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特别涉及可容易进行大肠内窥 镜向大肠内插入以及肠管的牵引、缩短、直线化、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更 能够安全地进行检查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
背景技术:
以往,大肠内窥镜检查中所使用的内窥镜是在所述内窥镜的前端部上 设置了吸引口部以及观察透镜的前窥镜型内窥镜。
但是,如图4所示,人体的大肠内包括通过腹膜等周围肌肉纤维、脏 器固定的直肠部42、下行结肠部46、上行结肠部54 (以下称作固定肠), 和没有通过所述腹膜等周围肌肉纤维、脏器固定的S状结肠部38、横行结 肠部49 (以下称作自由肠),并且在所述固定肠和自由肠之间形成有被称 作肝弯曲部53、脾弯曲部50、 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47的较大的弯曲 部。
在将大肠内窥镜从被检查者的直肠肛门部插入、从作为自由肠的S状 结肠部38到作为固定肠的下行结肠部46时,由于S状结肠部38形成为相 对于肛门部方向弯曲成锐角的发卡形曲线状,所以如果仅将所述大肠内窥 镜推入,则使得S状结肠部38的肠壁仅向所述大肠内窥镜的插入方向伸长, 所述内窥镜的插入比较困难,并且有时伴随着所述内窺镜操作有可能产生 肠壁穿孔事故。
这样的内窥镜也使用于食道、胃、十二指肠的检查,但食道、胃、十 二指肠的脏器的形状、结构都比较简单,医生能够很容易地插入、进行检 查。
但是,大肠内窥镜检查与所述的胃内窥镜等检查不同,必须插通入复
杂的大肠内部,该大肠内部包括有作为通过腹膜等周围肌肉纤维、脏器 固定的固定肠的直肠部42等,作为没有通过所述腹膜等周围肌肉纤维、脏 器固定的自由肠的S状结肠部38等,以及设置在上述固定肠和自由肠之间、 呈发卡形曲线状较大弯曲而形成的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47等。
因此,以往以来,在通过大肠内窺镜进行大肠的内窥镜检查时,进行 检查的医生必须长时间地进行用于安全且顺利地将大肠内蔬镜插入大肠内 的训练。尽管大肠内窥镜检查在日本国内每年进行大约200万件,但并不 是谁都能进行大肠内窥镜的检查。用于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的教育设施也 不足。另外,最严重的情况是,在检查中会产生损伤肠壁、形成穿孔的事 故。
此时,从消除所述大肠内窥镜的插入作业的困难性的观点出发,提出 了下述方法在设置在内窥镜前端部上的吸引部通过负压吸引所述自由肠 内壁,将其吸附在大肠内窥镜上,不是将大肠内窥镜推入大肠内,而是将 自由肠部分与大肠内窥镜一起反复向肛门方向拉回将其折叠,通过将通常 形态自由变化的自由肠部分折叠而使其固定化,从而以自由肠直线状地与 固定肠连续的状态,将大肠内窥镜插入固定肠。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以往提出了以下述方式构成的大肠内窺镜从设 置在所述内窥镜前方的钳子口兼吸引口吸引肠管内的空气从而形成负压, 将自由肠内壁吸附在内窥镜上,然后将内窥镜拉回,折叠作为自由肠的S 状结肠部、横行结肠部而对它们牵引,从而将自由肠折叠成蛇腹状(专利 文献l以及专利文献2)。
另一方面,以往提出了使用大肠内窥镜辅助用具而使大肠内窥镜的插 入变得容易的技术(专利文献3以及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l:国际7>开号WO94/1089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2592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昭64-4200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1-227737
此时,为了得到为了在大肠内窥镜的整个区域吸附捕捉大肠内壁所必 需的负压,需要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在这样以往的大肠内窥镜中,仅通 过设置在所述大肠内窥镜的前端部上的吸引口部吸引大肠内部的气体,从 而进行由大肠的折叠引起的缩短牵引,所以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 浆膜层构成的柔软的肠管粘膜中,粘膜层以及粘膜下层被所述吸引口部所 吸引,设置在所述内窥镜前端部、与吸引口相邻的观察透镜部被肠管粘膜 覆盖,从而不能确保大肠内窥镜检查所必需的视场,难以将内窥镜进一步 插入。
此时,如果为了确保视场而停止从吸引口部进行吸引的状态、解除负 压,则内窥镜与大肠内壁的紧密接触就会变得不充分,大肠的折叠变得不 可能。
结果,存在的缺点是对于大肠内窥镜检查中的通过上述那样的自由 肠折叠进行的缩短牵引,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并需要直觉性的专家级技 术。
并且,在以往的大肠内窥镜中,如上所述,吸引孔部仅设置在内窥镜 的前端部,所以大肠内壁4皮仅吸附在内窥镜的前端部上,大肠内壁与内窥 镜的紧密接触不充分,从而在所述折叠作业中,大肠内壁很多时候会从内 窥镜侧面部脱离。
结果,具有下述缺点每当这时都必须重复进行大肠内壁的吸附作业 以及折叠作业,将大肠内窥镜插入被检查者内的时间延长,给被检查者带 来痛苦。
即,在以往的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中,在所述折叠作业时与大肠内窥 镜的前端部侧面紧密接触而折叠起来的大肠容易脱离,所以为了可靠地使 其吸附折叠在大肠内窥镜,必须将所述内窥镜的进退操作重复多次,#皮检 查者的直肠肛门部承受由所述内窥镜的进退操作产生的摩擦,产生伴随着 疼痛的情况。
另外,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是仅吸附S状结肠部使其直线化的技 术,对于作为S状结肠部以外的自由肠的横行结肠部不能进行吸附,所以
不能将大肠内窥镜经由横行结肠部顺利且安全地插入到上行结肠部的最深 处,不能帮助到达盲肠部。
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技术是通过仅在插入辅助用具的前端部具备的吸 附装置进行吸附的技术,所以与以往相同,柔软的肠管粘膜中,粘膜层以 及粘膜下层被所述吸引口部所吸引,设置在所述内窥镜前端部上的观察透 镜被覆盖,从而不能确保大肠内窥镜检查所必需的视场,难以使内窥镜行 进到大肠内腔部。
另外,所述专利文献4中的检查辅助用具并不;l^到使大肠内壁能与 内窥镜筒部外侧面紧密接触的作用,而仅用于S状结肠部的直线化,所以 对于作为S状结肠部以外的自由肠的横行结肠部不能进行吸附,从而难以 辅助大肠内窥镜插入到盲肠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 其能够在确保向大肠内插入时的内窥镜的视场角的情况下,在大肠内窥镜 与大肠内壁之间施加较大的摩擦阻力,可靠地进行自由肠的折叠,由此检 查医生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就能够将大肠内窥镜从作为自由肠的S状结
最深处,能够安全且容易地进行大肠内窥镜检查。
为了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l的发明,是在大肠内窥镜检查 时、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主体部,其配置在直肠肛门部内,在内部插通所述大肠内窥镜;和吸引 减压部,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上,从所述直肠肛门部对大肠内部减压, 使大肠内壁能够紧密接触在所述内窺镜筒部外侧面部上。
因此,在技术方案l的发明中,所述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在将管主体 部配置在所述直肠肛门部的内侧的状态下,将所述大肠内窥镜插通在所述 管主体部内而使用。
技术方案2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减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上的多个孔部;和减压机构,其通过所述多个孔部从所述孔部吸 引大肠内部的空气,从而能够在大肠内部内形成负压;所述减压机构包括 与所述多个孔部连通的负压供给通路,和能够通过所述负压供给通路提供 负压的负压供给部。
因此,在技术方案2的发明中,从所述负压供给部提供负压,通过所 述多个孔部吸引大肠内部的空气,由此能够在大肠内部形成负压。
技术方案3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主体部上,设有能够向管 主体部内部提供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部,以使内窥镜顺利地插通入所述管 主体部内。
