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具有基体和患者卧榻的磁共振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基体和患者卧榻的磁共振设备,其中,该基体具有一 个磁系统,借助该磁系统可在激励区域内产生磁场,基于该磁场可以激励位于
该激励区域内的检查对象发出磁共振信号;患者卧榻可以相对于基体沿移动方 向移动,从而当将检查对象置于患者卧榻上时,可以通过相应移动患者卧榻而 将患者置于激励区域内。
背景技术:
这样的磁共振设备一般是公知的。
在现有技术中,对由检查对象发出的磁共振信号的采集或者利用所谓的整 体天线或者利用局部线圏实现。如果用整体天线接收^F兹共振信号,则可以从整 个激励区域接收磁共振信号。但该接收仅能有较小的位置分辨率和较小的信噪 比(SNR)。因此在磁共振设备中还要采用局部线圏,常常甚至是很多局部线圈。 局部线圈设置在检查对象(通常为人)附近并因此而可以以好的SNR来接收, 就是从激励区域的一小部分接收也是如此。此外,基于通过这样的局部线圈的 设置得到的位置分辨率可以通过梯度场来补充位置编码。由此还可以减少拍摄 所需的测量时间。
为了能够利用局部线圈的优点从头到脚对整个人体成像,需要在患者身上 多个沿患者卧榻的移动方向设置的平面上安放大量局部线图。这些平面通常被 称为层。
沿移动方向看激励区域的长度典型地为约40至60cm。因此总是只能对人 体的一部分、即位于激励区域内的部分进行成像。因此须使患者卧榻连同位于 其上的患者逐渐移动穿过激励区域。每次都要激活位于激励区域内的局部线圈, 并且局部线圈与用于分析磁共振信号的分析单元连接。其它局部线圈可以被抑 制。由此可以利用相对少的接收信道工作,尽管存在很多局部线圈一
在现有技术的磁共振设备中,以上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将所有局部线圈通 过设置在患者卧榻上相应数目的插头和可移动的电缆树引向设置在基体上的分 析装置。由于所采用的长而细的电缆的衰减必须在局部线圈中设置前置放大器。 此外每个局部线圏还必须包含一个失谐电路,以便能够在不使用时以及在发送 时将该局部线圏去激活。还须在长电缆树中设置高成本的同步扼流圏(所谓的 表面波陷波器),以便能够在发送时限制所感应的电压。
对于患者的背部区域可以将接收阵列在可移动的患者卧榻下固定地设置 在激励区域中。在这种情况下,局部线圈的数量仅需对于激励区域足够即可。 因此只要涉及患者的背部就可以省去很多局部线圏、其电缆连接以及信道选择。 至检查对象的距离仅增加了患者卧榻的较小的厚度,而这是完全可容忍的。
而该方式在检查对象的上面则不能或几乎不能实现,因为患者以及患者不 同身体部位的厚度是非常不同的。首先对于较瘦的患者或者例如在头部或腿部 来说,固定安装在激励区域中的接收阵列离身体的表面太远,从而无法利用局
部线圈的优点,即高位置分辨率和良好的SNR。
由DE 10130615 C2已公知一种用于局部线圈的、无接触地工作(即通过 感应耦合)的插接装置。该构思已表明一种进步,因为为使局部线圈与分析装 置的耦合不再需要局部线圈和分析装置之间的电接触。但仍然需要操作人员的 主动插接连接。并且仍须有目的地将局部线圈与分析装置连接或与其分开。
由DE 3500456 C2公知,将局部线圏与整体天线耦合。在此尽管实现的是 无接触的耦合。但该耦合仅对于一个单独的局部线圈是可能的,并且也只能是 在对局部线圏适当定向的情况下。因此DE 3500456 C2的思想不能扩展到多个 局部线圈。此外在这里也须主动地将局部线圈与整体天线连接或与其分开。
由EP 0437049 A2公知,将一个局部线圏直接感应地与直接与该局部线圈 相邻设置的另一线圏耦合。在该构思中也必须主动地将局部线圏与分析装置连 接或与其分开。
在较早的德国专利申请102005056711.8中同样描迷了 一种本文开始所述 类型的磁共振设备。在该磁共振设备中在患者卧榻上相对于患者卧榻位置固定 地设置了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其与第一局部线圈连接以接收磁共振信号。 在基体上相对于该基体位置固定地设置了若千基体耦合元件,它们与分析装置 连接以对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这些基体耦合元件以及该第 一患者卧榻耦合元 件是这样设置并实现的,使得由第一局部线圈接收的磁共振信号经该第一患者 卧榻耦合元件和基体耦合元件输入到分析装置,只要患者卧榻在移动区域的特
定第一部分移动。
德国专利申请102005056711.8在本发明的申请之日尚未公开。因此其并 不表示一般公知的现有技术,而是在德国专利实践中仅在有限的范围内被考虑。
在德国专利申请102005056711.8中描述的-兹共振设备已工作良好。尤其 是利用该实施方式已可达到当局部线圏处于激励区域内时使该局部线圈自动地 与分析装置耦合,而在其它情况下则强制与分析装置去耦合。
在德国专利申请102005056711.8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 和基体耦合元件全部相互耦合的第 一耦合度在移动区域的第 一部分中可以随着 患者卧榻移动的移动路径改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将如德国专利申请102005056711.8中描述 的类型的磁共振设备进一步发展,以实现第 一局部线圏与分析装置的均匀耦合。
本发明的技术问题通过一种磁共振设备来解决。按照本发明,在患者卧榻 上相对于该患者卧榻位置固定地设置多个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这些患者卧 榻耦合元件与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第一局部线圈连接。基体耦合元件和第一 患者卧榻耦合元件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当患者卧榻在移动区域的预定第一部 分移动时,由第一局部线圏接收的磁共振信号通过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和基 体耦合元件输入分析装置。在该移动区域的第一部分中该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 件和基体耦合元件相互耦合在一起的第一耦合度恒定。
