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固定装置、轮椅搭载用车辆以及轮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8346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轮椅固定装置、轮椅搭载用车辆以及轮椅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搭乘有搭乘者的状态将轮椅固定到汽车等上的轮椅固定装置、该轮椅搭载用车辆以及轮椅系统。
背景技术
作为腿部受伤的负伤者或腿部有残疾的残疾人等搭乘者坐在轮椅上进行移动时不可缺少的简易车辆,轮椅目前被广泛利用。并且近年来,为了节省轮椅搭乘者换乘到汽车座椅上所需的劳力和时间,具有在搭乘者坐在轮椅上的状态下将轮椅一起搭载到后方空间上的设备的汽车逐渐普及。
在搭载这种轮椅时,由于仅利用轮椅上所具有的制动器则搭载不稳定,所以需要在上述后方空间设置用于固定轮椅的装置。但是,如果该固定装置过多地设置用于固定轮椅的部件则安装费时费力而变得繁杂,因而要求安装简易。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利用汽车的门锁等所使用的触发式的锁定机构锁定轮椅的左右部分并且利用辅助锁定机构将从轮椅后方突出的止动爪锁定的固定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特开2003-159282号公报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轮椅的固定装置,其目的仅在于在车辆正常驾驶时对轮椅进行固定,特别是触发式锁定机构中在承受负荷的方向上产生一些异常,而且由于是精密的连动机构因而在设计上承受不住大负荷。因此对于搭载到汽车时的紧急停止或碰撞等引起的强力冲击不能充分地固定轮椅,因而不能确保搭乘者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即使搭载在汽车上时发生碰撞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轮椅的安全性、和搭载到汽车上时的安装简易性的轮椅固定装置、轮椅搭载用车辆以及轮椅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用于将轮椅固定到车辆上的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可搭载轮椅的底面部;设在该底面部上并从前方将轮椅的前部卡定的前方卡定部;以及通过从上述底面部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从后方将轮椅的后部卡定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
由此,在安装轮椅时,仅通过使轮椅在规定的左右位置上前进移动即可将轮椅的前部卡定到前方卡定部上,然后,起动起伏后方卡定机构而将轮椅的后部卡定到后方卡定部上,从而能够简易地完成固定装置的安装。这样,由于能够利用前方卡定部和后方卡定部从前方和后方夹住整个轮椅而牢固地把持,因而对于汽车行驶时的紧急停止或碰撞等引起的强力的前方冲击及其回动冲击,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轮椅,从而确保搭乘者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最好前方卡定部相对于轮椅上的搭乘者的前方脚下附近进行卡定,后方卡定部相对于轮椅的座椅下部进行卡定。
由此,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稳定地把持搭乘有搭乘者时的整个轮椅,能够更加可靠地进行固定。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优选为,其起伏后方卡定机构包括导轨部,沿着轮椅的固定配置中的前后方向而设置在底面部上;滑块部,可以沿着导轨部滑动移动;滑块驱动部,使滑块部滑动移动;卡定部件,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底面部上,另一端设有后方卡定部;以及连接部件,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滑块部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卡定部件的主体部上。
由此,可以通过对滑块驱动部进行驱动而顺利地进行后方卡定部与轮椅后部的卡定、脱离以及起伏动作。另外由于预先使卡定部件处于倒伏状态,所以当为了使轮椅前部与前方卡定部卡定和脱离而前后移动轮椅时,也能够避免与卡定部件接触而顺利地移动轮椅。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最好具有用于控制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起伏动作的控制装置。