因此,在技术方案3的发明中,通过向所述管主体部内提供润滑剂, 能够将所述大肠内窥镜顺利地插通入所述管主体部内。
技术方案4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基部侧,设有空 气流入隔断部,其与所插通的所述大肠内窥镜压接,从而能够防止空气从 外部流入所述管主体部。
因此,在技术方案4的发明中,所述管主体部通过空气流入隔断部, 能够防止空气从肛门外侧向所述基部侧流入。
技术方案5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能够将所述管主体部固定在所 述直肠肛门部内部的固定部。
因此,在技术方案5的发明中,通过所述固定部,能够将所述管主体 部固定在所述直肠肛门部内。
技术方案6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包括鼓出部,其设置 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外部,能够通过被供给流体而向所述管主体部外侧鼓出; 和能够向该鼓出部提供流体的流体供给部。
因此,在技术方案6的发明中,通过从所述流体供给部提供流体,诏: 置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外部的鼓出部向外侧鼓出。
技术方案7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鼓出部由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 的前端部上、通过流体被供给到内部而鼓出的气球体构成。
因此,在技术方案7的发明中,通过向所述气球体的内部提供流体,
能够使所述气球体鼓出。
技术方案8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球体遍及所述管主体部的整 个周长地设置。
因此,在技术方案8的发明中,能够使所述气球体在所述管主体部的 整个周长上与被检测者的所述直肠肛门部内相接触。
技术方案9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基部侧,设有能 够在肛门部外侧支撑所述管主体部的保持片。
因此,在技术方案9的发明中,能够将所述管主体部以不会脱落的方 式固定在^皮检测者的肛门部外侧。
本发明如上所述那样构成,所以具有下述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l的发明,与以往的大肠内窥镜不同,不是从设置在插 入大肠内的内窥镜的前端部上的吸引孔部进行吸引从而将大肠内壁吸附在 大肠内窥镜上,而是通过所述吸引减压部在直肠肛门部进行吸引减压,大 肠内壁在内窥镜的侧面部的整个长度方向上被吸附在内窥镜侧面部的整体 上。
大肠内壁不是仅仅被吸附在内窥镜的前端部上,而是被吸附在内窥镜 的侧面部整体上,大肠内壁不会仅仅集中吸附在内窥镜的前端部上,所以 能够消除配设在内窥镜前端部上的物镜被大肠内壁所覆盖、失去视场等以 往的缺点。因此,能够确保内窥镜的视场并安全地进行插入作业。
另外,如上所述,大肠内壁不是仅仅被吸附在内窥镜的前端部上,而 是被吸附在内窥镜的侧面部整体上,所以大肠内窥镜与大肠内壁之间会产 生较大的摩擦阻力,在将自由肠折叠起来时,能够可靠地进行折叠作业。
因此,能够有效防止如以往的大肠内窥镜那样的事件,即由于仅仅 被吸附在内窥镜的前端部上,所以大肠内壁与内窥镜的紧密接触不充分, 从而在所述折叠作业中,暂时被吸附的大肠内壁会从内窥镜脱离。
其结果,能够消除下述的问题点,即在折叠作业中,每当大肠内壁 从内窥镜的侧面部脱离,都必须重复进行大肠内壁的吸附作业以及折叠作 业,将大肠内窥镜插入被检查者内的时间延长,给被检查者带来痛苦。 另外,由设置在所述直肠肛门部上的吸引减压部吸引通过所述折叠作 业而被折叠的大肠,从而能够在直肠肛门部侧保持所述折叠状态,防止暂 时紧密接触的大肠内壁脱离的事件,并能够一边确保前端部的视场一边进 行所述大肠内窥镜的插入。
另外,与以往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不同,不是仅用于s状结肠 部的直线化,而是使自由肠内壁与内窥镜筒部外侧面整体紧密接触,其结 果,通过将大肠内窥镜向肛门外拉回,能够将作为自由肠的s状结肠部以 及横行结肠部折叠,所以能够顺利且安全地将大肠内窥镜从作为自由肠的
s状结肠部经由同样作为自由肠的横行结肠部插入到作为上行结肠部的最
深处的盲肠部。并且,在技术方案l的发明中,将被形成为在其中能够插 通内窥镜的管主体部配置在直肠肛门部内,所以能够防止伴随所述大肠内 窥镜在直肠肛门部进退而产生的所述大肠内窺镜的摩擦导致肛环周围皮肤疼痛。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由于所述吸引减压部设有设置在所述管主体 部上的多个孔部,所以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能够从所述孔部均匀 地吸引大肠内部的空气,在被检查者的大肠内部形成均匀的负压。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即使在使所述大肠内窥镜在所述管主体部内 进退时,由于向所述管主体部与所述大肠内窥镜之间提供润滑剂,并通过 所述大肠内窥镜的进退操作,将附着在所述大肠内窥镜上的润滑剂从所述 大肠内窥镜提供到肛门部内,所以通过从所述润滑剂供给部提供的润滑剂, 能够降低肛门括约肌附近的大肠内窥镜与肛门部之间的摩擦力,能够顺利 且容易地进行所述大肠内窥镜的进退操作。
本来,大肠粘膜本身一直由叫做粘液的润滑液所保护,但在位于所述 大肠与肛门部周围的皮肤的边界处的肛门括约肌附近,所述粘液的分泌不
足,所以通过向所述肛门部提供所述润滑剂,能够容易地进行大肠内窥镜 的插入。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在所述大肠内窺镜检查辅助用具的基部 侧设有空气流入隔断部,所以即使在大肠内窥镜的插通时,也能够防止空
10
气从所述管主体部与大肠内窥镜之间所形成的间隙流入管主体部内,可靠 地维持大肠内部的减压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即使在将大肠内窥镜插通在管主体部内、进 行向大肠内插入并拉回的作业时,也能够防止管主体部从直肠肛门部脱离 的情况,能够顺利地进行内窥镜检查。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由于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外部设有鼓出部,所 以通过在将所述管主体部插入被检查者的直肠肛门部的状态下使所述鼓出 部鼓出,能够使所述管主体部与所述直肠肛门部的大肠内壁相接触,将所 述管主体部可靠地固定在所述直肠肛门部的内侧。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通过在将所述管主体部插入被检查者的直肠 肛门部的状态下使所述气球体鼓出,使所述管主体部与被检查者的直肠肛 门部的大肠内壁相接触从而能够可靠且安全地固定,即使在进行将大肠内 窥镜插入或拉出的操作时,也能防止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从#:检 查者的直肠肛门部脱落或移动。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由于使所述气球体在所述管主体部的整个周 长上与被检查者的所述直肠肛门部内相接触,所以所述管主体部的整个周 长被所述气球体所固定,能够防止所述管主体部从直肠肛门部内脱落。
另外,由于所述气球体被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的整个周长上,所以能 够防止空气从所述管主体部与直肠肛门部之间所形成的间隙流入大肠内 部,可靠地维持大肠内部的减压状态。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由于通过所述保持片支撑所述管主体部,所 以即使在使用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反复进行大肠的吸引以及折叠 作业时,也能够防止管主体部从被检查者的肛门部脱落,能够可靠地进行 所述大肠的折叠作业。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 辅助用具10。
本实施方式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如图1~3所示,是在大肠 内窥镜检查时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包括管主 体部ll,其配置在直肠肛门部12内,在内部插通所述大肠内窥镜13;和 吸引减压部16,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ll上,从所述直肠肛门部12对大 肠内部57减压,使大肠内壁15紧密接触在大肠内窥镜13的所述内窺镜筒 部外侧面部56上。
