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跷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6163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踩跷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理疗法装置,特别是一种踩跷床。
背景技术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是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而分布较深,‘络’则是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其特点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所以经络学说正是‘经穴踩跷疗法’的理论基础。所谓‘踩跷’即是运用双脚的各种技巧性方法,如脚按法、脚推法、脚揉法、脚拨法、脚滚法、脚搓法、脚摩法、脚颤法、足击法等作用于人体经络穴道,从而达到治病、疗伤、防病、保健等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既名为‘踩跷’即是完全以脚施作,有别于用手施作。
目前世界各地有很多人士都在从事与按摩治疗有关的工作,如物理治疗师、中医按摩医生、各类运动项目的随队医生等等。由于从事全身性的手法治疗时,患者必须平躺在治疗床上,任由治疗师对其身体正面与背面进行按摩理疗,因此治疗床的设计对于治疗师而言,攸关是否便于力道发挥。
如图1所示,一般按摩用的治疗床1大多是在床架11顶面铺置床垫12,床垫12上于近一端缘处并形成透气孔121,用于人体趴卧时,脸部可置于透气孔121处而能顺畅呼吸。
然而因为习用的治疗床1对一般用脚站立床边地面以手施作理疗按摩者或许无使用上的困难,但对上肢残障下肢健全的治疗师而言,因其只能用脚来施作理疗按摩,其全程理疗按摩过程中,都必须站立于床垫12上,由于床架11高度大约有半公尺高,床垫12又为狭长型且周围也未具有任何保护设计,因此治疗师不但上、下床时必须仰赖他人协助才能顺利上、下床,而且在以脚部进行理疗时,更须他人牵引治疗师,否则容易在对患者理疗过程中发生不慎踏空而掉下床的情形。另外,特别对于上肢残障的治疗师,在用脚施作理疗按摩时,通常须以一只脚支撑自己的身体重量,另一只脚才能自由施作理疗按摩作业,上半身毫无支撑,重心不稳,在高约半公尺的床面上工作时,常显得顾此失彼,甚至在重心不稳下为求平衡,而对被作施理疗者误踩较大力量,造成被施作理疗者受伤或痛苦。因此提供供身体障碍治疗师方便且安全地进行理疗操作的治疗床对于残障治疗师极为重要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辅助治疗师适当踩跷施力、踩跷过程安全、上下床方便的踩跷床。
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架、置于支撑架上的床体及立置于床体周围的辅助架;支撑架具有承载部及自承载部向下延伸的脚部;床体置于支撑架的承载部上,其具有两相对的长向侧边、两相对的短向前、后侧边、顶面、与顶面相反的底面及形成于接近短向前侧边且贯穿顶、底面的透气孔;辅助架具有分别立置于床体两长向侧边的第一、二架体及分别位于床体的短向前、后侧边上方且连接第一、二架体两相对端的第一、二承置件。
其中第一承置件的位置较第二承置件的位置高。
第一、二架体分别具有第一、二顶杆部及分别自各第一、二顶杆部两端向下延伸并与脚部的第一、二侧杆部;第一、二顶杆部于接近各第一、二侧杆部处渐形隆起而形成挡止部。
第一、二侧杆部近端缘处纵向间隔形成数个具有不同高度横向贯通壁面的穿孔;立杆于近端缘处则形成有横向贯通壁面且孔径与穿孔相当的贯孔;第一、二侧杆部插置于立杆内,并利用螺栓分别贯穿第一、二侧杆部的穿孔及立杆的贯孔,分别配合螺母与螺栓配合锁固,使第一、二侧杆部与立杆接合成一体;并借由螺栓穿设于第一、二侧杆不同高度的穿孔而升降调整第一、二架体的高度。
第一承置件具有第一座体及自第一座体两相反端延伸并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侧杆部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承置件具有第二座体及自第二座体两相反端延伸并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侧杆部连接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二架体的第二侧杆部相枢接,使得第二承置件可相对第二侧杆部枢转,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扣接部;第一架体的第一侧杆部相对形成有可供扣接部扣接借以使第二承置件保持水平状态的卡掣部。
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撑架、置于支撑架上的床体及立置于床体周围的辅助架;支撑架具有承载部及自承载部向下延伸的脚部;床体置于支撑架的承载部上,其具有两相对的长向侧边、两相对的短向前、后侧边、顶面、与顶面相反的底面及形成于接近短向前侧边且贯穿顶、底面的透气孔;辅助架具有分别立置于床体两长向侧边的第一、二架体及分别位于床体的短向前、后侧边上方且连接第一、二架体两相对端的第一、二承置件。治疗师站立于床体上来回以脚踩跷治疗患者时,可将其上肢搭置于辅助架第一、二架体上,以保持治疗师身体的平衡;亦可乘坐床体的短向前、后侧边上方的第一、二承置件上,以使治疗师的操作更为轻松且更能准确控制力道。不仅可辅助治疗师适当踩跷施力、踩跷过程安全,而且上下床方便,从而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图1、为习知踩跷床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侧杆部与立杆结合状态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侧视图(第一承置件与第一、二侧杆部结合状态)。
