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2317阅读:50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慢性病。据统计,全世界约有10~20%左右的人群曾患过该病。虽然目前已有大量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物上市,但上述药物往往存在疗效较差或副作用较大等问题。因此,开发新作用类型的抗消化性溃疡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价值。
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亦称为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其分子式为CH3CH(NH2)CONHCH(CH2CH2CONH2)COOH,具有溶解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中国发明专利申请02123369.1公开了其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的新用途。
本发明人通过实验证实,不同剂量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及半胱胺所致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均有明显保护作用,具有抗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活性,可以制备成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应用于临床。
需要的时候,在这些药物中还可以加入一种或多种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载体包括药学领域常规的稀释剂、填充剂、粘合剂、湿润剂、吸收促进剂、表面活性剂、吸附载体、润滑剂等,必要时还可以加入香味剂、甜味剂等。以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为活性成分的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主要通过口服给药,可以制成片剂、胶囊、粉剂、颗粒、锭剂、栓剂,或口服液等多种药物形式。上述各种剂型的药物均可以按照药学领域的常规方法制备。
本发明首先建立了经典的急性应急性溃疡损伤模型—无水乙醇致大鼠损伤模型及半胱胺所致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模型,观察了不同剂量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及半胱胺所致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谷氨酰胺单体及经典的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甲氰咪胍进行了比较,证实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对消化道溃疡具有明显治疗作用,同时兼具使用剂量小、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因此有可能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治疗。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抗胃溃疡实验1.1实验方法本实验所采用的实验动物为大鼠,在实验前,将大鼠随机分成以下对照组及实验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动物在实验前40h禁食,自由饮水,至给无水乙醇刺激前2h灌注生理盐水1ml,随后给予无水乙醇;2h后,麻醉处死动物,剪开腹腔,先结扎幽门,随后将4ml 10%甲醛注入胃内,复行结扎胃以防甲醛泄漏。作病理实验时,沿胃大弯剪开胃,观察胃粘膜的损伤程度;同时,采用张守仁等(张守仁,崔光建,徐瑞明,et,al.多环胺化合物HH01抗实验性大鼠胃溃疡作用.药学学报,1995;30(2)103-106.)所建立的实验方法,以损伤面积为指标,观察不同药物对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实验组给药剂量范围为400至1500mg/kg(表1),胃内灌注上述不同剂量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混旋液1ml,2h后胃内灌注无水乙醇1ml,2h后取胃,余处理方法同对照组。
谷氨酰胺实验组给药剂量范围为400至1500mg/kg(表1),给药方法,给药时间等完全等同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实验组。
甲氰咪胍组既往文献报道甲氰咪胍80或100mg/kg均可显著对抗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本实验选择100mg/kg作为既定给药剂量,余处理方法同上述实验。
1.2实验结果从胃标本外观看,生理盐水对照组溃疡表现为普遍粘膜充血、条索状溃疡面积大且较深,出血点表现也较大;甲氰咪胍组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较明显,而出血点及溃疡均好于生理盐水组;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各组表现为胃粘膜较完整,无出血点,仅有条索状溃疡,面积小且表浅,有的仅表现为局部粘膜出现暗斑;对于谷氨酰胺组,在低剂量时(400)mg/kg,溶液中已有谷氨酰胺的结晶析出,表现出较差的溶解性,在此剂量下,谷氨酰胺给药组胃粘膜表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当给药浓度增至1000mg/kg时,可见胃粘膜上的条索状溃疡数及出血点均明显减少,但整个粘膜上的充血及水肿尚存;当浓度增至1500mg/kg时,谷氨酰胺溶液中已有大量结晶析出,在给药后4h,胃内依然可以看见谷氨酰胺单体的结晶物持续存在,提示该药吸收较差,但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剂量下,谷氨酰胺对胃粘膜溃疡表现出了较好的抑制作用。
采用解剖显微镜,以出现溃疡粘膜的面积作为指标,观察上述药物对胃粘膜损伤的保护程度,结果如表1。由表1可见,阳性对照药甲氰咪胍可明显对抗乙醇所致的胃粘膜损伤,但其对损伤的抑制率要明显低于不同剂量的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组。对于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而言,低、中剂量的(400,1000)mg/kg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即可明显对抗乙醇损伤(P<0.05),其对溃疡的抑制作用要明显高于同剂量组的谷氨酰胺单体(P<0.05);当给药剂量增至1500mg/kg时,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几乎可以完全对抗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P<0.05)。对于谷氨酰胺而言,当给药剂量为400及1000mg/kg时,该药不能明显对抗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当给药浓度增至1500mg/kg时,谷氨酰胺组可以显著对抗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其对溃疡的抑制作用弱于同剂量(1500mg/kg)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组所起的作用,而与400mg/kg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所起的作用相当。
