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面瘫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26430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面瘫的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面瘫的膏药,同时涉及该膏药的 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面神经麻痹,俗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 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一般症状 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一旦面瘫,患者面 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面瘫的临床表现十分 特殊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 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 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 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 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内翻,使 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瘫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 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本病若病延日久,治疗失 当,病情由实转虚,气血不能上灌于阳明,致使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 萎縮,面部麻木,甚则面肌抽搐,或至口眼歪斜难以恢复。
现有的治疗面瘫的方法有多种,如口服药物,但是使用西医治疗时多为激 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大;采用中药内服时,药物不能直接 作用于病灶,效果并不理想;面瘫严重时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但是手术的
风险较大,而且费用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有效治疗面瘫的膏药,治愈时间短。 本发明的另一 目的是提供该膏药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面瘫的膏药,由以 下原料药制成川芎85 110g、白芷50 75g、蜈蚣10 14条、防风85 100g、 细辛50 75g、荆芥100 135g、白附子80 105g、僵蚕80 115g和没药25 40g。
治疗面瘫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比例取各原料药,将 原料药粉碎,然后浸泡于芝麻油中3 10日,使用文火进行熬制,不断搅拌, 将药物熬至深褐色;(2)将药渣除去,继续熬制药油,熬至滴水成珠;(3)然 后加入黄丹继续熬制,搅拌,熬至扯丝不断的黑褐色膏体;(4)将步骤(3)制 得的黑褐色膏体倒入水中,并搅动,膏体凝结后将水压出;(5)将步骤(4)制 得的凝结后的膏体加热溶化后摊涂即可。
所述芝麻油重量与原料药总重量的比为5 6 : 1。
所述芝麻油与黄丹的重量比为500 : 150 220。
所述滴水成珠不散为取少许药油滴至冷水中,药油不散开或散开后重新聚集。
使用时贴至面部,每帖使用一周, 一周为一疗程, 一般一个疗程可治愈, 多则2 3个疗程治愈。
本发明中,川芎,味辛,性温,入肝、胆经,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 血止痛之功效,有显著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所含川芎嗪能增强心肌收縮性 能,降低动脉压及总外围血管阻力,可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 风湿痹痛;白芷,味辛,性温,入肺、髀、胃经,有祛风燥湿、消肿止痛之功 效,其中的香豆素类成分有扩张血管,降低动脉血压的作用,常用于风邪上攻头目之诸症;蜈蚣,味辛,性温,入肝经,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之功效,善于治疗中风、口眼歪斜、风湿顽痹及顽固性头痛;防风,味辛、甘, 性温,入膀胱、肺、脾经,有祛风、胜湿、止痛、解表之功效,可治头痛、目 眩、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细辛,味辛,性温,入肺、肾经,有散 寒解表、祛风止痛、行气开窍之功效,临床上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抗惊 厥的作用,可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荆芥,味辛, 性温,入肺、肝经,有解表、祛风、清利头目之功效,可治感冒发热、头痛、 咽喉肿痛、中风口噤、痈肿;白附子,味辛,性温,有祛风痰、定惊搐、解毒、 散结、止痛之功效,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 痛、喉痹咽痛;僵蚕,味咸、辛,性平,归肝、肺、胃经,有祛风定惊、化痰 散结、熄风解痉之功效,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 痹、口歪眼斜;没药,味苦,性平,入肝经,有散血去瘀、消肿定痛之功效, 可治跌损、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痈疽肿痛、痔漏、目障,还具有一 定的抗菌抗炎作用。本发明中各药配伍得当,利用白附子祛头面之风,兼有燥 湿化痰之功,川芎用于祛风止痛,细辛可发散风邪,防风和荆芥既可疏风止痛, 又可清利头目,僵蚕和蜈蚣善于解痉通络,为定风之上品,没药消肿止痛,舒 筋通络、祛风除湿,诸药相辅相成,使祛风与活血并施,治标与固本兼顾,力 专效宏,主治中风、口眼歪斜之症,使风痰去、经络通、诸症愈。
