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65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N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称性多胺的铜(II)配合物,特别是涉及一种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本发明还涉及该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癌症是危及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在当今疾病中,癌症的致死率占到25%左右,可见其危害之大。随着人们对肿瘤分子生物学的认识,对癌症的化学疗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药物都被运用于临床治疗。但人们同时发现,使用的抗癌剂普遍存在着对肿瘤细胞选择性低的缺点,几乎所有的抗癌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细胞。因此,提高抗癌药物的选择性,研制开发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就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药理学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基因水平理解某些生命现象,并通过分子设计来寻找灵敏的核酸探针和有效的治疗药物。一方面,DNA靶向化合物成为很重要的核酸探针选择对象,另一方面,临床上使用的许多抗癌药物都以DNA为作用靶点,通过与癌细胞DNA发生相互作用破坏其结构,进而影响基因调控与表达功能,表现出抗癌活性。一些致癌物也能与DNA形成加合物,这种DNA加合物也是可能癌变的预警标志物。因此,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索和开发新的核酸探针,而且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了解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阐明有毒物质的致癌、致畸分子生物学机理,为设计临床上更为有效的抗癌药物提供理论指导。
自1965年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Rosenberg教授在研究直流电场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时偶然发现顺铂具有抗癌活性以来,金属配合物的药用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辟了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研究的新领域。随着人们对金属配合物药理作用认识的进一步深入,新的高效、低毒、具有抗癌活性的金属配合物不断被合成出来,其中包括一些新型铂配合物、有机锡配合物、有机锗配合物、茂钛衍生物、稀土配合物、多酸化合物等等。丰富多样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因其卓越的放射化学性质、光化学性质、生物化学性质吸引了众多的科学家投身到此类配合物的研究中。
从世界范围来看,抗癌(肿瘤)新药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已知有效药物的结构类似物,特别是蒽环类及第二代铂类化合物的研究上。自从顺铂出现以来,人们已经合成出数千种铂化合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抗肿瘤性质。进入人类临床实验的铂化合物约有28种,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药物批准,实现了常规临床使用的却只有卡铂,近年又有两个铂化合物奥铂和环铂在部分国家获得批准。事实表明,结构类似物的开发研究风险小、难度低、命中率也高,但是,这类研究的创造性较差,较难期望疗效有大幅度提高。因此,以细胞毒为理论依据的传统思路及工作方法正在受到冲击,抗癌(肿瘤)药物研究的范围正在大大扩展,非铂过渡金属抗癌(肿瘤)药物的研究正在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而在众多的过渡金属中,铜具有良好的配位特性,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微量元素,并且其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裂解活性。因此,众多的研究者们将Cu配合物作为研究对象。
最早发现的具有DNA断裂作用的Cu配合物是以两个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的Cu(I)配合物,由Sigman等人于1979发现。Cu(phen)2及其肽或蛋白质衍生物的核酸酶活性甚至优于天然核酸酶,其与DNA的反应在还原剂H2O2或硫醇存在时,对核酸聚合酶有抑制作用。该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确,认为可能是一个邻菲罗啉配体插入DNA的某一特定小沟槽,另一邻菲罗啉保持某种与DNA最佳的接触状态。
Jian-Zhong Wu等人于2002年合成研究了[(phen)Cu(dpcat)Cu(phen)](ClO4)2(dpcat5,6-二羟基-1,10邻菲罗啉),通过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加入配合物前后DNA溶液粘度变化等方法,验证了他们合成的配合物确实插入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并推论了其插入作用与邻菲罗啉的平面性有关。
2002年,Makoto Chikiraa与其合作者设计了系列配合物[Cu(phen)Xaa](Xaa代表某种氨基酸,包括丙氨酸、亮氨酸、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等等)。他们借助EPR(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分析配合物与DNA结合前后配合物配位状态变化,用自旋捕获技术检测氧化还原性,推论不同氨基酸配合物与DNA有不同的结合方式,主要是由与DNA的双螺旋结构平行的邻菲罗啉插入到DNA小沟槽中。
