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部件和采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470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表面部件和采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面部件,例如涉及适用于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以及使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作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常常是采用由热风法制造的无纺布。热风法,是把毛网等的纤维网放在通气性的网上或滚筒上,对该纤维网吹喷热风,使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的方法。
用该方法得到的热风型无纺布具有膨松且手感好的特点,但是,被热风吹喷的面(下面称为吹喷面)通常容易起毛。
因此,用热风型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时,通常是把吹喷面相反侧的、与网或滚筒相向的面(以下称为网相向面),配置在与使用者肌肤相向的一侧。
但是,网相向面侧的纤维层,与吹喷面侧的纤维层相比,不容易膨松,经常是在厚度方向被压缩的状态,所以,若使该网相向面侧的纤维层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则使用者排泄出的体液容易滞留在表面部件上或渗入。
近年来,对吸收性物品的手感的要求很高,也研究过将热风吹喷面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地配置热风型无纺布(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6831号公报)。
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为了抑制吹喷面起毛,将热风型无纺布中的、吹喷面一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做得很细,约为11~18μm,增加纤维之间的熔接交点数。但是,即便是这样,吹喷面侧与网相向面侧相比,更多的构成纤维仍朝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所以,不能充分地抑制其起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6831号公报。
如上所述,通常的方法是使网相向面一侧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地配置表面部件,用该方法,使用者排泄的体液的吸收性有时不充分。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方法是使吹喷面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地配置表面部件,用该方法,由于不能充分地抑制起毛,所以,手感、使用感等差。因此,希望开发出能克服上述缺点的热风型无纺布。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部件以及采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对于本发明的表面部件,位于热风吹喷面相反面侧的热熔接性纤维层,在热风吹喷时,不容易在厚度方向成为压缩的状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表面部件,含有被热风吹喷而使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熔接着的纤维网,具有热风吹喷面和与其相反的面;其特征在于,含有第1层和第2层;上述第1层,位于上述吹喷面一侧,具有减轻从该面侧吹喷的热风对上述相反面侧的影响的热风缓冲作用;上述第2层,位于上述相反面一侧。
在本发明中,第1层具有的热风缓冲作用是指减轻热风对相反面侧的影响而抑制第2层的膨松化被阻止的作用。即,本发明的表面部件,由于第1层具有热风缓冲作用,所以,可以防止相反面(网相向面)侧的构成第2层的纤维间距离显著缩小(第2层的密度显著增高),在吸收性物品中,即使把该相反面配置在与使用者肌肤相向一侧,也能改善使用者排出的体液容易在表面部件上滞留、渗入的问题。
具有上述热风缓冲作用的第1层,例如是开孔率为5~40%的开孔塑料薄膜。由于第1层是这样的开孔塑料薄膜,妨碍热风的通过,缓冲了热风对第2层的影响。这时,如果开孔率不足5%,则存在第2层中的纤维之间的熔接程度不够而容易起毛的危险。如果开孔率超过了40%,则存在不能充分发挥热风缓冲作用而使得第2层的纤维间距离变小的危险。
开孔直径和每一个开孔的开孔面积,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整体均匀而无不平衡地发挥热风缓冲作用,开孔直径最好为0.2~5.0mm,为0.5~3.0mm则更佳。另外,每一个开孔的开孔面积最好为0.03~30mm2,为0.3~20mm2则更佳。
适合的薄膜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醇、多元乳酸、聚丁烯琥珀酸酯等热塑性合成树脂。无论哪种材料,薄膜的厚度最好为15~60μm。薄膜的单位面积重量最好为15~60g/m2。
另外,为了防止透过薄膜后的经血、尿等体液被看见,开孔塑料薄膜最好充填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等无机充填物。
另外,本发明的塑料薄膜,为了提高其亲水性,使体液的微细孔通过性良好,最好是在其中混入了亲水化剂、或者在其表面涂敷了亲水化剂的薄膜。
开孔除了可用压花加工、冲孔加工或拉幅加工等形成外,也可以充填上述无机充填物并实施拉伸处理而形成。但是,在采用由冲孔加工形成开孔的塑料薄膜作为第1层时,最好以穿破的开孔边缘朝向第2层的相反侧的方式将第1层与第2层重叠。
第2层最好用在第1层的开孔塑料薄膜不熔融的温度下能相互熔接的纤维构成,可以是单体构造的纤维,也可以是并列型构造或包芯型构造等的复合纤维。具体地说,最好主要由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构成。第1层和第2层的接合,可以借助被热风吹喷而熔融的第2层构成纤维与开孔塑料薄膜熔接而接合,也可以用压花加工、热熔性粘接剂等粘接剂部分地接合。
在第1层和第2层都是由纤维构成的层时,用下述的构造来发挥热风缓冲作用。
