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2344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源单元装卸式的内窥镜,其驱动源单元通过装卸部可装卸地结合到插入部的基端部,所述驱动源单元内设有驱动力产生装置,所述驱动力产生装置对配置在内窥镜的插入部前端侧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装卸式内窥镜装置的一个示例,其通过装卸部将内窥镜的插入部和配置在该插入部的基端部的身边侧的操作部可装卸地结合起来。此处,在内窥镜的插入部上,在由细长的软性部构成的部分与前端部之间配设有可弯曲变形的弯曲部。在操作部侧配设有对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机构的操作旋钮。
此外,在弯曲部的前端部,固定有进行弯曲操作的4根缆绳(wirecable)的前端部。这些缆绳的基端部向插入部的基端部侧延伸。在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配设有传递机构,该传递机构将从操作旋钮传递的驱动力传递到弯曲部侧。该传递机构具有和使4根缆绳的朝向反向的导向轮。并且,缆绳的基端部通过导向轮连接到从动轴上。
此外,在操作部的操作旋钮的驱动轴上固定有小齿轮。在小齿轮以相互对置的方式啮合着一对齿条,在该齿条上以连接的状态设置有驱动轴。形成如下结构当通过装卸部将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与操作部结合起来时,通过使驱动轴和从动轴对接,使从动轴进退,从而进行弯曲操作。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结构的内窥镜装置,其将驱动内窥镜的弯曲部的弯曲驱动源与内窥镜的主体分开设置,使内窥镜与弯曲驱动源可装卸地结合起来。此处,在内窥镜中设置有基于锥齿轮的驱动力直角变换机构。且内窥镜侧的输入轴与弯曲驱动源侧的输出轴之间,同轴且装卸自由地连接着。并且,在连接内窥镜与弯曲驱动源时,通过来自弯曲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内窥镜的弯曲部的弯曲操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462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14001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相对于各缆线(wire)分别需要使缆绳的朝向反向的导向轮,因此,在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与操作部之间的装卸部,就需要组装有多个导向轮的动力传递机构。因此,由于动力传递机构变为大型机构,因此,存在着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与操作部之间的装卸部难以小型化的问题。
此外,当减小缆绳的最小弯曲半径时,可能会招致缆线断裂,因此,不能使导向轮的半径形成为小于等于缆绳的最小弯曲半径。另外,还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导向轮推压使缆绳的朝向反向的基端部侧的部分。这些都成为阻碍使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基端部侧部分与操作部之间的装卸部小型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由于在驱动力变换中利用基于锥齿轮的驱动力直角变换机构,因此,不能获得减速比,从而使驱动源以及减速齿轮大型化。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构成为用期望小型化的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的操作部与插入部进行装卸的内窥镜装置中不能采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着眼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该内窥镜可以使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和与其装卸的部分之间的装卸部小型化,可以容易地对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和与其装卸的部分进行装卸。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插入部,其可插入体腔内;弯曲部,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侧,连接多个弯曲块而构成;所述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用的缆线,其前端侧连接到所述弯曲部,基端部侧向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侧延伸;缆线操作部,具有螺纹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被支承成可绕轴线自由旋转;和随动部件,其具有与该螺纹部件旋合的螺纹孔部和连接到所述缆线的基端部的缆线连接部,伴随所述螺纹部件的旋转,所述随动部件在所述螺纹部件的轴向上移动;驱动源单元,其可装卸地连接到该缆线操作部,并具有产生使所述弯曲部弯曲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装置;以及动作装置,其具有驱动轴体和连接部,该驱动轴体设置在所述驱动源单元上,通过来自所述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驱动力,绕轴线被旋转驱动,该连接部配置在所述驱动轴体的前端部,当所述驱动源单元与所述缆线操作部连接时,该连接部可装卸地连接到所述螺纹部件的基端部,所述驱动轴体在所述驱动源单元与所述缆线操作部连接时,通过来自所述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驱动力,绕轴线被旋转驱动,随着所述驱动轴体的动作,使所述螺纹部件绕轴线被旋转驱动,。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中,当插入部的基端侧的缆线操作部与驱动源单元连接时,使驱动源单元的驱动轴体的前端部的连接部可装卸地连接到缆线操作部的螺纹部件的基端部。在该状态下,通过来自驱动源单元的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驱动力,使驱动轴体绕轴向被旋转驱动。此时,使螺纹部件与驱动轴体一起绕轴向被旋转驱动。伴随该螺纹部件绕轴向的旋转,通过螺纹部件与随动部件的螺纹孔部的旋合部,使随动部件在螺纹部件的轴向上旋进移动,由该随动部件的轴向的旋进动作,通过缆线连接部牵引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用的缆线,从而,通过缆线使弯曲部弯曲。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窥镜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螺纹部件的基端部,或上述驱动轴体的连接部的至少任何一方,具有非圆形状的卡合凸部,在另一方上具有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可卡合或脱离地与所述卡合凸部卡合。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中,当插入部的基端侧的缆线操作部与驱动源单元连接时,使驱动源单元的驱动轴体的前端部的连接部可装卸地连接到缆线操作部的螺纹部件的基端部,此时,就会使螺纹部件的基端部或驱动轴体的连接部的至少任何一方的非圆形状的卡合凸部,可卡合或脱离地与另一方的卡合凹部卡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内窥镜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缆线操作部具备检测装置,其检测上述随动部件的进退。
