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功能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多功能双腔引流管。
背景技术:
目前,引流管是广泛应用于胆道造瘘、肾盂造瘘的导管,主要作用是为造瘘患者引流,即在造瘘患者T型管窦道没有形成、或没有完全形成时,为造瘘患者进行引流,现在,拔除T型管的时间完全是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来决定,一般在手术半月以上,以保证T型管窦道完全、充分形成,防止胆汁漏或肠漏,但临床观察仍有部分造瘘患者拔管后,出现胆汁漏或肠漏现象,这就是T型管窦道形成不完全、甚至没有形成的原因,必须经第二次手术将T型管重新置入患者体内,使造瘘患者再次经受手术的痛苦;有的临床医生为保险起见,采用盲目延长拔管时间的办法,这样,增加了造瘘患者的治疗费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引流管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手术后能通过对T型管窦道进行造影,明确窦道的形成情况,及时拔管,既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的多功能双腔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有T型管,其技术特点是,T型管的长臂内设有造影管道,T型管的长臂上,靠近T型管短臂的一端设有造影管道溢药孔,另一端设有注药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手术后能通过对T型管道进行造影,明确窦道的形成情况,及时拔管,既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T型管,2.注药口,3.造影管道,4.溢药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
图1中,T型管(1)采用现有T型管的材料及形状,T型管(1)的长臂内设有造影管道(3),造影管道(3)可以设在T型管长臂的管臂内,也可以在T型管的长臂内单独设管,造影管道(3)的溢药孔(4)设在T型管(1)的长臂上且靠近T型管(1)短臂的一端,造影管道(3)的注药口(2)则设在T型管(1)的长臂上且远离T型管(1)的短臂端,溢药孔(4)距T型管短臂的最佳距离为6cm,这样窦道显影最完全。使用时,将本实用新型按现有技术置入造瘘患者体内,等无不良反应后,经注药口(2)注入12.5%的碘化钠或泛影葡胺,注药量应在10-20ML,经显影观察窦道的形成情况。窦道显影完好者,次日即可拔除多功能双腔引流管。
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其设有T型管,其特征在于T型管的长臂内设有造影管道,T型管的长臂上,靠近T型管短臂的一端设有造影管道溢药孔,另一端设有造影管道注药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引流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其特征是T型管的长臂内设有造影管道,T型管的长臂上,靠近T型管短臂的一端设有造影管道溢药孔,另一端设有注药口。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手术后能通过对T型管道进行造影,明确窦道的形成情况,及时拔管,既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又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M1/00GK2889349SQ20062008360
公开日2007年4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1日
发明者王炳华, 王炳云, 刘姣, 姜爱武, 宫占凤, 穆培丽 申请人:王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