一种构造是第1层和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第2层所含的热塑性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第1层所含的热塑性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另一种构造是第1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1和第2纤维;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3和第4纤维;第1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第2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第3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与第4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的差,不足50℃;相对于第1层全部纤维的第2纤维的含有率为5质量%以上。另一种构造是第1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1和第2纤维;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3和第4纤维;第1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第2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第3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树脂成分的熔点,比第4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相对于第1层全部纤维的第2纤维的含有率,比相对于上述第2层全部纤维的第4纤维的含有率,大5质量%以上。
在由满足上述条件的纤维构成的纤维网中,当热风吹喷到第1层时,其构成纤维产生热变形,产生了热变形的第1层将缓冲热风对第2层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第2层比第1层耐热性高,所以,碰到热风时,可以避免比第1层更软化而使得膨松减少的现象。
构成上述纤维的热塑性树脂,只要能满足上述条件,则没有特别限定,但最好从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中加以选择。
作为聚烯烃系树脂,例举有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变性聚丙烯等。作为聚酯系树脂,例举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合聚酯等。作为聚酰胺系树脂例举有尼龙等。
上述纤维,可以是单体构造的纤维,也可以是并列型构造、包芯型构造等复合纤维,但最好是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当上述纤维是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时,作为芯的树脂成分的熔点最好比作为外皮的树脂成分的熔点高。这样,可以使包皮的树脂成分相互熔接。另外,芯与外皮之比是70∶30~30∶70,最好是60∶40~40∶60。另外,也可以是偏芯型的包芯型构造。
另外,上述纤维可以是实心纤维,也可以是空心纤维,但是,第2层最好是实心纤维和空心纤维的组合。上述纤维的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扁平形、Y形、C形等任意的形状。
另外,上述纤维可以是具有表观卷曲性、或具有热加工后卷曲的潜在卷曲性的立体卷曲纤维,也可以是受到水流或压花加工等物理负荷而能分割的分割纤维。
特别地,第1层中的第1纤维最好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第2纤维最好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其中,第1纤维最好是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的复合纤维;第2纤维最好是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
第2层中的第3和第4纤维,可以都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也可以是,第3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而第4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当第3和第4纤维都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时,这些纤维最好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而当第3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第4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时,第3纤维最好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第4纤维最好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构成。
特别地,在第1层中,第1纤维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作为芯、以聚乙烯作为外皮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第2纤维是以聚丙烯作为芯、以聚乙烯作为外皮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该第1纤维与第2纤维的混合比,在95∶5~0∶100的范围是理想的,在90∶10~20∶80的范围则更理想,在85∶15~75∶25的范围则最理想。另一方面,在第2层中,第3和第4纤维都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作为芯、以聚乙烯作为外皮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或者,第3纤维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作为芯、以聚乙烯作为外皮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而第4纤维是以聚丙烯作为芯、以聚乙烯作为外皮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这些第3纤维和第4纤维的混合比,在100∶0~20∶80的范围是理想的,在100∶0~60∶40的范围则更理想,在100∶0~80∶20的范围则最理想。
这样,对于第1层和第2层这两层,可以变得膨松并且使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在适度的范围内,可得到透液性和悬垂性好的表面部件。