进而,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中,通过缆线操作部的检测装置检测随动部件的进退,由此,使弯曲部高精度地进行弯曲操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如下的内窥镜可以使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和与其装卸的部分之间的装卸部小型化,可以容易地对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和与其装卸的部分进行装卸。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基端侧连接部与驱动源单元之间分离的状态的侧面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连接端部的主视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驱动源单元的连接端部的主视图。
图5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基端侧连接部与驱动源单元的驱动联结器之间连接的状态用局部剖面来表示的侧面图。
图6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驱动源单元的驱动联结器轴,(A)是驱动联结器轴的侧面图,(B)是驱动联结器轴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粗径部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缆线操作部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2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粗径部的内部结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第2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控制电路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初始位置检测机构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第4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的观测器部的基端侧连接部与驱动源单元的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装卸式内窥镜的从动联结器部的变形例,(A)是表示从动联结器部的第1变形例的立体图,(B)是表示从动联结器部的第2变形例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7插入部;8A观测器部8B驱动源单元10弯曲部14缆线;15粗径部(连接部)19驱动力产生装置19a、19b、19c、19d驱动电动机;31a、31b、31c、31d驱动联结器(连接部)34电动机组装单元(动作装置);37驱动联结器轴(驱动轴体)52缆线操作部;56a、56b、56c、56d丝杠(螺纹部件)62a、62b、62c、62d螺母部件(随动部件);62a1、62b1、62c1、62d1螺纹孔部62a2、62b2、62c2、62d2缆线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整体概略结构图。在该内窥镜系统中,设置有装卸式的内窥镜1、光源装置2、视频处理器3、监视器4、电动机控制部件5;和作为内窥镜1的操作用的输入装置的操作部6。
此外,图2表示装卸式内窥镜1。在该装卸式内窥镜1中,设置有观测器部8A,其具有可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7;和驱动源单元8B,其可装卸地连接到该观测器部8A上。
观测器部8A的插入部7设置有细长的插入管部9,其由金属管等硬性管部或挠性管部形成;可弯曲变形的弯曲部10,其连接到该插入管部9的前端;和硬质的前端结构部11,其连接在该弯曲部10的前端。
在前端结构部11中,内设有物镜64 CCD 12(参照图1)等摄像元件,用于对由该物镜64成像后的图像进行光电转换;照明透镜65;和引导照明光的光导纤维13的前端部等。另外,在前端结构部1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内设在插入部7中的后述的送气送水管路115的开口部;和后述的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的前端开口部等。弯曲部10的大致环状的多个弯曲块沿插入部7的轴向并列设置,分别通过铆钉等转动销可转动地进行连接。
另外,在弯曲部10中连接有弯曲操作用的4根缆线14的前端侧,其例如对该弯曲部10向上下左右4个方向进行弯曲操作。各缆线14的基端部侧向插入部7的基端部侧延伸。
此外,在插入管部9的基端侧设置有粗径部(连接部)15,其直径比插入管部9的大部分都粗。在该粗径部15的终端部设置有可装卸地与驱动源单元8B连接的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
另外,在观测器部8A的基端部侧的粗径部15上,突出设置有处理器具贯通部111。此外,在观测器部8A的内部,设置有兼作吸引管路的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送水管路113;以及送气管路114。在送水管路113的前端部,连接着送气管路114的前端部。并且,在比送水管路113与送气管路114的连接部更靠近前端侧形成有送气送水管路115。另外,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的基端部与处理器具贯通部111连通。
并且,处理器具通过处理器具贯通部111插入,使处理器具贯通的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也可以作为进行吸引时的吸引物通路使用。该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通过分支部119与分开设置的吸引管路118连接。并且,可以使吸引物从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通过分支部119吸引到吸引管路118中。