表1.不同药物在禁食40h的条件下对无水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动物在给予乙醇刺激前2.0h预防给药,禁食40h*,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谷氨酰胺组同剂量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
实施例2、抗十二指肠溃疡实验2.1实验方法大鼠实验前禁食(不禁水)24h,称重标记后随机分成9组,分组及给药剂量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详细情况见表2。灌药2h后分别皮下注射10%半胱胺,用量为280mg/kg,然后脱颈法处死大鼠,剖腹,取出十二指肠,观察十二指肠溃疡形成情况,并测量溃疡大小。此外,新鲜十二指肠标本经解剖显微镜观察后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中,常规取材,石腊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5μm,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溃疡组织学形态及粘膜的损伤情况。
2.2实验结果2.2.1正常对照组正常大鼠十二指肠粘膜表面平整光滑,呈粉红色,有光泽,可见粘液附着,肠壁厚实,肌张力较强。光镜下见粘膜表面绒毛完整,略呈叶状,固有膜内可见少许炎细胞浸润,腺体、粘膜肌层及肌层均无异常。
2.2.2生理盐水对照组所有20只实验大鼠均出现明显的溃疡,其中8只出现溃疡穿孔,同时可见粘膜水肿、糜烂,肠壁变薄,张力减弱。光镜下见大量腺体破坏,溃疡均达粘膜肌层,其表面覆有炎性坏死组织,周围有大量炎细胞浸润。溃疡灶相邻粘膜绒毛表面上皮脱落,呈裸绒毛状态。
2.2.3甲氰咪胍对照组20只实验大鼠中有3只大鼠出现溃疡,未见穿孔。无溃疡形成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粘膜充血、水肿,少数可见糜烂。光镜下见炎细胞浸润,有溃疡者为重度炎症,无溃疡者有6只中度炎症,炎细胞浸润达粘膜肌层,部分绒毛脱落,腺体破坏。其余均为轻度炎症,绒毛及腺体损伤多不明显。
2.2.4谷氨酰胺组低剂量时(400mg/kg),所有实验动物均出现明显溃疡,同时可见部分实验大鼠(7/20)出现穿孔,其表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当给药浓度增至1000mg/kg时,出现溃疡动物数目明显减少(5/20),且只有2只动物出现明显溃疡穿孔,肠粘膜上炎细胞浸润面积及腺体破坏面积均明显减少;当浓度增至1500mg/kg时,所有实验动物中仅有4只出现溃疡,但未见穿孔;此外,在此剂量下,炎细胞浸润面积、腺体破坏数目及炎细胞浸润深度及明显减小,对十二指肠粘膜溃疡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2.2.5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组低剂量(400mg/kg)时,所有实验动物中有4只大鼠出现溃疡,中剂量(1000mg/kg)时有2只出现溃疡,高剂量(1500mg/kg)时无明显溃疡出现,均未见穿孔;此外,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粘膜充血程度及糜烂粘膜面积均明显减少,光镜下同时可见炎细胞浸润数目、腺体破坏程度及部分绒毛粘膜表面上皮脱落面积均明显降低。再有,在低剂量的情况下,肠粘膜受损面积、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和深度以及绒毛脱落程度基本与甲氰咪胍组相当;而在中、高剂量的情况下,受损肠粘膜的腺体及绒毛则较低剂量组更为完整。
表2.不同药物在禁食24h的条件下对半胱胺所致十二指肠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动物在给予半胱胺(280mg/kg)刺激前2.0h预防给药,禁食24h*,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谷氨酰胺组同剂量比较△,p<0.05,与甲氰咪胍组比较。
总之,在低剂量下,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即对乙醇所致胃溃疡具明显抑制作用,高剂量则可几乎完全对抗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其对乙醇所致胃粘膜损伤的抑制作用要强于经典的胃粘膜保护药甲氰咪胍。对于谷氨酰胺,在低剂量下,该药对乙醇所致溃疡无明显抑制作用;虽然在高剂量下,谷氨酰胺对胃粘膜损伤具一定抑制作用,但其对胃粘膜损伤所致的抑制作用要弱于同剂量下的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组,且表现出较差的溶解性。而在半胱胺所致大鼠十二指肠溃疡的实验动物模型上,我们得到了同样类似的结论。因此,以上结果说明,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要明显强于谷氨酰胺,丙氨酰谷氨酰胺二肽可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权利要求
1.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在制备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的新用途。本发明发明人通过实验证实,不同剂量L-丙氨酰-L-谷氨酰胺二肽对无水乙醇所致大鼠胃粘膜损伤及半胱胺所致大鼠十二指肠粘膜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具有抗消化性溃疡活性,并具有使用剂量小、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以制备为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应用于临床。
文档编号A61P1/00GK1730096SQ20051008986
公开日2006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9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9日
发明者林韶辉, 刘烽, 陈定 申请人:北京苏里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