表1表示构成第1~第4纤维的树脂成分的理想示例及其熔点。可以适当选择表1所示的材料加以使用。树脂成分的熔点,可在用差示扫描热量测定器(DSC)的热分析得到的热像图中,读取热容量的峰值而测定。
表1

在具有第1层和第2层都是由纤维构成的层的表面部件中,为了提高其隐蔽性,第1~第4纤维也最好含有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等无机充填物。第1~第4纤维中的无机充填物含有率最好在0.2~50质量%的范围。当第1~第4纤维是包芯型的复合纤维时,无机充填物可以只添加在芯或外皮的一方中,也可以添加在芯和外皮这两者中,但是,为了防止在纤维网的制造工序中无机充填物从纤维脱落,最好只添加在芯中。这时,无机充填物的含有率,相对于作为芯的树脂最好在0.2~6质量%的范围。
由于由上述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是疏水性的,所以,为了做成透液性高、不容易透湿的表面部件,最好将亲水化剂混入第1~第4纤维中的至少一个内,或者,对第1~第4纤维中的至少一个涂敷亲水化剂。这时,与使用者肌肤相向的第1层的亲水性比第2层高则更好。另外,亲水化剂可以采用表面活性剂或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等。表面活性剂可以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等公知的表面活性剂中适当加以选择使用,但是,最好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这些表面活性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作为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例举有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苯乙烯磺酸、聚烷基聚胺盐、氧化聚乙烯的碱金属盐等。这些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其中,最好将这些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与上述表面活性剂组合使用。
根据第1~第4纤维的亲水性的程度,也可以用抗水化剂实施处理。抗水化剂可以采用硅酮系低聚物、氟系低聚物等。硅酮系低聚物多采用链状的聚二甲基硅酮,例如有用一部分甲基代替苯基、三氟丙基的聚甲基苯基硅酮、聚氟硅酮等。作为氟系低聚物例举有,含有全氟烃基的乙醇的丙烯酸酯的聚合物、或磷酸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在第1层中,亲水化的纤维与抗水化的纤维的混合比最好在100∶0~60∶40的范围。第2层中,在亲水化的纤维与抗水化的纤维的混合比最好在0∶100~70∶30的范围。
第1层和第2层,除了上述的第1~第4纤维外,也可以含有木浆、化学浆、人造丝、醋酯纤维、天然棉等纤维素系的亲水性纤维。但是,纤维素系纤维的含有率只占表面部件整体的0.1~5质量%,最好只混入在第1层内。
含有第1层和第2层的表面部件整体的单位面积重量最好为14~80g/m2,为20~45g/m2则更佳。表面部件的单位面积重量如果低于14g/m2,则容易透湿,如果超过80g/m2,则定点吸收性降低。其中,第1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最好为5~40g/m2,为8~30g/m2则更佳。这时,第1层的密度最好为0.03~0.20g/cm3,为0.05~0.15g/cm3则更佳。另一方面,第2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最好为5~40g/m2,为10~30g/m2则更佳。这时,第2层的密度最好为0.01~0.15g/cm3,为0.02~0.10g/cm3则更佳。这样,第1层容易发挥热风缓冲作用,提高抑制透湿的效果,同时第2层具有适度的强度,体液容易从第2层转移到第1层。
含有第1层和第2层的表面部件整体的厚度,在3gf/cm2的加压下测定时,最好为0.3~4.0mm,为0.5~2.0mm则更佳。具有这样厚度的表面部件,可以保持适度的柔软性。第1层与第2层的厚度比,在无加压的条件下测定时,最好在10∶90~70∶30的范围。这样,可以使体液从第2层迅速地转移到第1层。
为了提高透液性和手感,第1~第4纤维的纤度最好为0.1~6.6dtex,为1.0~4.4dtex则更佳。
为了使纤维相互充分熔接、实现适度的纤维间距离,构成第1层和第2层的纤维的纤维长,根据纤维网的制造方法而适当选择。当用梳理机对纤维开纤时,纤维长最好为20~100mm,如果为38~64mm,则不容易产生质地不均匀,更为理想。当用通气机对纤维开纤时,纤维长最好为1~30mm,如果为2~10mm,则不容易产生质地不均匀,更为理想。
第1层和第2层,可以是用热风法、点粘法、气流成网法、干式射流喷网法、化学粘结法等方法得到的纤维网。可以采用这些方法中的一种制造方法,也可以将若干种制造方法组合采用。将若干种制造方法组合的例子有把通过了梳理机后叠置在通气网上的纤维网作为第2层,把用熔喷法吹喷极细纤维并叠置在其上的纤维层作为第1层的方法。另外,也可以把通过了梳理机后叠置在通气网上的纤维网作为第2层,把用气流成网法将1~30mm范围纤维长度的短纤维吹喷于其上的纤维网作为第1层。这样,第1层是短纤维的集合体,纤维间距离比较小,妨碍吹喷的热风通过,可以使第2层的纤维间距离在适当的范围内。另外,也可以把通过了梳理机后叠置在通气网上的纤维网作为第2层,把用点粘法、射流喷网法、纺粘法形成于其上的纤维网作为第1层。其中,最好采用热风法。这样,可得到膨松、质地好、高透液性、不容易透湿、手感良好的表面部件。
对于本发明表面部件的理想制造方法,下面以第1纤维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第2纤维是聚丙烯/聚乙烯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第3和第4纤维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的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并采用热风法制造时为例来进行说明。
<叠置工序>
用第1梳理机将含有第1纤维和第2纤维的纤维集合体开纤,作为第1层的毛网。用第2梳理机将包含第3纤维和第4纤维的纤维集合体开纤,作为第2层的毛网。把第2层的毛网叠置在由丝网构成的运送用通气网上,再把第1层的毛网叠置在其上面。
<烘焙工序>
在运送上述纤维网的途中,从位于通气网上方的鼓风机喷出加热到预定温度的热风。在通气网的下方设置着吸引鼓风机喷射的热风的吸引机构。