在驱动源单元8B中设置有直径与观测器部8A的粗径部15的直径基本相同的单元主体17。在该单元主体17的前端部,设置有可装卸地与观测器部8A的连接端部16连接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另外,在单元主体17的内部,配设有产生使弯曲部10弯曲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装置19。在驱动力产生装置19中,设置有例如向上下左右4个方向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用的后述的4个驱动电动机19a、19b、19c、19d。此处,两个驱动电动机19a、19b,例如作为向上下方向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驱动源而发挥功能,其它两个驱动电动机19c、19d作为向左右方向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驱动源而发挥功能。
此外,在驱动源单元8B的单元主体17的基端部连接着通用电缆20的前端部。在该通用电缆20中,内设有CCD电缆21,其传送来自CCD 12的影像信号;向驱动力产生装置19的各驱动电动机19a~19d供给电源用的电动机电缆22等多根电缆;和光导纤维13等。在通用电缆20的基端部配设有可装卸地与光源装置2连接的连接器23。进而,从光源装置2射出的照明光通过光导纤维13供给到观测器部8A。
另外,在连接器23上,连接有视频电缆24,其连接到CCD电缆21;和电动机电缆25,其连接到电动机电缆22。并且,视频电缆24通过视频连接器24a,可装卸地连接到视频处理器3上,同时,电动机电缆25通过电连接器25a,可装卸地与电动机控制单元5连接。此外,视频处理器3连接到监视器4上。进而,由CCD 12摄像后的观测器部8A的观察图像在转换为电信号的状态下,通过CCD电缆21和视频电缆24被输入到视频处理器3,由该视频处理器3进行信号处理后,观测器部8A的观察图像就显示在监视器4的屏幕上。
此外,内窥镜1的操作用操作部6通过电缆27连接在电动机控制单元5上。该操作部6与个人电脑用鼠标基本相同,具有使用者可用单手操作的手持件(handpiece)28。在该手持件28上,配设有用于对弯曲部10遥控地进行弯曲操作的操纵杆29a;送气送水操作按钮116;吸引按钮117;以及其它多个遥控开关29b等。
此外,图3表示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的端面,图4表示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的端面。在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的端面上配设有4个从动联结器(coupling)部30a、30b、30c、30d,它们分别与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方向、例如上下左右4个方向对应。此处,从动联结器部30a、30b与对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方向对应,从动联结器部30c、30d与对弯曲部10向左右方向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方向对应。
另外,在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的端面配设有4个驱动联结器(coupling)31a、31b、31c、31d,它们分别与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方向、例如上下左右4个方向对应。此处,驱动联结器31a、31b与对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方向对应,驱动联结器31c、31d与对弯曲部10向左右方向弯曲操作的弯曲操作方向对应。这4个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分别配置在与4个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对应的位置。
此外,在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上,在粗径部15的基端部外周面突出设置有装卸机构用的卡合销32。另外,在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上设置有锁环33,该锁环33可卡合或脱离地与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连接。该锁环33可绕轴线转动地支承在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上。
此外,在锁环33的内周面形成有例如凸轮槽33a,该凸轮槽33a可卡合或脱离地与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的卡合销32卡合。进而,在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连接时,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对接。此时,观测器部8A侧的卡合销32以插入驱动源单元8B的凸轮槽33a中的状态与其卡合。在该状态下,使锁环33旋转所期望的旋转角,从而卡合销32移动到凸轮槽33a的终端的锁定位置,观测器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就在连接状态下被锁定。
此外,由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驱动电动机19a、19b、19c、19d组装构成内设在驱动源单元8B中的驱动力产生装置19,图5表示组装其中的1个驱动电动机19a的电动机组装单元(动作装置)34。并且,对弯曲部10向上下左右4个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4个方向的各驱动电动机19a、19b、19c、19d的电动机组装单元34都具有相同结构。因此,此处只说明驱动电动机19a的电动机组装单元34的结构,省略其它驱动电动机19b、19c、19d的电动机组装单元34的说明。
驱动电动机19a的电动机组装单元34由驱动联结器(连接部)31a、万向节35和电动机单元36构成。在电动机单元36中,内设有例如由行星齿轮构成的减速机构。该电动机单元36的输出轴36a通过万向节35与驱动联结器31a连接。万向节35在驱动联结器31a与从动联结器部30a连接时,具有吸收两者的轴偏差的功能。
驱动联结器31a具有驱动联结轴(驱动轴体)37和驱动联结筒38。如图5所示,驱动联结轴37的基端部被固定在万向节35的输出轴35a的前端。在该驱动连接轴37的前端部,如图6(A)、(B)所示,形成有大致十字形状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
另外,在驱动联结轴37的基端部,在与万向节35的输出轴35a的固定部的附近,形成有外螺纹部40。在该外螺纹部40,螺纹安装着大致圆筒状的第1弹簧压圈41。在第1弹簧压圈4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凸缘状的弹簧支座部41a。
此外,如图5所示,在驱动联结筒38的筒内形成有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嵌合的嵌合槽42。该驱动联结筒38的嵌合槽42具有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基本相似的形状,且相对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形成得稍微大些。从而,当驱动联结筒38的嵌合槽42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连接时,在驱动联结筒38的嵌合槽42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当驱动联结筒38与驱动联结器轴37连接时,两者连接成沿驱动联结筒38的嵌合槽42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的嵌合部能够在轴向滑动,并且能够传递旋转驱动力。