另外,所述吸引减压部16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上的多个孔 部18;和减压才几构19,其通过所述多个孔部18从所述孔部18吸引大肠内 部57的空气从而能够在大肠内部57内形成负压。所述减压机构19包括 与所述多个孔部18连通的负压供给通路20,和能够经由所述负压供给通 路20提供负压的负压供给部21。
另外,如图1所示,在所述管主体部11上,设有能够向管主体部11 内部提供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部25,以使内窥镜顺利地插通入所述管主体 部11内。
另外,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设有空气流入隔断部26,其 与所插通的所述大肠内窥镜13压接,从而能够防止空气从外部流入所述管 主体部11。
另外,具有能够将所述管主体部11固定在所述直肠肛门部12内的固 定部17。
另外,所述固定部17包括鼓出部22,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 外部,可通过被供给流体而向所述管主体部ll外侧鼓出;和能够向该鼓出 部22提供流体的流体供给部23。
另外,所述鼓出部22由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上、通过 流体被供给到内部而鼓出的气球体27构成。
另外,所述气球体27^皮i殳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整个周长上。
另外,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基部侧,设有能够在肛门部外侧支撑所述管 主体部的保持片。
实施例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在将大肠内窥镜 13插通在被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来进行大肠内窥镜检查时使用。
另夕卜,在图3中表示的是下述状态使被检查者30在检查台(未图示) 上采取俯卧姿势,在耻骨部以及髂前棘(前腸骨棘)的位置上将俯视马蹄 形并覆盖下腹部的前面部以及侧面部的枕头91配置在检查台和被检查者 之间,将被检查者30的耻骨部以及髂前棘部向上方抬起,在该状态下安装 着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地使用大肠内窥镜13 。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IO包括 管主体部11,其配置在直肠肛门部12内,在内部插通所述大肠内窥镜13; 和吸引减压部16,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上,从所述直肠肛门部12对 大肠内部57进行减压,从而使大肠内壁15能够与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 部56紧密接触。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管主体部11由硅材料形成,为了避免爱滋等 病原菌的感染,形成为使用后能够丟弃。
所述管主体部11形成为短圆筒状,并形成能够插入被检查者30的直 肠肛门部12的直径尺寸,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管主体部11的外径直径形成 为25mm,所述管主体部11的全长形成为70mm。
所述管主体部ll如上所述那样由硅材料形成,所以具有挠性,能够与 被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的形状相应地弯曲,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大致 圆筒状的空腔部。
所述管主体部ll形成为圆筒形状,内部所形成的空腔部的直径形成为 比大肠内窥镜13的直径稍大的直径尺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大肠内窥镜 13的直径尺寸为14mm,以此为前提所述内径尺寸为15mm。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主体部11由硅材料形成,但所述管主体部11也 可以由柔软的塑料材料形成,或者为金属制。
如图1所示,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设有能够在肛门部外 侧支撑所述管主体部11的保持片90、 90、卯、90。
所述4呆持片90、卯、90、 90形成为俯^f见长方形,在所述管主体部11
的基部28侧凸缘状地向侧面突出4个。
所述保持片90、卯、卯、90的外径尺寸形成为比4皮检查者30的直肠 肛门部12的外径大的直径尺寸,即使在将所述管主体部11插入被检查者 30的直肠肛门部12时,也能将管主体部11固定在直肠肛门部12内。
在使用时,如图3所示,使用粘接带将所述保持片卯、卯、90、卯 固定在净皮检查者30的肛门部周围的皮肤上,将所述管主体部11固定得不 能移动,这样来进行使用。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吸引减压部16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 的前端部29上的6个孔部18;和减压机构19,其经由所述6个孔部18 从所述孔部18吸引大肠内部57的空气,从而能够在大肠内部57内形成负 压。
所述减压机构19包括与所述6个孔部18连通的6个负压供给通路 20 ,和能够经由所述负压供给通路20提供负压的负压供给部21 。
如图l所示,所述负压供给部21由适当的压缩机形成,负压供给通路 20形成在所述管主体部11内,负压供给通路20与所述压缩机之间由能够 供给适当的负压的软管80连接。
如图1所示,在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设有以能够将所述6个负 压供给通路20合并起来的方式形成的负压室92,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 部28侧的端部上,i殳有以能够将所述负压室92封闭的方式形成的盖部93。 在使用时,将所述盖部93安装在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由此形成所述 负压室92。
在所述盖部93上,设有以贯通所述负压室92的方式形成的负压供给 孔部69。
如图1所示,所述软管80经由以能够插通固定在所述负压供给孔部 69上的方式形成的大小2个接续器94、 95而连接。
所述备接续器94、 95由圆筒形状部和具有多个不同的系统尺寸的圆锥 状配合片部形成。
将所述M续器94、 94的圆筒形状部位互相接合,并且通过将所述大直径的接续器95的配合片部位插入所述软管80内,能够将所述软管80 连接在所述接续器94上,通过将所述小直径的接续器95的配合片部位插 入所述负压供给孔部69内,能够将所述接续器95连接在所述负压供给孔 部69上。
所述各负压供给路20被设置在所述负压室92和各孔部18之间。负压 供给路20沿轴方向在管主体部11的管壁内形成6根,与在管主体部11 的前端部29上开口而形成的6个孔部18相连通。
因此,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从作为负压供给源的压缩机向负 压供给路20提供的负压经由孔部18而提供给大肠内部,结果,对大肠内 部进4亍减压从而吸引大肠内壁15。
通过对所述大肠内部57进行减压,大肠内壁15与所述大肠内窥镜筒 部外侧面部56紧密接触,然后通过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向大肠肛门部12 牵引,在大肠内使自由肠折叠成蛇腹状而使其缩短。
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上,设有能够固 定所述管主体部11的固定部17,所述固定部17包括鼓出部22,其设置 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外部,能够通过^f皮供给流体而向所述管主体部11外 侧鼓出;和能够向该鼓出部22提供流体的流体供给部23。
所述鼓出部22由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上、通过流体净皮 供给到内部而鼓出的气球体27形成。