2003年,Anitha M.Thomasa与同伴合成了[Cu(dppz)(NO3)2·2(H2O)]、[Cu(dpq)(NO3)(H2O)2](NO3)2(dppz联吡啶吩嗪,dpq联吡啶喹啉),并验证了他们合成的配合物具有DNA降解能力,其中二齿配位配合物裂解效率高于单齿配合物。在已清除·OH自由基的DMSO中,裂解不能发生,因此推论裂解反应与·OH自由基相关,并认为通过夺取糖中的氢来持续产生反应所需的·OH自由基。
Benigno Maciasa等也于2003年合成了Cu(II)-(n-喹啉-8-p-甲苯硫代酰胺)配合物,将其在抗坏血酸盐或H2O2存在下与DNA作用,利用红外吸收光谱、EPR谱,得知其降解DNA的效率高于Cu(II)(phen)2。
2003年,赵广超等用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产物诱导DNA断裂的新方法研究了咪唑铜配合物对DNA断裂的作用,即利用电极反应产物作为咪唑铜配合物断裂DNA反应的诱发剂,通过一系列后续反应使DNA断裂。咪唑铜配合物与DNA存在着一种弱相互作用,而这种超分子体系的弱相互作用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通过电化学过程能诱导断裂DNA,说明此方法对模拟生理条件下DNA断裂反应具有潜在的应用背景。这一断裂过程不需加入氧化剂和还原剂,因而体系简单,不存在其他化学物质的干扰,为DNA断裂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2004年,Pattubala A.N.Reddy等合成了2-硫代甲基苯水杨醛缩亚胺Schiff碱-Cu(II)邻菲罗啉或联吡咯、二卟啉喹啉配合物,并借助EPR测定其氧化还原活性,获知在312nm紫外光照射下,该配合物具有对DNA的光裂解作用,配合物中Schiff碱具有光敏活性,而phen作为插入DNA小沟槽的片断。
由此可见,铜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微量元素,不仅具有良好的配位特性,而且其配合物能够与DNA结合并且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断裂DNA。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生物无机领域发展起来一类定位切割DNA的化学核酸工具酶,即特异识别和切割DNA的金属配合物及其载体衍生物。关于它的研究直到现在仍然是国际上生物无机化学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前言课题,这是因为该项研究在以下几方面具备极有价值的应用潜力(1)作为DNA构象变化的探针,因为它们在DNA中的结合位置是特定的;该处结构的变化将反映在配合物的结合性能上;(2)在亲合断裂分析中作为DNA-蛋白质等相互作用表征的足迹试剂;(3)用于基因组合染色体作图和测序;(4)选择性控制基因表达和调控基因生物活性,发展新型基因表达阻断试剂,用于治疗基因无序;(5)开发新型疾病诊断、成像试剂以及设计特效治疗药物等。这类试剂既有限制性内切酶的高度专一性,又具有制备简便、不受酶的天然专一性限制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研究出不少这样可定位切割DNA的化学核酸酶。核酸酶的化学模拟研究对新型抗肿瘤、抗爱滋病化学药物的定向设计及其基因治疗,基因工程研究中DNA、RNA的高度专一性定点断裂、基因分离、大片段基因序列分析,染色体图谱分析及DNA定位诱变,分子印记技术(footprinting),DNA的构象识别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
化学核酸酶从结构上来看,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DNA识别结合系统,生物酶之所以高效专一催化生化反应,首先是由于酶对底物的精确分子识别。分子识别接受体和底物之间主要是非共价作用力,其中以氢键最为重要,它不仅具有方向性,而且具有饱和性,引起接受体和底物缔合,成为络合物形成的推动力和分子识别的重要原因。二是DNA化学断裂系统,DNA主要的化学断裂系统是基于金属配合物,如邻菲罗啉铜、EDTA-Fe、卟啉铁等,以上这些试剂都能产生氢氧自由基,进而断裂DNA。为提高选择识别,一般是通过断裂试剂连接键合DNA的识别蛋白(以期键合DNA小沟或大沟来识别特殊序列DNA)、连接特殊序列寡聚核酸(以期键合DNA大沟形成三螺旋结构来识别特殊DNA)、或连接嵌入DNA的芳环手性络合物(以期手性识别左右手型螺旋DNA)。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解析,人们对各种疾病将得到本质上的认识。在人体中,像基因表达、DNA复制、修复和转录等都是建立在对核酸中碱基对的特异识别基础之上。因此,对DNA序列的特异性识别就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生物体内,DNA序列的特异性识别常常通过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来实现。但由于蛋白质分子量大,含量低,结构复杂且容易变性等特点,研究起来十分困难,因而寻找新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来特异性识别DNA序列,实现有目的的基因调控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用于识别DNA序列的非生物分子主要有寡聚核苷酸、寡聚核苷酸类似物——多肽核酸(PNA)、多胺类化合物等。特别是多胺类化合物的研究,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Dervan教授的带领下,近些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不仅揭示了多胺类化合物特异性识别DNA的规律性,而且还进一步将其与其它具有特定功能的化合物或基团连接,探讨其对DNA的特异性修饰作用及其在体内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等,已成为当今小分子识别DNA的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发展方向。