另外,在驱动联结筒38的基端部侧的筒内形成有圆形状的螺纹孔部43。在该螺纹孔部43内,螺纹安装并固定有圆筒状的第2弹簧压圈44。在第2弹簧压圈44的前端部外周面上,形成有朝向内侧突出设置的凸缘状的弹簧支座部44a。
此外,在驱动联结筒38与驱动联结器轴37之间设置有螺旋弹簧状的施力弹簧45,该施力弹簧45向前端侧(从动联结器部30a)的方向对驱动联结筒38施力。该施力弹簧45通过螺纹安装在驱动联结器轴37的外螺纹部40上的第1弹簧压圈41固定,并夹在第1弹簧压圈41与第2弹簧压圈44的弹簧支座部44a之间。
此外,在驱动联结筒38的前端部,如图4所示,通过十字形状的凹陷部形成有十字凹部46。该十字凹部46具有与后述的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参照图3)基本相似的形状,相对于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形成得稍大一些。从而,在驱动联结器31a的十字凹部46与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连接时,在驱动联结器31a的十字凹部46与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之间稍微形成间隙。进而,当驱动联结器31a与从动联结器部30a连接时,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以插入驱动联结器31a的十字凹部46内的状态与其可卡合或脱离地卡合,从而传递驱动力。
并且,借助于施力弹簧45的弹力,驱动联结筒38的第2弹簧压圈44的弹簧支座部44a的端面,总是以与驱动联结器轴37的十字形状连接部39的端面抵接的状态被保持着,因此,驱动联结筒38并不从图5的通常状态向驱动电动机19a侧移动。但是,当驱动联结器31a与从动联结器部30a连接时,在彼此的十字凸部47与十字凹部46的位置不一致的情况下,在驱动联结器31a临时向驱动电动机19a侧退避的状态下,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相连,通过此后的驱动电动机19a的旋转,当十字凸部47与十字凹部46的位置一致时,驱动联结筒38被施力弹簧45向从动联结器部30a的方向推出,两者就被连接起来。
此外,在驱动源单元8B的单元主体17的前端部上,在锁环33的内部侧,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有上述结构的4个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另外,在单元主体17的前端部的端面上,在4个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的内侧形成有圆孔48。在该圆孔48内配设有内设在插入部7中的光导纤维13、CCD电缆21、送水管路113、送气管路114以及吸引管路118等。
此外,图7表示观测器部8A的粗径部15的内部结构。在该观测器部8A的粗径部15中,设置有圆筒状的盖51以及在插入该盖51内的状态下被装配的缆线操作部52。该缆线操作部52构成动力传递装置,其将从驱动源单元8B侧供给的对弯曲部10的驱动力,作为弯曲操作用的缆线14的牵引力进行传递。
图8表示缆线操作部52的分解立体图。在该缆线操作部52中,设置有可装卸地连接的两个(第1、第2)框架部件53、54。在第1框架部件53中设置有圆板状的端板53a、后部环53b和臂状的多个连接框架(梁部)53c,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圆板状的端板53a与后部环53b在中心线方向上分离并相面对地配置,4个连接框架53c配置在圆板状的端板53a与后部环53b之间。
此外,在第2框架部件54中,设置有圆板状的端板54a以及圆筒状的连接环54b。并且,在第1框架部件53的后部环53b外嵌于第2框架部件54的连接环54b的状态下,第2框架部件54连接到第1框架部件53上。
另外,在第1框架部件53的端板53a与第2框架部件54的端板54a上,在中央分别形成有圆孔55。在该圆孔55内,贯通有内设在插入部7内的光导纤维13、CCD电缆21、送水管路113、送气管路114以及吸引管路118等。
此外,在缆线操作部52的内部,设置有与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弯曲方向分别对应的数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有4个弯曲方向,故为4根)的丝杠(螺纹部件)56a、56b、56c、56d。此处,在第1框架部件53的端板53a上,在圆孔55的周围,设置有4个第1丝杠轴承57a、57b、57c、57d(在图8中,只图示了1个第1丝杠轴承57a)。这4个第1丝杠轴承57a、57b、57c、57d被配置在与驱动源单元8B的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对应的位置。同样,在第2框架部件54的端板54a上,在圆孔55的周围,设置有4个第2丝杠轴承58a、58b、58c、58d(在图8中,只图示了两个第2丝杠轴承58a、58b)。
此外,各丝杠56a~56d的一端部(驱动源单元8B侧的端部),从第1框架部件53的第1丝杠轴承57a、57b、57c、57d向端板53a的外部侧延伸,在该延伸端部分别设置有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
另外,在各丝杠56a~56d的另一端部(插入部7侧的端部),分别形成有直径比螺纹部56a1、56b1、56c1、56d1细的细径部56a2、56b2、56c2、56d2。进而,各丝杠56a~56d的细径部56a2~56d2从第2框架部件54的第2丝杠轴承58a~58d贯通端板54a,并向端板54a的外部侧延伸,并在该延伸端部分别通过垫圈59嵌入E形环60,以便不会向驱动源单元8B侧脱出。从而,4根丝杠56a、56b、56c、56d通过第1丝杠轴承57a、57b、57c、57d和第2丝杠轴承58a、58b、58c、58d,分别可绕轴线自由转动地被枢转支承起来。
此外,在各丝杠56a~56d的细径部56a2~56d2上,卷装有螺旋弹簧(施力部件)61,其用于对各丝杠56a~56d向驱动源单元8B侧施力。进而,各丝杠56a~56d通过螺旋弹簧61的弹力,沿向驱动源单元8B侧推压的方向施力。
此外,在缆线操作部52中设置有伴随各丝杠56a~56d的旋转而在各丝杠56a~56d的轴向移动的4个螺母部件(随动部件)62a、62b、62c、62d。在各螺母部件62a~62d中,具有与各丝杠56a~56d的螺纹部56a1~56d1旋合的螺纹孔部62a1、62b1、62c1、62d1;以及连接到缆线14的基端部的缆线连接部62a2、62b2、62c2、62d2。
另外,在各螺母部件62a~62d的端部,分别形成有U字槽62a3、62b3、62c3、62d3。与各丝杠56a~56d的中心线方向平行地配设的4根旋转限制轴63分别以插入状态卡合在这些U字槽62a3~62d3中。并且,各螺母部件62a~62d被支承成可沿U字槽62a3~62d3与旋转限制轴63的卡合部在轴向滑动。从而,当各螺母部件62a~62d伴随各丝杠56a~56d的旋转而在各丝杠56a~56d的轴向进退时,通过4根旋转限制轴63,就可以限制各螺母部件62a~62d以丝杠56a~56d为中心旋转。