由此,可以通过搭乘者或辅助者容易地进行后方卡定部的卡定与脱离,即轮椅的固定及固定解除。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的底面部也可以构成可搭载到车辆上的可搬式。
由此,通过在车辆外部将轮椅固定到轮椅装置的底面部上并将该底面部搬运到车辆上,从而将轮椅固定在车辆上。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底面部也可以一体地设置在车辆上。
因此能够使车辆的轮椅固定空间的上下方向尺寸更大。
本发明的轮椅固定装置最好包括可以分别相对于底面部进行拆装地设置前方卡定部和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拆装设置件。
由此,在不需要固定轮椅时,能够从底面部拆除轮椅固定装置。因此,特别是,当轮椅固定装置的底面部一体地设置在车辆上时,对应所拆除的部分,能够增大车辆内空间中可自由使用的空间,并且能够有效进行利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具有可搭载轮椅的底面部的轮椅搭载用车辆,包括前方卡定部,设在上述底面部上,从前方将上述轮椅的前部卡定;和起伏后方卡定机构,通过从上述底面部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从后方将上述轮椅的后部卡定。
此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轮椅系统包括轮椅、轮椅固定装置以及控制装置,其中,所述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可搭载上述轮椅并移置到车辆上的可搬式底面部、设在该底面部上并从前方将轮椅前部卡定的前方卡定部以及通过从上述底面部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从后方将上述轮椅的后部卡定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上述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起伏动作。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同时具有即使搭载在汽车上时发生碰撞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轮椅的安全性、和搭载到汽车上时的安装简易性。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轮椅固定装置和结构适于进行该安装的轮椅时的前方透视图;图2是将轮椅安装到轮椅固定装置上时的后方透视图;图3是将轮椅安装到轮椅固定装置上时的侧视图;图4是处于轮椅搭乘者的左侧的前方卡定部的整体透视图;图5是另一侧的辅助轮支撑部的整体透视图;图6是处于立起状态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整体透视图;图7是处于倒伏状态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整体透视图;图8是处于倒伏状态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与轮椅的后方透视图;图9是表示控制装置对于起伏后方卡定机构进行的固定动作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图10是表示控制装置对于起伏后方卡定机构进行的固定解除动作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安装有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轮椅固定装置和结构适合进行该安装的轮椅时的前方透视图,图2是将轮椅安装到轮椅固定装置上时的后方透视图,图3是将轮椅安装到轮椅固定装置上时的侧视图。在图1、图2、图3中,大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轮椅固定装置1包括一对前方卡定部3,在从左右外侧夹住轮椅2的前部的位置上分别从前方将轮椅2的前部卡定;一对辅助轮支撑部4,用于支撑轮椅2的前方辅助轮(后述);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具有位于轮椅2的座椅主体(后述)的下方并从后方将轮椅2的后部卡定的后方卡定部5;以及控制装置7(图示省略),用于控制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的动作。
其中,除了起伏卡定机构6所具有的下述导轨部和滑块驱动部以外,例如螺纹结合而设置在底面部8上,以使安装的轮椅2朝与汽车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虽然并未图示,但是该底面部8可以构成可搬式,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公知的升降机构(提升机构)而搭载到并未特别进行图示的汽车的规定空间(例如乘员未乘坐的后方空间或副驾驶座空间等)上。