图6、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侧视图(第二承置件与第一、二侧杆部结合状态)。
图7、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侧视图(第二承置件一端相对第二侧杆部枢转且未与第一侧杆部结合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治疗师分别乘坐第一、二承置件以踩跷患者头部、肩部及脚部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患者脚部穿置于悬吊带)。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第一、二顶杆部两端形成挡止部)。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第一、二顶杆部由两端朝中央处渐形隆起)。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立体图(第一、二顶杆部由两端朝中央处渐形凹陷)。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踩跷床3包括支撑架4、置于支撑架4上的床体5及立置于床体5周围的辅助架6。
支撑架4具有可供承置床体5的承载部41及自承载部41向下延伸的脚部42。承载部41具有两相对的长向侧边及分别连接两长向侧边两端的两端部。
脚部42则具有分别形成于承载部41两端部的两脚杆组,各脚杆组均具有两立杆421及一个以上连接于两相对立杆421间且可供人员上下床时踩踏用的横杆422。
床体5置于支撑架4的承载部41上,且床体5具有两相对的长向侧边51、两相对的短向前侧边52与短向后侧边53、顶面54、与顶面54相反的底面55及形成于接近短向前侧边52且贯穿顶面54与底面55的透气孔56。
辅助架6具有两分别立置于床体5两长向侧边51的第一架体61、第二架体62及分别位于床体5的短向前、后侧边52、53上方且连接第一、二架体61、62两相对端的第一承置件63、第二承置件64。
第一、二架体61、62均分别具有与床体5两长向侧边51平行的第一、二顶杆部611、621及分别自各第一、二顶杆部611、621两端向下延伸并与脚部42的各立杆421接合的第一、二侧杆部612、622。如图3所示,第一侧杆部612近端缘处纵向间隔形成数个具有不同高度横向贯通壁面的穿孔613。立杆421于近端缘处则形成有横向贯通壁面且孔径与穿孔613相当的贯孔423。第一侧杆部612插置于立杆421内,并利用螺栓21贯穿第一侧杆部612的穿孔613及立杆421的贯孔423,配合成型于贯孔423一端的螺母22与螺栓21配合锁固,使第一侧杆部612与立杆421接合成一体。另外,借由螺栓21贯穿位于不同高度的穿孔613而达到升降调整第一架体61高度。第一、二侧杆部612、622与各立杆421的接合构造相同,第二架体62的高度调整结构与第一架体61的高度调整构造相同,于此不再赘述。
另外,除了第一架体61及第二架体62的高度可调整外,床体5也可利用相同技术思想而作成可升降的设计,意即只要在第一、二架体61、62的各第一、二侧杆部612、622上分别形成另一组纵向排列的数孔洞,再借螺栓贯穿不同高度的孔洞而锁入床体5中即可达到调整床体5高度的功能。此部分的技术由于可由前述第一架体61与第二架体62的高度调整构造所轻易推知,所以不再另以图式显示。
再者,第一架体61的两第一侧杆部612间及第二架体62的两第二侧杆部622间均分别横设有第一支杆部614、第二支杆部623。如图4所示,借此治疗师7站立于床体5上而必须来回以脚踩跷治疗患者8时,可依个人身高而选择将上肢71分别搭置于第一、二顶杆部611、621上或是第一、二支杆部614、623上,以保持治疗师7身体的平衡。
如图5、图6所示,第一承置件63具有可供人体乘坐的第一座体631及自第一座体631两相反端延伸并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侧杆部612、622连接的第一连杆632。第二承置件64则具有可供人体乘坐的第二座体641及自第二座体641两相反端延伸并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侧杆部612、622连接的第二连杆642。
如图5所示,第一承置件63的第一连杆632两端借由铆钉23分别铆固定位于第一架体61的第一侧杆部612及第二架体62的第二侧杆部622上。当然第一承置件63的第一连杆632两端也可以焊接方式与第一架体61的第一侧杆部612及第二架体62的第二侧杆部622固接。
如图6、图7所示,第二承置件64的第二连杆642一端与第二侧杆部622相枢接,使得第二承置件64可相对第二侧杆部622在0°-90°范围内枢转,第二连杆642的另一端形成扣接部643,扣接部643可为勾扣状,第一架体61的第一侧杆部612则相对形成有可供扣接部643扣接的卡掣部615,卡掣部615可为杆体状。当然第二承置件64的第二连杆642一端也可与第一侧杆部612枢接,以使第二承置件64可相对第一侧杆部612枢转,而卡掣部则可形成于第二侧杆部622上以与形成在第二连杆642另一端的扣接部643相扣接。
当人员欲上下床时只要使第二承置件64朝接近第二侧杆部622方向枢转收折,即能方便借踩踏支撑架4脚部42的横杆422而上、下床。另当欲乘坐第二承置件64时,只要使第二承置件64相对第二侧杆部622呈90°枢转展开,利用第二连杆642的扣接部643扣接第一侧杆部612的卡掣部615,使得第二承置件64稳固地保持水平态样,而提供治疗师乘坐。