许多天然化合物,如纺垂菌素(netropsin)、偏端霉素(distamysin)、博莱霉素(bleomycin)和CC-1065等都是具有一定抗癌活性的低聚肽类(oligopeptides)抗生素,它们都能与DNA的特定序列进行亲合和识别。象纺垂菌素和偏端霉素这两种化合物的结构和药性从发现之日起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纺垂菌素是在1951年首先被从一种称为“Streptomycesnetropsin”的物质中分离出来,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成了对它的合成。其结构如下 偏端霉素是从另一种称为“streptomyces distallicus”的物质中分离得到,也于1978年完成了对它的合成,其结构如下 从结构上可以看出,它们都是含有吡咯环的多酰胺类化合物。通过对这两个化合物的合成及深入研究,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各种结构的、对DNA具有特异识别功能的多酰胺分子,缩聚单体除N-甲基吡咯(Py)外,还有N-甲基咪唑(Im)、N-甲基-3-羟基吡咯(Hp)、噻唑、呋喃、苯环、嘧啶、嘌呤等,结构形式有链状、发卡式、环状等,不同结构的多胺类化合物可与DNA中不同的碱基对进行结合识别。根据Dervan的配对规则,多聚酰胺二配体的氨基酸对Im/Py识别G·C碱基对,而Py/Im识别C·G碱基对,Hp/Py识别T·A碱基对,Py/Hp识别A·T碱基对。对于Im/Py识别G·C,Py/Im识别C·G,其特异性来源于多聚酰胺Im的N3与DNA小沟处的鸟嘌呤外环氨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而T·A和A·T的识别则由多聚酰胺二配体的氨基酸对Hp/Py和Py/Hp来完成。其识别机理目前认为有两方面(1)Hp/Py及Py/Hp与T·A或A·T在DNA小沟底部由胸腺嘧啶O2和腺嘌呤C2-H之间所形成的不对称结构的匹配;(2)Hp的3-羟基和4-羰基氨与胸腺嘧啶O2上的两个孤对电子形成的氢键。除以上配对规则外,人们还发现Im/β和β/Im能够从A·T和T·A中识别G·C和C·G碱基对,而Py/β和β/Py能够从G·C和C·G中识别A·T和T·A碱基对。S型异丝氨酸与β形成的氨基酸对也具有识别T·A碱基对的作用。Ulf Ellervik的研究还表明,2-羟基6-甲氧基苯胺与Py配对可识别T·A,其识别能力大小顺序为T>A>>G>C。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DNA碱基识别的内容,为进一步设计与合成更有效地识别DNA小分子体系提供了更广泛选择的范围。
由此可见,多胺类化合物不仅能够与DNA结合,特异性识别DNA序列,不同结构的多胺类化合物可选择性地识别DNA的不同位点,而且多胺类化合物能穿过细胞膜,具有在体内外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
DNA的切割从断裂机理上一般可分为光切割、氧化切割和水解切割。光切割是指切割试剂在光照下产生自由基使DNA发生断裂;氧化切割是指金属配合物在双氧水或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由还原剂活化,从而导致核酸中戊糖环的断裂,断裂产物不能被重新克隆;水解切割是指断裂试剂使DNA骨架中的磷酸二酯键发生水解而断裂,并不破坏戊糖环,断裂产物可被重新克隆。
1995年,Barry Linkletter和Jik Chin研究了铜的三种不同配合物Cu(neocuproine)(OH2)2]2+(1)、[Cu(terpy)(OH2)]2+(2)及[Cu(bpy)(OH2)2]2+(3)分别与ApA的作用。它们都可使ApA发生水解(ApA→2`,3`-cAMP→3`-AMP+2`-AMP),但配合物(1)具有最高的反应速率,可达3.9×10-3s-1,半衰期为3min,是(2)的200倍,(3)的200000倍,机理推测为双路易斯酸活化。其中,两个相邻配位水的较低pKa值以及两个甲基的空间影响而使其不形成二聚物,可对反应的速率做相应的解释。
日本的Toyofumi等在1997年的J.Chem.Soc.,Chem.Commun.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Cu(II)的cis,cis-1,3,5-triaminocyxlohexane配合物可有效水解Φ×174DNA。在pH=8.1,35℃,5h条件下,速率常数为4.34±0.77h-1,反应在无氧条件下不受影响,作者推测为水解断裂。
美国Wisconsin大学的Eric L.Hegg和Judith N.Burstyn也作了关于Cu(II)的大环配合物Cu([9]aneN3)Cl2及[Cu(I-Pr3[9]aneN3)(OH2)(Otf)]OTf在无氧、有氧条件下对单链M13DNA、双链质粒DNA pBluescriptIIks(-)的断裂,反应条件为近生理pH和温度,其特点在于完全控制无氧条件下的断裂及配合物Cu([9]aneN3)Cl2在无氧时对蛋白质也可进行切割。
由此可见,铜配合物具有能水解切割DNA的功能。水解切割不仅条件温和,可在近生理条件下进行,而且其最大特点在于DNA被水解切割后,还可用连接酶将其重新连接,即可对DNA进行重组。这是光切割与氧化切割所不具备的。因此,DNA的水解切割在开发新的化学核酸酶,研制新型有效的抗癌药物方面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多胺类化合物类化合物不仅能够与DNA结合,特异性识别DNA序列,不同结构的多胺类化合物可选择性地识别DNA的不同位点,而且多胺类化合物还能穿过细胞膜,具有在体内外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而铜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微量元素,不仅具有良好的配位特性,而且其配合物能够与DNA结合并且能够在生理条件下水解断裂DNA。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该类配合物能够与DNA结合并切割断裂DNA,对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可望开发研制一类新型有效化学核酸酶,并进一步开发研制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
提供一种制备该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方法,是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由以下通式(I)表示 其中,
R表示H、CH3、C2H5、C3H7或CH2C6H5,X表示H或NO2,Z表示CH或N。