并且对图1、图2、图3所示的轮椅2的结构进行简略说明,轮椅2包括;座椅主体10、在该座椅主体10的后方设置在下方两侧的一对主车轮11、在座椅主体10的前方设置在下方两侧的一对前方辅助车轮12、在座椅主体10的前方设置在两侧的一对搁脚板13、设在座椅主体10的前方左右外侧并形成有向前方开放的卡定槽14的附件15、以及位于座椅主体10后方的座椅面下方并大致左右水平延伸的卡定杆16。
下面详细说明轮椅固定装置1的各部分。首先,图4是位于轮椅2的搭乘者左侧的前方卡定部3的整体透视图,参照此图对前方卡定部3进行说明。该前方卡定部3一体形成有固定板部17,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轮椅2的固定配置的前后方向而进行配置;主柱部18,从该固定板部17的中央垂直地直立设置;两个加强柱部19,分别从该主柱部18的上端到固定板部17的两端之间倾斜地结合;和卡定突起部20,从主柱部18的上端朝向轮椅2的中心线地向侧方突出。在固定板部17的上表面上形成用于加强的加强筋21,在主柱部18和各加强柱部19上形成多个用于减轻重量的中空部22。
而且,两个前方卡定部3形成完全相同的形状,使卡定突起部20彼此相对并使各固定板部17平行地进行设置。彼此相对的两个卡定突起部20的前端彼此之间的间隔比包括轮椅2左右两侧的各附件15在内的前部的宽度窄,通过将各卡定突起部20分别插入卡定槽14而夹住座椅主体10的两侧进行配置,所述卡定槽14以相同高度形成在附件15上。两侧的卡定槽14是水平地并以相同长度形成的槽,只有前方的端部开放而后方的端部封闭。因此,仅使轮椅2与左右的规定位置对齐并由前方卡定部3从后方前进移动,即可将两侧的卡定突起部20插入到各卡定槽14中而卡定到后方的封闭端部上,即可以从前方可将轮椅2的前部卡定到前方卡定部3上。
另外,各卡定突起部20,其与主柱部18结合的底部20a的直径大于卡定槽14的槽宽,并形成朝向前端逐渐变细的圆锥形状,其前端部分20b形成直径比卡定槽14的槽宽小的圆柱形状。另外,虽然并未图示,但是对卡定槽14的边缘部实施倒角加工,以便当卡定突起部20卡定到卡定槽14上时,卡定突起部20的前端部分20b卡定到卡定槽14的封闭端部上,并且使卡定突起部20的底部20a的圆锥部分咬入卡定槽14的倒角部分而牢固地进行卡定。
下面,对辅助轮支撑部4进行说明。图5是一侧的辅助轮支撑部4的整体透视图。在图5中,辅助轮支撑部4具有大致呈矩形的固定板部23,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轮椅2的固定配置中的前后方向而进行配置;支撑壁部24,沿着该固定板部23的长度方向直立设置,并且配置成后侧开放的U字形;以及两个引导壁部25,直立设置,并且配置成从该支撑壁部24的开放侧向后方扩展。
并且,两个辅助轮支撑部4形成完全相同的形状,并且分别沿着轮椅2的前后方向而设置在相同的前后位置上。辅助轮支撑部4的间隔与轮椅2的前方辅助轮12的安装间隔相同,当上述卡定突起部20卡定到卡定槽14的封闭端部上时,两个前方辅助轮12分别嵌入到支撑壁部24中。因此,在固定轮椅2时,可以阻止绕垂直轴自由旋转的前方辅助轮12的旋转,并可以稳定地固定轮椅2。
另外,通过两个引导壁部25对前方辅助轮12进行引导从而容易地进入到狭窄的支撑壁部24中。另外,在固定板部23的后侧端部形成平缓的倒角,并在各引导壁部25的后端形成圆弧,从而形成不易对前方辅助轮12的轮胎造成损伤的结构。
接着,对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进行说明。图6是处于立起状态以将轮椅2的后部卡定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的整体透视图,图7是处于倒伏状态以便可以拆装轮椅2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的整体透视图。在图6、图7中,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包括一对导轨部26,安装在底面部8的内部并沿着轮椅2的固定配置中的前后方向平行地配置;滑块驱动部27,平行地配置在这些一对导轨部26之间并同样安装在底面部8的内部;滑块部28,连接在该滑块驱动部27和两个导轨部26上并可以沿着各个导轨部26进行滑动移动;底面铰链部29,在滑块驱动部27的前方设置在底面部8上;卡定部件30,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底面铰链部29上,另一端设有后方卡定部5;滑动铰链部31,设置在滑块部28的上部;连接部件32,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滑动铰链部31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卡定部件30的主体部上;以及卡定销驱动马达33,在底面部铰链部29的前方设置在底面部8上。
