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12869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学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有出现用于手部防护的护肤液或护肤膏,将它们涂覆在手部时,可在皮肤表面形成防护膜。它们有的具有隔离污渍的作用,有的具有一定的短效杀菌作用,有的带有一定的养肤作用。但是,一般它们无法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同时也没有持久长效的杀菌功能。公开号为CN1060784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用作隐形手套的多功能麦饭石护肤液,它以酪朊为成膜基料,并与含有甘草的麦饭石矿泉水和醇类均匀混合精制而得。用它均匀涂在手上能形成一层透明薄膜,即成隐形手套,可以直接接触油污、颜料等有机物质,洗涤方便。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对活化细胞、营养皮肤有一定的作用,去污能力强,可用来代替汽油、肥皂,也是一种理想的干洗剂,用来洗涤毛料和棉织物等等的污渍。该产品具有隔离污渍和养肤作用,但无法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同时也没有持久长效的杀菌功能。公开号为CN1552305的发明专利申请提供一种含甲壳素盐的抗菌润肤隐形手套,它是包含有甲壳素与酸中和后的盐的水溶液,甲壳素的脱乙酰度为50%99%、分子量为1200万、重量百分比含量为0.1%10%;用于中和甲壳素的酸溶液是无机或有机酸溶液其重量百分比浓度为0.1%10%。根据用途要求还可加入安全的抗菌抑菌物质,如0.01%10%的碘伏或者洗必汰等。也可加入其他功效的添加剂,如增塑剂、香精香料等。当它涂抹在人手上,风干后很快会形成一层紧贴皮肤的保护膜。而甲壳素已被证明具备非常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无毒、抗菌、抑菌等天然特性;成膜后的甲壳素具有去除油污、收縮毛孔、祛斑去痘、保持皮肤水分和延缓皮肤衰老等的作用。该产品具有一定杀菌和养肤作用,但无法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同时也没有持久长效的杀菌功能。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起到隔离防护作用,同时具有持久长效的杀菌功能的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述的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的组分及其按质量百分比的含量为杀菌剂0.5%,二甲基硅氧垸聚醚高分子聚合物3%6%,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1%4%,聚氨基酰胺2%5%,丙二醇1%3%,丙三醇4%7%,乙醇4%6%,茶树油0.1%0.4%,其余为水。杀菌剂为葡萄糖酸氯己定或2,4,4,-三氯-基二苯醚。在所述的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的组分中可含有0.5%2%的食用香料。本发明所述的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的制备方法的步骤为1)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搅拌均匀,得溶液A;2)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搅拌均匀,得溶液B;3)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得混合溶液;4)在混合溶液中加入以丙二醇和乙醇作为溶剂的茶树油溶液,得溶液C;5)在溶液C中加入杀菌剂,得溶液D;6)在溶液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后静置入储罐。在步骤6中,可加入食用香料。本发明的产品在使用时,可将其涂覆在皮肤表面,在皮肤表面即形成一层"隐形"高分子膜层,此膜层具有由一个亲水端和一个疏水端组成的夹心结构,亲水端在膜内侧与人体皮肤稳定键合,疏水端在膜外侧起到良好的隔离防护功效。由于具有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夹心结构,使这层膜成为一个高效的缓释系统,对其所负载有效成分起到良好的长效缓释功效。本发明通过在膜中负载了有效杀菌成分和皮肤营养成分,利用远低于常规产品含量的有效成分,达到了46h的长效杀菌与滋养功能。在皮肤表面所形成的膜层具有良好的隔离防护作用,能有效隔离皮肤表面可能接触到的各种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例如酸、碱、重金属、有机物和微生物等,达到与有形手套相媲美的防护功效。同时,可以有效隔离去除油漆、涂料、原油和粘结剂等油污,利用少量清水就能轻易去除,能对皮肤起到良好的滋养功效,开创了"事前防护"的清洁防护理念。本发明的有效推广和使用,一方面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全面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免除配戴手套对工人操作灵活性造成的障碍,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工作结束后,利用少量清水即能去除皮肤表面沾染的油污,节约大量清洗用水,并且利于污水集中排放,极大地推动了水资源节省并大大改善了污水排放,达到节能环保两重功效。根据技术特点及产品特性,本发明适合应用于医疗系统医护人员与检验检疫人员劳动防护、日常生活卫生防护、儿童卫生保健等领域,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医疗系统消毒。同时在石油、煤炭、机械维修、机械加工、油漆涂料、模具制造、汽车修理等行业领域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时,可以将各种有效成分稳定分散于高分子缓释系统中,最后得到稳定的凝胶状产品,可以根据需求添加颜色与香料来进一步调整产品性状。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在lKg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在室温下搅拌60min,得溶液A;在3Kg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2Kg的混合物中加入水,搅拌40min,得溶液B;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混合5min,得混合溶液。