在各螺母部件62a~62d的缆线连接部62a2~62d2上,设置有用于保持缆线14的狭缝(slit)部62a4、62b4、62c4、62d4。此外,在缆线14的驱动源单元8B侧的端部,通过钎焊等固定有缆线销66。并且,在各螺母部件62a~62d的狭缝部62a4~62d4中插入缆线14,用粘接等方式将缆线压板67固定在各螺母部件62a~62d上,从而缆线14的基端部就被组装在各螺母部件62a~62d上。由此,当各螺母部件62a~62d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时,缆线销66接触各螺母部件62a~62d的端面,牵引缆线14,就可以进行弯曲部10的弯曲操作。
此外,各螺母部件62a~62d的狭缝部62a4~62d4的狭缝宽度被设定为比缆线14的外径稍大一些。从而,当各螺母部件62a~62d向插入部7的方向移动时,通过各螺母部件62a~62d的狭缝部62a4~62d4与缆线14之间的间隙,就可以吸收缆线14的松弛。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时,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被连接起来进行使用。在进行该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作业时,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对接。进而,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的端面的4个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的端面的4个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被设定为可卡合或脱离地卡合的状态。
此外,在观测器部8A侧的从动联结器部30a~30d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驱动联结器31a~31d连接时,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以插入驱动联结器31a的十字凹部46内的状态与其可卡合或脱离地进行卡合。此时,在观测器部8A侧的从动联结器部30a~30d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驱动联结器31a~31d的连接作业中,当彼此的十字凸部47与十字凹部46的位置不一致时,十字凸部47抵靠在十字凹部46的周缘部位,例如,驱动联结器31a临时向驱动电动机19a侧退避。在该状态下,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相连。此后,当通过驱动电动机19a的旋转,十字凸部47与十字凹部46的位置一致时,通过施力弹簧45,驱动联结筒38向从动联结器部30a的方向被推出,两者就连接起来。从而,驱动源单元8B的驱动电动机19a的驱动力就能通过驱动联结器31a和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卡合部,传递到观测器部8A侧。
另外,观测器部8A侧的光导纤维13、CCD电缆21、送水管路113、送气管路114以及吸引管路118等的各连接端部,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光导纤维13、CCD电缆21、送水管路113、送气管路114以及吸引管路118等的各连接端部,分别可装卸地连接起来。
此外,在该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连接时,观测器部8A侧的卡合销32在插入驱动源单元8B的凸轮槽33a内的状态下与其卡合。在该状态下,通过使锁环33旋转期望的旋转角度,从而卡合销32被移动到凸轮槽33a的终端的锁定位置,观测器部8A和驱动源单元8B就可在连接状态下被锁定。
另外,在该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连接时的初始状态,如图2所示,观测器部8A的弯曲部10保持为没有弯曲的基本笔直的直线形状。此时,缆线操作部52的螺母部件62a、62b、62c、62d被保持在预定位置,该预定位置被配置在基于各丝杠56a~56d的旋转的移动范围的大致中央位置。
这样,当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作业完成时,在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组装的状态下使用内窥镜1。在使用该内窥镜1时,通过操作操作部6的手持件28来控制内窥镜1的动作。即,通过操作手持件28的操纵杆29a,弯曲部10被遥控进行弯曲操作。进而,通过操作遥控开关29b来进行与各遥控开关29b的功能对应的内窥镜操作。
此外,在弯曲部10的弯曲操作时,手持件28的操纵杆29a朝期望的操作方向被倾斜操作。根据该操纵杆29a的倾斜操作所产生的信号,被输入到电动机控制单元5中。进而,在倾斜操作操纵杆29a时,与操纵杆29a的倾斜操作对应的控制信号从电动机控制单元5输出,驱动驱动源单元8B内的上下弯曲操作用驱动电动机19a、19b以及左右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c、19d中的至少任意一个。
此处,例如,当操纵杆29a向上下弯曲操作方向被倾斜操作时,上下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a、19b被驱动。此时,两个驱动电动机19a、19b例如相互向相反方向被旋转驱动。进而,上下弯曲操作用的一方的驱动电动机19a的输出轴36a的旋转通过万向节35传递到驱动联结器31a。另外,通过该驱动联结器31a与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嵌合部,丝杠56a绕轴线被旋转驱动。
伴随该丝杠56a绕轴向的旋转,螺母部件62a在轴向被送进驱动。此时,螺母部件62a由旋转限制轴63限制以丝杠56a为中心旋转。进而,伴随丝杠56a的旋转,螺母部件62a在丝杠56a的轴向上进退。
此外,如上所述,当一方的驱动电动机19a的输出轴36a旋转时,另一方的驱动电动机19b的输出轴36a向相反方向被旋转驱动。进而,驱动电动机19b的输出轴36a的旋转通过万向节35传递到驱动联结器31b。另外,通过该驱动联结器31b与从动联结器部30b的嵌合部,丝杠56b与丝杠56a向相反方向被旋转驱动。伴随该丝杠56b向相反方向的旋转,螺母部件62b朝向与螺母部件62a相反的方向,在轴向上被送进驱动。从而,两个螺母部件62a、62b分别向反方向等距离地进行进退动作。
例如,一方的螺母部件62a朝向观测器部8A侧以一定距离进行前进动作,另一方的螺母部件62b朝向驱动源单元8B侧,与螺母部件62a的前进距离等距离地进行后退动作。此时,通过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的一方的螺母部件62b(或62a)牵引操作缆线14。从而,通过向驱动源单元8B侧被牵引操作的缆线14,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被弯曲操作。
并且,在左右弯曲操作用的驱动电动机19c、19d被驱动时,也与上下弯曲操作的情况基本相同,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两个驱动电动机19c、19d向相反方向被旋转驱动。
