味药材由渗漉改为回流提取后,在提出物质基础未改变的基础上有效成分的提取效果更好。
3、茯苓、大腹皮的提取藿香正气滴丸,,因此拟将茯苓温浸提取改为水煎煮提取。因大腹皮是采用水煎煮提取,为了便于生产操作,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现将茯苓、大腹皮由分别单独提取改为二者混合水提。,本研究采用苯酚硫酸—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茯苓原工艺温浸膏与茯苓、大腹皮混提膏中茯苓多糖进行含量测定,计算二种浸膏中茯苓多糖总量,从而考察茯苓、大腹皮混合提取对茯苓多糖的提取效果。
3.1多糖含量测定法3.1考察指标确定及定量方法3.1.2茯苓多糖标准曲线的测定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无水葡萄糖20mg,置100ml量瓶中,加水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每1ml中含无水葡萄糖0.2mg)。精密吸取该溶液0.0,0.1,0.2,0.3,0.4,0.5ml,加水使成1ml,加5.0%苯酚溶液1ml,混匀,迅速加入浓硫酸6.0ml,摇匀,于室温下保温30min后移至冰水浴中,放置5~10min取出,在490nm处测定吸收度,回归方程为Abs=9.02635Conc,R=0.9999。结果表明,无水葡萄糖浓度在20.08~101.4μg/ml之间符合Lambert-Beer定律,与吸收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3.2实验方法和结果
3.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浸膏0.5g,于50ml容量瓶内,加水稀释至刻度,取稀释液2ml置离心管中,加无水乙醇8ml,离心(2500r/min,30min)后取出,倾去上清液,将沉淀移至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移取上清液1ml于具塞试管中,加5.0%苯酚溶液1ml,混匀,迅速加入浓硫酸6.0ml,摇匀于室温下保温30min后移至冰水浴中,放置5~10min取出,在490nm处测定吸收度。
3.2.2测定法测定供试品溶液吸收度A值,代入回归方程,计算茯苓多糖含量63.2实验方法与结果称取茯苓、大腹皮各240g,加水提取两次,第一次7倍量2小时,第二次4倍量1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收膏;称取茯苓240g,按照原温浸工艺提取收膏。对浸膏进行多糖含量测定,结果见表6。,即得。
3.2.3实验结果表6茯苓、大腹皮提取工艺考察
结果表明比较茯苓温浸膏和茯大混提膏茯苓多糖含量可知,同样茯苓投料量,茯大混提膏中茯苓多糖的总量是茯苓温浸膏中茯苓多糖总量的2.33倍,即茯苓由温浸工艺改为茯苓大腹皮混提工艺,茯苓多糖转移率提高了133%,由此说明茯苓大腹皮合提工艺可行。同时为了便于生产操作,考虑在此工序中加入甘草浸膏。
通过对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以及提取溶剂的剂量的初步考察,发现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时提取时间超过3.5小时,提取物(以茯苓多糖总量为考察指标)的茯苓多糖总量变化不大;而对提取溶剂的剂量变化而言,溶剂量较少时,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药物有效成分提取不完全;溶剂量较多时,在其他提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药物有效成分提取总量变化不大,因此最终确定的具体提取工艺为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7倍量,第二次1小时4倍量,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
4半夏提取工艺的优化按原工艺提取,因药材中含淀粉较多导致易发生糊化现象,浸膏性状极其不佳。而半夏中有效成分主为氨基酸类和生物碱类,二类成分均溶于乙醇,因此考虑对半夏进行水提后醇沉,在水提醇沉中,考察了水提醇沉后不同的醇浓度时药物,以提升藿香正气滴丸成品质量,通过筛选,发现水提醇沉后醇的浓度为60%的藿香正气滴丸的效果较好。
4.1生半夏水提液浓缩比例考察取生半夏三份,各160g,分别用冷水浸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分别浓缩至(生药∶浓缩液体积)为1∶1、1∶2、1∶3,分别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收膏,醇沉物留用。对三种醇沉物进行半夏的薄层鉴别(依照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半夏药材项下)检查,考察了不同浓缩比例药液醇沉操作对有效成分的影响,结果见表7。
表7不同浓缩比药液醇沉情况考察
结果表明将半夏水提液浓缩至1∶2~1∶3,冷却后进行60%醇沉,不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
4.2工艺对比实验称取半夏药材,分别按照原工艺和优化后工艺单独提取浓缩得半夏水提膏和半夏醇沉膏,每种工艺分别提取3次,并进行醇沉前浓缩液相对密度测定。对浸膏进行半夏鉴别、出膏率及性状检查,结果见表8。
表8半夏工艺对比实验结果
结果表明半夏水提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60%醇沉,所得醇沉膏性状优于水提膏,且鉴别结果为阳性,因此优选后工艺是可行的。
故最终确定半夏提取工艺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液备用。
5现工艺和原工艺的对比取同批药材分别按原工艺和优选后变更工艺制备成滴丸,并进行质量检查,结果见表9
表9藿香正气滴丸变更工艺与原工艺对比结果表
结果表明变更工艺优于原工艺。
提取工艺改变后,产品的质量标准未发生变化,所以只对工艺变更后的产品进行了稳定性实验。采用稳定性试验常用方法即常温、加速法,对市售包装条件下的三批样品(素丸、薄膜衣滴丸)进行考察,发现三批样品经过6个月的加速实验和9个月的常温实验,从性状、鉴别、含量、溶散时限、微生物限度考察与0月比较均无显著变化,说明本品在考察期内是稳定的。
以上组成在生产时可按照相应的比例增大或减少,如大规模生产可以以公斤或以吨为单位,小规模生产也可以以克为单位,重量可以增大或减小,但各组成之间的生药材料重量配比比例不变。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法制备的藿香正气滴丸克服了原苍术、陈皮、白芷、厚朴采用渗漉提取工艺生产周期过长,耗用乙醇过多,无法满足产业化需求的缺陷;克服了茯苓、大腹皮分别单独用水提取,既浪费工时又浪费资源,且生产中不好排产的缺陷;克服了半夏中因含有大量淀粉而在生产中经常出现因淀粉糊化而导致的浸膏性状及不好(成糊状或块状)现象,严重影响到下一步制剂操作的缺陷。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介绍的是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但本发明方法的范围并不局限下述的实例。
实施例1(a)、按药典规定用量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
(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备用。
实施例2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80g、陈皮80g、厚朴240g、白芷120g、茯苓360g、大腹皮120g、生半夏80g、甘草浸膏10g、广藿香油0.8ml、紫苏叶油0.4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10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5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15(6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4000,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40℃保温匀速滴入2℃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实施例3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240g、陈皮240g、厚朴80g、白芷120g、茯苓360g、大腹皮360g、生半夏240g、甘草浸膏10g、广藿香油2.4ml、紫苏叶油0.5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5%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4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3.5小时,第二次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9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6.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10(5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50℃保温匀速滴入2~10℃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实施例4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取100g聚乙二醇-4000,90℃加热熔化,加入100g按照实施例一方法制备的本发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100℃保温匀速滴入0℃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200g,即得。
实施例5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00g、陈皮240g、厚朴200g、白芷150g、茯苓150g、大腹皮300g、生半夏120g、甘草浸膏15g、广藿香油1.0ml、紫苏叶油1.2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5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5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12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2.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10(6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为1∶2的混合物,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80℃保温匀速滴入2~10℃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甲基硅油,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包薄膜衣,即得。