本发明中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制备方法是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与三乙基四胺反应得到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再与CuCl2配位生成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
其中,R、X、Z表示的含义如上。
其中,R、X、Z表示的含义如上。
其具体的反应过程为 本发明中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具体制备方法是
将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溶解于DMF中,冷却至0℃,搅拌下滴加三乙基四胺的DMF溶液,反应完毕后,得到通式(III)表示的黄色化合物沉淀;再将CuCl2水溶液加入到通式(III)表示化合物的DMF溶液中,生成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
生成的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可以用醇溶液重结晶得到纯品。
本发明首次合成了一系列新的多胺类小分子金属配合物——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1H NMR谱、13C NMR谱、HRMS、元素分析等手段对新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DFT(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法,进一步确定了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结构如图1所示。
本发明提供的铜(II)配合物合成方法简便易行、耗时短、易于纯化,且每步合成都有较高的产率。
本发明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以及循环伏安法研究,确定了这些Cu(II)配合物可以与小牛胸腺DNA以插入方式相互作用;通过DFT法进一步确证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利用凝胶电泳法确定了这些Cu(II)配合物可以切割质粒DNA;应用MTT法研究表明这些Cu(II)配合物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以这些配合物为基础,可望开发研制出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学核酸酶。
特别地,针对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CuL)与DNA的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配合物对DNA吸收光谱的影响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是DNA特有的与其双螺旋结构密切相关的光谱性质,减色效应是DNA分子轴向收缩,构象变化的结果;增色效应则是DNA双螺旋结构被破坏的结果(Han GY,Yang P.,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water-insoluble and water-soluble Dibutyltin(IV)porphyrinate based on Tris(pyridinyl)porphtyrin miotie and their activity of anti-tumor in vitro andinteraction with DNA.J Inorg Biochem,2002,91230~236.)。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后,会使DNA的吸收光谱发生变化。图2为小牛胸腺DNA(1,1.5×10-4mol/L,tris-HCl缓冲液)在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作用下的紫外吸收光谱,图中曲线1~7分别代表小牛胸腺DNA的浓度c(DNA)=(0、1、2、3、4、5、6)×10-6M。
从图2可以看出,随着配合物浓度的不断增加,小牛胸腺DNA在260nm处的吸收峰逐渐升高,即表现为“增色效应”。以上结果表明,在缓冲溶液中,配合物是以芳香环平面插入DNA碱基对中并与碱基相互作用的,从而破坏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产生了增色效应。
2.配合物对DNA-EB荧光光谱的影响溴化乙锭(EB)为一共扼平面分子,本身荧光很弱,但能专一性地插入DNA双螺旋或三螺旋内部的碱基对之间,使荧光显著增强,而当EB从DNA中出来或DNA双螺旋减少时,会使荧光发生猝灭,因而EB可用作DNA结构探针(Mulqueen P T;Horrocks W D.Characterizationof Lathanide(III)ion binding to calmodulin using luminescence spectroscopy.Biochemistry 1985,246639~6645)。图3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EB-DNA复合物作用的荧光光谱谱图,图中,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EB-DNA复合物的浓度比(CuL)/(DNA-EB)从上到下依次为0、0.1、0.3、0.5、0.7、0.9,激发波长为520nm。
由图3可以看出,在缓冲溶液中,随着配合物浓度的不断增加,DNA-EB复合物的荧光越来越弱,说明是配合物将EB挤出,以插入方式与DNA作用的。
3.配合物与DNA-EB竞争结合的作用类型分析利用配合物存在下DNA与EB作用的Scatchard图,可以判别配合物的作用方式(Pin Y,Mao L G,.Interaction of some non-platinum metal anticancer complexes with nucleotides and DNAand Two-Pole Complementary Principle(TPCP)arising therefrom.Metal Based Drugs 1998,541~58.)。图4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与DNA-EB作用的Scatchard图,图中,c(DNA)=2.5×10-6mol/L,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EB-DNA复合物的浓度比(CuL)/(DNA-EB)从a到d依次为0,0.25,0.5,1.0。