并且,左右弯曲操作用的一方的驱动电动机19c的输出轴36a的旋转,通过万向节35被传递到驱动联结器31c。进而,通过该驱动联结器31c与从动联结器部30c的嵌合部,丝杠56c绕轴线被旋转驱动。
此外,当驱动电动机19c的输出轴36a旋转时,另一方的驱动电动机19d的输出轴36a向相反方向被旋转驱动。进而,驱动电动机19d的输出轴36a的旋转,通过万向节35被传递到驱动联结器31d。另外,通过该驱动联结器31d与从动联结器部30d的嵌合部,丝杠56d与丝杠56c向相反方向被旋转驱动。伴随该丝杠56d向相反方向的旋转,螺母部件62d朝向与螺母部件62c相反的方向在轴向被送进驱动。从而,两个螺母部件62c、62d分别在相反方向等距离地进退动作。
例如,一方的螺母部件62c朝向观测器部8A侧以一定距离进行前进动作,另一方的螺母部件62d朝向驱动源单元8B侧,与螺母部件62c的前进距离等距离地进行后退动作。此时,通过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的一方的螺母部件62d(或62c),缆线14被牵引操作。从而,通过向驱动源单元8B侧被牵引操作的缆线14,弯曲部10向左右方向被弯曲操作。
进而,可以将上述弯曲部10的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与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组合起来,使观测器部8A的插入部7的前端结构部11向期望的方向弯曲。
因此,基于上述结构,可达到如下效果。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可装卸式内窥镜1,其可装卸地连接着具有可插入体腔内的细长的插入部7的观测器部8A以及驱动源单元8B。此处,在观测器部8A侧的缆线操作部52中,设置有丝杠56a、56b、56c、56d以及与各丝杠56a~56d旋合的螺母部件62a、62b、62c、62d,在各丝杠56a~56d上,设置有分别与上下左右4个方向对应的4个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此外,在驱动源单元8B中,设置有驱动力产生装置19的4个驱动电动机19a、19b、19c、19d;驱动联结器轴37,通过来自驱动力产生装置19的驱动电动机19a~19d的驱动力,绕轴线被旋转驱动;以及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进而,当驱动源单元8B与缆线操作部52连接时,使来自驱动力产生装置19的各驱动电动机19a~19d的驱动力,通过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传递到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使丝杠56a~56d绕轴线被旋转驱动。从而,使螺母部件62a、62b、62c、62d在轴向上移动,通过向驱动源单元8B侧移动的螺母部件62a(或62b)、62c(或62d)对缆线14进行牵引操作,就使弯曲部10向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被弯曲操作。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驱动机构,使用丝杠方式的驱动机构,因此,与由齿轮系构成的减速机构相比,以简单的结构得到高的减速比。其结果,可容易地实现驱动侧减速机构的小型化,具有有助于装置整体小型化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驱动力的传递部是同轴连接,并且,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成为可在各驱动电动机19a~19d的方向上退避的结构。因此,当连接驱动联结器31a与从动联结器部30a时,在彼此的十字凸部47与十字凹部46的位置不一致的情况下,在驱动联结器31a临时向驱动电动机19a侧退避的状态下,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相连,当通过此后的驱动电动机19a的旋转,十字凸部47与十字凹部46的位置一致时,通过施力弹簧45,驱动联结筒38向从动联结器部30a的方向被推压,两者就连接起来。其结果是具有这样的效果无须知道驱动联结器31a、31b、31c、31d的十字凹部46与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的十字凸部47的位置是否对准,就可以将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端部18与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容易地连接起来。
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现有的相比,可以使内窥镜1的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部小型化,可以容易地进行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部的装卸。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驱动机构,使用丝杠56a、56b、56c、56d,因此,通过弯曲操作使前端部向期望的方向弯曲后,即使停止对弯曲驱动装置的供电,也可以维持弯曲形状。因此,不仅成为容易操作的结构,而且由于不需要用于保持弯曲部10的弯曲的电力,因此比较经济。
此外,图9至图1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在缆线操作部52中设置检测各螺母部件62a~62d的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71,所述缆线操作部52组装于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8)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观测器部8A的粗径部15的内部。并且,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具有同样的结构,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相同的部分赋予同样的标号,此处省略其说明。
各螺母部件62a~62d的位置检测装置71具有如下结构。即,如图10所示,在各螺母部件62a~62d的U字槽62a3~62d3的附近,设置有例如由铝箔带等构成的反射部件72。该反射部件72配置在与第1框架部件53的连接框架53c对置的面上。
另外,在第1框架部件53的连接框架53c上,形成有光反射器安装孔73。在该光反射器安装孔73中,组装有连接到挠性基板等的光反射器74。并且,在连接框架53c上,沿第1框架部件53的中心线方向延伸设置槽部75。在该槽部75中,配设有光反射器74的未图示的配线材料(挠性基板)。
此外,图11表示组装在本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电动机控制单元5中的控制电路76。在该控制电路76中,设置有连接到操作部6的电动机控制部77。在该电动机控制部77上,连接着各驱动电动机19a~19d。
此外,在各驱动电动机19a~19d中,分别设置有检测旋转角度的编码器78。另外,检测各螺母部件62a~62d位置的光反射器74连接到检测控制部79。各驱动电动机19a~19d的编码器78和光反射器74的检测控制部79分别连接到电动机控制部77中。
