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科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
背景技术: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大关节之一,髌骨是膝关节中的重要装置。由于其突出的位置及所具有的解剖特点,使其受损机会较多,因而髌骨骨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骨折。
髌骨骨折愈合的效果及愈合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关节功能的恢复程度。
骨折断端紧密对合及在紧密对合条件下行早期的膝关节功能锻炼,是髌骨骨折愈合及保证关节功能恢复的先决条件。
根据以上理论,产生了内固定手术及外固定治疗二大类治疗方法,手术类在此不予赘述。外固定方式当今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有创性的,即在施术过程中要对局部造成人为的损伤,它包括抓髌器及微型外固定器的使用。这一类方法的优点是能达到使骨折部位严密对合的目的,组织损伤也不大,但其缺点也明显可见1.皮肤创口长期存在,有导致细菌继发的感染的可能性,尤其是病人患有糖尿病或全身抵抗力低下时更是如此。2.对粉碎型骨折不适用。3.患有骨质疏松的病人不适用。另一类是无创性外固定方式,这一类处理方法包括抱膝圈及多头带的使用或长腿石膏外固定。这一类方法的优点是不会给病人造成新的人为损伤,对某些不适合应用有创治疗的病人适用,但其所具有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主要是这类固定不能克服股四头肌的收缩,难以保证骨折部位对合的紧密度,所以,必须要靠把膝关节限制在伸直位来维持骨折断端的对合,长时间限制膝关节活动可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或其它后遗症。
解决现有外固定技术中的问题和矛盾1.实现加压外固定将给病人造成人为损伤,对某些病人不适用;2.无人为损伤的处理方法,不能达到使骨折端加压的目的,骨折端不稳定,需较长时间限制膝关节活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在固定环体上端的圆周上等分开有偶数个骨折方位固定孔,固定环体下端两侧面对称为弧形状、另一两侧面对称装有一对弹性固定带挂钩,两条弹性外固定带的两端分别套在同一侧弹性固定带挂钩上,加压螺杆穿入骨折方位固定孔后,两端用加压螺帽固定在固定环体上,加压螺杆上依次装有一个向固定环体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下端面为弧形的髌骨表面压板和另一个向固定环体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在其中一个向固定环体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外装有一个可拆卸式垫片。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的效果是1.适应范围广,可适用于多类型的骨折,可减少病人的痛苦,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的患者和糖尿病所致的抵抗力低下的患者;2.操作简单,易于掌握;3.固定效果好,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4.环体可透过X光,可直接观察到复位固定的效果,并可随时调整;5.拆装方便,便于皮肤及创伤伤口的护理,一年四季均可使用。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图4是本发明加压外固定侧视图。
图中1.加压固定压板,2.骨折方位固定孔,3.环外加压垫圈,4.加压螺杆,5.加压螺帽,6.固定环体,7.弹性固定带挂钩,8.弹性外固定带,9.弹性材料,10.髌骨表面压板,11.U形支架,12.U形支架,13.弹性材料,14.可拆卸式垫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包括在固定环体6上端的圆周上等分开有偶数个骨折方位固定孔2,固定环体6下端两侧面对称为弧形状、另一两侧面对称装有一对弹性固定带挂钩7,两条弹性外固定带8的两端分别套在同一侧弹性固定带挂钩7上,加压螺杆4穿入骨折方位固定孔2后,两端用环外加压垫圈3、加压螺帽5固定在固定环体6上,加压螺杆4上依次装有一个向固定环体6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1、下端面为弧形的髌骨表面压板10和另一个向固定环体6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1,在其中一个向固定环体6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1外装有一个可拆卸式垫片11。
所述的加压固定压板1用U形支架12连接穿入加压螺杆4上,加压固定压板1斜面上贴有弹性材料9。
所述的下端面为弧形的髌骨表面压板10用另一U形支架13连接穿入加压螺杆4上,髌骨表面压板10下面贴有弹性材料14。
加压固定压板1倾斜面与垂直轴线成α角,α=20~30°(如图2所示),加压固定压板1倾斜面与水平轴线成β角,β=50~60°(如图3所示)。
固定环体6有弹性,在受到压力后可发生形变,但在二维空间概念上,不允许它在同一时间内,向二个不同矢量方向发生形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其所受到的压力能向所需要的方向传递。环壁上的骨折方位固定孔2代表骨折的方位,用于放置加压螺杆4,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其成360°水平分布。环壁下外方的金属钩,用于固定弹性固定带。