滑块驱动部27,包括进给丝杠34,沿着前后方向配置并与滑块部28螺合;前端支撑部35和后端支撑部36,分别可自由转动地支撑该进给丝杠34的前后端部;丝杠驱动马达37,与进给丝杠34的后端结合并在进给丝杠34的正转和反转两个方向上进行转动驱动。通过驱动该丝杠驱动马达37而使进给丝杠34向正转或反转方向转动,从而使滑块部28对应各自的转动方向朝前方或后方滑动移动。并且,连接部件32与该滑块部28的前后移动连动地对卡定部件30进行推拉动作,从而使卡定部件30以底面铰链部29为中心转动而进行起伏动作(立起至图6中的状态的动作和倒伏至图7中的状态的动作)。
在卡定部件30的前端大致水平地形成在倒伏状态下向上方开放的形状的卡定槽38,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卡定槽38构成后方卡定部5。并且设有两个卡定销39,以便可以将该卡定槽38的开口部切换成开放状态和关闭状态(图6、图7中卡定销39处于关闭状态)。另外连接这两个卡定销39的连接部件40总是受到弹簧的弹力,并且连接部件40结合在金属丝41上,通过卡定销驱动马达33卷绕和松开该金属丝41,并由上述部件构成卡定锁定机构42。通过下述控制装置7控制该卡定销驱动马达33和上述丝杠驱动马达37的驱动。
当将上述各卡定突起部20卡定到卡定槽14的封闭端部上时,轮椅2的卡定杆16位于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的上方。在此状态下,通过由搭乘者(看护者)对控制装置7(未图示)进行操作来驱动卡定销驱动马达33,从而使卡定销39移动,维持卡定槽38(后方卡定部5)的开放状态,然后对滑块驱动部27(丝杠驱动马达37)进行驱动以使卡定部件30立起,从而使轮椅2的卡定杆16从后方进入到卡定槽38的内部,即,如图2、图3所示,可以将后方卡定部5从后方卡定到轮椅2的后部上。
从卡定槽38开放的此卡定状态,使丝杠驱动马达37反向转动而放倒卡定部件30,从而可以使卡定杆16与卡定槽38脱离,即,如图8所示,可以使后方卡定部5与轮椅2的后部脱离。
这样,通过驱动滑块驱动部27,可以顺利地进行相对后方卡定部5与轮椅2的后部的卡定和脱离以及起伏动作。另外,同样地如图8所示,由于预先使卡定部件30处于倒伏状态,所以,当为了使轮椅2的前部(卡定槽14)和前方卡定部3(卡定突起部20)卡定和脱离而前后移动轮椅2时,能够避免与搁脚板13等轮椅2的下部和卡定部之间接触,从而顺利地移动轮椅2。
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轮椅固定装置1具有上述结构的前方卡定部3和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因而在安装轮椅2时,仅使车轮2在规定的左右位置上前进移动即可将轮椅2的前部卡定到前方卡定部3上。之后,起动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而使轮椅2的后部卡定到后方卡定部5上,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固定装置安装完毕。
这样,由于可以利用前方卡定部3和后方卡定部5从前方和后方夹住整个轮椅2,从而牢固地进行把持,所以对于汽车行驶时的紧急停止或碰撞等所引起的强力前方冲击及其回动冲击,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轮椅2而确保搭乘者的安全性。
如图3所示,由于前方卡定部3相对于轮椅2上的搭乘者的前方脚下附近(卡定槽14的位置)进行卡定,并且后方卡定部5相对于轮椅2的座椅下部(座椅主体10下方的卡定杆16的位置)进行卡定,所以能够在搭乘有搭乘者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稳定地把持整个轮椅2,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固定。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卡定后方卡定部5的部分(卡定杆16)位于轮椅2的主车轮11的车轴附近时,轮椅2的强度结构这一点也是很令人满意的。
由于后方卡定部5具有用于锁定与轮椅2的后部的卡定状态的卡定锁定机构42,所以可以使作为可动部分的后方卡定部5和轮椅2的后部的卡定更加可靠,即使对于强力的冲击也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轮椅2。
当在搭乘到轮椅2上的搭乘者的左手附近等非常靠近搭乘者的位置上配置控制装置7时,搭乘者可以通过操作该控制装置7,在乘坐在座椅主体10上的状态下控制包括卡定锁定机构42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的动作,进行轮椅2的固定及其解除操作。
下面,对该控制装置7的结构的一个例子及其动作进行说明。首先,作为控制装置7的结构,虽然并未特别图示,但是具有控制盘,该控制盘包括用于固定轮椅2的固定按钮和用于解除固定的解除按钮;并且内部具有由CPU、ROM以及RAM构成的电子计算机,通过车辆的电源或单独具备的电池向这些部件供给电力;此外连接有信号线,以便能够对丝杠驱动马达37和卡定销驱动马达33输出驱动信号。