实施例6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20g、陈皮120g、厚朴120g、白芷300g、茯苓300g、大腹皮180g、生半夏120g、甘草浸膏15g、广藿香油1.2ml、紫苏叶油0.5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5%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4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7倍量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0g,加水煎煮4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6000,80℃加热熔化,加入上述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80℃保温匀速滴入5℃植物油中,收集滴丸,沥净,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125g,包肠溶衣,即得。
实施例7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200g、陈皮200g、厚朴200g、白芷180g、茯苓180g、大腹皮180、生半夏120g、甘草浸膏25g、广藿香油2.0ml、紫苏叶油1.6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5~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8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1300g聚乙二醇-6000,100℃加热熔化,加入125g按照上述方法制备的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60℃保温匀速滴入10℃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实施例8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30g、陈皮180g、厚朴120g、白芷180g、茯苓180g、大腹皮150g、生半夏110g、甘草浸膏10g、广藿香油10ml、紫苏叶油1.0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5~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1000g聚乙二醇-6000,90℃加热熔化,加入200g按照上述方法制备的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110℃保温匀速滴入8℃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600g,即得。
实施例9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40g、陈皮150g、厚朴160g、白芷190g、茯苓200g、大腹皮220g、生半夏120g、甘草浸膏16g、广藿香油1.3ml、紫苏叶油1.3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729g聚乙二醇-6000,90℃加热熔化,加入243g按照上述方法制备的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80℃保温匀速滴入5℃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实施例10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40g、陈皮140g、厚朴140g、白芷200g、茯苓260g、大腹皮260g、生半夏140g、甘草浸膏18g、广藿香油1.4ml、紫苏叶油0.6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1000g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为1∶3的混合物,70℃加热熔化,加入150g按照上述方法制备的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100℃保温匀速滴入10℃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实施例11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80g、陈皮180g、厚朴180g、白芷260g、茯苓260g、大腹皮260g、生半夏180g、甘草浸膏22g、广藿香油1.8ml、紫苏叶油1.2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60~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1000g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为1∶4的混合物,80℃加热熔化,加入90g按照上述方法制备的本发明物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80℃保温匀速滴入5℃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150g,即得。
实施例12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
(a)、取苍术180g、陈皮140g、厚朴180g、白芷200g、茯苓260g、大腹皮200g、生半夏140g、甘草浸膏22g、广藿香油1.4ml、紫苏叶油0.6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60~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每次3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1000g聚乙二醇-6000,95℃加热熔化,加入上述稠膏,充分搅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匀,置滴丸机的贮液筒内,50℃保温匀速滴入0℃液状石蜡冷凝液中,收集滴丸,沥净,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蜡,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实施例13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90~10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由上往下,滴入液体石蜡中,将形成的滴丸沥尽并擦除液体石蜡,制成滴丸1025g,包薄膜衣,即得。
实施例14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10(6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800g聚乙二醇-6000,加热70~9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为60℃~90℃,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0℃~5℃液体石蜡中,制成滴丸剂1025g。
实施例15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8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15(7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1000g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8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80℃,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5℃冷凝液石蜡中,制成1300g滴丸。
实施例16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9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25(2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8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聚乙二醇4000,加热至9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90℃,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3℃冷凝液石蜡中,制成5000粒滴丸剂。
实施例17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6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5小时,第二次2.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为5∶1的混合物,加热至95℃,熔融后加入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二醇4000混合物1/6倍量的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85℃,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5℃冷凝液石蜡中,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实施例18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5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30(3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5倍稠膏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9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80℃,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8℃冷凝液石蜡中,制成1000g滴丸,包衣即得。