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供给部23包括流体供给源37;流体供给孔 部81,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的端部上;软管82,其配设 在该流体供给孔部81与所述流体供给源37之间,能够提供适当的流体; 一条流体供给路33,其在所述管壁内沿着轴方向形成且设置在所述流体供 给孔部81与气球体27之间。
在所述软管82与所述流体供给源37之间,设有用于防止从所述流体 供给源37提供的流体逆流的单向阀97。
所述气球体27形成为合成树脂制的袋状,并被固定在所述管主体部 11的前端部29的外周壁面整个周长上。
在所述管主体部11被插入被检查者30的直肠胆门部12内之前,在所 述气球体27内的流体被排出的状态下、即所述袋状的气球体27萎缩的状 态下将该气球体设置在管主体部11上。
在将所述管主体部11完全插入^皮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时,从 所述流体供给源37经由流体供给路33向所述气球体27提供流体,并充满 从所述流体供给部23提供的流体,所述气球体27成为鼓出成袋状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向所述气球体27的内部提供的流体为水。作为所述流 体,使用的是即使在所述气球体27破裂而流出到大肠内部57内部时也不 会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的流体。
通过来自所述流体供给部23的流体的供给,在所述气球体27内部填 充了流体,所述气球体27在被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侧膨胀,所述 管主体部11在被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由被检查者30的肛门括约肌 所压接,所以能够将所述管主体部11固定在直肠肛门部12的内侧。
对于所述管主体部11,通过所述鼓出成袋状的气球体27,在^皮检查者 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侧所述气球体27压接在大肠内壁15上,从而所述 管主体部11被固定在直肠肛门部12内。
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管主体部11上设有能够向管主体部11内 部提供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部25,以使大肠内窥镜13可顺利地插通到所 述管主体部11内。
所述润滑剂供给部25包括润滑剂供给源58;润滑剂供给孔部83, 其被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的端部上;软管85,其被配设在 所述润滑剂供给孔部83与所述润滑剂供给源58之间,能够提供适当的流 体;开口部86,其在所述管壁上向所述管主体部11的内部的空隙开口; 和1条润滑剂供给路34,其在所述开口部86与所述润滑剂供给孔部83之 间,沿所述管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管壁内。
在所述软管85与所述润滑剂供给源58之间,设有用于防止从所述润 滑剂供给源58提供的润滑剂逆流的单向阀98。
从而,润滑剂从所述润滑剂供给源58经由软管85通过润滑剂供给孔
部83,然后从润滑剂供给路34经由所述开口部86而被提供到管壁内侧面。 所述润滑剂形成为凝胶状,既能维持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56与所
述内壁周面35之间的气密性,并维持大肠内的负压,又能使所述大肠内窥
镜13的进退操作变得容易。
在所述润滑剂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进退操作中被吸引消失时,从所
述润滑剂供给源58经由所述润滑剂供给路34向所述内窥镜筒部14与所述
管主体部11的空腔部间追加提供所述润滑剂,从而使管主体部11内的内
壁周面35上一直存在着润滑剂。
如图1所示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侧设有与所插通的所述大肠
内窥镜13压接、能够防止空气从外部向所述管主体部11流入的空气流入
隔断部26。
所述空气流入隔断部26被设置在基部28端部的内侧的整个周长上, 以使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端部的内侧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4插入时 与所述大肠内窥镜14的外周面部压接,从而能够维持负压状态。
所述空气流入隔断部26与所述管主体部11整体地成形,与所述内窥 镜筒部外侧面部56紧密接触,通过对大肠内部57减压从而防止空气从所 述基部28流入所述直肠肛门部12内。
同样,如图1所示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侧,设有空气流入 隔断部96,其与所插通的所述大肠内窥镜13压接,从而能够防止空气从 外部流入所述管主体部11。
所述空气流入隔断部96械z没置在前端部29端部的内侧的整个周长上, 以使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端部的内侧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4插入 时与所述大肠内窥镜14的外周面部压接,从而能够维持负压状态。
所述空气流入隔断部96与所述管主体部11整体地成形,与所述内窥 镜筒部外侧面部56紧密接触,通过对大肠内部57减压从而防止空气从所 述前端部29流入所述直肠肛门部12内。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 10的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IO,如图3所示,在大肠内窥镜检查时插入 被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由此使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更容易;如 图22所示,通过由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吸引大肠内部57的空 气,由此使大肠内壁15与所述大肠内窥镜外侧面部56紧密接触;如图23 所示,通过牵引所述大肠内窥镜13,将自由肠折叠成蛇腹状,由此使作为 被配置成发卡形曲线状的自由肠的S状结肠部38缩短,从而能够使S状 结肠部38直线化,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变得容易。
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时,将所述大肠内窥镜 13预先插通在设置在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的管主体部11上的 空腔部内。
在将所述管主体部11插入所述直肠肛门部12内前,对于所述形成为 袋状的气球体27,由于没有向内部提供流体,所以为萎缩状态。因此,所 述气球体27在管主体部11的外周面部被形成为容易插入所述直肠肛门部 12内侧的形状。
在将安装有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的大肠内窥镜13插入直肠肛 门部12内后,从所述流体供给部23经由流体供给路33向所述气球体27 提供水。
通过该液体的供给,所述气球体27膨胀,从内部压迫被检查者30的 肛门括约肌,由此被固定在直肠肛门部12内。
然后,如图3所示,通过粘接带36将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上的所 述保持片90、 90、 90、 90分别固定在被检查者30的肛门部周围的皮肤上。 然后,经由所述负压供给通路20从负压供给部21向大肠内提供负压。其 结果,经由设置在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的前端部29上的6个 孔部18而对大肠内部的空气进行吸引,在大肠内部形成了负压。
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中所使用的大肠内窥镜13,可以使 用光纤内窥镜、电子内窥镜等任何种类。
本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大肠内窥镜13如图25所示,在前端部39上设有 送气孔40、吸气孔41、观察透镜59、光导管60、钳子口 61。
接下来,对使被检查者30采取俯卧姿势(俯卧状态)的状态下的、安 装了本实施例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时的大肠内窥镜13的操作进 行说明。