进而,在各螺母部件62a~62d动作时,通过编码器78检测出各驱动电动机19a~19d的旋转角度。另外,在各螺母部件62a~62d通过与连接框架53c的光反射器74对应的位置时,从光反射器74射出的光被反射部件72反射,从而可以检测出各螺母部件62a~62d的位置,例如,弯曲部10的弯曲角度为0°的中间位置等初始位置。来自该光反射器74的检测信号,在输入到检测控制部79之后被输出到电动机控制部77。从而,通过电动机控制部77,就可以高精度地控制弯曲部10的弯曲角度。
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作为用于对弯曲部10进行弯曲操作的驱动机构,使用丝杠方式的驱动机构,因此,与由齿轮系构成的减速机构相比,以简单的结构得到高的减速比。其结果,可容易地实现驱动侧减速机构的小型化,具有能够有助于装置整体小型化的效果,与现有的相比,可以使内窥镜1的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部小型化,可以容易地进行观测器部8A与驱动源单元8B的连接部的装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缆线操作部52中设置有检测各螺母部件62a~62d的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71,因此,具有可以通过电动机控制部77高精度地控制弯曲部10的弯曲角度的效果。
此外,图1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3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参照图9至图11)中,表示了这样的结构,在缆线操作部52中,作为检测各螺母部件62a~62d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71,设置有光反射器74,该光反射器74检测螺母部件62a~62d的反射部件72的位置,但本实施方式设置有与第2实施方式不同结构的位置检测装置71。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框架部件53的连接框架53c上,如图12所示,设置有光遮断器81,该光遮断器81具有发光部81a和受光部81b。另外,在螺母部件62a~62d上,设置有凸起部82,其被配置为可穿过光遮断器81的发光部81a和受光部81b之间。
进而,当各螺母部件62a~62d动作时,各螺母部件62a~62d的凸起部82在穿过连接框架53c的光遮断器81的发光部81a和受光部81b之间时,遮断光遮断器81的发光部81a和受光部81b之间的光,从而,可以检测出各螺母部件62a~62d的位置,例如弯曲部10的弯曲角度为0°的中间位置等初始位置。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具有可以通过电动机控制部77高精度地控制弯曲部10的弯曲角度的效果。
此外,图1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4实施方式。对组装在第1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8)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观测器部8A的粗径部15内部的缆线操作部52的结构,本实施方式进行了如下变更。并且,除此以外的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具有同样的结构,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装卸式内窥镜1相同的部分赋予同样的标号,此处省略其说明。
即,在第1实施方式的缆线操作部52中,表示了这样的结构在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的端面上,设置有与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弯曲方向对应的4个从动联结器部30a、30b、30c、30d,并且,在驱动源单元8B上,分别设置有向上下左右4个方向进行弯曲操作的4个方向的驱动电动机19a、19b、19c、19d。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缆线操作部52中具有如下结构在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的端面上,在上下方向的弯曲方向只设置1个从动联结器部91a,在左右方向的弯曲方向也只设置1个从动联结器部91b,同时,在驱动源单元8B上,在上下方向的弯曲方向也只设置1个驱动电动机92a,在左右方向的弯曲方向也只设置1个驱动电动机92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缆线操作部52中,在上下方向的从动联结器部91a中设置有驱动齿轮93a,在左右方向的从动联结器部91b中也设置有驱动齿轮93b。
此外,在4根丝杠56a~56d上,在驱动源单元8B侧的端部,分别设置有齿轮94a~94d。此处,在4根丝杠56a~56d中,上下方向弯曲操作用的丝杠56a、56b的齿轮94a、94b与上下方向的从动联结器部91a的驱动齿轮93a啮合,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用的丝杠56c、56d的齿轮94c、94d与左右方向的从动联结器部91b的驱动齿轮93b啮合。并且,上方向及下方向用的丝杠56a、56b,其螺纹方向被加工成互为反向(例如,上方向的丝杠56a为右旋螺纹,下方向的丝杠56b为左旋螺纹)。对左右方向也同样构成为左方向的丝杠56c为右旋螺纹、右方向的丝杠56d为左旋螺纹。
另外,在驱动源单元8B中,设置有上下方向的弯曲方向的驱动电动机92a的驱动联结器95a;和左右方向的弯曲方向的驱动电动机92b的驱动联结器95b。进而,在观测器部8A侧的连接端部16与驱动源单元8B侧的连接端部18连接时,使上下弯曲方向的驱动联结器95a与上下方向的从动联结器部91a相连接,使左右方向的驱动联结器95b与左右方向的从动联结器部91b连接。从而,可以分别用一个驱动源(驱动电动机92a、92b),对上下方向的弯曲操作和左右方向的弯曲操作传递驱动力。因此,即使在进行上下左右4个方向的弯曲操作的情况下,由于可以用两个驱动源(驱动电动机92a、92b)进行,因此,可以有助于小型化。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可以减少零部件个数,具有可以提供结构更加简单、价格低廉的装卸式内窥镜1的观测器部8A的效果。
并且,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4方向弯曲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2方向弯曲的内窥镜也同样。进而,也可以省略第1实施方式的观测器部8A的插入部7的内部处理器具贯通管路112、送水管路113和送气管路114等管路类。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驱动联结器31a的十字凹部46与从动联结器部30a的十字凸部47连接起来的结构,但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即,如图14(A)所示的第1变形例那样,在从动联结器部30a~30d中,设置大致Y字状的Y字凸部101,或者如图14(B)所示的第2变形例那样,设置将两个十字凸部组合起来的多角形状的凸部102等非圆形状的卡合突部,在驱动联结器31a中,设置与Y字凸部101,或多角形状凸部102基本相似形状的卡合凹部。另外,除此之外,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种种变形实施。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其它特征的技术事项,提出如下附记(附记项1)一种内窥镜装置,其使用于进行弯曲操作的操作部和观测器部可装卸,该观测器部包括前端部、弯曲部、硬性或软性的插入部以及与操作部连接的连接部,其特征在于,在连接部内设置有细长的螺纹部件以及与螺纹部件旋合的螺母部件,伴随螺纹部件的转动,螺母部件与螺纹部件的轴向的进退动作联动,使一端安装在螺母上且另一端安装在弯曲部中的弯曲缆线进退,进行弯曲操作。