实施例19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3.5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12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5小时,第二次2.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17(8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4倍稠膏量的聚乙二醇-1500,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加热至85℃,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85℃,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5℃冷凝液石蜡中,制成5000粒滴丸剂。
实施例20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7倍稠膏量的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4000为6∶1的混合物,加热至85℃,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85℃,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8℃冷凝液石蜡中,制成1025g滴丸。
实施例21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5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1-1.10(7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8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7倍稠膏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热至9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85℃,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10℃冷凝液石蜡中,制成1300g滴丸。
实施例22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a)、取苍术200g、陈皮200g、厚朴(姜制)180g、白芷250g、茯苓25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2ml、紫苏叶油0.9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88%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5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1-1.10(70℃),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7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6.5倍稠膏量的聚乙二醇4000,加热至100℃,熔融后加入稠膏,搅拌均匀,移至滴丸机中,保持熔融液温度75℃,由上往下,滴速适中滴入0~10℃冷凝液石蜡中,制成1200g滴丸。
权利要求
1.一种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包括如下步骤(a)、取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广藿香油、紫苏叶油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滤液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合并提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加入甘草浸膏,备用;生半夏用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醇沉,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80~240g、陈皮80~240g、厚朴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广藿香油0.8~2.4ml、紫苏叶油0.4~2.0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乙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滤液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合并提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加入甘草浸膏,备用;生半夏用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醇沉,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120~200g、陈皮120~200g、厚朴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广藿香油1.2~2.0ml、紫苏叶油0.5~1.6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45~95%乙醇回流提取1~4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1~4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1~4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45~8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140~180g、陈皮140~180g、厚朴140~180g、白芷200~260g、茯苓200~260g、大腹皮200~260g、生半夏140~180g、甘草浸膏18~22g、广藿香油1.4~1.8ml、紫苏叶油0.6~1.2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60~80%乙醇回流提取2次,1~4小时/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2次,1~4小时/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加水煎煮2次,1~4小时/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55~65%,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备用滤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即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a)、取苍术160g、陈皮160g、厚朴(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广藿香油1.6ml、紫苏叶油0.8ml备用;(b)、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70%乙醇回流提取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回收乙醇,备用;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适量,加入甘草浸膏,混匀备用;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时换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两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2-1.04(75℃),加入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取上清液,回收乙醇,药液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稠膏状,加入广藿香油、紫苏叶油,混匀;取适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搅匀,制成滴丸1025g,即得。
6.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为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或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的混合物;聚乙二醇加热温度为60℃~100℃;熔融液保温温度为40℃~110℃;冷凝液为液状石蜡、甲基硅油、煤油或者它们的混合物,冷凝液的温度为0℃~1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为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加热温度为65℃~95℃;熔融液保温温度为50℃~100℃;冷凝液为液状石蜡,冷凝液的温度为0℃~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为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加热温度为70℃~90℃;熔融液保温温度为60℃~90℃;冷凝液为液状石蜡,冷凝液的温度为0℃~5℃。
9.如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成的滴丸可包包薄膜衣。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藿香正气滴丸的制备方法,具体而言是将苍术、陈皮、白芷、厚朴加乙醇回流提取;茯苓、大腹皮加水煎煮;生半夏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合并提取液,加入其他药物活性成分,制成滴丸。本发明克服已往藿香正气制剂生产周期长,耗用乙醇量大,浪费时间又浪费资源,且半夏在生产中易出现淀粉糊化成糊壮或块状现象,不适应产业化需求的缺点。
文档编号A61P1/00GK1745799SQ200410071868
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9月7日
发明者章顺楠, 刘顺航, 徐波, 董莉娜 申请人:天津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