采用本发明的膏药治疗面瘫60例,治愈55例,见效5例,治愈率达90%, 有效率100%。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川芎85g、白芷50g、蜈蚣10条、防风85g、细辛50g、荆芥100g、 白附子80g、僵蚕80g和没药25g。
制备方法(1)炸料,将原料药粉碎,然后浸泡于5.6斤芝麻油中3日, 使用文火进行熬制,不断搅拌,将药物熬至深褐色;(2)炼油,将药渣除去,
继续熬制药油,熬至滴水成珠不散,取少许药油滴至冷水中,药油不散开或散
开后重新聚集;(3)下丹,然后加入1.7斤黄丹继续熬制,搅拌,熬至扯丝不 断的黑褐色膏体;(4)去火毒,将黑褐色膏体倒入水中,并搅动,膏体凝结后 将水压出;(5)摊涂,将凝结后的膏体加热溶化后摊涂即可。
实施例2:川芎95g、白芷65g、蜈蚣12条、防风95g、细辛63g、荆芥125g、 白附子95g、僵蚕100g和没药37g。
制备方法(1)炸料,将原料药粉碎,然后浸泡于7.5斤芝麻油中6日, 使用文火进行熬制,不断搅拌,将药物熬至深褐色;(2)炼油,将药渣除去, 继续熬制药油,熬至滴水成珠不散,取少许药油滴至冷水中,药油不散开或散 开后重新聚集;(3)下丹,然后加入2.7斤黄丹继续熬制,搅拌,熬至扯丝不 断的黑褐色膏体;(4)去火毒,将黑褐色膏体倒入水中,并搅动,膏体凝结后 将水压出;(5)摊涂,将凝结后的膏体加热溶化后摊涂即可。
实施例3:川芎110g、白芷75g、蜈蚣14条、防风100g、细辛75g、荆芥 135g、白附子105g、僵蚕115g和没药40g。
制备方法(1)炸料,将原料药粉碎,然后浸泡于9.2斤芝麻油中10日, 使用文火进行熬制,不断搅拌,将药物熬至深褐色;(2)炼油,将药渣除去, 继续熬制药油,熬至滴水成珠不散,取少许药油滴至冷水中,药油不散开或散 开后重新聚集;(3)下丹,然后加入4斤黄丹继续熬制,搅拌,熬至扯丝不断 的黑褐色膏体;(4)去火毒,将黑褐色膏体倒入水中,并搅动,膏体凝结后将 水压出;(5)摊涂,将凝结后的膏体加热溶化后摊涂即可。
病例l:张某,男,45岁,安阳市干部,患者于清晨刷牙时突感嘴角漏水, 到中午时眼裂扩大,眼不能闭合,随到安阳市级医院诊断为面瘫,后进行治疗, 用药十余天未见好转,后该患者在安阳市和外地多家医院进行治疗月余,均未 获得满意疗效,后经朋友介绍,使用该发明的膏药进行治疗,使用一贴后症状 明显好转,随后继续用药一疗程,五官完全复正,病获痊愈。
病例2:徐某,男,60岁,山西省晋城市人,打电话自述其于数月前突然
嘴歪向右侧,随在晋城市做针灸和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后经介绍采用本发明
的膏药治疗,使用3个疗程痊愈。
病例3:付某,女,15岁,洛阳市人,患者家长打电话述患者面瘫2个月 余,多方求医均未见效,后使用本发明的膏药,用药1疗程便有明显好转,后 连续使用2个疗程后痊愈。
病例4:郭某,女,46岁,内蒙古呼伦贝尔巿人,患者电话中说患面瘫一 年有余,曾去多家医院和专科进行治疗,略见好转,打听本膏药后要求治疗, 使用3个疗程后痊愈。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面瘫的膏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原料药制成川芎85~110g、白芷50~75g、蜈蚣10~14条、防风85~100g、细辛50~75g、荆芥100~135g、白附子80~105g、僵蚕80~115g和没药25~40g。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治疗面瘫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 骤(1)按比例取各原料药,将原料药粉碎,然后浸泡于芝麻油中3 10日, 使用文火进行熬制,不断搅拌,将药物熬至深褐色;(2)将药渣除去,继续熬 制药油,熬至滴水成珠;(3)然后加入黄丹继续熬制,搅拌,熬至扯丝不断的 黑褐色膏体;(4)将步骤(3)制得的黑褐色膏体倒入水中,并搅动,膏体凝结 后将水压出;(5)将步骤(4)制得的凝结后的膏体加热溶化后摊涂即可。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面瘫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芝麻 油重量与原料药总重量的比为5 6 : 1。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治疗面瘫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芝麻油与黄丹的重量比为500 : 150 220。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治疗面瘫的膏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水 成珠不散为取少许药油滴至冷水中,药油不散开或散开后重新聚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面瘫的膏药,由以下原料药制成川芎85~110g、白芷50~75g、蜈蚣10~14条、防风85~100g、细辛50~75g、荆芥100~135g、白附子80~105g、僵蚕80~115g和没药25~40g;本发明中各药配伍得当,利用白附子祛头面之风,兼有燥湿化痰之功,川芎用于祛风止痛,细辛可发散风邪,防风和荆芥既可疏风止痛,又可清利头目,僵蚕和蜈蚣善于解痉通络,为定风之上品,没药消肿止痛,舒筋通络、祛风除湿,诸药相辅相成,使祛风与活血并施,治标与固本兼顾,力专效宏,主治中风、口眼歪斜之症,使风痰祛、经络通、诸症愈。
文档编号A61P25/02GK101352502SQ20081014114
公开日2009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7日
发明者孙焕彬 申请人:孙焕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