加压固定压板1与髌骨的接触面设计成双曲弧形并衬有弹性材料,使其与髌骨的解剖形态相匹配,在增大接触面的同时也减轻了局部的压力,防止皮肤压迫坏死。髌骨表面压板10的髌骨接触面做成穹窿状并衬有弹性材料13。其作用是防止髌骨向前成角拱起,它与二个加压固定压板1及股骨关节面一起,形成了一个立体概念的压力,使髌骨骨折向中心聚拢。
因为膝关节的形态特殊,髌骨不在中轴线上,使用可拆卸式垫片14更有利于外固定环的使用。
采用二条弹性外固定带8可使外固定环在膝关节前与肢体保持紧密接触。并与加压固定压板1同时形成了一个垂直的合力。同时可防止固定环体6上、下滑移。另外,膝关节在伸屈时周径会发生改变,髌骨的位置也会上、下移动,弹性固定带8的使用可适应这种变化。使用宽3cm的弹性固定带8增加了膝关节后的皮肤接触面,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在确保固定环体6的稳定的同时可避免病人有不舒适的感觉。
要达到理想的固定目的,必须要合理使用几个力的方向1.由加压固定压板1产生合抱的力P1由2个螺帽同时向心旋紧时产生的压力,经固定环体6传递到加压固定压板1而产生。这个力与髌骨的纵轴相平行。
2.髌骨表面压板10所产生的向髌骨深面产生的压力F,以保持髌骨表面平整,并避免在两端加压时骨折端向前成角畸形。
3.由二条弹性外固定带8压力P2及加压固定压板1同时运动所产生的水平与垂直方向的合力,使压力集中在髌骨的边缘并持续维持这种压力。
总之,髌骨骨折在使用无创性加压外固定器后,由于环体通过加压固定压板1已与髌骨连成一体,髌骨活动的同时,固定环体6随之一起活动,加压外固定器所产生的压力足以抵消股四头肌收缩产生的力量,所以在伸屈关节时不会造成骨折端分离,这样更有利于患者早期的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防止关节僵硬和粘连的发生。但初期的活动应限制在50°左右的范围内,以后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具体操作步骤(如图4所示)1.抽尽关节内的积血,初步对合骨折端(无移位的不需对合),皮肤有损伤时,应进行清创消毒处理,并以纱布覆盖;2.将固定环置于膝关节前部,在膝关节后扣紧弹性固定带产生压力P2,调整好松紧度,使固定环体的弧形状缺口贴紧肢体表面,并使髌骨表面压板产生压力F贴紧髌骨表面,如髌骨表面压板与髌骨表面之间尚有一定间隙,则可酌情再加入棉垫贴紧;3.根据骨折类型沿水平方向选择方位孔,穿入螺杆及加压附件,使加压固定压板的双曲弧面与髌骨骨折线成90°垂直角相对放置,再根据加压固定压板贴近髌骨边缘后与固定环内壁的距离大小决定是否使用可拆卸式加压垫片;4.旋紧加压螺杆两端的加压螺帽施加压力P1,使环壁产生弹性变形,并推动加压固定压板向中心方向移动,以达到使骨折端紧密对合的目的;5.膝关节正、侧位拍片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调整对位情况及加压的松紧度。
权利要求
1.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固定环体(6)上端的圆周上等分开有偶数个骨折方位固定孔(2),固定环体(6)下端两侧面对称为弧形状、另一两侧面对称装有一对弹性固定带挂钩(7),两条弹性外固定带(8)的两端分别套在同一侧弹性固定带挂钩(7)上,加压螺杆(4)穿入骨折方位固定孔(2)后,两端用加压螺帽(5)固定在固定环体(6)上,加压螺杆(4)上依次装有一个向固定环体(6)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1)、下端面为弧形的髌骨表面压板(10)和另一个向固定环体(6)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1),在其中一个向固定环体(6)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1)外装有一个可拆卸式垫片(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固定压板(1)用U形支架(12)连接穿入加压螺杆(4)上,加压固定压板(1)斜面上贴有弹性材料(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面为弧形的髌骨表面压板(10)用另一U形支架(13)连接穿入加压螺杆(4)上,髌骨表面压板(10)下面贴有弹性材料(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其特征在于加压固定压板(1)倾斜面与垂直轴线成α角,α=20~30°,加压固定压板(1)倾斜面与水平轴线成β角,β=50~60°。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创性可调方位髌骨骨折加压外固定治疗器。包括在固定环体上端的圆周上等分开有偶数个骨折方位固定孔,其下端两侧面对称为弧形状、另一两侧面对称装有一对弹性固定带挂钩,加压螺杆穿入骨折方位固定孔后,两端用加压螺帽固定在固定环体上,加压螺杆上依次装有一个向固定环体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下端面为弧形的髌骨表面压板和另一个向固定环体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在一个向固定环体中心倾斜的加压固定压板外装有一个可拆卸式垫片。本发明适用于多类型的骨折,减少病人的痛苦;固定效果好,可早期进行关节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环体可透过X光,观察复位固定的效果随时调整;拆装方便,便于皮肤及创伤伤口的护理。
文档编号A61F5/05GK1657024SQ200510049059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5日
发明者李书章 申请人: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