在混合溶液中缓慢加入以1Kg丙二醇和4Kg乙醇作为溶剂的茶树油溶液,搅拌20min,茶树油为0.1Kg,得溶液C;在溶液C中加入杀菌剂葡萄糖酸氯己定0.5Kg,混合10min,得溶液D;在溶液D中加入4Kg丙三醇和水,搅拌90min后静置12h入储罐。在溶液D中加入4Kg丙三醇、0.5Kg食用香料和水,即可得到目标产物。实施例2与实施例l类似,其区别在于杀菌剂采用0.5Kg的2,4,4'-三氯-基二苯醚,二甲基硅氧垸聚醚高分子聚合物为6Kg,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4Kg,聚氨基酰胺5Kg,丙二醇3Kg,丙三醇7Kg,乙醇6Kg,茶树油0.4Kg,食用香料2Kg。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后,在室温下搅拌。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在溶液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并静置后入储罐。实施例3与实施例1类似,其区别在于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为4.5Kg,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2.5Kg,聚氨基酰胺3.5Kg,丙二醇2Kg,丙三醇5.5Kg,乙醇5Kg,茶树油0.3Kg。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在室温下搅拌。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在溶液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并静置后入储罐。实施例4与实施例l类似,其区别在于杀菌剂采用0.5Kg的2,4,4,-三氯-基二苯醚,二甲基硅氧垸聚醚高分子聚合物为5Kg,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2Kg,聚氨基酰胺4Kg,丙二醇1.5Kg,丙三醇5Kg,乙醇4.5Kg,茶树油0.2Kg。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在室温下搅拌。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在溶液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并静置后入储罐。实施例5与实施例l类似,其区别在于杀菌剂采用0.5Kg的葡萄糖酸氯己定,二甲基硅氧垸聚醚高分子聚合物为6Kg,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1Kg,聚氨基酰胺5Kg,丙二醇1Kg,丙三醇7Kg,乙醇4Kg,茶树油0.1Kg,食用香料2Kg。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在室温下搅拌。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在溶液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并静置后入储罐。本发明的产品经测试,其结果如下1.产品施用于手部试验参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组织30人参加测试,消毒前让受试者双手相互充分搓擦后,取左手残留自然菌落数记为A。产品核心杀菌成分浓度为0.6%,取0.6ml于右手,左手带手套,左右手相互搓擦,待干燥后4h,取左手残留自然菌落数记为B,取右手上残留自然菌落数记为C。将未用过的同批中和剂、稀释液各0.1ml和棉拭2份作为阴性对照组样本。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l的结果表明,本产品涂抹于手部皮肤表面后能维持4h杀菌功效,完全达到预期目标。2.本产品有效杀灭各种常见代表菌试验(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杀灭试验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中2丄11.3项进行杀灭试验。分别取样品0.1ml滴染于O1.0cm钢片上,待干后再分别将20iU菌液涂染于各个钢片上,分别至2、5、10、20min后将钢片置于中和剂管中,中和10min后进行活菌计数试验。对照组是将菌液直接滴染于无菌钢片上,其余步骤同试验组。环境温度为19.5~20°C,细菌培养温度为37'C,培养48h观察结果,试验重复3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的试验结果可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为5.07X10、fu/片(4.19X10"cfu/片5.89X10Vfu/片),结果显示杀菌率均为100%,说明产品有杀菌作用。表l<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7</column></row><table>表2<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2)对大肠杆菌定量杀灭试验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中2.1.11.3项进行杀灭试验。分别取样品0.1ml滴染于①1.0cm钢片上,待干后再分别将20yl菌液涂染于各个钢片上,分别至2、5、10、20min后将钢片置于中和剂管中,中和10min后进行活菌计数试验。对照组是将菌液直接滴染于无菌钢片上,其余步骤同试验组。环境温度为19.5~20°C,细菌培养温度为37'C,培养48h观察结果,试验重复3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试验结果可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为4.32Xl(^cfu/片(3.77X10Vfu/片4.89X10Vfu/片),结果显示杀菌率均为100%,说明产品有杀菌作用。表3<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8</column></row><table>(3)对绿脓杆菌定量杀灭试验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中2丄11.3项进行杀灭试验。分别取样品0.1ml滴染于①1.0cm钢片上,待干后再分别将20ul菌液涂染于各个钢片上,分别至2、5、10、20min后将钢片置于中和剂管中,中和10min后进行活菌计数试验。对照组是将菌液直接滴染于无菌钢片上,其余步骤同试验组。环境温度为19.5~20°C,细菌培养温度为37。C,培养48h观察结果,试验重复3次。