接着,对该控制装置7的固定动作的控制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控制装置7对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进行的固定动作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是搭乘者按压上述固定按钮时CPU从ROM读取程序所进行的动作。另外,附图中的各个步骤简记成“S”。即将进行该固定动作之前,卡定部件30处于倒伏状态,并且卡定槽38处于关闭状态。
首先,在步骤101中起动丝杠驱动马达37,开始立起卡定部件30的动作。接着,在步骤102中,在立起卡定部件30的过程中,同时起动卡定销驱动马达33,拉入金属丝41,使卡定销39下降,从而使卡定槽38成为开放状态。在步骤103中确认卡定杆16插入卡定槽38而处于卡定状态之后,在步骤104起动卡定销驱动马达33而松开金属丝41,从而使卡定销39返回而成为关闭状态,并结束该处理。通过以上处理而自动地进行后方卡定部相对于卡定杆16的卡定动作和卡定锁定机构42的卡定锁定。
接着,对控制装置7的固定解除动作的控制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控制装置7对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进行的固定解除动作的控制流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是搭乘者按压上述解除按钮时CPU从ROM读取程序所进行的动作。在即将进行该解除动作之前,卡定部件30处于以立起状态使后方卡定部5卡定到卡定杆16上的状态,并且卡定槽38处于关闭状态。
首先,在步骤201中,起动卡定销驱动马达33而拉入金属丝41,开始进行使卡定销39下降而开放卡定槽38的动作。在步骤202中确认卡定销39完全拉入而使卡定槽38处于开放状态之后,在步骤203中起动丝杠驱动马达37而开始放倒卡定部件30的动作。接着,在步骤204中,在使卡定部件30倒伏的过程中,同时起动卡定销驱动马达33,松开金属丝41,使卡定销39返回,从而使卡定槽38处于关闭状态。在步骤205中确认卡定部件30处于完全倒伏的状态后结束该处理。通过以上处理,自动地进行卡定锁定机构42的开放动作和后方卡定部5与卡定杆16的锁定的脱离动作。
如上所述,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轮椅固定装置1将用于控制滑块驱动部27的驱动的控制装置7设置在轮椅2的搭乘者伸手可及的范围内,所以搭乘者本人可以进行后方卡定部5的卡定和脱离操作,即搭乘者本人能够容易地进行轮椅2的固定及解除而无需借助于看护人。
例如,该控制装置7可以设置在轮椅2的搭乘者(未图示)的左手位置附近等,也可以设置在轮椅固定装置1以外的汽车(未图示)一侧,还可以是能够由搭乘者或看护人进行远距离操作的远距离控制装置。此时,对于看护人用的控制装置可以是能够利用由脚进行操作的踏板进行操作的部件。此外,也可以同时设置搭乘者用的控制装置与看护人用的控制装置。
另外,在上述控制结构中,如果以在卡定槽14上设置压力传感器等并且卡定突起部20处于卡定状态作为开始固定动作的条件,则能够避免卡定突起部20偏离而引起的固定失误或无用的固定动作。此外,确认卡定突起部20的处于完全卡定状态时,对于进行控制也是有效的,以便自动开始固定动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卡定突起部20卡定到卡定槽14上而使前方卡定部3从前方将轮椅2的前部卡定,而且,通过将卡定杆16插入到卡定部件30的前端所形成的卡定槽38的内部,使后方卡定部5从后方卡定轮椅2的后部。
但是,本发明只要可以使前方卡定部3和后方卡定部5从前方和后方夹住整个轮椅2而稳固地进行把持即可,根据上述思想,并不限定于上述卡定结构,还可以形成与固定的轮椅2的形状对应的适当的前方卡定部3和后方卡定部5的卡定结构。
因此,对于滑块驱动部27或卡定锁定机构42,也可以形成不利用马达的动力或控制装置7,而利用旋转手柄或可以拉入金属丝的杆机构进行手动操作的结构。并且,也可以使用电动马达,而使用通过来自油压泵的油进行驱动的液压缸、气缸等其他动力。此外,对于卡定锁定机构42,不是固定轮椅2所必须的结构,如果可以利用前方卡定部3和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在前后方向上进行牢固把持,则可以省略卡定锁定机构42而简化结构。
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底面部8是可搬式结构(与汽车分体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形成底面部8一体设置在汽车上(底面部8是汽车底面部或者被固定)的结构,此时为了将轮椅2导入到该汽车的底面部,例如可以设置斜坡等。当底面部8为汽车底面部时,如上所述,除了起伏卡定机构6所具有的下述导轨部和滑块驱动部以外,都直接设置在该汽车(轮椅搭载用车辆)的底面部上。此时,与上述搭载方式相比由于,作为底面部8的厚度消除,因而能够加大将轮椅设置到汽车内时空间的高度方向尺寸。此时,虽然省略了具体图示,但是具有闭锁机构或弹簧锁等拆装设置件也是有效的,可以分别相对于汽车的底面部8拆装设置前方卡定部3和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因此,当无需固定轮椅2时,能够从汽车的底面部8容易地拆下轮椅固定装置1,相应地能够确保可自由使用的空间,从而有效地利用汽车内部空间。另外,在上述底面部8形成可搬式时,当然也可以利用这种拆装设置件形成拆装结构。