优选不是仅有一个单独的局部线圈,而是有多个局部线圏,即除了第一局 部线圈外至少还有一个第二局部线圈。在这种情况下在患者卧榻上关于该患者 卧榻位置固定地设置多个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这些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 与第二局部线圏连接。这些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当患 者卧榻在移动区域的预定第二部分移动时,由该第二局部线圈接收的磁共振信 号通过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和基体耦合元件输入分析装置。在该移动区域的 第二部分中该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和基体耦合元件相互耦合在一起的第二耦 合度恒定。
移动区域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是彼此分离的、即相互间有距离,或 者是彼此相邻的,但优选移动区域的预定第一部分和预定第二部分相互间在一 重叠区域内重叠。常常甚至是该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大小相等,而所述重叠区 域大于第一部分的一半。
优选基体耦合元件和患者卧搨耦合元件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与患者卧榻 在特定时刻在移动区域中移动的移动路径无关地,每个基体耦合元件在该时刻 分别最多仅与一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耦合。通过该措施可以降低或消除各局部 线圏间的互扰。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分析装置可以根据患者卧榻的移动路径动 态地将基体耦合元件分组到传输信道,这些传输信道分别特定地对应于一个局 部线圏。
耦合元件,即基体耦合元件和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必要时还有第二患 者卧榻耦合元件等可以构成为感应耦合元件或者电容耦合元件。在这两种情况 下都可以有各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已多次提及的德国专利申请
102005056711.8中已详细描述了耦合元件的可能的优选实施方式。
在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给出了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细节。其
中,
图1示意性示出磁共振设备;
图2示出图1中磁共振设备的截面图3示出患者卧榻和基体耦合元件的透视图4示出图i中磁共振设备的另一截面图5至7示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相对于基体耦合元件的可能的布局设置; 图8和9示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与基体耦合元件的耦合度;
图IO示出流程图ii和12示意性示出由局部线圈至分析电路的可能的信号流动;
图13示意性示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相对于基体耦合元件的另一种可能的 布局设置;
图14示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与基体耦合元件的耦合度;以及
图15示意性示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相对于基体耦合元件的另一种可能的
布局设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图1,磁共振设备具有基体1。该基体1本身具有磁系统,借助该磁
系统可以在激励区域2中产生磁场。
该磁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基本磁铁3,该基本磁铁3用于产生时间上恒定的、 在激励区域2中局部至少基本均匀的基本》兹场。此外该^f兹系统还包括整体天线 4,借助该整体天线4可以产生在整个激励区域2内至少基本均匀的高频磁场。 通常该磁系统还具有用于产生梯度场的梯度磁铁和补偿磁铁(Schirmmagnet )。
根据图1,磁共振设备还具有患者卧榻5。患者卧榻5可以相对于基体1 沿移动方向z移过移动区域。该移动区域是这样确定的从移动方向z看,患 者卧榻5在激励区域2内的每个位置都是可定位的。由于激励区域2通常在移 动方向z上延展约为40至60cm的激励区域长度1,以及患者卧榻具有数量级 为2m的长度L,因此患者卧榻5的移动区域长度数倍于该激励区域长度l。
由于患者卧榻5的可移动性,当将检查对象6 (通常为人)置于患者卧榻 5上时可以通过相应地移动患者卧榻5将检查对象6置于激励区域2内。因此 当检查对象6被置于激励区域2内时,可以通过相应地控制该》兹系统(尤其是 整体天线4)以及由此相应地产生适当的^ 兹场来激励一企查对象6发出^f兹共振信 号。
可以借助整体天线4采集所发出的磁共振信号并输入分析装置7,分析装 置7对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但以这种方式仅能以较低的质量再现检查对象6。 因此通常还在检查对象6上设置局部线圏8,借助局部线圈8就是当每个局部 线圏8仅占据很小的体积时也能明显高质量地采集磁共振信号。与现有技术不 同,局部线圈8不通过电缆与分析装置7连接。因此图1中局部线圈8和分析 装置7之间的线仅以虚线示出。局部线圈8与分析装置7的连接是本发明的内 容。
如图1中已示出且在图2和图3更详细示出的,通常在检查对象6上设置 很多局部线圏8。在此那些从移动方向z看上去基本具有相同高度的局部线圈8 分别构成所谓的层。这些层视具体情况下的位置而覆盖检查对象6的整个身体。
优选每个局部线圈8与至少两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连接。而每个患者卧 榻耦合元件9则仅与一个单独的局部线圈8连接。每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设 置在患者卧榻5的预定位置上。这些位置在以下只要需要将被称为患者卧榻位 置,因为它们关于患者卧榻5是位置固定的。