将插通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空腔部内的大肠内窥镜13插入^皮检查者 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通过所述大肠内窥镜13观察被检查者30的直肠 部,然后将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的所述管主体部11插入-皮检 查者30的直肠胆门部12。
此时,设置在管主体部11上的保持片卯、90、 90、卯与被检查者30 的直肠肛门部12外侧相接触,所以能够抑制过度的插入,即4吏是不熟练进 行检查的医生也能时常将所述管主体部ll插入直肠肛门部12的规定位置, 能够可靠地进行管主体部11的插入。
在观察完被检查者30的直肠部之后,如图3所示,将所述管主体部 11固定在被检查者30的直肠肛门部12内侧,使大肠内窥镜13贯穿设置 在所述管主体部11内部的空腔部内,插入被检查者30的直肠胆门部12 内侧。
下面,图5~图ll表示从直肠肛门部12插入的大肠内窥镜13从S状 结肠部38行至下行结肠部46期间的行进状态。其中,A、 B图都是使被 检查者30釆取俯卧姿势时的图,各自的A图是表示被检查者30的侧视图j B图是表示从被检查者30的腹部观察的状态的俯视图。
因此,在图A中左侧表示头部方向,右侧表示脚方向,下方表示腹部; 在图B中左侧表示头部方向,右侧表示脚方向。
在图12中,A图表示使大肠内窥镜在S状结肠部38内向右旋转30 度的状态,B图表示向右旋转45度的状态,C图表示向右旋转60度的状 态。图14 ~图20分别是概念性地表示从而被检查者30的腹部观察的状态 的俯视图。
图26、图27、图28均表示石膏模型99,该石膏模型是基于通过本申 请发明者自身的CT扫描对大肠内部的自由肠(S状结肠部38、横行结肠 部49)所能移动的最大范围进行拍摄而成的图像制作成的。图26表示使
19被检查者采取俯卧姿势并将左侧腹壁向上拉45度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7 表示在同样的状态下从被检查者的背面观察的鸟瞰图,图28表示在同样的 状态下从被检查者的肛门侧观察的图。另外,箭头100表示肛门侧。
图14~图19是使被检查者采取俯卧姿势并将左侧腹壁向上拉45度的 状态的侧视图,表示使用所"膏模型99将大肠内窥镜13经由横行结肠 部49行进到盲肠部55期间的行进状态。其中,A、 B图都是使^L检查者 30采取俯卧姿势时的图,图A表示所述图26涉及的被检查者的左侧视图, 图B是表示所述图27涉及的从被检查者的背面观察的状态的鸟瞰图,图C 是表示所述图28涉及的从被检查者的肛门侧观察的状态的肛门侧的图。
下面,说明从直肠肛门部12将大肠内窥镜13插入、并经由作为自由 肠的S状结肠部38插入作为固定肠的下行结肠部46内、 一直到作为下行 结肠部46的最深处的脾弯曲部50为止的行程。
如图5A~图5B所示,使被检查者30采取俯卧姿势,在耻骨部以及 髂前棘部的位置使用俯视马蹄形、安装在腰部周围的枕头91,将耻骨部以 及髂前棘部向上方抬起、使前腹壁部64自然下垂,在该状态下将大肠内窥 镜13插入。
如上所述,通过在俯卧姿势将耻骨部向上方抬起、使前腹壁部自然下 垂,从而使其向下方膨胀,成为在所述S状结肠部38的自重以及肠液的重 量的作用下使S状结肠部38聚集在前腹壁部64的底部的状态。
由此,能够将被配置成变化非常急剧的发卡形曲线状、在大肠内窥镜 13插入时最难通过的S状结肠部38分成从直肠部42朝向头方向的下部 S状结肠部88,和从下部S状结肠部88的前端反转直到S状结肠下行结 肠过渡部47的上部S状结肠部89。
如图5A~图5B所示,在直肠肛门部12内插入预先插通有上述大肠 内窥镜13的上述管主体部11,使设置在上述管主体部11上的气球体27 膨胀,从而将上述管主体部11固定在直肠肛门部12内。
上述管主体部11向直肠肛门部12内的固定,也可以在将上述大肠内 窥镜13插入直肠肛门部12内之前进行。
如图5A~图5B所示,被插入所述直肠肛门部12内侧的所述大肠内 蔬镜13越过被检查者30的直肠部42,在骶骨的阻力下弯曲,向Downangle 方向(下方向)4亍进。
使被插入大肠内部57的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超过男性的膀 胱或女性的膀胱和子宫,自然滑落到在自重的作用下自然地位于前腹壁部 64的下部S状结肠部88,所述大肠内窺镜13的前端部39与所述前腹壁部 64相接触,从而由于前腹壁部64的刚性阻力,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 部39自然地向Upangle方向(头侧方向)转换。
这样,对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向大肠内部57的插入,与推入相比, 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自重作用下落入从而使之向大肠内部57滑入比较 安全,能够有效防止由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引起的大肠的穿孔事故。
当在所述大肠内部,难以确认大肠内窥镜13的行进方向时,可以从设 置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的钳子口 61使透明的水沿着大肠内壁 15流下,进4亍4亍进方向的确认。
通过沿着所述透明的水移动的方向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插入,能够进 4亍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行进方向的确认。
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时,通过大肠内部57的肠液、或根据需 要注入透明的水,能够确保所述大肠内窥镜13前端部39的视场,能够确 保S状结肠部38的顶部的可见性。另外,对于前列腺肥大等膀胱内残尿较 多的人,在进行导尿从而使残尿充分减少之后,能够更容易地越过所述S 状结肠部38。
如图6A~图6B所示,通过使用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IO,从 所述直肠肛门部12侧进行大肠内部57的减压,从而;U^内部57的空气很 容易地向配置在比腹部更高位置的直肠肛门部12侧移动,通过来自所述管 主体部11的吸引,能够迅速地将所述大肠内部57的空气强制排除。
因此,如图6A 图6B所示,在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插 入到前腹壁部64之后,驱动负压供给部21,经由负压供给路20,通过设 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上的所述多个孔部18对大肠内部57的 空气进行吸引,进行大肠内部57的减压。
在使用所述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从直肠肛门部12进行吸引的 同时,也从设置在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的吸气孔41进行吸引,在该 情况下一边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向右旋转, 一边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牵 引到就要从所述直肠肛门部12拔出处、即从直肠肛门部12向内侧10cm 左右的位置,将所述S状结肠部38折叠成蛇腹状从而使其缩短。
如图7A~图7B所示,通过由所述管主体部11进行的减压操作,大 肠内壁15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56的整个区域紧密 接触,能够在所述大肠内壁15与所述内窺镜筒部外侧面部56之间产生较 大的摩擦力,通过在具有所述摩擦力的状态下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向直肠 肛门部12侧牵引,能够将所述S状结肠部38折叠成蛇腹状从而使其缩短。
然后,如图8A~图8B所示,通过操作设置在所述负压供给部21上 的动作开关(未图示)而使从所述管主体部ll进行的吸引减压暂时停止, 并使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前端部39进行的吸引停止,由此在将大肠内部 的减压减弱了的状态下,再次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落入前腹 壁部64。
通过从所述管主体部11进行的吸引,能够将所述折叠起来的大肠保持 在直肠肛门部12侧,防止暂时紧密接触的大肠内壁15的脱离,并且在大 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将吸引停止,所以能够一边确保大肠内窥镜13 的前端部39的视场一边进行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