(附记项2)如附记项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螺纹部件的操作部侧端部,具有从连接部露出设置的从动联结器部,其与设置在操作部中并与操作部内的驱动源联动旋转的驱动联结器部在轴向上卡合,传递驱动力。
(附记项3)如附记项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联结器部沿轴向可进退地被施力。
(附记项4)如附记项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螺纹部件在轴向可进退地被施力。
(附记项5)如附记项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弯曲缆线被支承成相对于螺母部件可在螺母部件的进退方向上移动。
(附记项6)如附记项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连接部中,设置有检测螺母部件位置的位置检测装置。
(附记项7)如附记项6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位置检测装置为光反射器,其用于检测设置在螺母部件上的反射部件的位置。
(附记项8)如附记项6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位置检测装置为光遮断器,其用于检测设置在螺母部件上的突起的位置。
(附记项9)如附记项1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分别用1个驱动源驱动用于操作上下和/或左右的弯曲的螺纹部件。
(附记项10)如附记项9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螺纹部件的操作部端面具有从连接部露出的齿轮部,在与上下和/或左右的齿轮部啮合的惰轮上设置从动联结器,从动联结器与和驱动源联动旋转的驱动联结器部卡合,传递驱动力。
(附记项1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可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其具有连接多个弯曲块而构成的弯曲部;延伸到基端侧的缆线,其将前端侧连接到上述弯曲部;具有螺纹部的接头,其连接到上述缆线的基端部;旋转体,其可以与上述螺纹部旋合,并且,根据旋合量,使上述接头进退;和动作装置,其具有使上述旋转体旋转的驱动源,并且,配置在上述旋转体的基端侧。
(附记项12)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可插入体腔内的插入部,其具有连接多个弯曲块而构成的弯曲部;基部,其设置在上述插入部的基端侧;延伸到基部的缆线,其将前端侧连接到上述弯曲部;具有螺纹部的接头,其设置在上述基部,并且,连接到上述缆线的基端部;旋转体,其设置在上述基部,可以与上述螺纹部旋合,并且,根据旋合量,使上述接头进退;主体部,其相对于上述基部可以装卸;和动作装置,其具有使上述旋转体旋转的驱动源,并且,设置在上述主体部,可以装卸在上述旋转体上。
(附记项13)如附记项11和12所述的内窥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检测装置,其设置在上述基部,检测上述接头的进退。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驱动源单元装卸式的内窥镜的技术领域、和制造该内窥镜的技术领域中有效,该驱动源单元装卸式的内窥镜的驱动源单元可装卸地结合到插入部的基端部,所述驱动源单元内设有驱动力产生装置,该驱动力产生装置对配置在内窥镜插入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进行弯曲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具备插入部,其可插入体腔内;弯曲部,其配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侧,连接多个弯曲块而构成;所述弯曲部的弯曲操作用的缆线,其前端侧连接到所述弯曲部,基端部侧向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侧延伸;缆线操作部,具有螺纹部件,其设置在所述插入部的基端侧,被支承成可绕轴线自由旋转;和随动部件,其具有与该螺纹部件旋合的螺纹孔部和连接到所述缆线的基端部的缆线连接部,伴随所述螺纹部件的旋转,所述随动部件在所述螺纹部件的轴向上移动;驱动源单元,其可装卸地连接到该缆线操作部,并具有产生使所述弯曲部弯曲的驱动力的驱动力产生装置;以及动作装置,具有驱动轴体,其设置在所述驱动源单元上,通过来自所述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驱动力,绕轴线被旋转驱动;和连接部,其配置在所述驱动轴体的前端部,当所述驱动源单元与所述缆线操作部连接时,该连接部可装卸地连接到所述螺纹部件的基端部,所述驱动轴体在所述驱动源单元与所述缆线操作部连接时,通过来自所述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驱动力,绕轴线被旋转驱动,随着所述驱动轴体的动作,使所述螺纹部件绕轴线被旋转驱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部件的基端部,或所述驱动轴体的连接部的至少任何一方,具有非圆形状的卡合凸部,在另一方上具有卡合凹部,该卡合凹部可卡合或脱离地与所述卡合凸部卡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缆线操作部具备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随动部件的进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窥镜,其可以使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和与其装卸的部分的装卸部小型化,可以容易地进行插入部的基端部侧的部分和与其装卸的部分的装卸。在对弯曲部(10)的弯曲操作用缆线(14)进行操作的缆线操作部(52)中,设置丝杠(56a~56d)以及与各丝杠旋合的螺母部件(62a~62d),在可装卸地连接到缆线操作部的驱动源单元(8B)中,设置有驱动力产生装置(19);驱动联结器轴(37),其通过来自驱动力产生装置的驱动力,绕轴线被旋转驱动;和驱动联结器(31a~31d)。当驱动源单元(8B)与缆线操作部连接时,从驱动力产生装置通过驱动联结器轴,使丝杠绕轴线被旋转驱动,使螺母部件在轴向上移动,对缆线进行牵引操作。
文档编号A61B17/94GK2922781SQ20062012226
公开日2007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4日
发明者上野晴彦, 池田裕一, 佐藤有亮, 中村周至 申请人: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