尤其如图3所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设置成多个排10。每个排10在移 动方向z上延伸的最大长度为患者卧榻的长度L。因此每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
的排IO在移动方向z上最大可延伸约2m。根据图4,在每个排10内患者卧榻 耦合元件9以栅格a的形式相继排列。栅格a典型地为8至15cm,尤其是10 至12cm。栅格a通常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间距b的整数倍,例如为2倍或3 倍。
为了使局部线圈8连接到分析装置7,还在基体1上设置了与分析装置7 连接的基体耦合元件11。基体耦合元件11设置在基体1上的特定位置上。这 些位置在以下只要需要将被称为基体位置,因为它们关于基体1是位置固定的。
如尤其从图3和图4可以看出的,基体耦合元件11也设置成排12。根据 图4,基体耦合元件11的每个排12同样沿移动方向z延伸,但其长度小于患 者卧榻5的长度,即基本上为激励区域的长度l。基体耦合元件11的每个排12 都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一个排10共同作用。
由图4还可看出,基体耦合元件11设置在激励区域2中。由于在激励区 域2中沿移动方向z看相继设置了多个基体耦合元件11,因此由图4还可看出 在移动方向z上基体耦合元件U的栅格a'明显小于激励区域长度l。基体耦 合元件ll的栅格a,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栅格a相互间总是相同的。优选 栅格a,为基体耦合元件11间距b,的整数倍,例如为2倍或3倍。基体耦合元 件11的间距b'可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间距b相同。
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排10的设置和基体耦合元件11的排12的设置相 互间协调为,使得对应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各排10的局部线圈8可以将其 接收的磁共振信号通过各排10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对应排12的基体耦合 元件11输入分析装置7。这当然仅在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排10的各患者卧 榻耦合元件9设置在对应的基体耦合元件11的排12的基体耦合元件11之一的 作用范围内时成立。对此将在下文结合图5进行描述。
基体耦合元件11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当患者卧 榻5在移动区域的预定部分移动时,由局部线圈8接收的磁共振信号通过患者 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输入分析装置7。在此移动区域的预定部分 对于各局部线圏8是特定的。在此各局部线圈8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 耦合元件11相互耦合在一起的耦合度K1,K2,…在移动区域的各部分中是恒定 的。以下将结合图5至9详细描述这点是如何实现的。
在图5至7中示出4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为在语言上对它们加以区分 在图5至7中用以字母a-d补充的附图标记9来表示这些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
在此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和9b与第一局部线圏8连接,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c 和9d与第二局部线圈8连接。此外在该图中还示出了基体耦合元件11的两个 排12。在此为在语言上对它们加以区分在图5至7中用以字母a-h补充的附图 标记11来表示这些基体耦合元件11。
当患者卧榻5沿其移动路径移动时,任何时候患者卧榻5可以到达图5所 示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至9d所处的位置。在该位置上(或在对应于该位置 的时刻)刚好尚没有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至9d与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h耦 合。但当患者卧榻5从图5所示的状态出发继续移动时,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 与基体耦合元件lla耦合的单独耦合度kaa (k表示耦合度,第一个a表示患者 卧榻耦合元件9a,第二个a表示基体耦合元件lla)上升,从0上升到最大值 kl并然后又降低到0。在此按照图8单独耦合度kaa的上升和下降定义(至少 近似地定义)了等腰三角形。
当单独耦合度kaa降低到0时,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至9d处于图6所示 的位置。在该位置上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恰好不再与基体耦合元件lla耦合, 并且恰好尚未与基体耦合元件llb耦合。因此当患者卧榻5继续移动时,单独 耦合度kab首先从0上升到最大值kl并然后重新下降到0。
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h的构造相同。因此直到在移动方向z上错开之前, 由单独耦合度kab定义的三角形相应于由单独耦合度kaa定义的三角形。
随着患者卧榻5的继续移动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与基体耦合元件llc和 lld耦合的单独耦合度kac和kad以类似的方式从0上升到最大值kl并然后重 新下降到0。如此这样,直至患者卧榻5达到图7所示的、相应于患者卧榻耦 合元件9a至9d相对于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h的位置。