通过反复进行所述大肠内部的吸引、 一边使大肠内窥镜向右旋转一边 使大肠缩短、以及大肠内窥镜的下落等操作,在大肠上没有较强的粘连时, 能够将S状结肠部38缩短到最短。
对一边进行基于所述吸引减压的大肠的折叠作业一边将大肠内窥镜 13插入大肠内部57的作业进行详细说明。如图21所示,所述大肠内窥镜 13被插入大肠内部57,从设置在所述直肠肛门部12上的管主体部11进行 吸引,由此对大肠内部57减压,从而如图22所示,所述大肠内壁15紧密 接触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内窺镜筒部外侧面部56的整个区域上。
如图22所示,所述大肠内壁15与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56的紧密 接触不仅限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而是在所述内窥镜筒部外 侧面部56的整个区域上紧密接触,所以与仅吸附在所述前端部39周围的 情况相比,在所迷大肠内壁15与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56之间产生更 大的摩擦力。
因此,如图23所示,在通过由所述管主体部11从直肠肛门部12进4亍 的吸引、从而所述大肠内壁15与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56的整个区域 上产生摩擦力的状态下,通过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向直肠肛门部12侧牵 引,能够将所述大肠、例如S状结肠部38折叠成蛇腹状。
然后,如图24所示,不停止由所述管主体部11从直肠肛门部12进4亍 的吸引减压,4吏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前端部39进行的吸引停止,再次将 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插入大肠内部57。
如图24所示,通过使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前端部39进行的吸引停止, 能够确保所述大肠内窥镜13前端部39的视场,并且由于持续从直肠肛门 部12进行吸引,所以在直肠肛门部12侧,能够维持所述折叠成蛇腹状的 大肠的折叠状态。
因此,既能够在可靠地进行大肠、例如S状结肠部38的折叠的同时使 大肠内窥镜13进一步进入大肠内部57,又能够确保大肠内窥镜13的视场 地安全进行内窥镜检查。
如图9A~图9B所示, 一边从所述管主体部11进行大肠内部57的吸 引减压, 一边使所述内窥镜13向右旋转,将前端部39设为Neutral (中间 位置),在该状态下,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牵引到距直肠肛门部12为25cm 左右,由此使所述前端部39滑落到左侧髂骨腔67内,将所述大肠内窥镜 13前端部39桂在提坝样的部位上(下面简称为髂骨弓48。另夕卜,所述"髂 骨弓"是本发明者所创造的名称),所述提坝样的部位是大动脉、下大动 脉的向总髂骨动静脉分支的血管与髂骨肌肉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如图9A 图9B所示,以不伸开S状结肠部38的内腔的方式,通过 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进行的吸引、以及从配置在直肠肛门部12侧的管主体部11进行的吸引, 一边进行大肠内部57的脱气一边进行大 肠内窥镜13的插入,从而在腹壁、肝脏部的阻力作用下,所述前端部39 接近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47。
通过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以及管主体部11彻底地吸引大 肠内部57,使所述大肠内壁15紧密接触在所述大肠内窥镜外侧面部56上, 然后通过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设为Upangle (向上)状态一边使其向右旋 转一边将所述大肠内窺镜13向直肠肛门部12侧牵引,在所述前端部39 通过前腹壁部64的刚性阻力而固定的状态下进行所述S状结肠部38的缩 短。
如图9A~图9B所示, 一边4吏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在Up angle时向右旋转、在Down angle时向左旋转一边牵引所述肠管45,通过 反复进行该作业,将所述大肠内蔬镜13的前端部39牵引到髂骨弓48,使 肠管45缩短为蛇腹状。
如图9A~图9B所示,进而,4吏所述大肠内窥镜13 —边向右i走转一 边滑入S状结肠部38的内腔。
在即使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旋转也无法发现所述S状结肠部38的内 腔时,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送入少量的空气,将所述大肠内 窥镜13向大肠内部插入25cm, 一边使其向右4t转一边牵引大肠使其缩短, 由此就会容易发现内腔。
如图4所示,所述S状结肠部38是周围没有被周围肌肉纤维等固定的 部位,下行结肠部46是部分地被周围肌肉纤维等固定的部位,所以在直到
位(下面称作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47)为止的部位,如果仅单纯地向 S状结肠部38插入所述大肠内窥镜13,所述S状结肠部38就会沿着所述 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方向伸长,所以难以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插通到大 肠深处。
因此,如图10A~图10B所示,通过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向右方向 旋转180度,将前端部39挂在所述髂骨弓48上,在从所述管主体部11
进行所述大肠内部57的减压,并维持从直肠肛门部12进行的牵引的情况 下,向右方向》走转30度至60度。
通过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设为Neutral (中间位置),能 够看见下行结肠部46内的内腔,能够自然地使大肠内窥镜13滑入下行结 肠部46内。
详细地如图12A~图12C所示, 一边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 39挂在由大动脉、静脉、髂骨肌肉等刚性化成提坝样的髂骨弓48上进行 支撑, 一边使前端部39向右旋转30度至60度,由此能够将S状结肠部 38缩短成蛇腹状,使其直线化。
图13表示是在图9的Y-Y,剖面(在解剖学领域称作"矢状剖面,,)的 骶骨中央部将被检查者30的S状结肠部38在长度方向上切断得到的结肠 自由空间的立体解剖图像的半剖面模型70。基于所述人体模型进行详细说 明。如图9以及图13所示,将从所述直肠肛门部12插入的大肠内窥镜13 的前端部39挂在比较具有刚性的髂骨弓48上,并使之旋转30度至60度, 由此能够将所述前端部39插入下行结肠部46内。
通过所述S状结肠部38的直线化,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弯曲角度也 钝角化,所以S状结肠部38进一步缩短,通过从所述管主体部11进行的 吸引,下行结肠部46内的空气向直肠肛门部12侧移动,从管主体部11 向外侧排出。
如图11A~图11B所示,通过进行所述S状结肠部38的直线化,所 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越过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47,下行结肠 部46的由肠液和空气2层化的内腔出现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视场内, 前端部39 ^皮插入下行结肠部46内。
在从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对所述下行结肠部46的肠液进行 吸引、并不使大肠的牵引放松的情况下,将所述大肠内窺镜13—边向右旋 转一边向所述下行结肠部46内腔插入10cm左右,由此所述大肠内窥镜13 在所述下行结肠部46内行进,如图4所示,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 39到达形成于横行结肠部49与所述下行结肠部46之间的脾弯曲部50。