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4的试验结果可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为5.49X104cfuAft(4.69Xl()4cfu/片6.32X104cfu/片),结果显示杀菌率均为100%,说明产品有杀菌作用。表4<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4)对白色念珠菌定量杀灭试验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中2丄11.3项进行杀灭试验。分别取样品0.1ml滴染于O1.0cm钢片上,待干后再分别将20ul菌液涂染于各个钢片上,分别至2、5、10、20min后将钢片置于中和剂管中,中和10min后进行活菌计数试验。对照组是将菌液直接滴染于无菌钢片上,其余步骤同试验组。环境温度为19.5~20°C,细菌培养温度为37t:,培养48h观察结果,试验重复3次。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的试验结果可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为5.49X104cfuA^(4.69X104cfu/片6.32Xl()4cfu/片),结果显示杀菌率均为100%,说明产品有杀菌作用。表5<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3.产品的毒性试验依据《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6)中2.3.1条,取20只体重1822g的ICR小鼠进行试验。试验前小鼠隔夜禁食16h,不禁水。采用灌胃肠方式,按20ml/kgBW给予受试物,经口一次灌胃,染毒剂量为5000mg/kgBW。连续观察14天,观察并记录动物中毒的表现和死亡情况。试验过程中动物未见异常,试验结果见表6,由表6可知,测试结果显示为LD50〉5000mg/kgBW,属实际无毒。表6<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4.产品对皮肤的副作用试验依据《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2002)中2.3.3条,采用3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试验。试验前24h,将家兔脊柱两侧背毛剪掉,不得损伤皮肤。家兔脊柱两侧的去毛范围约为3cmX3cm。次日将本产品0.5ml滴于2.5cmX2.5cm大小的两层纱布上并敷贴在左侧皮肤表面,然后用一层无刺激油纸覆盖,再用无刺激纱布加以固定,右侧去毛区皮肤作为空白对照组。敷贴时间为4h。试验结束后,用温水除去残留受试物。分别去除受试物后l、24、48h,观察皮肤局部反应,进行皮肤刺激反应评分。结果如表7所示,试验结果显示,刺激强度分级为无剌激性。表7<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0</column></row><table>5.产品的用户使用效果试验产品在许多单位进行了试用,根据用户提供的证明所反馈情况显示,产品施用后手感舒适,对皮肤滋养和保护效果明显。6.隔离化学物质试验利用本产品的成膜技术,产品施用于人体皮肤表面成膜后,对各种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进行皮肤表面的隔离防护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表8<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1</column></row><table>权利要求1.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其特征在于其组分及其按质量百分比的含量为杀菌剂0.5%,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3%~6%,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1%~4%,聚氨基酰胺2%~5%,丙二醇1%~3%,丙三醇4%~7%,乙醇4%~6%,茶树油0.1%~0.4%,其余为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其特征在于杀菌剂为葡萄糖酸氯己定或2,4,4,-三氯-基二苯醚。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其特征在于在组分配方中含有食用香料,按质量百分比0.5%2%。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骤为1)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搅拌均匀,得溶液A;2)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搅拌均匀,得溶液B;3)将溶液A和溶液B混合,得混合溶液;4)在混合溶液中加入以丙二醇和乙醇作为溶剂的茶树油溶液,得溶液C;5)在溶液C中加入杀菌剂,得溶液D;6)在溶液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后静置入储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肤表面隔离防护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6中,加入食用香料。全文摘要一种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涉及一种化学组合物及制备方法。提供一种能对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起隔离防护作用,具有长效杀菌功能的皮肤表面隔离防护膜及其制备方法。其组分及按质量百分比含量为杀菌剂0.5%,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3%~6%,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1%~4%,聚氨基酰胺2%~5%,丙二醇1%~3%,丙三醇4%~7%,乙醇4%~6%,茶树油0.1%~0.4%,余为水。在纤维素羟乙基醚高分子聚合物中加入水得溶液A;在二甲基硅氧烷聚醚高分子聚合物和聚氨基酰胺的混合物中加入水得溶液B;将A和B混合再加入茶树油溶液得溶液C,再加入杀菌剂得溶液D;在D中加入丙三醇和水搅拌。文档编号A61K8/92GK101156829SQ200710009689公开日2008年4月9日申请日期2007年10月19日优先权日2007年10月19日发明者刘正刚,刘正清,刘衡川,张朝武,彦李,王志远申请人:纳润(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