热风速度最好为0.2~2.0米/秒,为0.5~1.0米/秒则更佳。热风速度如果超过了2.0米/秒,则整个纤维网被热风的风压按压在网上,纤维网不容易膨松。热风速度如果不足0.2米/秒,则不容易使热风均匀地喷射到整个纤维网上。热风的温度最好是所用复合纤维的、作为外皮的树脂成分熔点的-10℃~+40℃。当作为外皮的树脂成分是聚乙烯时,最适合的热风温度是110~150℃。如果热风温度低于该范围,则构成纤维相互间的熔接不充分,可能会产生起毛、纤维脱离等危险。另一方面,如果热风温度高于上述范围,则纤维的热变形大、纤维间距离变小,整个纤维网成为压扁的状态。考虑到生产性和质地的均匀性,热风喷射时的纤维网运送速度最好为60~200米/分。上述纤维网在烘焙工序中停留的时间约为3~10秒。
<其它工序>
另外,也可以适当增加以下的工序线张拉工序对叠置在第2层上之前的第1层的毛网,朝运送方向施加线张力。这样,第1层的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变小,第1层容易发挥热缓冲作用。为了使第1层发挥热缓冲作用,理想的第1层构成纤维的纤维间距离为5~200μm,最好为20~100μm。
冷却工序经过烘焙工序后,立即将纤维网冷却。该工序中可以采用通常的冷却装置,例如,使纤维网沿着冷却水在滚筒内循环的制冷辊的装置、或者将冷风吹喷到纤维网上的装置等。经过了冷却工序,以后即使对纤维网施加线张力,纤维定向也不容易变化,所以,可保持适度的纤维间距离,防止纤维网的宽度缩小(幅入り)、膨松破坏。
平滑处理工序烘焙工序后,如果得到的纤维网的第1层侧的面和第2层侧的面不平滑,则使无纺布沿着加热辊。
当将上述那样得到的纤维网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使用时,在获得的纤维网与不透液性层材料之间夹设吸收性芯材。这时,最好以热风吹喷面相反侧的面、即第2层侧对着使用者肌肤的方式配置表面部件。而且,在表面部件和吸收性芯材之间还可夹设缓冲层。为了在表面部件上开孔或形成凹凸形状,也可以实施压花加工,这时,不仅对表面部件、也可以连上述缓冲层一起实施压花加工。
本发明的表面部件,可以用于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各种吸收性物品。
根据本发明而提供的表面部件,位于热风吹喷面相反面侧的热熔接性纤维层,在热风吹喷时不容易成为在厚度方向压缩的状态。
对于将该表面部件用于上述相反面与使用者肌肤相向的一侧的吸收性物品,使用者排出的体液不容易在表面部件上滞留、渗入,可防止使用者湿热、发痒、皮肤粗糙等。


图1是实施例1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120倍)。
图2是实施例2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120倍)。
图3是实施例3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120倍)。
图4是实施例4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120倍)。
图5是比较例1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120倍)。
图6是实施例5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90倍)。
图7是实施例6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90倍)。
图8是比较例2的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90倍)。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用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下述
〔实施例1〕对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构成的、纤度为2.6dtex的包芯型构造复合纤维,涂敷亲水化剂,得到纤维A。对由聚丙烯/聚乙烯构成的、纤度为3.3dtex的包芯型构造复合纤维,涂敷亲水化剂,得到纤维B。将纤维A和纤维B以70∶30的质量比混合。纤维A和纤维B的芯与外皮的质量比为50∶50。用梳理机以20米/分的速度将混合的纤维集合体开纤,制造出第1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25g/m2。
另外,对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构成的、纤度为2.6dtex的包芯型构造(空心)复合纤维,涂敷亲水化剂,得到纤维C。对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构成的、纤度为2.2dtex的包芯型构造复合纤维,涂敷抗水化剂,得到纤维D。将纤维C和纤维D以50∶50的质量比混合。纤维C和纤维D的芯与外皮的质量比为50∶50。用梳理机以20米/分的速度将混合的纤维集合体开纤,制造出第2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10g/m2。
对第1层和第2层的毛网,实施线张拉。
把第2层的毛网叠置在由20网眼的丝网构成的通气网上,再把第1层的毛网重叠在其上面。
一边使通气网以80米/分的速度移动,一边从第1层侧以0.6米/秒的速度吹喷139℃的热风大约5秒钟。这样,使毛网的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得到了由热风型无纺构成的表面部件。图1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实施例2〕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A和纤维B,除了它们的混合比为60∶40外,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1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20g/m2。
同样地,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除了单位面积重量是15g/m2外,其余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2层的毛网。
以后的制造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由热风型无纺布构成的表面部件。图2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实施例3〕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A和纤维B,除了它们的混合比为54∶46外,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1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17.5g/m2。
同样地,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除了单位面积重量是17.5g/m2外,其余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2层的毛网。