如图5至7所示,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和9b以及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h 这样设置,使得当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处于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d之间(即 恰好没有与任一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d耦合)时,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外总是 恰好与基体耦合元件lle至llh相对,即与此刻与其相对置的基体耦合元件lie 至11h最大耦合。反之亦然。在图8中同样画出了对应的单独耦合度kbe至kbh。 可看出第一局部线圈8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和9b与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h 耦合在一起的总耦合度Kl (即各单独耦合度kaa至kad以及kbe至kbh之和), > 从单独耦合度kaa达到其最大值kl的时刻起至单独耦合度kbh达到其最大值 kl的时刻,Kl恒定。
通常每排12的基体耦合元件11的数量相对较大,如为5个、8个、10个 或更多。因此总耦合度K1在其中上升及下降的边界区域可以忽略。
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c和9d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和9b相对错开的栅格 度量a通常对应于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d及lle至llh相对错开的栅格度量a'。 因此,类似于在第一部分中补充为恒定的总耦合度K1的单独耦合度kaa至kad 和kbe至kbh,图9中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c和9d相继与基体耦合元件lla至 llh耦合的单独耦合度kca至kcd以及kde至kdh也在移动区域的第二部分中补 充为恒定的总耦合度K2。
第一和第二部分的长度1大小相同。该长度1基本上通过每排12的基体耦 合元件11的数量和基体耦合元件11栅格度量a,来确定。第一和第二部分的长 度l尤其是由下式给出
/ = (2/7-/2。
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有一个错位。该错位相当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 的栅格度量a。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重叠区域中重叠,其长度l,由下式给 出
因此重叠区域的长度l,与第一区域长度1之比V为
<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1</formula>
由于一般每排12的基体耦合元件11的数量大于2 (例如5或10或如图5至7 所示最少为4)并且栅格度量a、 a,大小相同,因此比例V—般大于1/2。例如 对于n=3,给出V为3/5=0.6,对于n=4,给出V为5/7s0.7,对于n=5,给出 V为7/9s0.8。
由图8和图9对单独耦合度kaa至kdh的显示可看出,与患者卧榻5在特 定时刻在移动区域内移动的移动路径无关地,在该时刻每个基体耦合元件lla 至11h或者不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至9d耦合,或者仅与患者卧榻耦合元件 9a至9d中的一个耦合。在任何时刻基体耦合元件lla至llh中的二个都不会同 时与两个或更多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a至9d耦合。因此分析装置7可以容易 地根据患者卧榻5的移动路径动态地将基体耦合元件n分组到传输信道,这些 传输信道分别特定地对应于一个局部线圈8。这点将在以下结合图10简述。
根据图10,在步骤S1以移动患者卧榻5开始。
在步骤S2分析装置7选择第一局部线圈8。
在步骤S3分析装置7对于所选择的局部线圈8确定在当前移动位置上哪 个基体耦合元件11与该被选择的局部线圈8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相耦合。在 步骤S4分析装置7将这些基体耦合元件11组合到传输信道。
在步骤S5分析装置7检测其是否已对所有涉及的局部线圈8构成了传输 信道。如果不是,分析装置7转向步骤S6选择另一个局部线圏8。分析装置7 从步骤S6返回步骤S3。
而当确定已对所有涉及的局部线圈8定义了传输信道时,分析装置7在步 骤S7通过所形成的传输信道采集局部线圏8的磁共振信号。
在步骤S8分析装置7检查是否应终止采集磁共振信号。如果不是,分析 装置7返回步骤S2。否则分析装置7转向步骤S9停止患者卧榻5的移动。
如图ll所示,各耦合元件9、 11可以构成为感应耦合元件9、 11。替代地, 它们还可以如图12所示构成为电容耦合元件9、 11。还可以采取混合的形式。 但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的每个排10、 12都需结构一致。感 应耦合元件9、 11和电容耦合元件9、 11的可能实施方式在已多次提及的德国 专利申请102005056711.8中已详细描述。
以上描述了对于每个局部线圈8有两个与两个基体耦合元件U耦合的患 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情况。但每个局部线圈8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的数量还 可以大于2。图13示意性示出每个局部线圈8与三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连接 的情况。相应于图14,该实施方式的优点为对于特定的基体耦合元件11,如 基体耦合元件lla,在单独耦合度kaa下降到0和同一基体耦合元件11的另一 单独耦合度kca上升之间存在一个间歇。图14示例性地对单独耦合度kaa和kac 所示出的也类似地适用于其它单独耦合度。与此相对应地,如图8和9所示, 在每个局部线圈8仅有两个仅与两个基体耦合元件11耦合的患者卧榻耦合元件 9时,通常不存在这样的间歇。