由图4可以看出,在不同浓度的配合物存在下,Scatchard图是几条不平行的直线,表明随着配合物浓度的增大,DNA与EB的结合常数、键合位点数都在发生着改变,证明配合物与EB在DNA上的结合位点是竟争型的。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DNA是以插入其碱基对的方式相互作用的。
4.粘度研究对于键合模式的探讨,具有光学活性的光物理探针一般可以提供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证据(Sigman D.S;MazumderA;Perrin D.M.Chemical nucleases.Chem.Rev.1993,932295~2316)。在缺乏晶体数据的情况下,粘度的测定一般被认为是确定键合模式最有力的证据之一(Satyanarayana S,Dabrowiak J C;Chaires J.B.NeitherΔ-norΛ-Tris(phenanthroline)ruthenium(II)binds to DNA by classical intercalation.Biochemistry 1992,319319~9324)。
粘度对于分子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小分子配合物以经典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时,DNA相邻碱基对的距离会增大,以容纳插入的配合物分子,导致DNA螺旋伸长,相应地,DNA的粘度增加;DNA本身是一多聚阴离子,在溶液中由于负电荷之间的相互静电排斥,使DNA大分子较为伸展,而当配合物阳离子与DNA带负电荷的磷酸氧基团以静电作用结合时,使得DNA的负电荷被部分中和,导致DNA螺旋收缩,分子长度变小,相应DNA的粘度降低。图5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DNA粘度的影响,图中,c(CuL)=0、0.5、1.0、1.5、2.0×10-3mmol/L。
从图5可以看出,DNA与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相互作用后,粘度值升高,因此可以确定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的。
5.电化学行为研究根据循环伏安曲线所得的式量电位移动,可以判断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模式(PangD W,Abruna H D.Micromethod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NA andredox-active molecules.Anal.Chem[J],1998,703162~3169)。通常,当外源小分子与DNA发生插入作用时,小分子的式量电位正移;反之,如果外源小分子与DNA骨架上的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发生静电作用,则其式量电位负移。图6为0.174mmol/L的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分别在(a)与DNA(0.30mmol/L)作用前、(b)与DNA(0.30mmol/L)作用后的循环伏安图。支持电极为100mmol/L NaClO4/DMF,扫描速率为100mV/s。
从图6中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裸玻碳电极和dsDNA/GC修饰电极上的循环伏安曲线中可以看出,在裸玻碳电极上,阳极峰电位(Epa)和阴极峰电位(Epc)分别为0.404和-0.053V,式量电位((Epa+Epc)/2)为0.176V;而在dsDNA/GC修饰电极上,阳极峰电位(Epa)和阴极峰电位(Epc)分别为0.438和0.052V,式量电位((Epa+Epc)/2)为0.245V。式量电位的正向移动,再次表明了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是以插入碱基对的方式与DNA相互作用。
6.分子模拟计算应用分子模拟优化计算出的结合图则更清楚地表现出了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如图7所示,配合物的一个吡咯环已经插入到DNA的碱基对中,其余部分仍在其大沟外,说明配合物是从大沟处插入DNA中。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配合物的铜(II)离子中心并不位于DNA双螺旋的中间,而是偏向其一侧,因此则有利于对DNA进行切割。
7.凝胶电泳分析通过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DNA的凝胶电泳实验,可以进一步研究CuL与DNA的相互作用。图8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与pBR322DNA作用电泳图,图中,通道(lane)1~5的浓度依次为c(CuL)=0,0.10,0.20,0.30,0.4。
由图8可以看出,随着CuL浓度的增加,超螺旋DNA(form I,CCC带)逐渐减少,缺刻(formII,OC带)逐渐增加,同时在浓度为0.20(lane 3)时,出现了线性(form III,linear带),当浓度为0.40(lane 5)时,超螺旋DNA(form I,CCC带)几乎全部转化为缺刻(form II,OC带)和线性(formIII,linear带),说明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切割质粒DNA的活性。由前述研究可知,该配合物首先以阳离子与磷酸二酯键中磷酸基团的氧负离子结合,再从大沟处通过吡咯环平面插入DNA碱基对中,然后对DNA进行切割。
8.MTT法MTT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进一步检测了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铜(II)配合物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杀死作用。如图9所示,在24小时内,1nMCuL可以使人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成活率降低24.2%,1μMCuL可以使QBC 939成活率降低34.6%。