在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到达脾弯曲部50时也一样,如果 将所述大肠内窕镜13推入则S状结肠部38容易弯曲,所以使栽置被检查 者的检查台的头侧稍稍下降,从而使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下降,通 过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自重而落入,由此能够安全地插入大肠内窥镜13。
接下来,如图14 ~图20所示,通过使用了所述石膏模型99的概念图 来说明使所述大肠内窥镜13从作为自由肠的横行结肠部49经由作为固定 肠的上行结肠部54行至盲肠部55的行程。
即使在通过所述S状结肠部38的牵引和缩短作业,使S状结肠部38 直线化,所述前端部39超过脾弯曲部50的情况下,由于在将所述大肠内 窥镜13的前端部39插入横行结肠部49内时,作为自由肠的横行结肠部 49沿着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插入方向伸长,所以所述大肠内窺镜13的插 入也^艮困难。
因此,在S状结肠部38之后的横行结肠部49也需要将所述横行结肠 部49折叠而直线化。
如图14A 图14C所示,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前端部39超过脾弯 曲部50、将横行结肠部49折叠时,通过以俯卧姿势使被检查者30的身体 的左侧上升45度并使^皮检查者30的头下降,直肠肛门部12位于最高位置, 脾弯曲部50位于较低位置
如图15A~图15C所示,在该状态下从"i殳置在直肠肛门部12侧的管 主体部ll施加负压,对大肠内窥镜13进行牵引,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横行 结肠部49折叠。
此时,脾弯曲部50虽然是固定肠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坚固地固定在腹 腔中,所以通过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牵引,使其向直肠肛门部12侧稍稍 拉近。
如图16A~图16C所示,在使被检查者30采取所述接近右侧卧位的 俯卧姿势的状态下从设置在直肠肛门部12的管主体部11吸引横行结肠部 49内的空气,由此上升到直肠肛门部12侧的空气通过管主体部11吸引, 进行大肠内部57的减压。从而,使横行结肠部49的大肠内壁15与大肠内
窥镜外侧面部56紧密接触,并且通过进行配置在直肠肛门部12的管主体 部11的吸引,在大肠内窥镜13的自重以及大肠内部57的负压的作用下, 所述大肠内窥镜13被拉入大肠内部57,所以,能够在防止直线化后的所 述S状结肠部38再次像以前那样弯曲化的情况下,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 插入4黄4亍结肠部49内。
如图17A~图17C所示,通过将插入后的大肠内窥镜13向直肠肛门 部12侧牵引,将作为自由肠的所述横行结肠部49折叠成蛇腹状,进行牙黄 行结肠部49的缩短。
然后,如图18A 图18C所示,肝弯曲部53在所述大肠内窥镜13的 前端部39出现,然后所述前端部39超过肝弯曲部53,这时能够容易地将 所述大肠内窥镜13插入上行结肠部54。此时,通过进一步使被检查者30 的头部下降,能够更容易地插入,并且通过从配置在所述直肠肛门部12 側的所述管主体部11进行吸引,对上行结肠部54内的空气进行吸引,进 行所述上4亍结肠部54内的减压。
一边通过所述减压,使上行结肠部54的大肠内壁15与大肠内窥镜外 侧面部56紧密接触, 一边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向直肠肛门部12侧牵引, 由此如图19A~图19C所示,能够将所述横行结肠部49折叠成蛇腹状, 能够将所述横行结肠部49向所述直肠肛门部12侧上拉,进行所述横行结 肠部49的缩短4匕。
大肠内窥镜13通过其自重而落入上行结肠部54内,并且由于从所述 管主体部ll进行的吸引,上行结肠部54内成为负压状态。
因此,通过反复进行所述吸引减压操作,如图20A~图20C所示,一 边维持所述S状结肠部38的直线化状态, 一边由于大肠内窥镜13的自重 而落入大肠内部57内,由此能够不推入所述大肠内窥镜13、医生不必特 别注意肝弯曲部53地、将所述大肠内窥镜13插入到盲肠部55。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并不局限于 所述实施例,由能够仅使气体从管主体部11的前端部29侧向基部28侧通 过的高分子材料等形成所述管主体部11的材料,从而能够在所述管主体部
11内不"^殳置负压供给通路20。
此时,通过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的基部28上的负压供给部21,能 够从所述管主体部的整个前端部吸引大肠内部的空气。
因此,通过将所述管主体部11插入直肠肛门部内,从所述管主体部 11的整个前端部吸引大肠内部的空气,能够进行大肠内部的减压,能够进 行大肠的缩短以及折叠作业。
本发明能够用作大肠内窥镜检查时使用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 并且能够用作检查医生不需要长时间训练就可容易进行大肠内窥镜检查的 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
图l是表示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的侧剖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的、透视盖部的状态下 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安在被检查者的身 上、并插入大肠内窥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被检查者的一般肠管结构的概念图。
图5A~B是表示大肠内窥镜的前端部与前腹壁部相接触的状态的各 透视图。
图6A B是表示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对大肠内部进行减压、使大肠内 壁与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紧密接触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7A B是表示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牵引大肠从而使大肠折叠成蛇腹 状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8A B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动作开关而使来自管 主体部的吸引暂时停止、从而使减压作业停止,此时再次插入大肠内窥镜 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9A~B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 门部上、将内窥镜的前端部挂在髂骨弓上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0A~B是表示下述的状态的各透视图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 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门部上,将内窥镜的前端部位于S状结肠部,一 边使内窥镜向右旋转, 一边将前端部设为Neutral (中间位置)从而能够看 见下行结肠部的内腔,并在该状态下使内窥镜自然滑入下行结肠部内。
图11A ~ B是表示大肠内窥镜的前端部超过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 被插入下行结肠部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2A C是表示下述的状态的侧面透视图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窺镜 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门部上,使内窥镜的前端部挂在髂骨弓上,并 使大肠内窥镜向右旋转30度至60度。
图13是表示在图9的Y-Y,剖面(在解剖学上称作"矢状剖面")的骶 骨中央部沿长度方向上切断而得到的结肠自由空间的立体解剖图像的半剖 面模型。