为达到恒定的耦合度Kl 、 K2,同时与多个基体耦合元件11耦合是强制需 要的。但当每个局部线圏8仅有一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时也可能达到这样的 耦合。这在图15中针对一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多个基体耦合元件11示意 性示出。
以上描述仅用于阐述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磁共振设备,具有基体(1)和患者卧榻(5),其中,该基体(1)具有一磁系统,借助该磁系统可以在激励区域(2)内产生磁场,基于该磁场可以激励置于该激励区域(2)内的检查对象(6)发出磁共振信号;患者卧榻(5)可以相对于该基体(1)在移动方向(z)上移过移动区域,从而可以通过相应地移动患者卧榻(5)将位于患者卧榻(5)上的检查对象(6)置于该激励区域(2)内;在基体(1)上关于该基体(1)位置固定地设置多个基体耦合元件(11),这些基体耦合元件(11)与用于分析磁共振信号的分析装置(7)连接;在患者卧榻(5)上关于该患者卧榻(5)位置固定地设置多个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这些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与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第一局部线圈(8)连接;所述基体耦合元件(11)和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当患者卧榻(5)在移动区域的预定第一部分移动时,由第一局部线圈(8)接收的磁共振信号通过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输入分析装置(7),并且在该移动区域的第一部分中该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相互耦合在一起的第一耦合度(K1)恒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患者卧榻(5) 上关于该患者卧榻(5)位置固定地设置多个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这些 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与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第二局部线圈(8)连接, 以及该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当患者卧榻(5)在 移动区域的预定第二部分移动时,由该第二局部线圏(8)接收的磁共振信号通 过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 )输入分析装置(7),并且 在该移动区域的第二部分中该第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 )和基体耦合元件(11) 相互耦合在一起的第二耦合度(K2)恒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区域的预定 第 一部分和预定第二部分相互间在一重叠区域内重叠。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区域的第一 部分和第二部分大小相等,所述重叠区域大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半。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耦合元件(11)和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与患者卧榻(5) 在特定时刻在移动区域中移动的移动路径无关地,每个基体耦合元件(11)在 该时刻分别最多仅与一个患者卧榻耦合元件(9)耦合。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装置(7) 根据患者卧榻(5)的移动路径动态地将基体耦合元件(11)分组到传输信道, 这些传输信道分别特定地对应于一个局部线圏(8)。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患 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构成为感应耦合元件(9, 11)。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磁共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患 者卧榻耦合元件(9)和基体耦合元件(11)构成为电容耦合元件(9, 11)。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磁共振设备,具有基体和患者卧榻,基体具有磁系统,借助磁系统在激励区域内产生磁场,基于磁场可激励置于激励区域内的检查对象发出磁共振信号;在基体上位置固定地设多个基体耦合元件,这些基体耦合元件与用于分析磁共振信号的分析装置连接;在患者卧榻上位置固定地设多个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它们与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的第一局部线圈连接;基体耦合元件和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这样设置和构成,使得当患者卧榻在移动区域的预定第一部分移动时,由第一局部线圈接收的磁共振信号通过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和基体耦合元件输入分析装置,并且在移动区域的第一部分中第一患者卧榻耦合元件和基体耦合元件相互耦合的第一耦合度恒定。
文档编号A61B5/055GK101199420SQ200710199460
公开日2008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3日
发明者托马斯·孔德纳, 马丁·赫格特 申请人:西门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