综上所述,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粘度以及循环伏安法研究结果表明,铜(II)配合物可在大沟处以插入方式与DNA结合,DFT法进一步确证了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凝胶电泳法研究结果表明,铜(II)配合物能够切割DNA;MTT法的研究更进一步表明铜(II)配合物对癌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以铜(II)配合物为基础,可望开发研制出新型的高效低毒的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学核酸酶。


图1为DFT法优化计算的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结构示意图;图2为小牛胸腺DNA在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作用下的紫外吸收光谱谱图;图3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EB-DNA复合物作用的荧光光谱谱图;图4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与DNA-EB作用的Scatchard图;图5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对DNA粘度的影响;图6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与DNA作用前后的循环伏安图;图7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不同浓度下与pBR322DNA作用的电泳图;图9为MTT法检测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24小时内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 939的毒性作用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0.02g(36.9mmol)N-甲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70g(18.5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5.84g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结构式如下),产率77%。
对得到的黄色固体进行分析表征1.测定熔点(m.p.)为174.6~175.2℃。
2.元素分析(C18H26N8O6),理论值(%)C,48.00;N,24.88;H,5.82,测定值(%)C,47.93;N,24.81;H,5.78。
3.核磁共振谱分析1H NMR(300MHz,DMSO-d6,δ,ppm)8.37(t,J=5.76Hz,2H,H7),8.13(d,J=1.6Hz,2H,H5),7.44(d,J=1.92Hz,2H,H3),3.91(s,6H,H1),3.28(t,J=6.32Hz,4H,H8),2.65(t,J=6.31Hz,4H,H9),2.60(s,4H,H11),2.00(m,J=7.08Hz,2H,H10)。13C NMR(300MHz,DMSO-d6,δ,ppm)C6 160.8,C4 138.7,C5 132.7,C2 128.2,C3 118.6,C11 49.1,C9 48.6,C8 39.8,C1 31.5。
4.红外光谱分析IR(KBr)v(N-H)3386.5,v(N-H)3278.8,v(Py C-H)3128.3,v(C-H)2939.3,v(C-H)2839.0,v(C=O)1651.0,v(N-H)1558.4,v(C=C)1527.5,v(C=C)1504.4,v(N-CH3N-C)1419.5,v(C-NO2C-N)1315.4,v(CO-NH C-N)1276.8,v(CH2-NH C-N)1068.5,v(C-NO2C-N)848.6,v(N-H)813.9,v(N-H)752.2,v(NO2)705.9,v(NO2)601.7。
5.高分辨率质谱分析理论计算值(C18H26N8O6)450.4552,测定值450.4556。
将0.3626g(0.805mmol)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373g(0.805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甲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甲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甲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结构式如下)。
对其进行分析表征1.元素分析(C18H26N8O6Cl2Cu),理论值(%)C,36.93;N,19.15;H,4.44,测定值(%)C,36.89,N,19.11,H,4.42。
2.核磁共振谱分析1H NMR(300MHz,DMSO-d6,δ,ppm)8.35(t,J=5.76Hz,2H,H7),8.18(d,J=1.65Hz,2H,H5),7.55(d,J=1.92Hz,2H,H3),4.10(s,6H,H1),3.37(t,J=6.32Hz,4H,H8),3.11(t,J=6.31Hz,4H,H9),2.95(s,4H,H11)。13C NMR(300MHz,DMSO-d6,δ,ppm)C6 168.6,C4 138.8,C5 132.8,C2 131.4,C3 119.6,C11 53.1,C9 51.6,C8 42.8,C1 31.6。
3.红外光谱分析IR(KBr)v(N-H)3385.8,v(N-H)3244.0,v(Py C-H)3127.4,v(C-H)2938.8,v(C-H)2837.4,v(C=O)1642.9,v(N-H)1549.7,v(C=C)1527.5,v(C=C)1501.5,v(N-CH3N-C)1418.5,v(C-NO2C-N)1312.5,v(CO-NH C-N)1267.1,v(CH2-NH C-N)1060.8,v(C-NO2C-N)847.7,v(N-H)812.0,v(N-H)750.3,v(NO2)708.8,v(NO2)591.1。