以后的制造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由热风型无纺布构成的表面部件。图3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实施例4〕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A和纤维B,除了它们的混合比为20∶80外,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1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10g/m2。
同样地,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除了单位面积重量是25g/m2外,其余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2层的毛网。
以后的制造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得到由热风型无纺布构成的表面部件。图4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比较例1〕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以80∶20的质量比将它们混合。用梳理机以20米/分的速度将混合的纤维集合体开纤,制造出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35g/m2。该毛网被实施线张拉后,载置在由20网眼的丝网构成的通气网上。
一边使通气网以80米/分的速度移动,一边从一面侧以0.6米/秒的速度吹喷139℃的热风大约5秒钟。这样,使毛网的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得到了由热风型无纺构成的表面部件。图5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表2汇总地表示上述实施例1~4和比较例1的表面部件中的、各层纤维A~D的构成成分、纤维构造等。
表2

表中的比均为质量比。
纤维A-D中、芯与外皮的质量比都是芯∶外皮=50∶50。
〔实施例5〕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A、纤维B和纤维D,以75∶5∶20的质量比将它们混合。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1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10g/m2。
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以80∶20的混合比将它们混合。其余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2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25g/m2。
对第1层和第2层的毛网几乎不实施线张拉,把第2层的毛网叠置在由20网眼的丝网构成的通气网上,再把第1层的毛网重叠在其上面。
一边使通气网以3米/分的速度移动,一边从第1层侧以20Hz的风量吹喷131℃的热风大约30秒钟。这样,使毛网的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得到了由热风型无纺布构成的表面部件。图6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实施例6〕第1层的构成纤维,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B和纤维C,以80∶20的质量比将它们混合。其余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1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10g/m2。
第2层的构成纤维,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以80∶20的混合比将它们混合。其余的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造出第2层的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25g/m2。
对第1层和第2层的毛网几乎不实施线张拉,把第2层的毛网叠置在由20网眼的丝网构成的通气网上,再把第1层的毛网重叠在其上面。
一边使通气网以3米/分的速度移动,一边从第1层侧以20Hz的风量吹喷131℃的热风大约30秒钟。这样,使毛网的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得到了由热风型无纺布构成的表面部件。图7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比较例2〕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纤维C和纤维D,以80∶20的质量比将它们混合。用梳理机以20米/分的速度将混合的纤维集合体开纤,制造出毛网。单位面积重量是35g/m2。该毛网几乎不实施线张拉,载置在由20网眼的丝网构成的通气网上。
一边使通气网以3米/分的速度移动,一边从一面侧以20Hz的风量吹喷131℃的热风大约30秒钟。这样,使毛网的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得到了由热风型无纺布而构成的表面部件。图8表示该表面部件的断面照片。
表3汇总地表示上述实施例5、6和比较例2的表面部件中的、各层纤维A~D的构成成分、纤维构造等。
表3

表中的比均为质量比。
纤维A~D中、芯与外皮的质量比都是芯∶外皮=50∶50。
表4表示用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表面部件的单位面积重量、厚度、密度。
表4

如图1~图5所示,在实施例1~4的表面部件(图1~4)中,第2层与第1层相比,没有过度地被压扁。而在比较例1的表面部件(图5)中,第2层与第1层相比,成为压扁了的状态,纤维间距离缩小。
如图6~图8所示,在实施例5和6的表面部件(图6、图7)中,也与实施例1~4的表面部件同样地,与第1层相比,第2层没有过度地被压扁。而在比较例2的表面部件(图8)中,与第1层相比,第2层处于压扁的状态,纤维间距离缩小。
下面,用下述方法,评价从上述各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表面部件的液体残留性及液体扩散性。结果如表5所示。
<评价试样的调制>
从得到的热风型无纺布上切取纵100mm×横60mm大小的一部分作为评价试样片(热风型无纺布的制造时的机械方向与纵方向一致)。用单位面积重量为15g/m2的棉纸包住NB木浆,从其上切取纵100mm×横60mm大小的一部分,朝厚度方向压缩,使其单位面积重量成为500g/m2、密度成为0.09g/cm3,作为吸收体。