另外,由于针对人体头部、肩部踩跷治疗时的施力不宜过重及人体脚部的曲度变化较大,于治疗时不但不易准确踩跷到正确穴点,且也不易控制力道大小,因此,第一承置件63的位置较第二承置件64的位置高。如此,如图8所示,使得治疗师7于踩跷患者8头部、肩部治疗时可乘坐在第一承置件63上进行操作,而对患者8脚部81踩跷治疗时则可坐在较低位置的第二承置件64,如此,治疗师7的操作更为轻松且更能准确控制力道。
如图9所示,第一架体61于接近第二承置件64的第一侧杆部612上设有悬吊带65,以供患者8脚部81穿置,而方便治疗师7进行患者8牵引按摩,如在牵引下对腰部或臀部施力。当然第二架体62于接近第二承置件64的第二侧杆部622上也可设有另一悬吊带65。
另外,如图10所示,第一、二架体61、62的第一、二顶杆部611、621于接近各第一、二侧杆部612、622处也可渐形隆起而形成挡止部616、624,借此更可提醒视障治疗师已接近床体5的短向前侧边52或短向后侧边53,避免视障治疗师于来回以脚踩跷治疗患者8时发生掉落床体5的情形。
再者,由于部分视障治疗师更同时伴随有自身肢体残障,因此,如图11所示,亦可于第一、二架体61、62的第一、二顶杆部611、621分别由两端朝中央处渐形隆起,且第一支杆部614、第二支杆部62 3也可设有可滑移的座板66,如此特别适用于掌指关节残障的视障治疗师,治疗师可以坐在座板66上,并以残肢抵触第一、二顶杆部611、621,配合双脚踩踏床体5而带动身体移位,以来回踩跷治疗患者8。
如图12所示,亦可于第一、二架体61、62的第一、二顶杆部611、621分别由其两端朝中央处渐形凹陷,借此降低第一、二顶杆部611、621高度,使得上臂残障的视障治疗师可以上臂残肢抵触在前述各凹陷处,而使第一、二顶杆部611、621夹置于胳肢窝,借以支撑视障治疗师的身体,避免视障治疗师的身体重量直接施加于患者身上,而造成患者的不舒服。
权利要求1.一种踩跷床,它包括支撑架及置于支撑架上的床体;支撑架具有承载部及自承载部向下延伸的脚部;床体置于支撑架的承载部上,其具有两相对的长向侧边、两相对的短向前、后侧边、顶面、与顶面相反的底面及形成于接近短向前侧边且贯穿顶、底面的透气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床体周围设有立置的辅助架,其具有分别立置于床体两长向侧边的第一、二架体及分别位于床体的短向前、后侧边上方且连接第一、二架体两相对端的第一、二承置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踩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承置件的位置较第二承置件的位置高。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踩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架体分别具有第一、二顶杆部及分别自各第一、二顶杆部两端向下延伸并与脚部的第一、二侧杆部;第一、二顶杆部于接近各第一、二侧杆部处渐形隆起而形成挡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踩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侧杆部近端缘处纵向间隔形成数个具有不同高度横向贯通壁面的穿孔;立杆于近端缘处则形成有横向贯通壁面且孔径与穿孔相当的贯孔;第一、二侧杆部插置于立杆内,并利用螺栓分别贯穿第一、二侧杆部的穿孔及立杆的贯孔,分别配合螺母与螺栓配合锁固,使第一、二侧杆部与立杆接合成一体;并借由螺栓穿设于第一、二侧杆不同高度的穿孔而升降调整第一、二架体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踩跷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承置件具有第一座体及自第一座体两相反端延伸并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侧杆部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承置件具有第二座体及自第二座体两相反端延伸并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二侧杆部连接的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一端与第二架体的第二侧杆部相枢接,使得第二承置件可相对第二侧杆部枢转,第二连杆的另一端形成扣接部;第一架体的第一侧杆部相对形成有可供扣接部扣接借以使第二承置件保持水平状态的卡掣部。
专利摘要一种踩跷床。为提供一种可辅助治疗师适当踩跷施力、踩跷过程安全、上下床方便的物理疗法辅助装置,提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支撑架、置于支撑架上的床体及立置于床体周围的辅助架;支撑架具有承载部及自承载部向下延伸的脚部;床体置于支撑架的承载部上,其具有两相对的长向侧边、两相对的短向前、后侧边、顶面、与顶面相反的底面及形成于接近短向前侧边且贯穿顶、底面的透气孔;辅助架具有分别立置于床体两长向侧边的第一、二架体及分别位于床体的短向前、后侧边上方且连接第一、二架体两相对端的第一、二承置件。
文档编号A61H37/00GK2712342SQ20042004837
公开日2005年7月27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23日
发明者林锦城 申请人:林锦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