4.高分辨率质谱分析理论计算值(C18H26N8O6Cl2Cu)584.9069;测定值584.9060。
5.电导率测定CuCl2,260scm2mol-1;CuLCl2,135scm2mol-1。
实施例2N1,N8-二(1-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0.86g(38.0mmol)N-乙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77g(19.0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405g(0.846mmol)N1,N8-二(1-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443g(0.846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乙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乙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3N1,N8-二(1-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1.56g(38.6mmol)N-丙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82g(19.3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394g(0.778mmol)N1,N8-二(1-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327g(0.778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丙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丙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4N1,N8-二(1-异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1.79g(39.4mmol)N-异丙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88g(19.7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异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437g(0.863mmol)N1,N8-二(1-异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472g(0.863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异丙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异丙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异丙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5N1,N8-二(1-甲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9.38g(41.4mmol)N-甲基-2-三氯乙酰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3.02g(20.7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甲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415g(1.151mmol)N1,N8-二(1-甲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963g(1.151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甲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甲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甲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6N1,N8-二(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0.51g(40.8mmol)2-三氯乙酰基-4-硝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978g(20.4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428g(1.013mmol)N1,N8-二(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727g(1.013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甲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甲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7N1,N8-二(1-苄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0.85g(31.2mmol)N-苄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吡咯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28g(15.6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苄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582g(0.966mmol)N1,N8-二(1-苄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647g(0.966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苯甲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苯甲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苄基-4-硝基吡咯-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8