<试验方法>
以第2层侧作为表面的方式将评价试样片载置在吸收体上。
把中央开设着纵40mm×横10mm的孔的丙烯基板载置在评价试样片上,使其孔的中央大致对准评价试样片的中央。丙烯基板的大小是纵200mm×横100mm,重量是130g。
将滴定管的管嘴放在丙烯基板上方10mm的位置,从那里将人工经血滴下到评价试样片上。滴下量是3ml,滴下速度是95毫升/分。人工经血的组成如表6所示。
开始滴下人工经血,一分钟后,取下丙烯基板。
用N=10,对各评价试样片进行试验,求得平均值。
<测定方法>
测定滴下人工经血前的评价试样片的重量〔g〕(1)和滴下人工经血后的评价试样片的重量〔g〕(2)。
用下面的公式,求出液体残留率。
液体残留率={(2)-(1)}/(1)×100%用规尺测定扩散范围的纵尺寸〔mm〕(3)和横尺寸〔mm〕(4)。
表5

表6

如表5所示,与比较例1及2的表面部件相比,备有具有热风缓冲作用的第1层的本发明实施例1~6的表面部件,人工经血的扩散被抑制,液体残留率也少。
权利要求
1.一种表面部件,含有吹喷热风而使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熔接着的纤维网,具有热风吹喷面和与其相反的面;其特征在于,含有第1层和第2层;上述第1层,位于上述吹喷面一侧,具有减轻从该面侧吹喷的热风对上述相反面侧的影响的热风缓冲作用;上述第2层,位于上述相反面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层是开孔率为5~40%的开孔塑料薄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层和上述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上述第2层所含的上述热塑性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上述第1层所含的上述热塑性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1和第2纤维;上述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3和第4纤维;上述第1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上述第2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上述第3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与上述第4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的差,不足50℃;相对于上述第1层全部纤维的上述第2纤维的含有率为5质量%以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1和第2纤维;上述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3和第4纤维;上述第1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上述第2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上述第3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上述第4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相对于上述第1层全部纤维的上述第2纤维的含有率,比相对于上述第2层全部纤维的上述第4纤维的含有率,大5质量%以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上述第2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上述第3和第4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上述第2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上述第3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和聚酯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上述第4纤维是由聚烯烃系树脂成分构成的复合纤维。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上述第2纤维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构成;上述第3和第4纤维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纤维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上述第2纤维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构成;上述第3纤维由聚乙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构成;上述第4纤维由聚乙烯和聚丙烯构成。
10.如权利要求3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表面部件,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层和上述第2层是用热风法得到的纤维网。
11.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备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表面部件,上述的相反面配置在与使用者肌肤相向的一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表面部件及采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对于本发明的表面部件,位于热风吹喷面相反面侧的热熔接性纤维层,在热风吹喷时,不容易成为在厚度方向压缩的状态。本发明的表面部件,含有被热风吹喷而使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熔接着的纤维网,具有热风吹喷面和与其相反的面;该表面部件含有第1层和第2层;第1层位于上述吹喷面一侧,具有减轻从该面侧吹喷的热风对上述相反面侧的影响的热风缓冲作用;第2层位于上述相反面一侧。
文档编号A61F13/49GK1895193SQ20061009574
公开日2007年1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2日
发明者石川秀行, 野田祐树, 木村明宽 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