图14A ~ C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 门部上、内窥镜的前端部超过脾弯曲部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5A ~ C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 门部上、将内窥镜的前端部插入横行结肠部内、对大肠内部进行减压并牵 引大肠内窥镜、由此使大肠折叠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6A C是表示在图15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大肠内蔬镜的自重以及 大肠内部的负压而将大肠内窥镜插入横行结肠部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7A C是表示在图16所示的状态下、对大肠内部进行减压并牵引 大肠内窥镜、由此使横行结肠部折叠成蛇腹状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8A~C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 门部上、在内窥镜的前端部看见肝弯曲部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19A~C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 门部上、 一边吸引上行结肠内的空气、 一边将横行结肠部折叠的状态的各 透视图。
图20A~C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 门部上、 一边对上行结肠内减压一边插入、大肠内窥镜到达盲肠部分的状态的各透视图。
图2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固定在直肠肛门部 上、将大肠内窥镜插入到大肠内部的状态的俯视透视图。
图22是表示在图21所示的状态下对大肠内部进行减压、从而使大肠 内壁与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紧密接触的状态的俯视透视图。
图23是表示在图22所示的状态下牵引大肠从而使大肠折叠成蛇腹状 的状态的俯视透视图。
图24是表示在图23所示的状态下、不停止来自管主体部的吸引地再 次插入大肠内窥镜的状态的各透4见图。
图2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中所使用的内窥镜 的前端部的一个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6表示基于通过本申请发明者自身的CT扫描对大肠内部的自由肠 (S状结肠部、横行结肠部)所能移动的最大范围进行拍摄而成的图像制 作成的石膏模型,是表示使被检查者采取俯卧姿势并将左侧腹壁向上拉45 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7表示基于通过本申请发明者自身的CT扫描对大肠内部的自由肠 (S状结肠部、横行结肠部)所能移动的最大范围进行拍摄而成的图像制 作成的石膏模型,是使被检查者采取俯卧姿势并将左侧腹壁向上拉45度的 状态下的从纟皮检查者的背面观察的鸟瞰图。
图28表示基于通过本申请发明者自身的CT扫描对大肠内部的自由肠 (S状结肠部、横行结肠部)所能移动的最大范围进行拍摄而成的图像制 作成的石膏模型,是表示使被检查者采取俯卧姿势并将左侧腹壁向上拉45 度的状态的从^皮检查者的肛门侧观察的图。
符号说明
10: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 11:管主体部 12:直肠肛门部 13:大肠内窥镜
14:内窥镜筒部
15.大肠内壁
16.吸引减压部
17:固定部
18孔部
19减压机构
20负压供给通路
21负压供给部
22:鼓出部
23:流体供给部
25:润滑剂供给部
26:空气流入隔断部
27:气球体
28:基部
29:前端部
30:被检查者
33流体供给路
34润滑剂供给路
35内壁周面
36粘接带
37流体供给源
38S状结肠部
39,前端部
40送气孔
41:吸气孔
42:直肠部
43:左侧腹壁
45:肠管 46:下4亍结肠部
47:S状结肠下行结肠过渡部
48:髂骨弓
49:横行结肠部
50:脾弯曲部
51:前端部吸引口
52:侧面部吸引口
53:肝弯曲部
54:上行结肠部
55:盲肠部
56: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
57:大肠内部
58:润滑剂供给源
59:观察透镜
60:光导管
61:钳子口
64:前腹壁部
67:左侧髂骨腔
69:负压供给孔部
70:模型
80软管
81流体供给孔部
82.软管
83,润滑剂供给孔部
85:软管
86:开口部
88:下部S状结肠部
89:上部S状结肠部
90保持片
91枕头
92负压室
93盖部
94接续器(大)
95接续器(小)
96空气流入隔断部
97单向阀
98单向阀
99石膏模型
权利要求
1.一种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是在大肠内窥镜检查时、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主体部,其配置在直肠肛门部内,在内部插通所述大肠内窥镜;和吸引减压部,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上,从所述直肠肛门部对大肠内部减压,使大肠内壁能够紧密接触在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上。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减压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上的多个孔部,和 减压机构,其通过所述多个孔部,从所迷孔部吸引大肠内部的空气,从而能够在大肠内部形成负压;所述减压机构包括与所述多个孔部连通的负压供给通路,和 能够通过所述负压供给通路提供负压的负压供给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管主体部上,设有能够向管主体部内部提供润滑剂的润滑剂供给部, 以使内窥镜顺利地插通入所述管主体部内。
4. 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迷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 特征在于在所迷管主体部的基部侧,*没有空气流入隔断部,其与所插通 的所述大肠内窥镜压接,从而能够防止空气从外部流入所述管主体部。
5.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能够将所迷管主体部固定在所述直肠肛门部内的固定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所 述固定部包括鼓出部,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外部,能够通过被供给 流体而向所述管主体部外侧鼓出;和能够向该鼓出部提供流体的流体供给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所 述鼓出部由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前端部上、通过流体被供给到内部而鼓 出的气球体构成。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特征在于所 述气球体遍及所述管主体部的整个周长地设置。
9. 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管主体部的基部侧,设有能够在肛门部外侧支撑所述管 主体部的保持片。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检查医生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便能够容易地进行大肠内窥镜检查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本发明是大肠内窥镜检查时、与内窥镜一起使用的大肠内窥镜检查辅助用具(10),包括管主体部(11),其配置在直肠肛门部(12)内,在内部插通所述大肠内窥镜(13);和吸引减压部(16),其设置在所述管主体部(11)上,从所述直肠肛门部(12)对大肠内部(57)减压,使大肠内壁(15)紧密接触在所述内窥镜筒部外侧面部(56)上。
文档编号A61B1/00GK101179978SQ20068001373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4日
发明者服部了司 申请人:日本欧斯蒂克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