N1,N8-二(1-甲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9.26g(34.0mmol)N-甲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咪唑溶解于5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482g(17.0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甲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384g(0.849mmol)N1,N8-二(1-甲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447g(0.849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甲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甲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甲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9N1,N8-二(1-甲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9.74g(42.8mmol)N-甲基-2-三氯乙酰基咪唑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3.13g(21.4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甲基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332g(0.915mmol)N1,N8-二(1-甲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56g(0.915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甲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甲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甲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实施例10N1,N8-二(1-乙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合成搅拌下,将11.74g(40.98mmol)N-乙基-2-三氯乙酰基4-硝基咪唑溶解于60mL的DMF中,并在0℃冷却20min;在搅拌下,将溶解有2.99g(20.49mmol)三乙基四胺的DMF20mL于30min内滴加到上述溶液中;滴加完毕后,将反应混合液在0℃搅拌反应2h,然后升至室温继续搅拌反应2h。停止反应,在混合液中加入200mL水,析出黄色沉淀,过滤,将沉淀用THF洗涤3次,每次10mL,用热THF将所得固体重结晶,真空干燥,得到N1,N8-二(1-乙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黄色固体。
将0.416g(0.866mmol)N1,N8-二(1-乙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溶解于100mL的DMF中形成配体溶液;将0.1476g(0.866mmol)CuCl2·2H2O溶解在5mL水中形成CuCl2水溶液;在搅拌下,将CuCl2水溶液加入配体溶液中,室温下搅拌过夜。反应混合液旋转蒸发除去DMF,加入50mL乙醇,过滤,滤液置于冰箱中过夜,析出绿色沉淀,过滤,收集沉淀,用水洗涤3次,每次10mL,将固体用热乙醇重结晶,真空干燥,得N1,N8-二(1-乙基-4-硝基咪唑-2-酰基)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绿色固体。
权利要求
1.一种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 其中,R表示H、CH3、C2H5、C3H7或CH2C6H5,X表示H或NO2,Z表示CH或N。
2.权利要求1所示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制备方法,是用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与三乙基四胺反应得到通式(III)表示的化合物,再与CuCl2配位生成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 其中,R、X、Z表示的含义如上。 其中,R、X、Z表示的含义如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通式(II)表示的化合物溶解于DMF中,冷却至0℃,搅拌下滴加三乙基四胺的DMF溶液,反应完毕后,得到通式(III)表示的黄色化合物沉淀;再将CuCl2水溶液加入到通式(III)表示化合物的DMF溶液中,生成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生成的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用醇溶液重结晶得到纯品。
5.权利要求1的通式(I)表示的N1,N8-二取代的三乙基四胺合铜(II)配合物在DNA识别和切割上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式(I)表示的多胺类小分子金属配合物—N
文档编号A61K31/30GK1974576SQ20061010222
公开日2007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日
发明者周成勇, 张宝秀, 杨频 申请人:周成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