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并未严格限定本发明的内容,关于细节可以根据本发明的主旨进行多种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轮椅固定到车辆上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可搭载轮椅的底面部、设在该底面部上并从前方将所述轮椅的前部卡定的前方卡定部、以及通过从所述底面部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从后方将所述轮椅的后部卡定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方卡定部相对于所述轮椅上的搭乘者的前方脚下附近进行卡定,所述后方卡定部相对于所述轮椅上的座椅下部进行卡定。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起伏后方卡定机构,具有导轨部,沿着所述轮椅的固定配置中的前后方向而设置在所述底面部上;滑块部,沿着所述导轨部进行滑动移动;滑块驱动部,使所述滑块部进行滑动移动;卡定部件,一端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面部上,另一端设有所述后方卡定部;以及连接部件,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滑块部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卡定部件的主体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用于控制所述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起伏动作的控制装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方卡定部具有用于锁定与所述轮椅的后部的卡定状态的卡定锁定机构。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部构成可搭载到所述车辆上的可搬式。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面部一体设置在所述车辆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椅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拆装设置件,用于可分别相对于所述底面部进行拆装地设置所述前方卡定部和所述起伏后方卡定机构。
9.一种轮椅搭载用车辆,具有可搭载轮椅的底面部,其特征在于,具有前方卡定部,设在所述底面部上,并从前方将所述轮椅的前部卡定;和起伏后方卡定机构,通过从所述底面部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从后方将所述轮椅的后部卡定。
10.一种轮椅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轮椅;轮椅固定装置,包括可以搭载轮椅并移置到车辆上的可搬式底面部、设在该底面部上并从前方将所述轮椅的前部卡定的前方卡定部、以及通过从所述底面部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从后方将所述轮椅的后部卡定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和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起伏后方卡定机构的起伏动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同时具有即使搭载在汽车上时发生碰撞也能够可靠地固定轮椅的安全性、和搭载到汽车上时的安装简易性的轮椅固定装置和轮椅搭载用车辆以及轮椅系统。在将轮椅(2)固定到车辆上的轮椅固定装置(1)中,包括从前方将轮椅(2)的前部卡定的前方卡定部(3)、和通过从底面部(8)进行起伏动作而利用后方卡定部(5)从后方将轮椅(2)的后部卡定的起伏后方卡定机构(6)。而且,前方卡定部(3)相对于轮椅(2)上的搭乘者的前方脚下附近进行卡定,后方卡定部(5)相对于轮椅(2)的座椅下部进行卡定。
文档编号A61G5/00GK1765344SQ200510116169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9日
发明者坂野高志, 昼田辉彦 申请人:高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